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治療中的體位變換
摘要
在針刀治療中,或為準確選擇施術點,或為避免誤操作,或為施術方便,常常需要變換體位。主要有頭頸的位置變換,如松解雙側斜角肌;上肢的位置變換,如肩周炎和肩胛提肌損傷以及菱形肌的治療;下肢的位置變換,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髕周軟組織的松解。對以上位置的變換作者介紹了自己的經驗。
關鍵詞
針刀;體位;變換
在針刀治療中,或為準確選擇施術點,或為避免誤操作,或為施術方便,常常需要患者變換肢體位置,現結合臨床經驗將幾種常見的需要變換的位置介紹如下。
頭頸的位置變換
頭頸的位置變換常見於雙側頸部軟組織的松解,如雙側斜角肌。治療頸椎病有時需要松解雙側斜角肌,松解雙側斜角肌時一般選擇仰卧位,患者頸下墊薄枕,頭盡量後仰,此時頸項兩側軟組織緊張度提高,頸肌充分暴露。當在一側斜角肌定位施術時,頭要轉向對側。此時施術側頸項的肌肉進一步繃緊,可以比較容易觸摸到相應的頸椎橫突,便於定位、局部麻醉及進針刀。施術後,頸項要轉向另一側做同樣的治療。
注意:頸下墊枕要薄厚適中,過厚患者不舒適,過薄則不能使肌肉繃緊。施術過程中囑患者不要變動位置,以免因位置變動影響施術。可以先一側局麻施術後再換對側,也可先兩側局麻後再分別施術,但要做到施術時的位置與局麻時的位置一致。
上肢的位置變換
上肢位置的變化常見於肩周炎的治療。肩周炎的疼痛程度常隨上肢位置的變化而不同,如上舉時上臂前後側均疼痛加重,肱骨大、小結節、結節間溝及肱骨外結節處可有明顯壓痛;外展時肩峰疼痛加重,在肩峰、岡上肌肌腱及盂肱關節處可有壓痛;後背時肩前疼痛加重,喙突壓痛明顯。在定位和施術時均應使上肢處於不同的位置,如在喙突進針刀時,應使上臂呈後背位置,以利於松解喙肱肌肌腱和肱二頭肌短頭腱;松解小圓肌時,應令患者將患側手搭到對側肩部,使上肢呈內收位;松解岡上肌腱時應使上肢外展,在岡上肌腱的外側進針刀。
另外,治療肩胛提肌損傷或菱形肌損傷時,需在肩胛骨上角或肩胛骨內側緣施術,部分肥胖患者無法在上肢自然下垂的狀態下準確定位,局部麻醉時進針深度也不好掌握,貿然進針有誤傷肺臟之虞。如果讓患者同側上肢後背,使肩胛骨抬離胸壁,則定位變得十分容易。
注意:因肩周炎患者對疼痛耐受性較差,故上肢的位置變換程度要適可而止,能夠定位準確即可,因過度牽拉將使患者疼痛加重,不能忍受,反不利於施術。治療菱形肌損傷時,肩胛骨內緣抬起後,除在肩胛骨內側緣施術外,還可沿肩胛骨的胸壁面深入施術。
下肢的位置變換
下肢的位置變換常見於髕骨周圍軟組織的松解。比較嚴重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伴有髕骨半脫位,由於股內側肌的損傷及外側肌肉拉力的持久作用,髕骨脫位大都偏向外側,髕骨外側緣多會形成骨贅,嚴重者骨贅會延伸至股骨外側髁外(見圖)。同時,髕周韌帶的攣縮使得髕股關節間隙變窄,甚至使髕骨面與股骨滑車親密無間,這就給針刀松解髕周韌帶帶來了困難。標準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刀治療體位是膝關節屈曲60-70度,這個體位對於髕周其他位置的松解十分理想,但此位置時髕周韌帶綳得很緊,髕骨與股骨外側髁接觸十分緊密,使得針刀在松解髕骨外側韌帶時「無縫可鑽」。此時就需要將原來的半屈曲位變成伸展位,這樣,由於髕周韌帶相對鬆弛,髕骨與股骨外側髁的緊密接觸稍有緩解,針刀即可進入關節間隙進行松解。
注意:由於髕骨外側與股骨外側髁間隙較窄,且髕骨外側骨贅常常覆蓋股外側髁,因此,與髕骨內側施術不同,局麻及進針刀時有時需由下向上進入關節間隙。
作者簡介
王凡教授、主任醫師,針灸科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導師。社會兼職: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針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疼痛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雜誌編委。
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擅長治療運動系統、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面癱、失眠、抑鬱症、頭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足跟痛等。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操作手法,臨床經驗豐富,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59餘篇,出版醫學書籍22部。
科研成果
1.《用單光子發射CT研究針刺作用原理》獲1999年廣東省醫藥衛生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用單光子發射CT研究針刺效應發揮與中樞神經系統調節的關係及原理 用單光子發射CT研究針刺作用原理》獲1999年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用單光子發射CT研究針刺作用原理》獲2001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4.《不同側頭皮電針治療中風的SPECT研究和臨床觀察》獲200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王 凡
點擊展開全文
※14部位針刀意外損傷的原因!——針刀篇
※髂腰韌帶損傷的臨床診斷治療思路
※腰臀部疼痛針刀治療——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脊柱側彎-針刀結合手法治療
TAG:針刀醫學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