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的區別

趙群

碑和帖是有區別的,在刻石中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大類。

從形式上分,即豎者為碑,橫者為帖。由於旨在傳播,所以文字一般都寫得堂皇大方,工整嚴謹。帖,它的藝術目的更濃厚些,把手跡臨摹下來刻在木上或石上,再傳拓於紙上,供人欣賞學習。由於它大半都是有名的墨跡,後人視為典範,因此人們的習慣,凡是石刻或木刻傳播下來的拓本,均統稱之為帖。碑、帖雖是同為石刻(除帖部分為木刻外),卻是有區別的。其區別並不在於石頭的橫豎形式,而取決於它們的性質和用途,刻碑的目的,把名人的事迹、名勝的沿革以及政令、法令,禁約等,將內容公諸於眾。以便引人注意和保存作用,帖則是把著名的書跡摹刻流傳的一種複製品。

何謂碑

什麼是碑?有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碑是指鐫有述德、銘功、紀事於纂言等文字的刻石,如碑碣、摩涯、造像記與墓誌等。狹義的碑則是指東漢以後,立於紀念地、建築或墓前、刻鐫文辭的長方形石板。故碑的含義,簡言之,「樹石書丹謂之碑」

碑的原義是沒有文字的豎石,即中國最早的碑,並沒有刻字,僅是作為一種標誌。如周室的宮中,宗廟、下棺等都可見到。後經逐漸發展才成為刻有文字的碑,它用來紀功、表德才刻上文字。現在見到的碑字,有廣、狹二種含義。從狹義來講,它僅是許多石刻種類中的一種;從廣義來說,它泛指多種形制的石刻文字。文字統稱為碑,也非近時才開始。清代葉昌熾在《語石》中曾說:「凡刻石之文皆謂之碑,當是漢以後始。」故碑經過含義的引伸,除帖外,它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總稱。

碑與帖的區別

何謂帖

什麼是帖?「帖」,《說文解字》解釋為「帛書也。」我們的祖先把書寫在竹木片上的字跡,稱之謂簡牘: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之謂帖。可見,帖本來是指帛書。後來範圍逐漸擴大,一般泛指筆軋,其中包括書信及其小件帛書和紙書。帖的底本則是通常指手札、散絹、另紙等,原來並非為刻石而寫,後為保存和推廣流傳,選為纂勒上石,這種整理出來的東西,統稱為「帖」。

帖學多自東晉開始,尤以二王書法為歷代推崇。帖中最著名的當推《蘭亭序》,真跡不存,現在所傳當推歐陽詢摹寫的所謂定武蘭亭最著名。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

蔣勛

碑與帖是漢字書法上兩個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筆寫在紙帛上的文字。魏晉以後,書法界普遍認為「碑」與「帖」分別代表重拙樸厚和瀟洒飄逸兩種截然不同的書法風格。

魏晉之後南北朝形成了對峙局面,書法論述也一般習慣把「碑」與北朝連在一起,稱為「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為主的「帖」,自然就被認為是流行於南朝文人間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張猛龍碑》,蒼勁古樸,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則靈動洒脫,兩者大有徑庭。

「碑」還原到原始意義,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來的文字。這些石碑文字,最初雖然也用毛筆書寫,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負責石刻的工匠難免會有刀刻技法的介入,這就改變了原來毛筆書寫的線條美感。《張猛龍碑》字體端方,筆畫厚重,許多線條的風格就不是毛筆容易表現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過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剛硬。因此,「碑」與「帖」書風的差別,或許並不只是北朝與南朝的問題。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興之夫婦墓誌》、《王閩之墓誌》石刻,刻於東晉咸康到永和年間,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那年。王興之、王閩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從墓誌石碑的字體來看,卻與王羲之書風完全不同。碑文字體方正,拙樸剛健,點捺用筆都明顯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卻更接近「北碑」。

筆、墨、紙、硯成為「文房四寶」,如果在漢代,是不大可能的,因為漢代始終以竹簡書寫為主,紙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晉則是竹簡書寫過渡到紙帛書寫的重要時期,王羲之正是紙帛書寫到了成熟階段的代表人物。用「紙」、「帛」一類纖細材質書寫,增加了漢字線條「行走」、「流動」、「速度」的表現力。漢字在以紙帛書寫的晉代文人手中流動飛揚婉轉,或「行」或「草」,瀟洒飄逸,創造了漢字嶄新的行草美學。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運筆的轉折,既豐富又精鍊,既飄忽又有力,充分體現了「帖」瀟洒俊逸的書法風格。

「碑」是石刻,「帖」是紙帛,從另一個角度看,書法史上「碑」與「帖」的書風問題,或許可以有新的理解。 (選自《漢字書法之美》,有刪改)


碑與帖(1)

碑的稱謂最早始於漢。據清代《說文》學家王筠的考證,最早的碑有3種用途,即宮中之碑,豎立於宮前以測日影;祠廟之碑,立於宗廟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時用於牽引棺木入墓穴。由於這些實用的目的,最早的3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案的。

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後來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流傳,於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這樣就把刻於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為帖。

碑與帖的區別

認真概括起來,碑、帖有以下幾方面的區別:

1.製作目的不同 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後來為托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後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並且從最初的隨意刻畫到莊重嚴整、一絲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所以書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多不署書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內容而輕書寫的。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複製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隻言片語的一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

2.書體不同 碑的歷史悠久,所用書體在隋以前都是莊重肅穆的篆、隸、楷書。直至唐太宗御筆親灑,才開始有行書入碑。草書刻碑除升天太子碑外,絕少有。而刻帖一事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札,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碑與帖的區別

3.形制不同 碑是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數是長方形,也有圓頂、尖頂的,雖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兩面以至於四面刻字的。豐碑巨碣動輒丈余高,氣勢宏偉。帖因為多取材於簡札、書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長則一尺至三四尺,呈橫式,多為石板狀,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則絕少。

4.製作方法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書丹上石,即由書寫者用硃筆直接把字寫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經鐫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筆畫有風格上的變化,即與原書丹之字略有出入,還有的碑刻甚至未經書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藝術情趣,有極濃的金石味道,非毛筆書寫所能體現,實際上是書者與刻者的共同創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將墨跡上的字用透明的紙以墨摹下來,然後用硃色從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後刻,比碑多出兩道工序。雖然程序複雜,但刻帖要求忠於原作,儘力畢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攙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2)

夏甸清

在農村上小學的時候就得用毛筆寫字,毛筆就是唯一的書寫工具。寫小字的毛筆是用雞毛做的,到後來才有鋼筆。在湖北藝術學院附中學習的時候有書法課了,第一任書法老師是鐘鳴天先生。鍾先生給我的作業打五分,五分就相當於百分制的一百分,他還覺得不夠,又在5字右上角畫個加號,表示比100分還好。曹立菴先生也給我們上過書法課,他寫了一張隸字「數英雄人物還看今朝」貼在黑板上方,寫得非常好,字體秀麗舒展,十分讓人羨慕。後來我學習曹全碑、禮器碑等,大概就是受到曹立菴先生隸書啟蒙的影響吧。

在設計商品包裝的時候,常常要用到書法。包裝上的品名要有視覺衝擊力,我常常感到品名的書寫要在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尋求突破,將各家各派拿來為我所用,並將現代構成融入書法之中才有好的效果。

和朋友聊天,得知書法界有碑帖之爭,有人自詡為碑派,學碑為一路;有人自詡為貼派,學貼為一路。在我看來,碑與帖都很好,都值得學習和研究,融匯貫通,不應有門戶之見。

碑的歷史悠久,唐以前的碑文書體大多為篆、隸、楷字,書法一絲不苟,莊嚴肅穆。唐以後有行、草入碑。碑一般是丹書上石,再經鐫刻,是書者與刻者的合作,刀與筆的功力均現,甚至刀重於筆,深沉有力,金石味特強。

貼的歷史則短一些,始於宋,宋做了大量的工作,臨摹古畫、書法,藉以傳承文化,刻貼就是為傳播書法而生,運用印刷術為學書者提供歷代書法名家的書寫範本。刻貼是摹勒上木或上石,刻工不得摻入己意,要忠於原作,惟妙惟肖的再現原作風采,拓印出來幾乎可以亂真。

碑帖我都喜歡,各有千秋。我們要在學習古人的基礎上創新,書法才能真正的傳承和發展。一管之見,君以為如何?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的區別

碑與帖的區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駿馬的精彩
于右任《房太夫人行述》
碑、帖之間:錢泳《書學》所見清中期碑學風尚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愛和喜歡的區別
愛與喜歡的區別
愛與被愛的區別
「喜歡和愛的區別」
「愛與喜歡的區別」
弄堂和衚衕的區別
喜歡和曖昧的五點區別
「喜歡」和「愛」的區別
愛和不愛的區別
喜歡和愛真正的區別
論和男盆友和閨蜜約會時的區別
蕁麻疹與過敏的區別
鶴、鷺、鸛的區別在哪?
蜂蜜和蜂王漿的區別
芍藥和牡丹的區別
戀愛和單身的最大區別
老公和男朋友的區別:扎心了
塗磊:這就是喜歡和愛的區別
物語 | 愛與被愛的區別
戀愛和結婚的最大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