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動態:哈維對經濟邏輯分析之講座一
大衛?哈維是當代西方知名的左翼人文地理學者,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分析資本主義的前沿動態。2016年9月到12月,哈維在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The Graduate Center, CUNY)陸續發表了六個系列演講,講座圍繞「馬克思與資本:概念,文本與歷史」(Marx and Capital: The Concept, The Book, The History)的題目,系統呈現了他在馬克思價值理論上的最新思考。據推測,這6個講座與哈維今年即將出版的新書《馬克思、資本論與經濟邏輯的瘋狂》(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在內容上基本一致。
講座一,作為流動中的價值(Capital as Value in Motion)
「我始終採取的都是一種辯證法的方法」,哈維開門見山地講道,他一手抓的是地理學和城市化的新鮮經驗,另一手則緊扣馬克思理論,二者互參互證,牽引著他的問題意識。講座一中包含一個步步為營建構起來並統攝整組演講的分析框架。哈維從資本的概念談起,即資本是一種運動中的價值(value in motion)。這裡,他分成兩個部分解析這個定義:
首先,作為價值的資本,在本質上是經過商品生產、價格市場等中介之後的社會勞動。但是,作為一種客觀而又非物質的社會關係,價值沒有辦法抽象地表現自身,而只能藉助作為一般商品的貨幣來得到衡量。在這裡,哈維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如果貨幣或者說金錢是價值的物質表現,那麼貨幣與價值的關係是什麼?他舉例說,正如不同的地圖投影會以特定的方式表現地球本身一樣,不同的貨幣形式會以不同的方式中介和扭曲價值。所以,在經驗世界中所直觀的貨幣關係,不能夠直接與背後的價值等同起來,這是由資本的第一個內涵推出的論斷。這點其實涉及到哈維在第三個演講中觸及的貨幣系統問題,也是一個非常含混的部分,在講座三哈維會詳細論述;
其次,資本的第二個內涵規定了它必須是處於運動之中的價值。哈維以水循環為例,指出資本必須不斷流通,而且在不同環節具有不同的形式。具體而言,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我們是在一個貨幣化的經濟系統里開展實踐的,我們使用貨幣資本(money capital)購買勞動力、生產資料並利用既定的科技水平,最終進入價值賦值(volarization)的環節。在這一步,通過剝削剩餘價值製造商品並加以出售來獲得利潤,是價值流通的一個動力。但是,進入到商品銷售的過程,就會觸及價值實現(realizaiton)的環節。商品價值的實現,取決於有效的需求(effective demand),人們不光要有特定的需求(wants, needs, and desires),而且得有足夠的能力來支付它們,這就引出了有效需求的來源問題。為此,我們又必須進入價值的分配(distribution)環節。價值實現的所得以工資、稅收、工業利潤、商業利潤、地租、利息等多種形式,在工人階級和不同的資本家集團之中進行分配,其中部分的錢重新轉化為貨幣資本,投入回價值賦值環節,剩下的則進行更加複雜的流通。哈維暗示,上述的各個環節都可能發生危機,比如實現環節的需求不足,分配環節銀行系統難以調控等等,所以,資本流通與水循環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後者是一個循環(a circle),前者卻是螺旋結構(a spiral form),總是有種失控的隱患。最後,哈維又補充了一點,資本作為一種運動中的價值,其流通機制還依賴外部性的條件,包括來自自然與人類的免費品(free goods)。比如說,早期資本主義對自然資源的挖掘,以及資本主義系統對工人階級再生產的依賴等等,事實上整個看似自然的時間、空間與人類文化,都有資本主義操縱、改造和掠奪過的痕迹。
至此,可以發現哈維演講的分析理路在結構上是非常清晰的。他對資本的動態性的解釋,反映了他在總體性視角上的推進,也就是一種對具體的價值流通過程的考察。哈維在講座中做的所有工作,都可以歸結為一個點,就是去指出價值賦值並非資本主義系統中唯一重要的環節,價值分配、實現環節都可能產生內部矛盾與潛在危機。同時,這裡面也包含歷史變化的維度,也就是資本主義系統在動力學上的調整,從最早由生產驅動,到藉助消費維續,現在則是分配發揮了核心的作用,這就更突顯了我們看到商品生產之外的其他環節的重要性。
在介紹完自己對資本的理解之後,哈維又通過講解《資本論》的結構進而說明他的問題意識。《資本論》的三卷,分別帶有不同的理論取向:
在第一卷,馬克思的理論訴求是解構亞當?斯密等人塑造的完美運行、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合法性。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馬克思只細緻地處理了價值賦值環節,並且進行了多個假設:首先,商品都能正常售出,即價值實現過程中不出問題;第二,作為生產者的資本家,也就是工業資本家,是唯一的利潤分享者,即價值分配環節不存在多個主體; 第三,資本主義只在一個國家之中運作,即不討論在資本主義擴張與危機爆發過程中溢出的世界市場、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問題。在這樣的文本語境里,馬克思指出科技的不斷發展會使得對工人的壓抑愈發嚴重,最終導致異化勞動的災難,包括社會不平等、環節破壞等等。對此,哈維簡單提出了兩點質疑:一方面,因為科技的發展,工人獲得的價值分成會不斷下降,但是工人的生活條件不一定下降,還可能改善,比如說平均壽命;另一方面,價值的實現過程未必順暢,可能出現需求不足的問題,這個雖然被馬克思擱置了,但不代表不是個問題。
在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卷,馬克思關注的是資本流通的加速問題,由於流轉時間的加速,有效需求開始面臨巨大的壓力。於是馬克思在假設科技不變的情況下,考察供給平衡的條件,也就是研究價值實現的環節。哈維說,馬克思似乎發現平衡的唯一可能是出現某種精巧的宏觀經濟關係,這也暗示了,在資本主義的科技條件下,供求總是會失衡的。唯一能夠平衡的方式就是有一個帶來價值貶值(devaluation)的危機爆發出來。
至於同樣不完整的《資本論》第三卷,它討論的是價值分配環節的內容。在資本開始流通之前,就存在地主、銀行家和商業資本,那麼,如果工業資本家是唯一創造剩餘價值的資本家集團,它為什麼能夠容許商人、金融家、銀行家的存在呢?馬克思想要弄明白一個完美運動的資本主義社會將會在各個資本家集團間建立怎樣分配關係,可是他卻沒預料到今天金融系統當陽稱尊的情況。既然馬克思說各個集團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譬如商人是為了幫助進行市場營銷,那麼哈維認為,我們不能像很多左派那樣簡單地把金融系統斥為寄生蟲,而必須具體地回答它們在整個價值流通過程中的作用,這也就涉及通過大量的基礎設施與地產投資來轉移危機的問題了。
概而言之,講座一是整組講座的奠基石。哈維闡明了三個學術旨趣:首先,他通過建立分析價值流通的總體性框架,希望能揭示被傳統研究忽視的價值實現與價值分配環節的問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的元理論;其次,面對當前問題叢生的信用制度、虛擬資本、帶息資本和貨幣系統,哈維用大篇幅討論了這些最緊迫的前沿現象,尤其是指出了價值分配環節目前凸顯出來的核心地位;最後,他不忘革命實踐的政治承諾,資本的可視化不僅是對價值流通過程的呈現,也為定位未來的政治鬥爭提供了航海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些問題意識的脈絡,在接下來幾個講座中將逐步展現出來。
TAG:實踐與文本 |
※獨角獸排隊上市背後的戰略邏輯:經濟轉向以創新驅動
※「數字經濟之父」談區塊鏈前景 簡單幾句話但意味深長
※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結合傳統文化,論經濟崩盤的過程
※張昕: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分析框架調整
※分析:馬哈蒂爾再出山 其經濟思考如何影響中馬關係
※「不過是又一次的輪迴」,看旅阿華人如何面對經濟動蕩
※綜述:巴西經濟復甦前景可期
※分析金融經濟趨勢,參考一下實用的八卦趨勢論
※「臨空經濟」 「盛世方舟」看互聯互通的戰略思維!
※美國揚言將推出新一輪經濟制裁,俄羅斯將如何應對?
※迪拜的「世界第一」數不清:眼球經濟,如何帶動迪拜經濟繁榮?
※將支持辛巴威應對經濟挑戰
※線上線下「無界」融合 經濟虛實之爭告一段落
※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時隔八年後重啟 探討推動「一帶一路」合作
※探險劇排隊上線,這次瞄準「他經濟」?
※基於信息技術視角下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路徑探析
※企鵝號:美國揚言將推出新一輪經濟制裁,俄羅斯將如何應對?
※銀杏采葉圃的市場前景分析及經濟效益分析
※格局決定前景,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鐵三角」
※亞布力經濟論壇,進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