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是公益的本質,也是公益傳播的核心
社企傳播的人本尋思|特輯vol.1
導語:6月12日,「CM公益傳播」在「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價值投資論壇2017年會」舉辦《移動互聯,社企傳播的人本尋思》主題論壇,就社企傳播的人本尋思展開討論。
這是一個人人移動互聯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以人為本的傳播時代。
本期特輯和你分享,以受眾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傳播究竟該怎麼做?內容根據2017社企傳播論壇分享嘉賓發言整理而成,略有修改。
分享嘉賓|諸在飛,CM公益傳播創始人
分享主題|移動互聯,公益傳播的人本尋思
社會企業作為公益傳播的重要主體,它做的傳播當然屬於公益傳播的範疇,所以我用「公益傳播」一詞替換掉了「社會企業傳播」,和大家聊一聊我對「公益傳播的人本尋思」的看法。
我們先來看一個老故事:
美國魯米娜教育基金會(Lumina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教育委員會(ACE)和廣告委員會(The Advertising Council)聯合發起了一項命名 為「了解如何走進大學」的全國推廣活動。魯米娜教育基金會將方案提交給廣告委員會的時候,他們原本是想針對低收入家庭的父母進行宣傳,以鼓勵他們讓自己的孩子上大學。
當廣告委員會拿到這個方案的時候,他們做了一場調研,結果發現其實美國90%以上的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已經具備了讓自己的孩子去上大學的意識,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做,他們甚至認為,只要孩子成績不錯,自己沒有犯法,有一天會有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躺在自己的信箱里,甚至學費全免。
所以如何讓更多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呢?其實更多的是讓孩子知道如何能夠考上大學。通過這樣一項調查讓我們了解到,其實傳播的主體不是這些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而是這些孩子們。
從這個故事,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做傳播的時候首先要找准我們的傳播對象。
很多時候,我們想當然的東西可能是有問題的。只有找准這些傳播對象,我們慢慢去了解他們,他們的特點到底是什麼,他們關心什麼,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溝通方式,通過一定的調研數據再去制定傳播計劃。在制定完傳播計劃之後我們可能還要對他們進行小範圍的測試。通過測試拿到一些反饋和數據,我們再根據這些數據來判斷,到底我們要不要返回前面的環節做一些調整。等到最終這個計劃敲定,我們就可以開始去執行。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又沒辦法按照原計劃去執行,因為我們誰都沒辦法想像它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況,所以在執行的過程當中,我們也要對這些目標群體進行監測,通過監測我們會得出一些反饋和數據。拿到這些反饋、數據和結論的時候再去判斷,我們是否應該返回到前面的幾個階段做一些調整。即傾聽階段、計劃階段、執行階段,是否要做一些調整。
摘自《戰略營銷:非營利組織視角》
在這個傳播模型中,我們很多時候可能會在測試環節出問題。比如說我們需要針對大學生做一個傳播活動,但是通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讓同事或親友來投票選出認為比較好的標題、文案、海報等傳播作品,但最後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其實我們要得到的反饋應該來自我們所要傳播的大學生,而不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也不是我們的同事,因為他們不是我們的目標對象。我們不能說這樣做是錯誤的,但是我們拿回的這些數據可能會有問題。
因此,我們又得出一個結論:做傳播一定要以人為本,就是我們要以傳播對象為中心。
在移動互聯的時代里,在社交媒體這樣一個傳播環境下,以受眾為中心、以傳播對象為中心的思維就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在這樣一個時代,不再有一個強勢的中心,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當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我們發的一條信息可能會默默無聞、也可能引爆網路。
這個時候,每個粉絲都是一個傳播節點,傳播內容之所以傳播開去,全靠粉絲的主動傳播,因為每個粉絲都是傳播者,每個粉絲都可以視為傳播節點,眾多傳播節點會連接成一張傳播網路,節點越多,網路越大,傳播面就越廣,輻射人群也就越多。可見,社交媒體的傳播都是「通過用戶自身的傳播力來產生裂變」,這些裂變都跟生活息息相關。
所以在這個時代,包括粉絲、用戶在內的一系列受眾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而以這些目標對象為核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以人為中心、以目標受眾為本。
來看一個案例。
我們平常很多人喜歡自拍並發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下圖上的這家組織曾在Twitter發起一個曬鬍子的自拍照活動,鼓勵大家將自己鬍子的自拍照分享到Twitter上,來為癌症患者籌集善款。我們發現這種活動是很簡單、有趣,也很生活化的,每個人都可以玩得很開心。
這個案例類似於冰桶挑戰,因為這樣的傳播活動或者傳播的形式比較受歡迎,所以最終籌到的善款數目也十分可觀。
從中我們會發現,其實,好的創意都是對傳播對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相關方的動員與運維。
我們再來看這個案例——「我請你睡覺」。
這是一個為叫做「發作性睡病」的罕見病群體做的倡導活動,這個活動獲得了千萬級的曝光量,而用戶在這個過程中也收穫到很高的參與感。「我請你睡覺」有上百家組織和媒體共同參與,比如滴滴出行、黃油相機、分答等,同時還有相當多的個人參與了這個倡導活動,很多人將他們睡覺的自拍照發到了社交網路上。
作為傳播方,我們很願意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很多組織與我們合作並參與傳播,同時很多人也願意參與我們的傳播活動。這就涉及到一個議題,相關方的洞察、動員和運維。
做一個傳播活動肯定會涉及到很多的利益相關方,類似於我們做社會企業的時候,也會涉及到很多的利益相關方。我們如何來聯動他們做一場有影響力的傳播活動呢?我們可以用這張表來把他們列出來,儘可能的找出這些相關方到底都有誰,為什麼我們跟他產生聯繫,他們有什麼樣的需求,他們中的哪些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與運維的,我們和他們的利益結合點到底是什麼,如何進行動員與運維。
在做公益傳播、做社會企業傳播的時候,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明明我們在做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人們不來轉發,幫忙傳播擴散?有這樣的想法往往就沒有以傳播對象為中心,反而有些就太以自我為中心了,反映出我們沒有考慮受眾的需求,沒有考慮他們與這個活動的結合點。
其實在考慮吸引相關方的時候,最合理的順序應該是:先把利益相關方都列出來;按照優先順序排列找出重點相關方;思考有什麼利益結合點;相關方有什麼需求,然後再來思考如何跟他們達成合作。
我們梳理相關方,不僅僅是為了動員和聯動這些相關方來進行傳播,同時也便於針對這些不同的相關方採取不同的傳播策略。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壹基金的案例。
壹基金早期的傳播策略是怎麼樣的呢?
成立的初期階段,它需要塑造塑自己的造合法性,需要溝通的對象是政府和專業人士;這時它選擇諸如《環球慈善》、《公益時報》這些比較權威的傳統媒體,上央視接受採訪。而傳播的核心信息也突出其規範化的背景,始終會強調掛靠單位「中國紅十字會」,以「中國紅十字會李連杰壹基金計劃」的名稱,強調主管部門,塑造合法形象。同時,壹基金的報道內容都與項目、活動有關,會講得比較專業和有深度一些,談到具體的項目及其包含的公益理念。」
針對公眾這樣一個溝通對象,壹基金又是如何去做的?
首先,因為他們想贏得公眾的認可,想跟他們取得聯繫、建立一種關係,在渠道上就選擇一些大眾化的市場媒體。而在核心信息的披露方面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把紅十字會拿掉,強調「李連杰壹基金計劃」,多講一些關於自身的成長,在內容方面會突出人物的性格,故事性和受眾的情感溝通也會多一些。
我們會發現,針對不同相關方完全可以採取不同的傳播策略。
今天,我們說「傳播要以人為本」,一方面要去關注我們的傳播對象,去關注我們的利益相關方,這樣不僅可以幫助組織更好的塑造品牌,實現成功籌款,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推介產品和服務。
以人為本還有另外一個維度:我們在解決社會問題和做項目的時候,是不是真正地為受助人考慮了?
我們來看免費午餐的例子,這個項目真正在幫助偏遠地區的孩子解決營養午餐問題。
鄧飛在採訪時就說道,「人對孩子都會心生惻隱,我發現了龐大社會軀體上那個靈敏的觸點。」現在看來,免費午餐是一個比較有社會價值的公益項目。你看,我們一旦真心為這些受助人做事情,真心以這些人為本,真的會有很多人響應和支持我們。
其實公益傳播是一個充滿無數可能性的領域,它不僅是一種手段,也可以用來解決社會問題,創造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成立了CM公益傳播,去聯動傳播的相關方,去探索公益傳播的可能性,我們也希望最終能夠助力公益與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發展。
以人為本,是公益的本質,也是社會所有的企業形態應該思考的問題。你想影響誰,在這個點上先去思考問題。找到這個點之後,受眾其實可以成為網路中的一個發力點,甚至可能是一個把你的傳播網路擴大得更廣泛的二次傳播的幫手,而不僅僅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
-這是「CM公益傳播」第278次與你分享-
本文為CM原創首發,歡迎轉載
轉載請後台留言獲得授權,違者必究
編輯|吳璟 張月慧
排版|張月慧
- END -
TAG:CM公益傳播 |
※眼科界的公益「大戶」,做公益,他們是認真的
※崔永元被曝做公益是為了利益,他本人自揭真相原因暖心
※公益人性侵:更可怕的是沒人再相信公益
※公益之為什麼總理的這番話,讓公益人心潮澎湃?
※王源做公益「上癮」,連新專輯也是為公益而作!
※藝術和公益本就是一場天作之合
※馬天宇:公益是我的本能,將愛付諸行動
※陳偉霆成公益大使,助力公益事業,傳播正能量
※楊冪曬出公益錄製視頻,公眾的態度卻是這樣的!
※志願活動不僅是簡單的公益,更是愛的傳遞!
※一組震撼人心的公益廣告,看多了會上癮
※同樣是獻愛心做公益,楊冪和baby的一個姿勢,證明兩人的人品
※她是體彩追夢人,也是公益踐行者
※「眾籌喪葬費」是一次「公益鬧劇」也是「公益教訓」
※范冰冰高調做公益惹爭議,其實這些「問題藝人」復出時都愛做公益
※令人震撼的公益廣告
※三小隻致力於公益事業宣傳99公益日,讓我們跟隨源凱璽一起熱愛公益奉獻自己微薄力量
※公益,讓我有機會擁有自己
※即便是公益廣告也有讓人膽戰心驚的時候
※水滴公司取捨之難:公益與利益的槓桿如何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