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幻作家:我們都高估了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威脅

科幻作家:我們都高估了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威脅

自從中國圍棋輸給阿爾法狗以來,對人工智慧的恐懼,又一次成為全民議題。甚至在達沃斯夏季論壇上,AI也是最時髦的話題。人工智慧將使哪些行業消失?人工智慧對未來經濟增長有何助益或威脅?人工智慧會不會有情感?

企業家們說,人類要和機器合作才有未來;經濟學家在爭論人工智慧是否有泡沫,最近大熱的電影《異形》里,機器人已經埋下了滅亡人類的火種。但對人工智慧的未來,還有一種聲音,來自科幻作家。

近期,作家永城的科幻小說《復甦人》在各地舉辦了多場簽書活動。作為曾經的清華畢業生、斯坦福工程碩士、機器人工程師,永城之前的作品並不「理工」,而是主打懸疑,這部《復甦人》,是他第一次接觸科幻題材。

小說《復甦人》的故事,發生在500年後的世界:「那個時代,人類沒有私產,禁絕私情;沒有親朋,也沒有仇敵;因而從根本上消除了犯罪動機。科技和醫療的發展使得人類基因和思想都達到高度優化和統一。幾個來自不同時代的冬眠人在2525年同時復甦,並捲入一場社會動蕩。」

作為一個「在全球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實驗室里養了兩年蟑螂」的人工智慧專業人士,永城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卻有著與大眾最害怕的東西並不一致的看法。

以下為訪問摘錄:

一、500年後,一個完美人類世界的樣本

問:這個故事的走向,是開寫的時候就想好的,還是在寫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的?

永城:我起筆的時候,只對一個人的結局是有想法的,就是男主角秦朝陽。我知道這個人要跟他妻子一起被冰凍。我也想清楚了一個結果,就是故事結尾的時候,他們兩個人一定還會和開頭一樣再被冰凍。這個創意的源頭,是因為我看到在重慶有一個女作家把自己給冰凍了(註:2015年,重慶著名女作家杜虹選擇將遺體經「人體冷凍」後放入美國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的Alcor)。看了那個新聞,我當時就有一個很強烈的想法,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給凍了,不管能不能醒來,但已經有這種服務了,你花錢可以買……

問:其實《三體》里也有冰凍的情節,不知道你看到過沒有?

永城:我看過《三體》。《三體》裡面更明確。《三體》里的冰凍不是自殺,但是在我這個小說里,主人公沒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會醒來,其實你是另外一種更華麗的自殺。我覺得特別值得敘述的是, 500年後的社會跟現在肯定不一樣,如果有朝一日有這個技術,能夠讓這些年所有冰凍的人都醒來的話,這些人能跟未來世界融洽相處嗎?當然不是,肯定會有一個衝突的,就好比說我們現在讓很多的500年前的人醒來,他們能進入的了我們這個社會嗎?進入不了。他不管是在行為上、意識上、思想上肯定會跟我們有嚴重衝突的。

《三體》

劉慈欣

重慶出版社

2016

問:實際上這個就像是一種反穿越?

永城:對,因為我們回到500年前,我們是帶著優越感的。什麼是優越感?就是我們已經很聰明了,我們知道這些東西,我們也知道你們會變成什麼樣。所以我是帶著這種優越感回去,一個上帝降臨了一樣。但是我要穿到未來去,我是那個白痴,我不是上帝,我到了一個我什麼都不知道的環境,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比我要高級,都是我的上帝。我覺得這種感覺是更恐怖的。這是很嚴重的恐懼感。所以我就覺得是有意思的一個事情。因為我是現代人,我不是500年後的人,我沒法用500年後的人的思維寫東西,我只是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寫東西,那我就用現代人的思想到500年後去冒險,去經歷那個時代。如果未來的人用某些陰謀來對付我,我有沒有辦法去自救?有沒有辦法解脫?

因為我寫這本小說的時候,就是因為我覺得我有好多話要講,我之前寫的所有的這種商戰小說或者是懸疑小說,它都不能夠讓我有這麼多的空間去講話,就是讓我發表得未來、對人類的看法或者對人性的看法,都沒有機會,現在這個小說就給我這個機會。

問:你暢想了一個500年後的社會,但有意思是的,在未來這個社會裡,機器並沒有佔據統治地位,但是人類被異化了,失去了很多生而為人的一些特質。這樣一個結果,是推理的結果,還是完全暢想的結果?

永城:我不覺得是暢想的結果,這是一種推理,但是並不是一個特別嚴格、嚴密的推理。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在你數學界或者說理工科做推理的時候都是這樣的,你假設一個前提條件,用這個前提條件把其他所有的相關條件都排除掉,就這一種條件推理到底可能是會是什麼,這是一種結果。然後你把每一個條件單獨拿出來,看它最後會是什麼結果,把所有的這些結果都放在一起再去分析。而不是說我在推理的時候就把所有條件都加上,那樣就沒法推理可能走不下去了。我的這種推理是有一個基礎的,就是有一個現代、當前的客觀基礎的。這個客觀基礎,是建築在我們當前的世界定義的所謂的價值觀、所謂的正義,所謂的正確,或者說政治正確。

按照現在「正確」作為一個推理基礎,再設想當我們能夠完全實現這些「正確」以後會怎麼樣,就是這是一個簡單的推理。我現在想討論的,其實是我們人類的這些所謂的美好理想,我們加給自己的美好的理想,是不是都會隱藏著什麼問題。

問:一些美好願望背後,會有不可知的陷阱?

永城:對,我們人類追求的正確,完全的平等,這與人的天性是否相關呢?外星人我們先不去提,地球上的規則從來都不是平等的,而是優勝劣汰,永遠都是優勝劣汰。你在原始叢林里獅子、老虎把弱小的動物吃掉,沒有人會說這是不公平的。所以現在我們社會對人類而言,我們想要的就是:我們都應該是平等的,不管你有什麼能力,不管你什麼出身,不管你聰明是笨,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沒有人應該受到不公的待遇。

問:所以你在故事裡就把這個理想極端化了一下,所有人不但平等,而且同一化?

永城:我並不覺得這個極端化完全沒道理,我覺得當人完全平等以後這是下一步。我們知道人不能接受別人跟自己的意見不一樣,這是肯定的。很多人,當產生不同意見的時候,好朋友都可以撕,所以,你肯定希望別人跟你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果一致了,就沒矛盾了,好多的矛盾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看法不同。而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是因為我們的背景不同,我們成長在不同的環境。如果你要是完全成長在一致的環境,你可能對事情的看法就是一致的,就沒什麼不同。

那未來的世界會怎麼樣呢,既然那麼發達了,那大家就可能會來自於同樣的環境。大家都知道某種基因最好了,為什麼不用最好的基因呢?為什麼會遺留那些會對身體有害的基因呢?

當你知道某種教育體系最好,你為什麼不使用他呢?到時候,可能全世界的教育體系都是一致的,每一個人從小生下來接受的信息是一樣的,那這種情況下,有什麼思想的分歧呢?其實,所謂「洗腦」一直是存在的,不管是什麼社會體系下……

問:在你的書里,能找到很多現實社會中的影子。

永城:對,因為這本書就是寫現在的。我創造巴土聯邦的時候,想像的就是當前的國際形勢的最核心的矛盾。因為最核心的矛盾無非是資源方面的矛盾。您聽到的所有的聲音,看到的所有的衝突,你看到的都是信仰上的區別,或者是價值觀上的區別、文明的衝突,在我認為最根本的核心的矛盾點,還是利益的問題,資源和利益。所有的人,想要籠絡人心去支持自己挑起衝突的時候,一定會披上一個價值觀的外衣,所以我才想把這個故事的核心線索放到能源上,一個叫做藍質的一個東西。

問:您的主角秦朝陽雖然是一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而且對新能源的發現至關重要,但實際上他在整個故事裡並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個是怎麼考慮的?

永城:這本書並不是一個硬科幻的小說。大部分的硬科幻小說會創造某種新的技術,讓這種新技術去誘發故事。我的小說,完全還是以人物命運的描述為主要推動力的。秦朝陽代表的只是一個普通人。普通人並不能操控這個世界,他只會被卷進去。

雖然他的決定影響了歷史進程,但他最後做的決定並不是一個英雄該做的決定,他從來也沒想去拯救人類。我覺得拯救人類不是普通人的責任和義務。在好萊塢電影里,總喜歡寫普通人到最後變成一個英雄,這樣的結構我也不是很認可。其實控制人類命運的這件事情,是遠遠高於某一個人的個體設計。人類的命運是更宏大的。

《復甦人》

永城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閱然

2017-4

二、人都不了解自己,怎麼去賦予機器人性?

問:你剛才提到,小說里的故事都是有現實基礎的,那麼你對現實的看法是怎麼樣的?你塑造了一個可以制止核威脅的能源,可惜這並不是現實,核威脅仍然高懸在地球之上。

永城:雖然這部小說看起來對未來世界不很樂觀,但是我個人對未來的世界還是比較樂觀的。我相信最近的100年,甚至是200年,任何的時刻,生活在那個時刻的都會認為世界是一個火藥桶。唯一的風險,就是這個火藥的等級在升高,那200年前可能就是鳥槍土炮,100年前變成了炸藥了,那現在就變成核武器了。但是武器升級的同時,人類也在改變,現在的理智應該比以前要強的多,或者說是理性。在很多年前,戰爭爆發比現在容易的多。

我所關心的,其實並不是說未來的社會發展成什麼樣,我更關心的是,人類作為人到底要不要獨立思考。我們的比所有別的動物都發達的,一定是我們的大腦,不是其他的任何的東西。那我們為什麼會有一個這麼發達的大腦?它絕對不是只是讓你坐在那兒聽別人說什麼,聽之任之,或者是聽人說什麼,就全盤接受。

人必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產生自己獨立的思想,這是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現在,絕大多數的人,普遍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現在我們大家都有微信、都有朋友圈,你看到朋友圈裡所有人的表現,你就會意識到,大家首先都很情緒化,第二就是非常的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往往是人云亦云的。我們的信息來的太快,太方便了,反而讓我們喪失了去獨立思考和發現的能力。

我在做商業調查分析師的時候,比如說我們要去了解一個企業家,就得一個個地採訪相關的人,但是現在呢?媒體發達了,有意見領袖,有大量的信息源,你坐在辦公室里一搜,可能就出現了很多關於他的文章。你就省事了,你就不出去打聽了。但你出來的報告是什麼樣子?有可能跟事實偏差很大,因為你沒有了第一手的體驗。你看了別人寫的東西,就把它搬過來當作事實,你這個調查可能就沒有價值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只看我想看的,不看我不想看的,我也不聽我不想聽的。我們都只願意接受我們自己同意的那個觀點,並不想去接受我們不同意的觀點,甚至根本就沒有耐心去仔細看,這也是一種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你在小的時候是沒有傾向的,你有很多的熱情想要看到更多的東西。當你成年了以後,年紀越來越大,你就懶得去找新鮮的東西了,你就只去找你熟悉的——你只去同樣的餐廳吃飯。其實這是人類的本性,你要把這個賴到大數據,你可以賴他,但是他只是縱容你。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問:那在您的故事裡,機器並不是控制人類,其實也是縱容人類?

永城:對,就是機器思考,這也其實是我寫這篇小說的時候特別想要講的一個概念。我們現在過度地誇大人工智慧,過度地誇大技術。人工智慧是什麼?其實是電腦程序。說到底,計算機執行的是什麼,計算機執行的是數學。我們學過電腦就知道,計算機做任何事情都是用數學來計算的。我們人的大腦是用數學來思考的嗎?當然不是。我們人的大腦要比數學發達的多,我們只是因為想要總結我們的思考方式,所以發明了一種東西叫數學。

電影《機械姬》里塑造的機器人

問:在前一段時間的人機大戰之後,柯潔輸給了Alphago,有人評論說,柯潔輸了會傷心,但Alphago贏了也不會高興。

永城:對,柯潔根本就不必要傷心。如果我是一個短跑健將,我是全世界跑的最快的人,我會因為跑不過汽車而哭嗎?柯潔下不過Aplhago,下不過就下不過了,它是機器。我們其實只是沒有真的認識到圍棋的本質——那其實還是數學。因為畢竟規則就在那兒,可能性就在那兒,你這個電腦計算這種東西的速度,永遠都比人快的多。

問:在《復甦人》里,機器的計算能力非常高,但是它仍然還是人的「奴隸」。

永城:對,因為它自己並沒有任何傾向,他也不會有傾向。但是人是退化了,退化的有點像機器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太誇大機器的能力,太崇拜機器了。我覺得對於我們現在的人類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風險。

問:很多科幻作品都創造過機器人會具有人性,然後可以控制人類。你覺得機器被賦予人性的可能性有多大?

永城:目前這種技術是沒有的,而且,人性是不可能通過計算去賦予的。

有沒有一天機器可能會產生人性?這個問題要看人類有沒有可能有一天真正解決「人是從哪兒來的」這個秘密。就是說,人必須要真正地解決自己的人性是從哪兒來的,怎麼產生的。當你解決了這個問題,你也許就有辦法設計出有人性的機器人。

但是現在,人自己都不能解釋,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慾望和感情是從哪兒來。

三、所有的審美都是人類繁殖本性的體現

問:在小說中,您創造的未來人類,為什麼會成為完全沒有顏值,沒有審美可言的「物種」?。

永城:首先你要看到審美的本質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好多我們認為美好的東西,它的本質是什麼,聽起來可能不那麼高大上,可能就是為了繁衍。

我們想要在山明水秀的環境里生活,這個也是一個審美,因為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為這種環境往往更適合人類生存。比如說有陽光就適合人類生存,如果沒有陽光肯定不適合生存。所以我們看到陽光照在任何東西上,都會覺得美。

所謂人類的審美,本身還是為生存服務的。接近美的東西,遠離不美的東西,其實就是要讓你能更好地生存。包括顏控也是,所謂人長的好看不好看,其實是一個很簡陋、很粗俗的一個判斷方式。蒙娜麗莎的美麗,給人的感覺首先是很安全的。

問:有些審美層次很高的藝術品,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看上去可不安全。

永城:對,要不為什麼說畢加索是抽象派呢,為什麼它能成為新的藝術形態呢?是因為大家在突破自己,想要突破人性。所有的創新的東西都有想要突破人性的成分在那。文藝復興是充分地展示自由的這種人性。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會遵從生物本性的審美,很難欣賞一些藝術的創新形式,也是人性。

四、中國學生的「聰明」與外國學生的「笨」

問:理工科的背景,對你寫小說有什麼幫助?

永城:任何小說必須邏輯是嚴謹的,故事是完整的,我覺得這個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覺得這個不完整,或者是不能自圓其說的話,起碼讀者的閱讀體驗是很差的。

大家老說邏輯邏輯,是很抽象的一個詞。我覺得說的最通俗易懂的邏輯就是因果,就是因為什麼導致什麼,這叫邏輯。你不講邏輯的時候,就只有果,無所謂什麼因,一個人可以突然長出一個翅膀就飛走了,你會問人為什麼會長翅膀,這就開始推敲邏輯。

問:這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區別嗎?

永城:文科和理科其實只是一種學科的劃分,我不覺得是邏輯上的衝突。因為最偉大的文科人士,比如宗教領袖精神領袖都是講邏輯的,沒有邏輯是不會有宗教的。

問:這幾天恰好是高考分數公布,在報志願的階段,報文科、報理科,又會出現很多難以選擇的情況。

永城:中國的文科教育在退化,它根本不讓你自由地去探討,不讓你去產生你自己的理論,這其實是破壞邏輯的。一個人如果缺乏了邏輯訓練之後,任何工作都很難從事。不只是工作,處理自己人生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

問:中國學生考大學的時候,在選專業方面往往是從功利角度考慮的,比如好不好找工作,但聽說很多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後都要轉行,這是一種真實的現象嗎?

永城:對,我們都是這樣,我們的教授都吃過這種虧。給你很多獎學金讓你來,最後發現學生根本不喜歡這個學科。

我是1993年到美國的,在美國的本科讀了兩年畢業,然後到斯坦福。那一屆的斯坦福有60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全部都是有全額獎學金的。就是各種美國比較好的獎學金的,要不然沒有人能讀的起這種學校。1997年的時候,我們這60個人主要是來自三所學校,北大、清華和中科大,每一個學校都有10幾個,另外有一些別的學校,一個學校一兩個,就是這樣的組成成分。當時大家都在最頂尖的學科,大部分都是學理工的。現在大部分都沒在科學領域做研究,好多女孩子都在做家庭主婦,生了一堆孩子很開心。

我從來沒想當科學家,我很討厭科學,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很多美國的學生也沒獎學金,他可能還在辛苦地打工,為了進斯坦福也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是現在他們都是美國的院士,或者頂尖大學的教授。其實他們蠻「笨」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聰明人,至少不像我們中國學生那麼聰明,但是對他們做的事情特別有熱情,一直在那兒堅持。

問:你做了4年的人工智慧研究,為什麼捨得放棄?

永城:其實就是剛說的那個情況,我不太喜歡技術。其實上大學了以後,我就很痛恨機械製圖之類的事,不喜歡不代表我學不好,但是我就是不感興趣。美國這個社會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什麼東西是既定的,你有理想,就可以去試圖實現你的理想,你只要有興趣。理想不是要成名或者是要發財,理想是說我想要去干某一種事情,我就去干。比如說我喜歡騎自行車,我就去參加各種自行車的比賽,但是不代表說我要勝利或者是怎麼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有腔調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化有腔調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德斯:想當作家的人都很討厭啊
科幻作家勒古恩去世,她用謊言反思人類的存在
作家李敖去世,離世前親筆信:希望「跟家人、友人、仇人好好告別」
為什麼有些藝術家、作家、詩人會有自殺情結?
科幻作家凌晨:中國科幻的發展會隨著科學技術提升而有更多受眾
「人人都能成為小說家」 │關於7個不同職業的輕小說作家的自述
英國作家大衛·索洛伊:我最關心的主題,是人的必死性與衰老
小作家:笑對人生
那個在克蘇魯神話中讓人們畏懼宇宙的孤獨作家,卻是一位對夜空最了解的人
多少人的童年,曾熱愛過一位科幻作家?
他被稱為台灣「畢加索」,畫家、作家、人類學家、探險家,數不清的標籤,是他傳奇的一生!
著名文學家:有人情味的大家,小人物描寫者,中產階級作家引路人
創作機器人正在和作家記者搶飯碗?AI是否將在諸多領域替代人類
真正的人生贏家,是「工作家庭兩不誤」
作家和精神病人想像之區別
龔曙光:我是商人,但也能成為好作家
魯迅限制了我們對女作家的想像?
《都柏林人》:每個作家都有個特別的癖好,喬伊斯也不例外
「人人都能成為小說家」 │關於7個不同職業的輕小說作家故事
科幻作家不是預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