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余秋雨:你借錢可以,借書不行

余秋雨:你借錢可以,借書不行

1

近年來我搬了好幾次家,每次搬的時候都引來許多圍觀的人。傢具沒有什麼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遞接不完的書。搬前幾星期就得請幾位學生幫忙,把架子上的書按次序拿下來,紮成一捆捆的。這是個勞累活,有兩位學生手上還磨出了水泡。

搬的時候採用流水作業,一排人站在樓梯上,一捆捆傳遞下去。書不像西瓜,可以甩著來,一捆書太重,甩接幾次就沒有手勁了。摔破一個西瓜不要緊,摔壞了書卻叫人心疼。因此,這支小心翼翼的傳送隊伍確實是很有趣的,難怪人們要圍觀。

加葳信books9,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我當然稱不上什麼藏書家。好書自然也有不少,卻沒有版本學意義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滿意的是書房裡那種以書為壁的莊嚴氣氛。書架直達壁頂,一架架連過去、圍起來,造成了一種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壓。

走進書房,就像走進了漫長的歷史,鳥瞰著遼闊的世界,游弋於無數閃閃爍爍的智能星痤之間。我突然變得瑣小,又突然變得宏大,書房成了一個典儀,操持著生命的盈虧縮脹。

一位外國旅遊公司的經理來到我的書房,睜大眼睛慢慢地巡視一遍,然後又站在中間凝思良久,終於誠懇地對我說,「真的,我也想搞學問了。」我以為他是說著玩玩的,後來另一位朋友告訴我,這位經理現在果真熱心於跑書店,已張羅起了一個很像樣子的書房。

我想,他也算是一位閱盡世間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簡陋書房中的雜亂景況,竟能對他產生如此大的衝撞?答案也許是,他突然聞到了由人類的群體才智結晶成的生命芳香。

羅曼·羅蘭說,任何作家都需要為自己築造一個心理的單間。書房,正與這個心理單間相對應。一個文人的其他生活環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書房能傳達他的心理風貌。書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床。

2

我的家一度在這個城市的東北部,一度在喧鬧的市中心,現在則搬到了西南郊。屋外的情景時時變換,而我則依然故我,因為有這些書的圍繞。

有時,窗外朔風呼嘯,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擁書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詳。是的,有時我確實想到了古代的隱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禪房中吞吐著一個精神道場。

然而我終究不是隱士和老僧,來訪的友人每天絡繹不絕。友人中多的是放達之士,一進書房便爬上蹲下,隨意翻閱。有的友人一進門就宣布,不是來看我,而是來看書的,要我別理他們,照樣工作。

這種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就像自己的財富受到了人們的鑒賞。但是,擔憂也隱隱在心頭升起,怕終於聽到那句耳熟的話。那句話還是來了:「這幾本我借去了!」

我沒有學別人,在書房裡貼上「恕不借書」的布告。這種防範密守,與我的人生態度相悻。我也並不是一個吝嗇的人,朋友間若有錢物的需要,我一向樂於傾囊。但對於書,我雖口頭答應,心中卻在囁嚅。這種心情,大概一切藏書的學人都能體諒。

我怕人借書,出於以下三方面的擔憂。

其一,怕急用的時候遍找無著。

自己的書,總或多或少有內容上的潛在記憶。寫文章時想起某條資料需要引證,會不由自主地站起走向某個書架,把手伸到第幾層。然而那本書卻不在,這下就慌了手腳,前後左右翻了個遍,直鬧得臉紅心跳、汗流浹背。

文章一旦阻斷,遠比其他事情的暫停麻煩,因為文思的梳理、文氣的醞釀,需要有一個複雜的過程,有時甚至稍縱即逝,以後再也連貫不上。

有的文章非常緊迫,很可能因幾條資料的失落,耽誤了刊物的發稿,打亂了出版社的計劃。於是只好定下心來,細細回想是誰借走了這幾本書。想出來也沒有用,因為這種事大多發生在深夜。

借書的朋友有時也很周到,經過反覆掂量,拿走幾本我「也許用不到」的書。其實文章一旦展開,誰知道用到用不到呢。有時我只好暗自祈禱:但願最近真的用不到。即如我寫這篇文章,幾次想起周作人幾本文集中有幾條關於藏書的材料,可惜這幾本文集不知被誰借去了,剛才還找得心急火燎。

其二,怕歸還時書籍被弄「熟」弄髒。

這雖是外在形態的問題,對藏書的人來說卻顯得相當重要。藏書藏到一定地步,就會對書的整體形式重視起來,不僅封面設計,有時連墨色紙質也會斤斤計較。

捧著一本挺展潔凈的書,自己的心情也立即變得舒朗。讀這樣的書,就像與一位頭面乾淨、衣衫整齊的朋友對話,整個氣氛回蕩著雅潔和高尚。但是,借去還來的書,常常變成卷角彎脊,一派衰相。

有時看上去還算乾淨,卻沒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軟綿綿、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書店裡還有這本書賣,我準會再去買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隨手送掉。

或問:「你不是也購置遠年舊書嗎,舊書還講究得了什麼挺拔?」我的回答是:那是歷史風塵,舊得有味,舊得合乎章法。我們不能因為古銅鼎綠銹斑剝,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臟。

其三,怕借去後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書,多年不見歸還,也忘了是誰借的,肯定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我堅信借書的朋友不想故意吞沒,而是借去後看看放放,或幾度轉借,連他們也完全遺忘。

3年前我去一位朋友家,見他書架上一套《閱微草堂筆記》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書,忘了是什麼時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見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說:「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沒什麼用。」這位朋友是位極其豁達大方的人,平生絕無占他人便宜的嫌疑;他顯然是忘了。那天在場友人不少,包括他的妻子兒女,我怕他尷尬,就笑了一下,把書放回書架。

那是一個20年代印的版本,沒有太大的價值,我已有了新出的版本,就算默默地送給這位朋友了吧。好在他不在文化界工作,不會看到我的這篇文章。

但是,有些失落不歸的書是無法補購的了。有人說,身外之物,何必頂真?倘這些書曾經參加了我的精神構建,失落了它們,我精神領域的一些角落就推動了參證。既有約約綽綽的印象,又空虛飄浮得無可憑依,讓人好不煩悶。不是個中人很難知道:失書和丟錢完全是兩回事。

3

中國文化有著強硬的前後承襲關係,但由於個體精神的稀薄,個性化的文化承傳常常隨著生命的終止而終止。

一個學者,為了構建自我,需要吐納多少前人的知識,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和時間。苦苦匯聚,死死鑽研,篩選爬剔。

這個過程,與買書、讀書、藏書的艱辛經歷密切對應。書房的形成,其實是一種雙向佔有:讓你佔領世間已有的精神成果,又讓這些精神成果佔領你。當你漸漸在書房裡感到舒心愜意了。也就意味著你在前人和他人面前開始取得了個體自由。

越是成熟,書房的精神結構越帶有個性,越對社會歷史文化具有選擇性。再宏大的百科全書、圖書集成也代替不了一個成熟學者的書房,原因就在這裡。但是,越是如此,這個書房也就越是與學者的生命帶有不可離異性。書房的完滿構建總在學者的晚年,因此,書房的生命十分短暫。

新的一代起來了,他們必須從頭來起,先是一本本地購讀,一點點地匯聚,然後再一步步地自我構建。單單繼承一個書房,就像貼近一個異己的生命,怎麼也融不成一體。歷史上有多少人能最終構建起自己的書房呢?

社會上多的是隨手翻翻的借書者。而少數好不容易走向相對完整的靈魂,隨著鬚髮皓然的軀體,快速地在書房中殞滅。歷史文化的大浪費,莫過於此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經典 的精彩文章:

做人如山,可容萬物,做人似水,還知進退
做絕美古詩詞,驚艷千年!
時間是一把戳穿虛偽的刀
雨中情,看10首最經典的春雨詩
換 位,寫的真好

TAG:品讀經典 |

您可能感興趣

乾隆爺借書,有借無還
可以借書的電話亭,忍不住給它打個電話!
借書不還?高額滯納金等著你!
他為借書,把6歲的女兒許配給公子哥,嫁過去才知他未婚就先娶妾
全國首創!排隊借書一去不復返,上海圖書館公測手機借書功能,「掃一掃」就行
古人如何借書畫說再見
金泫雅現身書店搞怪,誰能看出她是來借書的,面對鏡頭都忍不住笑!
不借書給假「黃生」
借書靠刷臉,還書有「還來速」,真想去生態城這圖書館拍抖音!
家信揭秘,左宗棠特小氣,叮囑讓兒子不要借書給別人看
陳永貴書法:雖然沒有多少藝術價值,卻有名人效應,可以借書識人
孫儷書法功力到位,毛筆字果真不錯,不借書法炒作有品質
借書一痴 還書一痴
此女剛剛6歲,父親為借書將她許配人家,結婚後才知他未婚已有妾
日本圖書館推出「讀書存摺」,原來借書能省這麼多錢!
難忘借書的那些人和事
孩子閱讀,借書好還是買書好?看完這4點家長知道怎麼做了
書法家是怎樣煉成的,三國鍾繇:借書不得竟至口吐鮮血
寫給愛借書但不還書的人們!世界讀書日系列文章一
大學新生一年借書約300冊,父母看不下去,勸他談戀愛打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