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 講座筆記(4)孝道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 講座筆記(4)孝道

尊敬的各位聽友,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孝道」。

中國的「孝」,從《孝經》(開始)以孝為教。為什麼說「孝」是傳統文化的根本,我先說說孝的簡單概述,再通過《孝經》詳細闡述。

古代講「百善孝為先」,古代社會的人,無論在朝為官還是在外謀生,孝都是立身之本,也就是得到別人尊重的首要前提。

我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孝」的解讀,包括兩個方面:

1、對長輩包括祖先的尊敬。比如對父母的尊敬、贍養,祭祀祖先時的虔誠等;

2、對傳宗接代的重視。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我國傳統文化認為,一個人不守孝道,有三種行為方式:

1、一味迎合父母所好,最終將父母陷入不仁不義。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2、家中貧窮、父母老邁,依然不想辦法謀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3、不娶妻生子,延續祖先的香火。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孟子曰: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所以我們古代社會對先祖的孝道主要表現在祭祀活動上,我們以後單獨講「祭」。一個人過世的日期會成為其人死後他的後代對他的祭日,無論百姓之家、官宦之家、還是帝王之家,都要在先人的祭日舉行大的悼念活動。

此外在死者的誕辰、清明、鬼節,他的後人都要抱著虔誠的心態進行相關的祭祀活動,以表示自己尊奉孝道,所以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我們對長輩和祖宗的緬懷,懷有敬畏之心,就會對他們的文化懷有敬畏之心,因此我們就會繼承他們的傳統文化,這正是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數千年來薪火相傳的原因所在。

孝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尊敬。恪守孝道就是要以尊敬為前提。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我們若能恪守孝道,不是僅僅贍養父母就足夠,更重要的是對他們報以尊敬之心,否則贍養父母就和飼養家畜沒有分別。孟子曰:孝之至,莫大於尊親。(《孟子·萬章上》)。

恪守孝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敬。那麼晚輩是否要完全服從長輩的意願?當然也不是。所以孔子在以前也提出過「父慈子孝」的觀點,就是說父親或長輩也有其需要遵守的規則,至少長輩也要懂得孝順長輩的長輩,一代一代的長輩我們都要尊敬他。

所以孝文化產生於我國古代社會,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色彩。關於孝文化的教導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熟知的孔家後代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孝的一種體現。大家都明白孔融讓梨的故事,小的自己吃,大的給兄弟們吃。在孝文化的基礎上每個人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孝道的形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古代帝王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大力宣揚孝文化,從小培養人民的敬重之心,小時候尊敬父母、長大後尊敬兄長、工作了敬重領導、在朝為官自然也就敬重君王。

其實中國的孝道文化在字上也是能顯而易見地體現中國文化的色彩——大家都知道,孝字,「子」在下、「老」在上,就像兒子在背著父親一樣。電視上演過的《說文》解釋是「善事父母者為孝」。這個傳神的形象也是古代中國家喻戶曉的二十四孝圖給我們帶來的關於孝的圖景。

古人心目中,孝是子的義務、做兒子做子女的義務;教是老的責任,教育後代是老人的責任。這就是平時我們講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艱深的道理、無需太多的理論,一個既形象又會意的「孝」字就可以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說「上有老、下有小」或者「下有小、上有老」就是一個很明白、很清楚的字的形象構成。如果有人對你說「孝是天下至高無上的至德要道」,你會信嗎?如果他說這句話是孔子說的,你會信嗎?

所以,《孝經·開宗明義·第一》里說: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大意是,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閑坐著,曾子在一旁陪他。這時候孔子對曾子說,凡是古代的先帝明王都有一種至德無上的德行和要道,用之可使天下歸心、萬民和睦、居上不怨、處下不憂,你知道這是什麼嗎?曾子聽完以後,連忙起身離席說,學生愚鈍,哪裡知道那麼多奧妙呢?孔子告訴他說,那就是孝。孝是道德的根本,天下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這裡衍生出來的,孔子這裡說的教,就是教化。也具體的指我們平時說的「五常之教」,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五常之教。

有人據此推理,曾子是《孝經》的作者(公元前505年-435年),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你看看相差多少。所以也有人認為《孝經》是孔子親自傳授給曾子,或者指導曾子等一般學生()的整理編撰。無論怎樣,曾子都和《孝經》很大關係,曾子也是《大學》的作者,最講孝道。曾子是個什麼樣的人,《論語*先進》篇說「參也魯」,意思是生性魯鈍。曾子,名參,字子輿,16歲拜孔子為師,被後世尊為「宗聖」,與「至聖」孔子、「復聖」顏回、「述聖」孔伋、「亞聖」孟子共為儒家五聖,五大聖人,平時說曲阜有四大聖人,再加上曾參,就是五大聖人,因為曾參不是曲阜人。所謂的魯鈍並非愚鈍,而是大智若愚。曾子的父親曾點(字皙,又名曾皙)也是孔子的學生,有趣的是父子兩個性格迥然不同,曾點生性狷狂、是著名的「魯之狂士」,暴躁、狂妄。

《孝經》的體例在六經和十三經中以專題突出為特色,我們平時說「四書五經」,與《論語》、《大學》、《中庸》比較,《孝經》這一特色更加明顯,三部著述同樣是孔子的教學記錄,《孝經》不像《論語》那樣話題雜多、議論廣泛,更像《大學》的專題、專論,但是比《大學》的論述更集中、單純。《孝經》全書也就2千字左右,接近我們當今大學的課程講義。

以孝為本、以孝為教、以孝行道,也就是孝道課程的總綱。

我們通過前面的講解和論述(可以得知),《孝經》這本書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特定的教學場景,孔子在講學堂里循循善誘,分幾個步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走向了孝道。

明天我們講解第一堂:以孝為本、以孝立身。

作為第一堂課,其實(和後續的課一起)延續下來,孔子用這幾堂課的銜接體現了這個(推行孝道)過程。所謂「以孝為本、以孝立身」,和當今大學老師講課一樣,孔子講《孝經》一開題就講總論。不過孔子在總論中不講孝的抽象概念,而是簡要描述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孔子的教學特色——就近取譬、從身邊說起、從小事說起、立身行道,其實我們平時講小事,在家裡幫老人做的點點滴滴的事兒都是小事,都能體現孝的原則。我平時也說幫老人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衣服,家裡力所能及的活兒,我們自己做,別讓老人去多做,(這都是孝道的體現)。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身至道,這「一始」、「一終」,可謂是行孝,行孝之道,就是現在所講的「孝行」。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中」,中間;「終」,完了。孔子講的「孝」不止於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圖」所渲染的孝親,更加強調「孝」的根本意思和最終目的是立身,也就是要把自己修為好,人經由孝而得以成人,此為孝道。

孝、孝行、孝道,是《孝經》總結的三個關鍵詞。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明天我接著「孝」往下引申到現在社會狀況中講解——明天講「五種人等、五種孝行」,然後再講什麼是「大孝」,所謂的「君子之孝」是什麼,然後講做怎樣一個孝道的人……我給大家明天接著講。

今天到這,感謝各位!

做煙火人間的王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煙火人間王 的精彩文章:

TAG:煙火人間王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 國粹:詩詞
中國傳統文化之儒家
英文說:中國常用傳統文化名詞
中國傳統文化·司馬遷及其《史記》
【傳統文化】傳神中國龍
中華傳統文化 美食篇
黃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統、學統與語文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禮義仁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名詞解讀
中國傳統文化
誦中國古典詩詞,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講座之茶道
中國傳統文化名言警句250條,古人智慧的結晶!(收藏)
中國傳統文化:漢服之美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老子及其《道德經》
中華傳統文化 藝術篇
傳統文化中的孝
中華傳統文化特輯之詩詞
傳統文化:讀《古文觀止》悟道德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