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氏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合論暨武當一脈太極解密——雲手

孫氏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合論暨武當一脈太極解密——雲手

孫氏太極拳三通背末式接懶扎衣,而後是開合手,接單鞭,而後便是雲手。楊氏太極拳扇通背後接撇身捶,進步搬攔捶、進步攬雀尾,單鞭,而後才是雲手。孫氏太極拳中沒有撇身捶這個招式,從三通背的轉身是通過左右三通背轉換來進行的。也就是說,楊氏太極拳是扇通背通過撇身捶轉身,而孫氏是通過左右三通背轉身。楊氏撇身捶轉身後接搬攔捶,而後進步攬雀尾。孫氏則是轉身後接大捋,雙鑽,然後懶扎衣。最後都是接雲手。從拳法衍變來看,孫武吳楊從大體脈絡上都相差不多,不同的只是局部的招式和拳架的轉換,所以不管如何衍變,還是能看出是一個源頭來的,也就是楊露禪所說,太極拳起自宋末張三峰。在這裡要澄清一點,歷史上有兩個張三峰(豐),一個是創立內家拳的張三峰,是宋末元初人。一個是元末明初的張三丰,是個修道的高士,也就是朱棣一直在找尋而未得的得道之士。張三峰與張三丰是否為一人?目前尚無法考證,因為跨越年代已經超過人類可認知的壽命。道家修鍊得道之士的留形駐世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所以存而不論。但太極拳起自張三峰是確鑿無疑的。

楊氏源於武當,以神意運行為主,肢體動作為輔,以返先天接續為本,自然運化後天氣血,所以能快速治療疾病,於強身健體大有益處。但為何如今練楊氏的十個倒有九個傷了膝蓋,更不要談強身健體了,便是這根骨處丟了。楊澄浦反覆強調要松,這個松倒可以從姚宗勛先生講的鬆緊轉化去體會。這個松不可造作,是返先天之後如嬰兒般的專氣致柔,哪裡還能找出一個松來?你真的鬆了,好處才會來。一輩子造作個松,實際處處都是緊。另一個要求是整,孫氏講太極拳是空心皮球,要處處球意,所謂無有凹凸、斷續,與人接手都是滾出滾入,如360度立體圓球,只在切線處以運動化人力氣,這便是楊氏的高妙處。而這球意之整,又全在襠勁支撐,所謂襠勁,即是我常講的胯勁,也即腰胯催動的周身整體之力。所以楊氏打人,一是整體對局部,二是發撞結合,三是化打結合,在此基礎上還有出手見紅之一捶。

練時慢,用是快。練時大松大軟,用時如鋼似鐵。此非武當宗旨而何?與陳氏之炮錘迥異也!楊氏太極拳乃至武當一脈,練拳到底用力還是不用力?當然是不用力的,不用力的這個力是後天拙力。張三峰所謂不用後天之力,借用後天之形,不是說得很清楚嘛。其實這個事,倒是可以從王薌齋的一句話里借鑒,便是:「意即力也!」內家拳真實功夫,其勁非從肌肉骨骼運動而來,而是來自於先天精神的激變。所以真功夫到了高處都是相通的,哪一門練通了其它門派看得也很清楚,因為傳武畢竟都是一個源頭。這裡不是說陳氏的拳不好,陳氏自有陳氏的道理。陳家從山西洪洞遷來,最早練的是通背,如今洪洞通背拳的拳譜猶存,108式長拳的拳譜兩邊都是一樣的。傳到陳長興其用武當太極拳對之進行了改造,才有如今之所謂的陳氏太極拳,但畢竟與武當太極一脈畢竟差別巨大。但凡從武當一脈太極拳中練出來的,大約都是這樣的看法。

楊氏 撇身捶 由扇通背,設敵人自身後脊背,或肋間用手打來,我即將左足向右偏移轉坐實,右足變虛,腰遂轉向正面,右手同時握拳,暫於左肋腋間一駐。左手心朝上合護左額角,即時右拳由上圓轉撇去,交敵之手由右肋間用沉勁疊住,同時左手由左側,急向敵人面部擊去,則敵必眼花失措矣。

撇身捶的用法,在於知道後方敵人來襲,一定要先把重心從右腿移到左腿,這樣稍避對方鋒芒,同時左右手護住頭,保護好自己。因為重心的轉化,對方的襲擊就差了一個身位,原來的距離感出現了變化,這時我急轉身用右拳反背連打帶胡嚕,壓制住對方的進攻手,同時用左立掌擊打對方面部。對方這時如果撤步存身,則我順勢上步,左手正好截擊對方前臂肘部,右手順勢使出搬攔捶。這一式的關鍵是轉換重心讓對手打空,而後我的右手撇身捶、左掌打擊面部、右手搬攔捶連續進攻,不讓對手有任何喘息之機。用現代拳擊的說法就是組合進攻。其實最後的搬攔捶可以化成左右崩拳連續出擊,粘上對手就勇往直前,撲到對方懷裡去進攻,所謂打人如親嘴,不把對手打躺下絕不停手。搬攔捶後接右前方的攬雀尾,而後一個單鞭轉身,即接雲手。

楊氏 雲手 由單鞭,設敵人自前右側用右手擊我胸部或肋部,我即將右手落下,手心向里,即以我之腕上側,與敵之腕下側相接,由左而上,往右旋轉,復翻下向左行,劃一大圓圈,如雲行空綿綿不絕。左手同隨落下,手心向下,隨往下向上翻出,與右手用意同。身亦隨右手拗轉,眼神亦隨手腕看去,旋轉照應。右足從右側往左移動半步坐實,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騎馬式,此時兩手上下行至胸臍相對,則右腳又變虛,向左移入半步,則續行第二式。惟變化虛實交互旋轉時,萬不可有凹凸斷續之意。此式之妙用,全在轉腰胯,然後可以牽動敵之根力,應手翻出,學者其細悟之。

楊澄浦先生這部書,只講用法,不講練法,因為一門拳術最核心的就是練法,向來秘不示人。楊氏太極拳的練法,從鄭曼青的著作中尚能窺探一二。孫公祿堂的《太極拳學》,則全盤托出練法,甚至以拳入道之要義,但唯獨不談用法,這是兩位大師各自著眼處不同。我之所以將楊氏與孫氏並列探討,就是互補欠缺,有所對照之意。

雲手是太極拳最典型的拳式,如果用孫公祿堂的話來總結,就是「圜研相合」。圜者,有形之虛圈;研者,無形之實圈也。比如雲手這裡,周身旋轉形成的360度球體,便是圜;內中有一虛立的中軸,便是研。楊澄浦教育鄭曼青體會這一點時,用磨轉心不轉來作比喻,是相當準確的。磨除了當中的心是空的不轉,其它部位都在旋轉,便是圜研相合了。

其實楊氏、孫氏的雲手大同小異,只是孫氏的雲手加了八卦拳轉掌的內容。雲手的使用,如果只是用胳臂去接對方,那是肯定要吃大虧的。楊澄浦在這裡重點強調,全在轉腰胯,牽動對方之根力,則可應手翻出。而腰胯之力便是襠勁,指揮著全身的整力,是以整個身體的縱向旋轉、好像一個高速旋轉著的圓柱體,沿著圓柱體的切線方向,連滾帶化,這邊是前面我說的以整體對局部,以旋轉對長直,而胳臂在這裡只是接對方的一個工具,發力做功的事整個身體的旋轉,也即是圜研相合的作用。

對圜研相合的理解,好比一個飛速轉動的齒輪,你扔一個硬幣在裡頭,瞬間就會被齒輪打飛出去。雲手的對敵也不是慢慢騰騰的,而是瞬間高速啟動,後發先至,挨上對手就已經把對方直勁圓化,使之沿著切線方向失去重心,也即翻出了。這裡楊澄浦先生提到了根勁,根勁其實就是重心。因為傳統武術講究架子不倒,架子倒了、重心失去、命就沒了。把重心比喻為最根本的勁,所以叫根勁。如今有很多人把根勁誤以為是內勁,內勁是虛無一氣,是一種先天精神的激變,和根勁是兩個概念。那麼總結起來,雲手的運用一個是快,由對方的攻擊而本能反應,後發先至。另一個是縱向的圓柱形滾動,用周身整力去瞬間化解對方直力進攻,其實和八卦掌的橫走豎撞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孫公祿堂在孫氏太極拳的雲手裡就加上了八卦轉掌的技術。

孫氏 雲手 由單鞭,先將左手從左邊,胳臂靠著身子,往右邊劃一下弧線,至右胳臂里根處,似停而未停。左足於左手化弧線時,同時微往右邊邁去落地,足尖仍往左邊斜著點。再將右手從右邊,胳臂靠著身子,往左邊劃一下弧線,至左胳臂里根處,似停而未停。左手再從右胳臂里根處,於右手往下落時,同時往左邊劃一上弧線,從眼前邊,劃至左手原起處,似停而未停。右足於右手劃時,同時足尖仍往左邊,微斜著點邁去,兩足相離二三寸許落下。兩足之形式,足尖仍向左邊斜著點。再右手往右邊劃時仍如前,左足再往左邊邁去之形式亦如前。惟左足落地之遠近,隨人之高矮,仍以不能移動重心為至要。兩手兩足循環之式仍如前,兩手之形式如兩個套環圈相似,循環不已。數之多寡自便。但云手時,腰要極力塌住,身子微有向下坐之形式。左手往右,隨著往右,右手往左,隨著往左,要與兩胳臂一氣隨著搖動。外形雖然搖動,而腹內之松空,及神氣注于丹田,與動作之虛靈,以仍然如前。

首先要交代幾個要點,一是身體中正,重心不可有絲毫移動,也就是說,在做雲手身體往左邁步時,所邁步子大小不能牽動重心,這個與孫氏形意拳要求相同。二是胳臂要貼著身子,這也是形意拳肘不離肋手不離心以及八卦拳貼身轉磨的要求。設想如果胳臂過於伸展,很容易被對方擒拿,同時因為距離身體過遠,則無法充分體現周身整體的滾轉之力。三是腹內松空,四肢用勁方式要逆轉縮回,將精神貫注于丹田,則周身自能虛靈。其實這個就是形意拳的內三合,切記不可造作刻意,也不能設想有股內氣貫注丹田,只是精神上事,如果想就錯了。四是雙手立掌,手指都要撐住勁,四梢在這裡的要求與形意拳相同。五是塌腰坐胯,與形意拳要求相同,其實也就是楊澄浦說要用腰胯之力的意思,但怎麼用他沒講,這裡孫公說得很明白,腰塌住,身體坐住,才能使得出來。六是隨著左右手輪轉畫圈,身體要追隨著雙手一起擺動,是為了體現周身一體的意思。這裡的一氣,說得是內勁激發,周身鼓盪。

至於說用法,與楊氏並無不同,都是用周身滾轉化打對方直力進攻。而孫氏裡頭有形意和八卦的技術,比如可以將雲手瞬間轉化為單換掌,也可以將雙手輪轉轉化為虎撲或者劈拳,總之變化之妙存乎一心,都在隨機應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只練簡化太極拳行不行?這兩點最好了解一下!
108台機器人同台表演太極拳,震撼了全場!
修鍊楊氏太極拳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技術要求。對初學者和沒什麼「功夫」的習練者而言,還是應該先練好「形」,力求姿勢正確為好
楊澄甫太極拳拳照,被譽為太極拳的《蘭亭序》!提高修鍊必看!
楊健侯秘傳太極拳內功述真!若無理解。則不能握其機巧。若無功夫。理解必成空疏。必待身授,可始親切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