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話 iPIN:除了「打造武器」,我們更想打一場人工智慧戰役

對話 iPIN:除了「打造武器」,我們更想打一場人工智慧戰役

雷鋒網按: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提出的人工智慧,之所以能夠近年再次「掀起」波瀾,最為關鍵的就是機器學習技術。比如最為大眾所知的圍棋人工智慧AlphaGo,就活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中的蒙特卡洛搜索樹、神經網路等一系列關鍵具體演算法。再過4天,雷鋒網承辦的CCF-GAIR大會就將正式開場,其中就包括了機器學習專場。屆時數位來自微軟、Facebook、iPIN的專家和學者將匯聚一堂,從應用、學術、行業分析等各個角度為你展示機器學習可能的未來。

得益於機器學習技術的進展,人工智慧迎來了「又一春」。 通過往複的「學習」,機器越來越「懂」人類的世界,隨即在各種服務中變得越來越「人類」,這也是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再次火起來的關鍵。

專註利用AI「讓決策更智能」的iPIN就是一家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和其他技術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公司。前不久他們才剛打完一場硬仗——為數十萬高考考生量身推薦志願填報參考。而這樣一個任務對於普通人來說同樣是一個複雜的事情。

不僅需要了解各種行業目前的狀況,還要分析不同學校對應的專業是否強勢,學校的錄取情況這些看起來並不容易理解和分析的因素。究竟iPIN是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打造出這樣「一步到位」的人工智慧服務?作為人工智慧技術的「推動者」,他們又是怎麼來看機器學習技術?

iPIN創始人&CEO 楊洋

iPIN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 潘嶸

雷鋒網就此專門採訪了iPIN創始人&CEO、原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留美信息學博士,連續創業者楊洋;以及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副教授,原美國 HP 實驗室數據科學家潘嶸。以下是採訪實錄:

雷鋒網:可否簡單談談目前iPIN業務中對於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範疇嗎?

潘嶸:想要詳細地討論目前iPIN業務中究竟有哪些涉及機器學習技術,這個很難。畢竟iPIN目前的業務並不是單一的,但我可以透露的是,大部分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技術我們基本都用到。根據業務的具體需求,我們也會對特定的技術進行組合,其中就包括機器學習技術,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嘗試實現知識工作自動化,代替人腦去做很多事。

雷鋒網:結合目前iPIN的業務,您覺得機器學習應該如何轉化為實際服務?並且為用戶服務?機器學習如何才能夠解決一些相對複雜的問題?

潘嶸:這一點其實可以參考人類,人類也有眼睛、耳朵、鼻子這樣的感官,同時還能根據這些感官返回的信息進行思考。所以有的公司也專註於打造這種「最外端」的能力,比如科大訊飛這樣的公司。雖然「外端」 ,但感官同樣重要,因為機器想要融入人類社會,第一步就是要對這個環境有所感知。

但這樣的能力實際上人類很小就已經具備,比如一個能認出「深圳大學」4個字的小學生,很可能並不理解這所學校的社會地位,更不明白在大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授」,究竟是什麼一個概念。

所以僅有感知也不夠,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做分析、推理。這也是為什麼IPIN最希望解決社會經濟的這種認知問題。到底應該如何去評估整個經濟社會中的一個人、企業、學校、專業。而iPIN所採用的方法就是把分布在互聯網或者其他各種渠道的這些數據,把它們聚合起來,形成這種社會經濟的整體認知。

這個目標比下圍棋要難不少,因為圍棋有自己明確的規則,而社會經濟的「規則」不明顯,甚至是潛在的。而且如果機器的智能成長到一定程度,一盤圍棋的下法將變得越來越固定,而社會經濟卻依舊是多變的。

所以我們也發現了繼續打造機器感官的「天花板」——最外端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在關鍵的認知環節卻停滯不前。這就好比它們在不斷打磨自己的武器,但卻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夠打一場仗。而這恰恰是自我定位「認知平台」的iPIN一開始就瞄準的目標。

楊洋:目前和我們定位比較相近的是IBM的Waston,可以看到我們實際上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究竟怎麼樣能夠提高知識工作過程中核心的自動化。我接著潘老師的話再提下自己的看法。既然我們想要全方位要打一場仗,自然就需要各種規劃,而目前人工智慧的各種應用同樣在做各種各樣從底層到項目的規劃。任何一個商業上的角色都是複雜角色,它都不是單一角色,它是環環相扣的。

雷鋒網 :從實際業務的角度出發,您認為目前的機器學習技術是否存在不夠「高效」的問題?在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打造服務能力過程中,有多少部分必須要人的幫助?目前機器學習技術能夠在什麼程度上取代人力?

潘嶸:機器學習不夠「高效」這種說法總體上是正確的,但並不是機器學的慢,也不是機器學不來。而是目前的人工智慧的相關應用場景很割裂,很多單個應用上高效的成果並不能形成聯繫,因此機器的學習成果也沒有積累。

在這一點上,人類就強很多,不僅能夠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迅速找到解決方式,同時還能夠利用自己之前所積累的各種知識。這也有點類似之前比較火的「遷移學習」。

但目前「遷移學習」的確還相當不成熟,所以人們只能夠在整體的機器學習高層框架之下重複去跑、收集數據,人為調整學習框架。所以這個「不高效」的問題的確存在,而且目前還挺難解決。

人在整個機器學習過程中扮演角色這個比較難量化,但毫無疑問的是:主動權依然還是掌握在人手裡。儘管現在也已經有一些機器學習參數自動調節之類的新技術。但學習這個行為依舊要靠人類發起。

雷鋒網:從業務發展的角度來看,您認為機器學習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效率?演算法?應用普及?)

潘嶸:這幾點都非常重要,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尤其是應用。要知道10年20年前還曾有人質疑人工智慧管不管用。因為他們認為你幾乎舉不出一個例子,能夠讓它真正成功落地的。雖然現在大家至少不懷疑這件事了,但也不意味著這件事已經很順當了,正如剛才我們所提到的對於人的依賴。

而且這個問題往深了講特別遠,究竟什麼時候機器能夠跟人類的角色齊平,充當起任務的發掘者,這一方面目前還是只能去探索研究。

這個問題如果放大到學界就更無法回答了,目前機器學習的進展就像讀《人類簡史》一樣,人同樣是因為各種偶然的機會才能夠走到現在,人工智慧目前同樣也很「稚嫩」。整個學界一遍在百花齊放,一邊大家也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目前依舊不存在一條確定的「光明的道路」。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作為人工智慧技術其中一名推動者,您是否也會擔心人工智慧技術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大規模失業和收入不均?這些有可能發生的問題是否有可能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本身來解決?

潘嶸:我覺得人工智慧帶來社會問題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未來本來就是很虛的。我們現在覺得機器沒有情感,但如果機器真的要融入社會,他們肯定會學會人類的情感,比如喜怒哀樂。那麼這些社會問題出現的時候,機器也會隨之給出反饋。另外一種情況下機器很可能只跟機器打交道,甚至可能統治這個世界,那麼社會問題就已經不存在了。

應對這種不確定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試驗,我們可以找來1萬個AI,將它們放在同一個平台上跑,看看它們會怎麼演變。這倒是可以讓普羅大眾真正地看到,究竟AI如果獨立存在,它們將如何進化。

值得一提的是,iPIN CEO楊洋也將參與今年的CCF-GAIR大會,並且將在機器學習專場中發表題為「認知分析—透過機器重新審視商業本質」的主題演講。屆時,他將在現場為觀眾分享更多關於機器學習以及iPIN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所取得的進展。

雷鋒網原創文章,網站轉載請至雷鋒網官網申請授權。歡迎熱情討論,轉發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爆料:樂視還欠平安銀行若干億貸款;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今日召開 | 雷鋒早報
機器學習科學家李建:時空大數據,你聽說過嗎?
致 IBM:六年過去,昔日的人工智慧老大哥你還好嗎?

TAG:雷鋒網 |

您可能感興趣

DNF:再有錢也不會打造的史詩武器,因為它們配不上!
DNF:這三把武器屬性爆炸,玩家們都想爆!
TOP輸FPX,網友:Marin老了,劍姬W失誤被武器打暈多次
DNF:玩家偶遇官方人員打團,拿著這把武器進圖估計不需要防具了!
DNF:連外掛都秒不掉的魔獸BOSS,這把武器卻能一招秒掉
刺激戰場:只能在槍口上裝消音器的武器,這些差別你都知道嗎?
經過實戰的武器裝備,都不用打廣告了,蘇30SM戰機不愁賣!
戰場上可怕的「非法武器」,就算殺傷力不驚人,也能噁心死人!
上戰場就佩戴這樣的武器,難道你準備吧你的敵人撐死?
中國這款武器一旦正式服役,就連美國也不敢跟我們打海戰了
在真實的戰場上,為什麼最好不要撿敵人的武器裝備呢?
為什麼在戰場上不能隨便撿武器?越戰時美軍喜歡撿敵人的AK作戰嗎
美軍用事實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不能隨意撿敵人的武器!
【已購分享】ATOMINE(與小時候看的洛克人相似,進入虛擬世界,消滅病毒,收集組件,更換武器,就是玩法完全不一樣)
DNF自製SS武器都做了多少了?網友:都說沒必要!做都在偷偷的做
DNF:劍魂玩家自稱是武器大師,結果被真大佬打臉!
中國「新戰略武器」:如果一發炮彈解決不了敵人,那就兩發
為何戰場上撿敵人的武器會隨時丟掉性命?這一原因說出來你都不信
DNF:起源版本全新武器已經上架,你對它們是否了解呢?
美軍欲研一高科技武器,在戰場上打敗中俄,沒料卻打了自己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