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保護文化遺產,留住的不只是文明
執行了11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今年改名叫「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是不是折騰?你到街上問問:哪一天是文化遺產日?我敢打賭,十個人中間未見得有一個人回答得上來。如果說這個大眾不夠專業,那你去問問大學文史哲的教授,恐怕多數人也是說不上來的。但還是有若干群體,如民俗學學科、考古學博物館學科,以及非遺的保護單位,他們都在忙乎這件事呢。說實在,設立文化遺產日,對於中國公民增強對於文化傳統的認知,還是非常有意義的。不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千千萬萬的人參與了文化傳統的傳承弘揚事業,這是事實。所以設立這樣一個紀念日,是功德無量的事。
原文:《文化遺產,為了生活更美好》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 田兆元
為什麼今年要改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呢?這也是頗值得玩味的一件事。前些年,非遺保護,大家對於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得死去活來。很滑稽的是,為了分辨物質與非物質,比如,在討論刺繡技藝的時候,為了強調刺繡的非物質屬性,就說:那個刺繡品不是非遺,但是那個刺繡技術就是非遺。人們就要問:為什麼非遺館難以展示刺繡技術,卻要展出刺繡作品呢?其實這樣的爭論很無趣,哪一樣技術不是與特定的物質相關的?所以物質與非物質的過度區別沒有意義。今年把自然遺產也拉進來,是要進一步強調我們生存環境的歷史生態。這些自然的奇觀作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猶如人類的創造一樣,都是珍貴的構成。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要強調文化遺產的可感知性、客觀性。文化和自然遺產是客觀的、固有的、偉大的、神聖的,是漫長的歲月養成的。自然遺產往往也是人文的,如石林因為阿詩瑪故事,火焰山因為西天取經傳說,自然遺產的價值增值來源於人類文化的浸染。
尊重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之成為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規定一方面是現實的安排,但首先是過去的塑形。我們的行為和價值是由過去的歲月塑造成型,它可以選擇,但是不能篡改。當今世界,有些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爭議,大多數情況是不顧歷史傳統的現實利益糾結。
為了緩解這種緊張,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提出一個主題:「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5·18」國際博物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前奏,給了我們一個行動的契機。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學科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都是行動者。我們這些年搜集到一批越南的年畫,這些年畫與中國的年畫血肉相連,也有越南人民的智慧創造。該怎麼講述這段民俗藝術的故事呢?為了照顧各方的情緒,我們便「講述了難以言說的歷史」。大家就看看吧,這60多幅雲南東湖年畫作品,美輪美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許多問題,盡在不言中。「一帶一路」非遺保護,中越兩國文化交流,通過文物展示,默默講述了一段傳奇。這時,我們發現,物的呈現,物象敘事,或者景觀敘事,真是民俗的永恆的巨大力量。偉大的精神,沒有物質的載體,是難以客觀顯現的。許多事實,在物的證據面前,大家默認了!
我們把越南東湖年畫展定位為「5·18國際博物館日」與6·1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共同慶典,是想讓人們感受到物質世界對於精神世界的意義。這些紙片色塊,是歷史的證言。穿插在兩個節日之間,我們開始了一個文化部、教育部的琉璃燒制技藝的培訓。這又是一個工藝技術創造物質景觀的經典案例。稍微了解一下琉璃的歷史,就會發現它與「一帶一路」又有許多的關聯。
我們突然感悟:美麗追求是世界的根本追求,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是藝術的同好。自然的也好,文化的也好;物質的也好,非物質的也好,美就是好。文化遺產,為了生活更加美好,為了世界更加美好。這時,我又想起了我們對於民俗的定義:民俗是生活的華彩樂章。我們是為世界和平歌唱的人,多麼自豪呢!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64期第8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卡達與中東國家「復交」,嚴苛的條件又打翻了「友誼的小船」
※直面改革瓶頸:經濟周期性下滑產生的結構性矛盾
※權力清單制度的規範化,也需一張合格的「流程圖」
※全國最胖和最瘦省份排名出爐,最胖的竟然是…
TAG:社會科學報 |
※保護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
※楊家將的天波府是否還存在?屬於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嗎?
※楊家將的天波府真的存在嗎?它是否屬於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
※它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故宮:明清兩朝歷史的「見證者」,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李敖留下遺囑,給私生女李文經濟補償,李文為何還要打遺產官司?
※網友:真不要臉,中國的文物日本申請文化遺產!專家:山寨版不能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發明,卻被韓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為何?
※馮驥才:從作家到文化遺產保護者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世界最「奇特」的文化遺產,番茄砸人也能申遺?看完才明白!
※美文:歷史悠久的古城,擁有著許多文化遺產
※金庸「遺產」曝光:你所不知道的金庸,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樑!
※各國文化有差異,但文化遺產沒有國界,羅楊:文化遺產屬於全人類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古人是如何保護龍門石窟的
※竟然還有能夠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非遺保護資深專家在欽開講
※不止巴黎聖母院和圓明園!那些毀於天災人禍的文化遺產還有它們
※康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