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佳作:故鄉月明與他國月圓
故鄉月明與他國月圓
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有兩句令人共鳴難忘的詩,那便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前半句是寫實,後半句則是寫心。何謂「寫心」?抒寫心中所思所想所好所惡。那麼問題來了:月怎麼會是「故鄉明」?他鄉就沒有明月?他鄉明月就晦暗不明?難道他鄉故鄉會是兩個月亮?
月亮當然只有一個,他鄉月與故鄉月也不可能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問題不出在月上,而出在望月的人上,出在望月的人的心情心緒上。故鄉的月亮之所以會獨明,換句成語說,這叫「愛屋及烏」,因愛故鄉這個「屋」,連帶偏愛了月亮這隻「烏」。這在心理學上叫「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它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在認知上,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
所以一旦主觀上認定「月是故鄉明」,愛屋及烏,很容易就演變成偏愛偏袒,而偏愛偏袒向前一步就是偏聽偏信。一個人的偏喜偏嗜似乎無關大局也無傷大雅,但如果這個人是一家之主呢?一族之長呢?一縣之宰呢?甚或是一國之君呢?那樣的話,這種偏執偏好就是不公的開始,腐敗的溫床,混亂的淵藪,就是致命亡國的了。
和「月是故鄉明」這種什麼都是自己自家的好相反,則是「月亮是外國的圓」這種什麼都是別人別國的好,這兩個極端的看法做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患病的根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只憑主觀臆斷,全無旁觀客觀。這種人這種事這種想法做法,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是一一指出,辛辣嘲諷過的,可惜,病症的診斷不等於病患的根除。現今的中國,深患這兩種癥候的還大有人在,要想弊絕風清,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那麼,怎麼走?魯迅在《論睜了眼看》中也開出了一劑良方:「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這正視,我想,首先就是正視自己。不但正視己長,更應正視己短。《道德經》上說「自知者明」,就是此意。可是,自知何其難,總要找面鏡子照一照,以鑒妍媸,以別雅俗。唐太宗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也恰恰是這位視魏徵為人鏡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後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毀了這塊明鏡。所以,當權力失去制約走向極端,再好的明鏡也未必有用武之力。這還是號稱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里的魔鏡與王后,就更不知會鬧出什麼幺蛾子了。
其次則是正視他人。也包括正視他族他國,總之,我之外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人、事、物、理。《道德經》說「知人者智」,不過,這種智慧也非易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大原則,可是何者為精?何者為粗?還是需要正視的這個人立得正,站得穩,端得平,看得清,分得明。所以魯迅再三強調「首先要這個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但不說別的,放眼天下,熙來攘往,又去哪裡尋找那位「不自私」的聖賢君子呢?
而且,我還發現:「故鄉月明」和「他國月圓」雖是兩種癥候,患病的卻常常是同一個人。其可怪也歟?其實道理很簡單:自卑的人往往自傲,極度的自卑往往產生極度的自傲。反之亦然。這大概也是物極必反的又一證明吧!只不過,這種證明一點也不令人愉快。
行文至此,似乎也該開出一副療救的方子,可我不想開,葯醫不死,佛度有緣,再好的方子也救不下必死之症,作死之人。這麼說,好像又悲觀了,不夠正能量。那就算是負能量好了,負能量也是能量不是。況且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讀《聖經》看《神曲》,一點也不喜歡耶氏父子的天堂,老覺得滿天都是神光太刺眼,滿空都是鳥人太單調。我天性厭惡厭倦動輒清一色,異口同聲,一致同意之類,因為《論語》中孔子早就告誡「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全體的贊同與反對本身就不正常。所以,這篇哪怕打入荒腔走板,只要仍屬於不同的聲音,也認了!
【2017年高考全國二卷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魯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86個讓人慾罷不能的句子
※靜水流深,請記住這四十個字
※幸福話題15句: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
TAG: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