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中兩兵交戰,士兵的鎧甲跟紙糊的一樣輕易的一刀貫穿,這是真的嗎?
在一些影視劇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設定,士兵雖身穿鎧甲,但是遇到刀砍劍刺或者箭射,一攻即破;而將領則動不動來一身寶甲,不僅看起來比士兵的鎧甲輕便,裝飾華麗,更重要的是刀槍不入,甚是神奇。
甚至在一些影視劇中,士兵都沒有鎧甲可穿,只穿著軍服拿著紅纓槍大刀片就上戰場了,似乎能穿鎧甲的都是將軍級別的人物。
那麼,中國古代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中國古代的士兵果真如此寒酸嗎?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點,鎧甲很貴,是不容易獲取的戰備物資。在古代,私藏鎧甲是重罪。古代鎧甲的材料多種多樣,製作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每一種都非常複雜。
以中國古代最常見鐵扎甲為例,製作一套鐵扎甲,首先要鍛造出好幾種規格的鐵片,在在鐵片上打出大小、位置相同的孔,隨後要用絲線或者皮繩將鐵片一片片按照特定的方式緊緊地穿紮起來,之後還要加上皮革或者毛氈、布料作為內襯。製作一套鐵扎甲,少則數百片甲片,多則近兩千片。
上圖:傳世的鐵扎甲
上圖:傳世扎甲的細節圖,可以看到皮繩的串聯,其背後的編製方式是非常複雜並且耗費工時的
上圖:扎甲背後的編織非常繁瑣
到了明代,盛行布面甲和棉甲,這些鎧甲的製作方式更為複雜。不過其基本組成和鐵扎甲依然有類似之處,但是以鉚釘代替了繩索,將內襯向外換成了布面或者壓實的棉絮。鐵片向里,而且鉚釘連接甲片的同時也將布面和甲片壓在一起。
上圖:布面甲
上圖:西方在同時期也產生了類似中國布面甲的鎧甲,稱之為鑲甲或者板甲衣
聽起來很複雜繁瑣,讓人覺得這麼複雜的做工,應當不是士兵能用的起的。但是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中國古代士兵的鎧甲裝備率一直處在很高的水平。
西漢的墓葬中曾經出土過一份武庫清單,詳細記載了當時東海郡武庫收錄的兵器,這其中就包括了數量驚人的鎧甲:皮甲十四萬多套,鐵甲六萬多套,另有五十八萬多片各式甲片,馬匹頭部鐵甲九萬套,馬匹身甲五千套。
上圖:漢代防護面積最大的鐵甲「筒袖鎧」復原
而整個武庫記載的武器裝備,大約可以武裝六十萬人的軍隊,也就是說漢代軍隊大約有三分之一是可以披甲作戰的,而且還有五千匹全身披著鎧甲的戰馬。
要知道,這僅僅是兩千多年前的情況,而且還是東海郡,在今天的魯南蘇北一帶,並沒有太多軍事壓力。
通過分析一些邊境地區出土的漢代竹簡,我們可以知道,邊疆的漢軍鐵甲數量高於皮甲,而且披甲率更高,甚至有些地區的鎧甲數量超過兵員數量。
越到後世,軍隊鎧甲的裝備數量就越高,鎧甲質量也越來越精良。在唐朝後期,一支標準的野戰兵團有12500人,需要裝備鎧甲七千五百領,披甲率達到了60%,已經超過了漢代的平均水平。
上圖:唐代壁畫中身穿鎧甲的士兵
這種胸前有兩個護心鏡的鎧甲被稱之為明光甲。可以看出唐代鎧甲的防護面積已經遠遠超過漢代的「筒袖鎧」
上圖:唐代鎧甲的穿著
到了宋代,中國軍隊的人數開始膨脹。不過,宋代和明代雖然軍隊人數眾多,但是精銳的野戰部隊規模一直不大,大部分軍人都是充人數、搞後勤的,並不承擔作戰任務。
宋代因為重視防守,精銳部隊都是清一色的重甲。布置在一線和遼金夏騎兵正面硬幹的步兵槍手全套盔甲重量達到了50多斤(宋代一斤在600克以上),步兵弓箭手和弩手全套盔甲的重量也達到了40斤上下。這些步兵穿著的鎧甲被統稱為步人甲。
上圖:宋代不同兵種其步人甲的重量也不同
上圖:浮雕中一身重甲的宋代士兵。其頭盔的帽檐其實是面甲,放下後整個人只露出兩支眼睛,可以說是全身都在
明代的《明會典》中明確記載了明代每年鎧甲的產量,即使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些數據都是非常驚人的。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開始,規定每年各地軍工廠生產鎧甲13465套,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景泰二年(1451年)。因為這時候剛剛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武器,開始加緊武備生產。
上圖:身穿布面甲的明朝騎兵
在景泰二年(1451年)到弘治二年(1489年)這三十八年間,明代各省生產的鎧甲數量及其驚人,每年生產鎧甲25640套,如果加上中央直屬兵器製造廠生產的鎧甲數量,則每年生產的鎧甲數量有三萬多套。
弘治二年之後,明朝承平日久,絕大多數武器的生產量都減半處理,但是這麼一算每年鎧甲生產數量依然有一萬五千多套,到了明朝後期,每年生產的鎧甲額定數量依然有12374副。
明代記錄的鎧甲數量只算各式鐵甲,包括扎甲(明代稱明甲)、布面甲(青甲),像皮甲、紙甲等輕型鎧甲都不計入總數。
這還只是每年額定的生產數量,即每年鎧甲產量的最小值,不包括因為各種原因增加的鎧甲產量。從這個數據上看,僅明代鎧甲產量達到峰值的那三十八年,就一共生產了114萬套各式鐵甲,即使考慮到各種損毀、折舊,明代軍隊鐵甲保有量在九十萬上下是不成問題的。
所以明朝的野戰軍保持有較好的披甲率。明朝最強的戚家軍,在鎮守北疆的時候大約有十萬兵力,這些部隊除了少部分輜重兵和伙夫之外,都是身穿鎧甲的。
上圖:描寫明代北疆戰爭場景的《平番得勝圖》,畫中的士兵清一色的布面甲或棉甲,並且大部分都裝備有環片臂
既然作戰部隊的士兵基本上都能裝備上精良的鐵甲,那麼將軍、元帥的鎧甲是否比士兵的鎧甲更為優質呢?
其實,古代高級將領很多時候並不穿著鎧甲,畢竟統帥親自衝鋒陷陣的機會並不多,作為總指揮,大多時候是在後方指揮作戰。
上圖:宋代《中興瑞應圖》中的中軍大帳(指揮室)
上圖:《平番得勝圖》中坐鎮中軍帳的總指揮和正在領命的各級將領
從上圖可以看出總指揮身穿一身武官禮服,並未穿鎧甲。各級將領身穿鐵扎甲或布面甲,以不同顏色區分等級,與士兵鎧甲在防護性能上沒有顯著差距。
上圖:南宋《中興四將圖》中的岳飛和他的侍從,都沒穿鎧甲
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和前秦軍隊在淝水一帶對峙,而東晉方面的統帥謝安遠在百里外的建康城的府邸之中。明初北伐滅元的時候,總指揮朱元璋先在南京,後來挺近到汴梁城,都和前線有很遠的距離。
當然,這些都是戰略層面的指揮官,但是前線指揮官距離前線的位置往往也不會太近。這些也會引起士兵的不滿,所以唐朝詩人高適才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牢騷。
但也有一些前線指揮官會身先士卒,這些人往往個人武藝都非常高超,在歷史上也留有勇猛之名。
這些將領當然也需要裝備一身精良的鎧甲,不過這些鎧甲在防護水平上和士兵鎧甲相比往往並無顯著差別,只是紋飾更為華麗,防護面積更為到位。
上圖:明代《平番得勝圖》中一身輕裝的中高層軍官(穿綠袍者)
上圖:明代《平番得勝圖》中身先士卒的中高級軍官,身穿銀亮的鐵甲,頭戴誇張的纓盔,但是防護水平並不比士
恰恰是一些中層指揮官,會裝備一些優質的鎧甲,因為這些人不僅要時刻親臨前線進行作戰,作戰的同時還得指揮百來號人,自身也會成為敵人重點打擊的目標。而基層指揮官往往只是在鎧甲的顏色上與士兵鎧甲有些差距,其他並無差別。
上圖:《平番得勝圖》中身穿銀亮鎧甲的基層指揮官。圖中身穿紅色布面甲的是普通士兵,身穿暗紅色布面甲的是
除了這些之外,一般而言皇帝的儀仗隊鎧甲會非常華麗,但是這些人不是實在的作戰部隊,所以這種華麗的鎧甲究竟有多少防禦力, 是一個疑問。
上圖:明代皇家儀仗隊「大漢將軍」的華麗鎧甲
上圖:宋代皇家儀仗隊
還有一點,就是中國古代的確有藤甲、紙甲、皮甲甚至鞋底甲之類的輕型鎧甲,這些鎧甲的防禦力只是相對於其重量而言說得過去。
但是這些鎧甲和鐵甲比起來,防禦力、耐用性都低了很多,傳說中又輕防禦力又高的鎧甲,在現代工業出現之前應該只在小說中出現過。
上圖:藤甲可以一定程度上防劈砍,但是藤條之間與縫隙,對刺擊防禦力不足
上圖:紙甲雖然有較好的防禦力,但是耐用度不夠,容易損壞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稿件,任何自媒體或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桌刀是什麼刀?為什麼英國紳士們覺得擁有它才是生活的享受!
※天了嚕!這些奇門兵器在歷史悠久的中國都很少甚至不曾出現過?
※木質柄雕刻異形、骷髏,搭配刀身,是不是更加帥氣
※86版《西遊記》中,二郎神竟然用一張空弓擊敗了孫悟空,其中有何奧秘?
※《三國演義》里的蓋世神兵,卻在施耐庵的《水滸傳》里如此尷尬?
TAG:中華冷兵器 |
※絕了!這是一雙士兵的戰靴
※戰場上的士兵最怕什麼?老兵:不是子彈,而是這一種武器!
※這才是真正的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他們並非凶神惡煞,也有這樣的一面
※二戰時期,士兵帶的鋼盔帽上都有一層網,這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士兵頭盔上的那層網是做什麼的?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抗戰神劇中士兵端著機槍一通掃射,是真的嗎?老兵:誰敢這麼干?
※把士兵綁在飛機上扔手榴彈!看到這樣的畫面,老兵:這就是花樣作死!
※古代的一些戰役在打仗前,士兵會把箭在糞便里插一下,這是為何?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
※古代的戰爭當中,第一排的士兵是不是炮灰的存在呢?有人知道嗎?
※古代打仗第一排的士兵最不容易死?這是真的嗎?
※小說里寫的那種士兵列隊看武將單挑的戰法,居然是真的,連岳飛都干過
※「塹壕」在一戰二戰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躲在裡面的士兵們最怕什麼?真是恐怖
※古代戰爭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最容易死?根本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捆綁手腳扔水中 最牛的士兵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一名膽小如鼠的士兵打偏的一發炮彈,改寫了戰爭的歷史
※韓信的背水一戰並不是在賭士兵那求生之路的反抗,而是在賭趙軍的膽識!
※最搞笑的影視穿幫,古代士兵穿膠鞋,導演你是怎麼想的?
※戰場上,士兵都會留下一顆「光榮彈」給自己,這是真的嗎?老兵:哪有這種東西!
※二戰中有趣的老照片:士兵把驢背在身上,飛機畫圈都是愛你的形狀
※古代的一些戰役在打仗前,士兵會把箭在糞便里插一下,先噁心一下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