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知道鄭和,但是還有一個人卻不為人知,它比鄭和下西洋早六百年

都知道鄭和,但是還有一個人卻不為人知,它比鄭和下西洋早六百年

在很多人印象中,最早下西洋的便是明朝時期的鄭和將軍。他七次乘海遠行,為國家的外交事業的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最近一篇名為「最早外交官——楊良瑤」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大家紛紛質疑,難道鄭和不是第一個出海的人嗎?今天小編將向大家介紹外交官楊良瑤的外交經歷。

楊良瑤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父親教導其節約、刻苦、勤奮,雖說家境貧寒,但淳樸的家風讓楊良瑤從小立志,希望能為國家貢獻一己之力,於是他苦讀詩書、兵書。

古代男子進入宮廷,要麼家境殷實或者家父從官,要麼只能自宮為宦。楊良瑤選擇了後者。這一當,就是幾十年,他曾服侍過多朝皇帝,其中包括唐肅、代、德、順宗四朝帝王,死後楊良瑤的墓葬在陝西省涇陽縣的一個小鎮里。

後來在考古時發現了楊良瑤的墳墓,並發現其墓碑,後來經過專家檢測,其為神道碑,通過閱覽碑文得知,唐朝早期,楊良瑤就以「使者」的身份率領使團出海,曾經抵達印度洋領域,走訪多個東南亞地區。

現如今,神道碑正藏與涇陽縣的博物館內,館長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在神道碑發現之際,我們也意外發現了兩塊表面光滑的青石,它們可以拼接成一個石座,石座的樣子神似烏龜,長150厘米,寬100厘米,原來只是神道碑的基座。經過這一次的深度挖掘,為我國考古工作提供了不少資料和經驗。

該碑體體型較大,篆寫了「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九個大字,字字珠圓,一筆一划都顯現出落筆的蒼勁與有力,實為唐朝書法中的精品。這篇有著上千字的碑文主要記載了楊家的起起落落,講述了楊家人世世代代侍奉皇帝的故事,同時也表揚了楊良瑤在出海走訪它國時為唐朝做出的貢獻。

一個叫做張世民的人,十幾年來研究這款碑文,其中發現了不少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歷史事實,這對考古工作的進展來說是十分有利的。這一款石碑的問世也就意味著楊良瑤的確先於鄭和出海,雖說他的名氣並沒有鄭和響亮,但出海第一人應該歸他。

據碑文載:楊良瑤終於元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葬於同年十月十四日。「元和」為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由此推斷,楊良瑤當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楊良瑤之死,從明幡發喪到歸里入葬,歷時共83天。

根據當時唐朝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可以判斷出當時楊良瑤出海的目的是政治目的。希望能夠與小亞細亞兩河流域的國家聯盟,一同抵制正在崛起的吐蕃政權,這樣才能將陷入僵局的唐朝擺脫險境。而這樣的出使可以說是十分困難的,不僅語言上溝通困難,並且文化認同上也十分吃力。小亞細亞的一些國家認為自己並沒有義務幫助唐朝擺脫困境,但楊良瑤說,假使不共同遏制吐蕃政權,唐朝倒下後,接著就是東南亞這些國家了。楊良瑤向他們分析了國際形勢,這才取得了他們的聯盟同意。

除了是出海使者,楊良瑤在平亂方面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765年,他被皇帝奉命去說服叛黨,不顧生命危險,楊良瑤帶領一行人來到慈溪的狼山部落,成為說客試圖說服叛黨。784年,前往回紇求兵,並求師成功,挽救了唐朝破爛不堪的局面。

大曆六年,楊良瑤被升為朝議郎,即使陞官,但他始終各司其職,先後奉旨前往越南、廣州一帶平定潘侖,不辱使命的他回朝後備受好評。六年後,他又陞官至宮闈令,開始負責宮廷大大小小事物,宮廷內也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條。783年,京城內亂,皇帝不得不前往陝西省附近躲避戰亂,楊良瑤隨行,途中遭遇刺客,楊良瑤護駕有功,從而比誒皇上器重。

一年後,全國各地開始進行割據,唐朝兵力不足,於是皇帝派楊良瑤前往回紇,希望能夠得到回紇的幫助。一開始,回紇王並不同意,但經過楊良瑤的三寸不爛之舌,最終回紇王同意出兵相救,也正因為有了回紇兵的幫助,唐朝才得以回復平靜,而這一點,楊良瑤功不可沒。

楊良瑤的一生,可謂傳奇。作為宦官的他,不僅服侍多朝皇帝,並且多次出使它國完成重大外交活動。無論是平定戰亂還是走訪國家,楊良瑤都體現了唐朝人的風采,而他的出使國外更是早於鄭和620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一張照片揭露一個神秘團伙,一個巨型國寶被發現,差點就流落海外
盜墓高手都有不外傳的「獨家本領」,竟連很多專業人士都自愧不如
為了報仇,此人竟連死者的屍體都不放過,最終自己變成了惡神
一隊士兵正要殺人,突然眼前出現了一個「美男」,他們頓時愣住了

TAG:山川文社 |

您可能感興趣

鄭和下西洋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尋找朱允炆,另一個很多人都想不到
比鄭和更早到達中東的,原來還有這兩個人
古代到過中東的三人,鄭和最晚最輕鬆,有一個比鄭和早了一千多年
鄭和之後,中國還有第八次下西洋,可惜鮮為人知!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在找一個人,此人去向至今成迷
比鄭和更難得的中國航海家,第一個發現了澳洲,如今卻鮮有人知!
鄭和下西洋時,為何船上是一群五十多歲的婦女,而不是年輕女子?
七下西洋的鄭和分明是太監,在泰國還有後代,緣由讓人難以啟齒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有多大?說出來你都不信,幾乎相當於半艘航母
鄭和以後 明朝為何再沒有人下西洋 都怪此人當時說了一句話
傳說的神獸其實早就存在,它是鄭和下西洋帶來,美人魚竟那麼丑
百年以來國人一直小看鄭和,他的一番話預言了明清兩朝的衰亡!
太監也有好人,大明這五位宦官,值得敬佩!鄭和是其一
冷知識: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時,要帶兩個接生婆?難道一個不夠用?
兩千年前,他就指出了這項制度的弊端,但直到鄭和下西洋都沒改變
明代這一慣例,毀了七下西洋的鄭和,卻又成就了他
鄭和七下西洋只是為了炫富?然而,鄭和七下西洋只為尋找此人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有三個,最關鍵的原因,是最後一個
鄭和下西洋,還發生了這些事,看完之後感嘆:不愧是天朝大國!
古代出海帶女人不吉利,鄭和下西洋,不是帶一個女人而是帶了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