中國環境史著作在美國獲大獎——「雄安新區」千年前的故事
前一天,這裡還遍布紅色或藍色屋頂的平房,主幹道兩側數量最多的是農機商店,大片的農田包圍著低矮的縣城。成為「新區」之後,這裡熱鬧起來,車水馬龍,房價飛漲。
▎全文共3618字,閱讀大概需要7分鐘。
黃河與雄州的環境歷史劇
記者 | 玄增星
編輯 | 秦珍子
今年的愚人節,張玲差點以為自己被開了「玩笑」。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4月1日,憑藉第一本著作《河流、平原、政權:北宋中國的一出環境戲劇,1048-1128》,美國波士頓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張玲被美國環境史學會授予2017年度最佳環境史圖書獎。
接過證書前,已經在美國工作、學習了十幾年的張玲還在擔心誤讀獲獎通知。該學會是美國環境史研究領域最權威、資深的學術組織,成立40年來,第一次把大獎頒給以非西方歷史為研究對象的著作。亞洲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那個木質、帶有金屬邊框的證書上。
▎ 張玲
幾乎在同一時間,張玲手機上彈出一條新聞。
4月的波士頓依然寒冷,關於這條新聞的討論達到沸點——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等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被設立為繼深圳和上海浦東後的又一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橫空出世。
「可能全中國99.9%的人都沒有想到這個決定的出台。」這其中也包括張玲,這位長期研究北宋時期河北地區的女學者,反覆看著那條新聞消息。在她剛剛獲獎的書中,有好幾處都提到了千年之前的雄縣,也就是北宋時期的雄州。
她發現,自己對研究對象千年之後境況的了解,似乎還不夠深刻。
一夜之間,天翻地覆
以2017年4月1日為界,雄縣在一夜之間徹底告別了過去。
前一天,這裡還遍布紅色或藍色屋頂的平房,主幹道兩側數量最多的是農機商店,大片的農田包圍著低矮的縣城。成為「新區」之後,這裡熱鬧起來,車水馬龍,房價飛漲。
翻看著這些消息,張玲想起了北宋時的雄州。這個地方並非第一次經歷如此突如其來的巨變。只是千年前的那一次,帶來的不是勃勃的生機,而是摧毀與衰敗。
北宋時期1048年,原本與當時河北平原的邊界線幾乎平行的黃河,突然在如今的河南濮陽東昌湖決口,隨後像一匹失去控制的野馬,衝進了河北平原。洶湧的洪水沿著平原的腹地一路向北,蔓延到了雄州與霸州連片的湖泊,然後在天津匯入渤海。
同樣在一夜之間,黃河與雄州,這兩個原本相隔200多公里的地理單元,以一種猝不及防的姿態相遇了。
▎河北平原地區黃河河道變遷及洪水方向示意圖(1048~1128年間)
對於張玲來說,這個環境現象「非常具有戲劇性」。這種構想在後來也成了她著作的標題:北宋中國的一出環境戲劇。
洪水淹沒了村莊和農田,整個河北至少有20%的居民失去了生命。八到九成難民離開故土,卻死於漫長的遷徙旅途,堆積的屍體在道路上蔓延了500公里以上。
此後一年間,暴烈的洪水讓三個季度的農作物顆粒無收。史料記載,飢餓的人們甚至父子相殘。1108年,黃河再次奪漳河河道北流,洪水將整個巨鹿縣城陷沒,直到1918年,巨鹿縣大旱,民眾在掘井的時候才重新發現了深埋於黃土之下的巨鹿古城。
實際上,出生、成長於浙江小城的張玲18歲到北京上大學的時候,這才在火車上第一次見到黃河。
「過黃河了!」父親搖醒她。她望向窗外,看見「整個天地都是黃色」,這才意識到,「北方到了」。4年前,她為了考察第一次走到黃河邊,那也是她唯一一次近距離感受這片土地。
對近現代環境史研究來說,地表上或許還能找到過去兩百年來留下的痕迹。而對於研究1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學者而言,不必在當代進行實地考察。但張玲覺得,「必須要去黃河邊走,必須感受那裡的溫度、泥沙,必須在精神上和情感上跟那片河流、土地有深入的接觸。」
跟千年前發生巨變時一樣,那也是一個夏天。然而眼前已經全然是另一幅景象。
「現代科技手段已經把黃河控制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中,大部分水流在上游和中游被截留,並在寧夏、甘肅等地被引導、分輸利用掉了。」張玲說。行至下游時,黃河引發野獸般狂暴災難的可能性已經被大大降低。
在鄭州的黃河岸邊,她看到不同層次的泥沙淤積成深深淺淺的黃色,岸邊老百姓的漁船載滿觀光客,小餐館裡冒著熱騰騰的蒸汽。黃河的水流非常緩慢,河道舒緩地向遠處延展。
80年的相遇,近千年的迴響
對雄州來說,那場與黃河持續了80年的相遇,形成了綿延近千年的影響。如今不少湖泊濕地,還是當年留存的。
雄安新區往東北100多公里,就是首都北京。在千年前的北宋,如今的北京被稱為「南京」,是遼的五大都城之一。北宋建立後,宋遼雙方對峙於河北平原中部地區,流經雄州的拒馬河成為雙方在此地區的界河。雄州位於界河之南僅30里之遙,是北宋在河北的邊防重鎮。
在與黃河相遇之前,雄州已經擁有大量「塘泊」,即由溝渠、堤堰等設施連接的湖泊群、草澤地和一些水田構成的水域網路。這是北宋為了抵禦遼兵的入侵,利用河北地區地勢低洼、河湖密布的地形大量興修的。這樣一來,不僅能阻滯契丹騎兵,還能減少沿邊戍守兵士,節約軍費開支。另外,在塘泊中種植水稻,用兵士屯田,還能夠補給部隊軍糧,減少後勤補給的壓力。
自那以後,雄州「城南陂塘數十里」。據估計,北宋塘泊防線東西長達 400多公里,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包括如今的白洋淀。包拯曾出任過河北都轉運使,認為雄州「州城至北界只三十里,路徑平坦,絕無蔽障之所」,邊防安全「全籍塘水為固」。
「黃河的突然介入,短期內為這些塘泊帶來大量水源,使其整體面積變大,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北宋的邊防。」張玲說,「長期來看,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加速了塘泊淤積和枯竭,並帶來了無盡的惡果。」
洪水在平坦的河北平原上任意衝撞,水流無法隨地勢排走,土地日益鹽漬化。包括雄州在內,無數的湖泊與池塘被淤塞,甚至一個城市都「埋在了黃河的泥沙之下」。淤泥很快就變得貧瘠,史料記載,河北平原曾經肥沃的土地都變成了沙地。
張玲在書中寫道:「水土流失隨之而來,不僅使得土地沙化成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也使得這一問題成為河北自11世紀直至現代的一個特徵。」
1194年,宋代官員為了抵禦金人對開封的攻擊,將黃河人為改道向南。那條被遺棄的河道則留在北方,成了沙源。起風時,沙塵暴會肆虐整片華北地區。幾個世紀後,一位朝鮮使者的記錄中還提及這裡「白沙平鋪,一望無際。曠野無草,五穀不生,人煙鮮少」。從那時至今,華北地區遭受沙塵暴的困擾,已經長達9個世紀。
以至於千年以來,這片土地上的農業、經濟活動、人口增長,都放慢了腳步。
未必只有人,才是歷史的主角
復興的機遇以另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降臨在華北大地。
看到雄安新區設立的新聞後,張玲的第一個念頭是「北京太大了」。
「雄安新區的設立,很大程度上是用來吸納北京無法承受的城市功能。」她覺得這個決定「似乎帶有一些無可避免的色彩」。
作為一位環境史學者,她立即開始想像,「城市化未必帶來好的後果。急速的、不加限制的城市化進程,可能會帶來資源的劇烈競爭,會給當地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突然帶來巨大的壓力。如何吸納大量湧入的外來人口?如何解決當地的水資源利用、水污染處理問題?如何協調不同社會群體對各類資源的競爭?」
在她的研究中,已經有無數案例能夠證明:人類造成的環境惡化是長期而緩慢的,並非在短期內肉眼可見。「後果可能要等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在我們的子孫後代生活的環境中表現出來,而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那種存在於未來的可怕常常會被忽視,並且超乎想像和認知。」
在北宋的167年里,黃河中下游地區發生水患共計89次,大約每兩年發生一次。張玲介紹,當時抵禦水患的技術手段十分有限,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木材、泥土、石塊建造大壩。為了加固大壩,當地居民伐光了附近山陵中的樹木和灌木,大量泥沙被風吹到附近的河流,成為黃河濃重顏色的一部分。
北宋中期時,陝北一帶已經很難找到成材的樹木。麟州修固城池時,竟只能拿百姓家一扇門板代替,且再也找不出第二扇可以替換。太行山「失去了它的松樹林,變得光禿禿的」。
「辛苦砍樹的那一代人,根本想像不到自己的子孫會在肆虐的洪水中失去生命。」張玲說。
根據張玲的研究,北宋政府甚至會誘導黃河往某個方向改道,因為那裡被認為是邊緣性地區,對國家政權的核心利益危害要小一些。
「黃河與河北地區的環境問題就像一個黑洞。」張玲在書中寫道,北宋政權渴望馴服黃河,從而為國家和人民構建一個溫良的自然環境。這些努力被不斷吸入這個「黑洞」,卻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和人類社會的災難。
這種對政權強力改造自然環境的描述,是她此次獲獎的理由。美國環境史學會對她著作的評語是「一次關於政權的慾望、局限,以及自然變化無常的激動人心的研究」。
「人只是巨大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有時未必是主角。」張玲說,「歷史不光是由人創造的,而是人與物、自然之間交流形成的,這也是環境史強調的世界觀,它擴大了歷史的定義。」
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期間,張玲開始從一個「只關注個人和群體」的傳統歷史學者,轉而研究環境史。這是一個需要跨學科研究的學術領域,她開始從頭學習水文學、地質學、土壤學、生物學。
這個經常被外國人稱為「中國娃娃」的小個子女性愛聽爵士樂和嘻哈,寫書時會喝上一杯紅酒。「環境史研究需要多元,人也一樣。」對她來說,「吸取各個元素的長處,理解不同」才是最重要的。
「歷史學家的工作不是預測未來,不能把歷史的狀態直觀、直接地套用在現實狀態。」張玲說,「環境史就是要讓人重新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某種程度上,經濟發展不是唯一的主導,個人的發展不是終極目的。明白了這一點,也許從現在開始,世界就能作出改變。」
獲獎已經快3個月了,那個隆重地鑲著邊框的證書依舊被她隨手扔在一邊,「重要的永遠是下一步。」
———
※矽谷這幫人到底是在研究「不死」還是在「作死」
※快評:讓招聘專業與招生專業停止「打架」,很難嗎
※考試第一不被錄用,因為中國語言文學類不是中國語言文學
TAG:冰點周刊 |
※中國近代財政經濟史研究的里程碑著作|羅玉東《中國厘金史》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學者的美國史研究著作一覽(二)
※至晉授命 海內大同 著作陳壽 乃集三國史 撰為國志
※中國兩千多年前的一部著作,至今被世界各國翻譯研究
※中國留學生被美國教授質疑:你們都是靠著作弊來的美國!
※83年前的今天,沒有著作的國學大師,民國狂人黃侃酒後吐血而亡
※韓在野黨國會代表:文在寅政府成天忙著作秀 沒空考慮國民生命安全
※中國史學界為之狂熱的歷史著作,竟出自日本人之手
※何新著作:《老子》是中國第一部純哲學著作
※《影像解剖圖譜》15年全新再版,國際經典著作
※《記憶大連老街》獲大連市科學著作獎
※溫承德劉儒庭的著作《世界遺產——義大利名勝古迹》
※中國最早的數學著作《算數書》是在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
※美教授攻擊中國留學生:你們都是靠著作弊來的美國!
※在中國史學史上,「十通」是指哪十部歷史著作?
※「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著作全編出版
※世界十大兵書,中國的這部著作必是其一,且穩居榜首
※《阿麗塔》破8億 中國藝術家獻手繪致敬原著作者
※世界軍事兵法著作四強排名,排名第一的來自中國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全面系統論述道教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