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


01

說到中美教育的差異,一個看起來是悖論的現象特別引起我的濃厚興趣:

一方面,中國學生普遍被認為基礎紮實,勤奮刻苦,學習能力——特別在數學、統計等學科領域——超乎尋常,在國際大賽中屢屢摘取桂冠,將歐美髮達國家的學生遠遠甩在後面;另一方面,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整體地位不高,能夠影響世界和人類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陳,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難怪錢學森先生臨終之前會發出最後的考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與此類似的另外一個看起來也是悖論的現象是,一方面,美國基礎教育質量在世界上被公認為競爭力不強,就連美國人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和其他國家——特別是和中國、印度——相比,美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在各種測試中的成績常常低於平均值;另一方面,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獨步全球,美國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始終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

一個水平很低的基礎教育卻支撐了一個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也許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弔詭的現象之一。

在通常情況下,就整體而言,優秀學生的基數越大,未來從中湧現出優秀學者的可能性就相應越大。然而,當下的中國教育正在驗證我們的擔憂:優秀的學生和未來優秀學者之間的相關性似乎並不顯著。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我們就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是有效的嗎?這也促使我們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有效的教育?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

02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幫助人們實現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來越多的我們——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已經漸漸忘記了教育的目的。恢復高考以來的三十多年裡,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累,卻很少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奔跑?

教育似乎正在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師上課是為了謀生;學生上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國家規定,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是為了通過上一級的考試;校長看上去像是一個企業的總經理等等。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古代中國的教育實質上是一種關於社會和人生的倫理學訓練。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但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學生們通過反覆閱讀經典的經書來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務,進而服務於國家和天下蒼生。

科舉制廢除之後,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的顛覆性變革,中國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語言、學制和評估體系。這一源於特殊歷史環境下的教育體系尤其強調功利性的一面,即教育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某種問題而存在的:教育為了救國;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的工具和基礎等等。

到了當代,教育更加呈現出相當顯著的工具性特徵:學生們希望通過教育獲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她)們能夠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增強他(她)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進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如果教育不能幫助他(她)們實現這些目標,他(她)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教育——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讀書無用論」漸漸開始抬頭的思想根源。

03

反觀美國,其教育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著於公民教育背後的產物。越是優秀的教育機構,越強調教育對人本身的完善。即使是公立教育機構,也依然把提高本州人民素質作為最根本的教育目標。

因此,實用主義哲學最為盛行的美國,在教育領域卻非常地「不實用主義」:越是優秀的教育機構,教給學生的越是些「無用」的東西,如歷史、哲學,等等;越是優秀的學生,越願意學這些「無用」之學。

實際上,美國學生之所以基礎差,和美國中小學的教學方式有直接關係。美國教育界深受古希臘蘇格拉底「產婆術」教育思想的影響,強調教育是一個「接生」的過程,教師就是「接生婆」,人們之所以接受教育是為了尋找「原我」以不斷完善自身。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知識非他人所能傳授,主要是學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自我領悟的。

所以,在美國課堂里——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教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寫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誦什麼東西。

美國學校教育是一個觀察、發現、思考、辯論、體驗和領悟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資料、得出結論的技巧和知識。雖然他們學習的內容可能不夠深不夠難也不夠廣,但只要是學生自己領悟的知識點,不僅終身難以忘記,而且往往能夠舉一反三。

與之相比,中國學校教育深受孔子「學而時習之」思想的影響,老師把知識點一遍又一遍地教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不斷地複習背誦,使之成為終身不忘的記憶。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傳統的人文經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對於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而言,其弊端顯而易見: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比較紮實,但也因此束縛了思想和思維,喪失了培養創新意識的機會。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

04

從教育的目的和教學方式出發,中國和美國關於「教育有效性」的理解可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對於當代中國而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在於如何把價值觀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過程之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統一的高考錄取體制對基礎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以及社會外部環境的變化,教育的過程正在逐步被異化為應付考試訓練的過程。

目前,這個過程正在向低齡化階段發展。由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比拼心理,對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正在進入歷史上最狂熱焦躁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孩子從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樂,不快樂的時間一再提前。教育提供給人們的,除了一張張畢業證書外,越來越難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平和。反社會的行為越來越嚴重。

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下決心通過大學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來逐步扭轉這一局面。然而,當下的社會輿論環境、公眾對於教育公平的簡單理解和憂慮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會文化心理,都進一步強化了教育過程中對「選拔進程的負責度與選擇結果的公正性」的非理性追求,進而加大了改革所面臨的阻力並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

05

此外,正如儲蓄不能直接轉化為投資一樣,上學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學生所具有的紮實的基礎知識如何轉化為提供創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撐,也是中國教育界所面臨的另一個嚴峻的挑戰。

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們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上學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認識到你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

這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所面臨的真正挑戰。和上哪所學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來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更為重要和根本的目標。迴避或忽略這個問題,只是忙於給孩子找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老師,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這些都是在事實上放棄了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責任。

實際上,一旦一個孩子認識到自己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從內心激發出無窮的動力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數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對於人的成長而言,這種內生性的驅動力要遠比外部強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遊戲,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配置更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一旦通關完成,遊戲結束,人生就會立即面臨無路可走的境地。人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是遠方的一座燈塔,能夠不斷照亮前方的道路。

轉自國家教育研究(ID:hantoped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30位高考狀元都擁有這四大特質,如何培養?
一念之差,孩子天壤之別
三種情況導致孩子厭學嚴重,90%的父母卻從未察覺!
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家庭的幸福
8種行為屬於兒童心理問題

TAG:積極家庭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
藝術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負責宣讀聖旨的太監是如何撈錢的?隨身帶個空袋子,走時必須裝滿
減不動肥的馬思純,穿高定服裝滿身贅肉,網友:這身材沒得救了!
小奶貓力氣不夠,喝奶沒法吸,針筒裝滿後往嘴裡推!
裝修把衣櫃裝滿整面牆,師傅一看就說我傻,沒住多久必然後悔
李宇春是有多喜歡蘑菇?竟然從頭到腳都裝滿了?這是在賣萌吧!
貓趁男子不注意,躺在裝滿雞崽的框里,貓:這裡面軟綿綿,好舒服
假如「天眼」遇到暴雨,會不會被裝滿?需不需要準備一把超級大傘?
它們的胃裝滿垃圾,如果放大成你的胃呢?
男子無聊將大氣球裝滿水,自己鑽進去找刺激,結果被炸飛了
親戚家剛剛裝修好,繞著飄窗裝滿一圈柜子,不顯得壓抑還實用
這是幾個裝滿水的塑料袋?其實它們都是玻璃雕塑
冬天一到 車主趕緊把車上裝滿釘子,原因竟然是……
貪、瞋、痴裝滿肚子,你念什麼咒都不靈的
馬伊琍素顏現機場,一身二百塊都不超過的服裝滿滿的路人風,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去買菜
貓咪跳進裝滿泡沫的箱子,結果……
戶型擴容就要裝滿柜子?少裝&裝對才是真的擴容!
迪麗熱巴現身機場,一身潮裝滿身的氣質都是楊冪的影子,真不愧是「冪女郎」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