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可能是今年暑期含金量最高的一堂「世界史通識課」

這可能是今年暑期含金量最高的一堂「世界史通識課」

近日,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成為了暑期最熱門的去處之一。整個展覽由濃縮了世界200萬年曆史的100件文物構成,帶孩子逛一圈,可謂上了一堂今年暑期含金量最高的「世界史通識課」。那麼,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些濃縮了人類文明的物品?又有哪些展品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外灘君特別採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歷史學博士閆志,他將從本次大英展中方策展人的角度,解鎖此次大英展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丨孫魯妮編輯丨李臻

文物圖片版權歸大英博物館董事會所有

世界史,無論從哪個維度來講,都算得上是一個相當宏偉的命題。不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世界歷史都是要進入到高年級以後才會涉及的內容。而敘述世界史也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不管是各種紀錄片,還是書籍,都是啃起來相當晦澀的「大部頭」。哪怕是像《極簡世界史》或者是《世界簡史》這樣的作品,也都分為至少五十個章節進行敘述。

而今年夏天,就有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展覽,用僅僅八個章節的篇幅,藉助文物的視角帶觀眾遨遊世界歷史。想必你已經猜到了,它就是近日上海最熱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以下簡稱為大英展)。

關於這個展覽的主旨,大英博物館館長Hartwig Fischer是這樣解讀的,「一件微小的石質印章使得一個消失的文明重見天日,非洲海岸上被隨意丟棄的陶瓷碎片可以展現早期商人橫穿印度洋的驚人航程。所有的文物聚集在一起,共同講述了一部涵蓋各大洲、縱橫百萬年的全球故事。」

的確,在沒有文字的時代,物品可以傳達給人們的,幾乎是全部的意義。而從100件濃縮了世界200萬年曆史的文物中,我們大約也可參與一場跨越地域和時空的文化之旅。

那麼,這次展覽究竟是如何用100件文物構架起一部規模宏大的世界史?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些濃縮了人類文明的物品?又有哪些展品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

為了解答這些可能縈繞在眾多躍躍欲試的觀眾心中的疑問,外灘君為大家找到了本次大英展的中方策展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歷史學博士,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閆志,為我們解鎖這次大英展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場頗有「野心」的展覽

在正式看展之前,我們需要解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100件文物是如何構架起一部規模宏大的世界史的?

閆志表示,以專業的角度來說,一個展覽從策划到向公眾表達的所有信息是需要有知識邊界的。但如果我們憑常識來理解大英展,它的知識邊界應該是無限的。

因為它涉及的歷史從遠古200萬年前一直到當今,雖然時間跨度確定在200萬年,但涉及的知識幾乎沒有邊界,從最基本的歷史學問題,到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科技等方方面面均有涉及。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展覽來說,無論能夠展出多少件文物,如果把主題僅僅定義為世界歷史,那麼作為一個展覽,它都是無法實現的。

但是大英博物館團隊巧妙地把這樣一個看似沒有知識邊界的主題,限定了一個邊界。這個邊界就是他們選擇了一個敘事的角度——全球化。而具體表現在展覽中,就是一個關鍵詞:聯繫。

大英博物館這次選擇用100件文物來敘述人類200萬年曆史,其背後的思路就是希望將人類文明之間的這種聯繫,通過文物的視角表達出來。因此,只要能夠表達出「人類文明之間的聯繫」這樣一個主題,不管是用1000件文物還是10件文物,都是可以進行闡述的。

接下來,我們可能會追問,為什麼偏偏選擇了這100件文物呢?

透過「聯繫」揀選展品

大英展的前身,其實是2010年大英博物館和BBC廣播公司合作的一檔文化類節目——用100件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這個廣播節目,曾創下1100萬人同時收聽的記錄。一共有100期,每期揀選一件或者一組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來共同打造一個人類歷史全球化的故事。之後,脫胎於這檔廣播節目,企鵝出版社又出版了《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雖然其中的每個章節、文物都在傳達著不同的主題,但它們共同串連成一個全球化的人類歷史故事。所以此次,大英博物館團隊也緊緊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整個文物揀選的過程。

這些文物首先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包含多種文化的元素。其次,文物之間的聯繫也非常重要,所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從每件文物當中發現不同文化相互交匯的現象,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文物之間有著非常密切和潛在的聯繫。

這些聯繫多種多樣,包括時間上的聯繫,文化傳播上的聯繫等等。所以,「聯繫」可以算得上此次展覽的主題詞,揀選文物也是依據於此。

但在實際展覽中的100件文物和書上敘述的100件文物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其中有43件/套和書上是一模一樣的,剩下的57件/套中大約有10件套是書上有,但在實際展覽中進行了更換。

比如說序言中的木乃伊內棺,原書上的木棺是大祭司的,在實際展覽中被換成一個女貴族的。還有一些就是和書上的材質或者種類都不一樣,但是主題符合展覽所要表達的主旨。

更換展品的原因各種各樣,包括材質、保存狀況、體量等。比如在展覽第二單元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去過大英博物館的觀眾都會知道,在埃及廳,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也就是在書上提及的那個,但是這尊雕像重達7.5噸,考慮到國際運輸會極其困難,展覽中就找了一尊1.2噸的替代品,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如此精彩的大英展,怎麼看?

無論是在BBC廣播公司的節目中,還是在《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書中,都將這段悠長的歷史分成了20個章節進行敘述。但展覽的敘事需要簡潔,信息傳達也需更加直接。因此,在實際展覽中,全部內容被分成除了序言之外的八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含義,同時也為每一個時代劃分出了精準的時間節點。

序廳:佘盆梅海特內棺

第一單元:開端(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

第二單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第三單元:權力與哲學(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第四單元:儀式與信仰(公元1—800年)

第五單元:貿易與侵略(公元300—1100年)

第六單元:變革與調整(公元900—1550年)

第七單元: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

第八單元:我們創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序言

序言部分,只陳列了一件展品,是女貴族梅海特的木乃伊內棺。按照閆志的話來說,「被安排得比較清新」。

木乃伊內棺

木乃伊區是每個參觀大英博物館觀眾的必經之處,其內珍藏的木乃伊據說比在埃及本國的還要多。在大英展展出的這件木乃伊內棺是為了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在早期文明階段,全球化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就很有意思了,難道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有「全球化」的概念了嘛?

木乃伊,作為一個典型的埃及文物,不管是從埃及學的角度,還是從歷史文物的角度來說,都能敘述很多關於古埃及文明的故事。

但是如果選擇從材料學的角度去解析的話,就會發現它的黃金來自於埃及南部努比亞地區,在今天的蘇丹和衣索比亞地區,它的瀝青來源於兩河流域。

所以如果再從物質和資源交換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地中海其他地區的文明和資源,也就很難去建構一個典型的埃及文明。

經由這個視角,觀眾的思路很容易就會被引到——世界文明原來是一個互相交流、融合、傳播的過程。看,僅此一件展品,整個展覽的主題便昭然若揭,那就是——整個世界其實是相連的。

這裡,外灘君向大家劇透一個小彩蛋,我們通過CT掃描得知,雖然銘文上寫的木乃伊內棺中裝的是女性,但實際上卻是一名男性,而他的頭顱裡面殘存有金屬殘件。

開端

而真正打開展覽整個篇章的第一個章節是開端,講述了從200萬年前人類進化之初奧杜威峽谷的古人類的遺迹,一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城市國家產生之前,被我們通常稱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時期,實際上是進入文明社會之前整個人類文明的大致面貌。

我們可以在這個章節看到很多關於人類文明傳播、技術傳播,以及基因傳播的歷程,勾勒了人類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景象。

在這個展廳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石器,這些遠古時代的物品與我們今天的農業模式、商業模式、審美直接相關,它們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觀眾就能輕易地將200萬年前的人類社會和今天的世界建立起聯繫。

最初的城市

第二個章節是最初的城市,最早的國家形態就是城市國家。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城邦文明,比較著名的有烏爾城、烏魯克,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邦國家,並且都有著非常燦爛的文明。

在這個展廳展出的在烏爾王陵出土的牛頭豎琴,表達了和序言中的木乃伊內棺相同的內容。它同樣也是提取了多個文明的材質,黃金來自於埃及和努比亞,青金石來自於阿富汗,裝飾用的貝殼來自於波斯灣。這些文明交匯在一起,組成了這樣一個頗具兩河流域特色的豎琴。我們通過這件展品就可以看出一個早期文明全球化的樣貌。

牛頭豎琴

在這個章節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物,那就是大洪水記錄板。它所講述的是一種宗教之間的傳承與傳播。這塊泥板出自於公元前十七世紀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講述了和諾亞方舟相似的故事,但卻比《聖經》早了整整400年。

權力與哲學

下面一個章節是權力與哲學,這一篇章實際上探討了人們從城邦國家,通過征服、融合和聯盟進入到帝國時代的過程。

在這種擴張型的帝國出現之後,強大的政治權利與個人生活之間逐漸產生衝突和矛盾。這種衝突和矛盾激發了人們的思考,人們開始思考怎樣去思考,這就是哲學的誕生。

展廳里,奧古斯都的胸像和索福克勒斯的胸像被陳列在一起,他們一個代表政治,一個代表思想,這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章的主旨。

儀式與信仰

第四章節承接上一單元,敘述了在這種帝國不管擴張和此消彼長的過程中,宗教也經歷了很大的改變。幾個大的世界性宗教都在這個時期產生,包括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

佛教發生的變化就體現在佛教造像的出現。在上一章節中展出的阿馬拉瓦蒂大佛塔上面還沒有佛像存在。但在這一章節中,因為亞歷山大東征,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的出現實際上對於佛教的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個祭祀的對象,一個儀式的載體,它對於整個宗教教義的傳播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意義。在這個時期,佛教出現東傳,進入中國,也隨之改變了中國的信仰體系。

這種變化也發生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上,整個世界的宗教格局都在這個時間段里發生了非常劇烈的變化。

比如在這個展廳內展出的密特拉神像,密特拉實際上來源於雅利安人。但他在印度教、佛教、瑣羅亞斯德教,以及羅馬的宗教裡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國際化、跨文明的代表形象。同時他也對後期的基督教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就像聖誕節,不僅是耶穌的生日,也是密特拉的生日。但隨著世界性宗教的出現,這些多樣化的宗教也日趨衰落了。

密特拉神像

貿易與侵略

第五單元講述了在中世紀時期,東西方世界是如何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來進行聯繫的。這裡揭示了很多不為大眾所知的細節,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絲綢之路,實際上它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它的實際意義。

因為陸上絲綢之路自然環境和政治環境都非常惡劣,導致這條路是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再加上陸路交通的載重工具是駱駝,載重量非常有限。因此,在這條路上進行的多是奢侈品貿易。真正關乎那個時期東西方普通人生活的東西,基本上不會從這條路上走。因此,當時更為重要的是海上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直接引發了中世紀後期以來,整個世界格局的變化。

伊斯蘭教興起之後,對陸上絲綢之路貿易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進行了壟斷。在這種壟斷的逼迫之下,到十五世紀,整個歐洲大陸進行了一次豪賭,那就是地理大發現。

在這場豪賭中,如果賭輸了,整個西歐文明可能就會就此湮滅。但是他們賭贏了,發現了新的大陸和新的航線,因而整個世界格局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個改變帶來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當下。

在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往往能看到這些歷史重大轉變的關頭,以及它轉變的結果,但經常忽略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發生之前的世界是怎樣的。但如果之前和之後沒有發生變化,我們也不會把它稱為轉變。因而如果不了解轉變之前的狀態,也就不能算得上真正地了解這段歷史。而看展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從轉變前後的文物中,窺得蛛絲馬跡,從而了解一段歷史背後的故事。

邂逅與連接

接下來的變革與調整和邂逅與連接兩個單元,講述了地理大發現導致世界格局逐漸形成的整個過程。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地理大發現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它也不完全是阿拉伯世界對西歐世界的節節勝利所逼迫導致的,這種逼迫只能算是一個導火索,但不是全部的原因。

實際上,維京人早就在十世紀以前就已經登陸過美洲大陸。而進入印度洋的這條航線,在十二世紀的時候像威尼斯、熱內亞這些國家也都進行了嘗試,有些也嘗試成功了。

這些一點點積累的航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時代發生突破。可以說在整個地理大發現前後,世界都處在一個連接的關口,在這個時間段集中發生了很多的連接,這些連接最後凝聚到一起就爆發了地理大發現。

在這個展廳中展出的路易斯棋子是閆志本人最喜歡的一組展品,非常可愛,非常萌。

路易斯棋子

國際象棋本身就是一種國際化的遊戲。它從最初在印度出現,到進入到伊斯蘭地區,再進入到歐洲,從行棋的方法、棋子的角色上都經歷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與傳播地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劉易斯棋子就蘊含著文化交融和文化傳播的內涵。

其次,它的材質是海象牙,這和當時的國際貿易格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由於當時整個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西印度洋貿易被壟斷。導致非洲和印度的象牙很難進入到歐洲市場,所以北歐地區就選擇用海象象牙和鯨魚齒去雕刻。

印加金羊駝也是這個展廳中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展品。很多人看到它會覺得是一個小金驢,但它其實是羊駝。

印加金羊駝

羊駝是美洲非常重要的一種載重牲畜。但是它的載重量非常有限,沒有辦法和牛還有馬相比。但是美洲大陸沒有馬,牛也只有沒有馴化的野牛。羊駝作為主要的運輸工具,實際上大大限制了美洲大陸文明的發展。

但是羊駝又在在美洲文明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展品中的金羊駝就和他們的祭祀儀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種祭祀活動有些非常殘酷,一些貴族的小孩子都要同這些金羊駝一起作為祭品被獻祭。所以一個小小的羊駝也能反映當時人們的信仰世界,以及整個文明發展的歷程。

丟勒的《犀牛》也發生在地理大發現時期。

丟勒的《犀牛》

地理大發現一共分成兩條線路:一條線路是西班牙人發現美洲,另外一條是葡萄牙人發現進入印度洋的航海線路。

為了開闢這條線路,葡萄牙人經歷了足足60年的時間,終於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當他們開著裝有大炮的船駛入印度洋時,幾乎所向披靡,這改變了保持了上千年繁榮格局的印度洋貿易。

《犀牛》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過程中。1510年,當時的葡萄牙駐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佔領了印度西部的一個重要島嶼,在這個島嶼北邊有一個重要的邦,叫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在那個時代是整個印度的貿易中心,由於受到了葡萄牙人的威脅,古吉拉特邦的君主們為了討好葡萄牙就主動送給阿爾布克爾克一頭犀牛。

葡萄牙國王收到這頭犀牛非常高興,立刻下訂單到紐倫堡請丟勒畫下來。但因為各種客觀因素,犀牛不能被送到丟勒面前。所以他只能根據一些素描作品和傳說來畫。這幅畫大體上很像,但有很多細節實際上都畫錯了。

可是,我們可以從這頭犀牛從印度運輸到葡萄牙,再從德國的紐倫堡訂購畫作,就可以想見無論是藝術品市場,還是奢侈品市場,當時的世界已經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關於這頭犀牛,還有一段軼事,那就是葡萄牙國王最後決定把這頭犀牛作為禮物獻給教皇。但這頭龐然大物結局慘淡,運載它的船途中失事,它也永遠地沉入了海底。但關於它的故事一直流傳著,丟勒的這幅畫也成為了歐洲許多代人心中犀牛的形象。

有很多觀眾會格外關注這次展覽中的中國文物,這就包括在這個單元展出的元青花瓷盤,它是陸上絲綢之路貿易最後輝煌時代的結晶。

它也印證了整個展覽想要表達的全球化的主旨。我們都知道青花瓷是我們的一個民族符號,中國得不能再中國。無論是周杰倫的歌,還是張藝謀2008年奧運會上使用的元素,都表明青花瓷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但在這個展覽里,元青花這個展品的說明文字告訴我們,元青花的創燒並不是為了中國市場,而是為了滿足中東市場。

首先,中國國內沒有這種靛藍色的鈷藍染料,這種染料完全進口自伊朗,叫蘇麻離青。其次,如果沒有元帝國這樣一個橫跨歐亞的政治實體,中國是不會得到這麼一種來自伊朗的原材料,也不會生產這樣一種當時中國人並不喜歡的瓷器種類,這恰恰是中東伊斯蘭文明特別喜歡的一種瓷器種類。所以我們也會在展覽上發現,中東的瓷器花紋與中國的青花瓷多有神似。

所以正是因為元帝國建立了這麼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市場和大的政治統一環境,才能夠溝通東西市場。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元青花最後反過來進入中國市場,成為中國瓷器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貝多芬曾經說過一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說明,民族的獨特性對於整個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這句話反過來講其實也同樣成立,只有世界的,才會有民族的。如果沒有世界這樣一個文化多元化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獨特的文明。

文明獨特性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它是從文明的不斷地演變、發展甚至是中斷再復興,這樣循環往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我們所知的任何一種文明的塑造過程當中,都發生了很多的變革,而這些變革都離不開其他文明的反哺。

所以,這個元青花的展品就能讓我們反思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都有著外來的文化因素。其中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獅子,中國在古代社會的時候並沒有獅子。但獅子為什麼會成為古代中國的一種吉祥物?其實就和佛教東傳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閆志說,如果觀眾能夠好好回味這個展品,就會重新思考中國的古代文明,也會反思中國與世界的這種關係。

我們創造的世界

最後一個單元是我們創造的世界,這同樣是一個帶有深刻反思性的單元,也是在閆志眼裡整個展覽中最精彩的部分。不過同時,這個單元也是爭議最多的一個展廳。當大英展在國博展出時,就有觀眾反應,「為什麼讓我花50塊錢進來看個破球衣?」

單說展出的這件仿冒足球衣,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一件山寨球衣,仿冒象牙海岸球星德羅巴的戰袍,德羅巴出生在非洲,在法國成名,所在俱樂部老闆是俄羅斯人,拿著韓國三星的贊助。這件假球衣又在印度尼西亞生產,被賣到南美洲。幾乎連結了所有大陸,是今天的貿易全球化的一個縮影。

而在這個展廳中,不僅包含了當今全球貿易,同時還包含了對於戰爭、暴力、政治交易、同性戀等話題的探討。

這個展品是這些話題的客觀呈現,通過「以物談史」的手段向觀眾傳達了很多價值判斷。這種手段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需要觀眾自己對於這些價值判斷進行評判,文物只是為了把這些現象呈現出來,這些現象的背後傳遞了一種「全球史觀」,那就是人類的各種文明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又相互補充的。

這次展覽不僅僅是對當今世界做出了一個反思性的展示,同時也是想觀眾思考: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文物?不論是2011年生產的球衣也好,太陽能充電器也好,對於我們來說,他們就是身邊隨手可及的物品,那這些算不算文物,能不能講述歷史。

而大英展告訴我們,歷史就是當下,當下其實就是歷史的一種延續。不要把歷史理解得過於狹隘,它看似和現實生活沒有絲毫聯繫,但事實上,它的觸角一直在探觸當下世界的每一個神經。所以,如何看待歷史,影響到我們會走向什麼樣的未來。而這,就是這個展覽所想要表達的強烈信號。

而說到這裡,也就不得不提到開展前最受人期待的第101件展品。此次上博選擇了由100件文物精心構圖拼成的二維碼,也可稱得上是另闢蹊徑、獨具巧思了。

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一維條碼(條形碼)存儲數據的局限性,人類發明了二維碼。如今,二維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通過這樣方寸之間的形式,把個體與世界聯繫在一起,足以被載入人類文明史。

第101件展品

和孩子一起培養逛博物館的習慣

如今,越來越多像大英展這樣的優質展覽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很多家長也由最初的無目的地逛博物館,慢慢進化到,認為逛博物館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

在美國聖地亞哥的一所創新學校High Tech High里,教室就被布置成了一間間兒童博物館。哈佛大學教授Howard Gardner也曾提出,理想的學校就應該像博物館一樣,給孩子上課的,應該是各行各業真正的專業人士。不應該被教科書、考試,以及上下課的鈴聲所限制。

我們如今的博物館教育雖然還處於為基礎教育錦上添花的階段,但也不能忽視它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那就是該怎麼讓自家孩子喜歡上逛博物館。

閆志說,他認為首先我們需要培養出一種逛博物館的習慣。

很多歐美國家的人不管是到中國也好,還是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他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參觀景點就是博物館。但在很多中國的旅遊團去其他國家的旅行線路里,博物館就不會是很熱門的選擇。

大部分中國觀眾看展還停留在「看寶」的狀態。就像這次的大英展在網上就有很多批評的聲音,比如「這些拿來展覽的東西都是二三流的」。

且不說像密特拉神像、王后豎琴這些都是一流藏品,即使是一些觀眾眼中的二三流展品,它們其中所蘊含的敘事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如果人們逛博物館還一直停留在「看寶」的狀態,就會錯失很多有意思的內容。

對很多西方人來說,逛博物館是一種習慣,就像參觀地標性建築一樣。中國家長如果能把逛博物館培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就像有什麼好的、感興趣的展覽都試著去看一看,看多了之後一定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很多人看完博物館可能都會有類似的感受,那就是剛看完覺得自己收穫很大,但具體是什麼又說不上來。

對此,閆志談到,他看過很多很多展覽,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沒有幾個。

第一,說明一些展覽可能本身的設計就有問題。第二,看展覽有的時候就像逛書店,很多人現在可能都會選擇通過網購的方式來買書,但逛書店會帶來和網購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書店裡有幾萬本書,可能你對於大多數的書都沒有興趣,但是在瀏覽的過程當中,你會挑出幾本自己感興趣的書,在這種漫無目的地挑挑選選的過程中,你有可能會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書。

要是沒有這麼大的瀏覽量,和這些看似被浪費的時間,你就很難挑選出自己真正喜歡的書。所以,培養習慣、多逛才是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

同時,現在博物館都會組織很多公共教育活動,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走近這些看似冷冰冰的文物們的絕好機會。

在對大英展進行解讀的整個過程中,外灘君頻頻被閆志的知識儲備所震懾。感嘆之餘,這個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待了11年,實實在在的世界文明研究員笑著說,他可是為這次大英展狂啃了一年半的世界史。而這短短九個展廳的路,很多觀眾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走完。

在採訪臨近結束的時候,外灘君拋給閆志一個巨大的命題——逛博物館的意義是什麼?

他遲疑了片刻,將下面的內容娓娓道來:

我覺得逛博物館對於我們的意義也許就是,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美,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文化。我們可以不用去研究,但至少有這麼一種欣賞的心。

博物館實際上是一種把學術轉化為公眾語言的轉化器,包括藝術也是一樣,不是說人人都要成為畫家,但是人人都有藝術欣賞的需求。哪裡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就是美術館。

博物館也是一樣的存在,歷史也好,文化也好,各種知識,各種研究都是每個人所需要的,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專家。所以公眾需要博物館這樣一種媒介來去了解、去欣賞、去補充。

我想,這就是參觀博物館的意義。所以,放輕鬆,相看兩不厭就好了。」

復旦中文系博士+專欄作者+拆書高手

「貓老師」的小說精讀暑期班即將上線

本課程以《青少年小說閱讀課》為基礎

實拆7本不同類型的書

讓孩子通過觀看老師示範

掌握閱讀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灘教育 的精彩文章:

讓人望而生畏的數學是教育的一種缺憾
踐行親子英語10年的原國際電台主播,怎樣在家帶孩子讀英文繪本?
報告!我們升級了全球最流行少兒創意編程軟體Scratch課程
美國基礎教育到底如何?聽這位實地觀察9年出了4本書的中國媽媽分享
總被視為是副課的藝術,為何到了IB體系就成了重要的主課?

TAG:外灘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盃和歐冠,哪個含金量更高?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無可否認的四位千古一帝,只有他的含金量最高!
這些巨星們的最高分,你覺得哪一個含金量最高?
大學四年黃金期,該考的證書一大把……只有它含金量最高!
大學期間一定要考這3個證書,難度不大而且很實用,含金量很高
我國這些證書難考程度大,花費的時間周期長,但考上後含金量高
小米印度整體第一,一加印度高端第一,誰的第一含金量更高?
凱恩是世界盃史上最水金靴?那麼史上含金量最高的金靴是誰?
這些證書雖然難考程度大,但含金量高,考上年薪幾十萬,不愁薪水
國內最難考、含金量最高的三大證書,每年通過的人寥寥無幾
我國這3類證書「最難考」但含金量超高,拿到任何一個都是鐵飯碗
我國出將軍最多的三個省,第三含金量最高,第一人數佔了五分之一
最近十年哪幾年的總冠軍最具含金量?期待騎士再度上演逆天改命
一龍三戰日本偽娘含金量不低,殺入世界前十指日可待
世界足壇近十年,哪年的歐冠冠軍含金量最高?
水分高含金量低,如果再不改變,女足明年世界盃可能遇潰敗
五本「最值錢」的證書,含金量高,最後三本可實現躺賺
我國含金量最高的6本證書,難考是肯定的!拿到少奮鬥幾年
明年的名人堂,提前預定歷史含金量最高全是歷史級別超巨
中國最值錢也是含金量最高的6個證書,最後一個是公認的最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