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ing Lean」作者Ash Maurya訪談
關鍵點
與核心利益相關者交流早期想法時,怎樣使用創新性而非財務指標說明問題?
為什麼僅靠經驗證的認知不足以打造一款成功的產品?
什麼是「受歡迎程度(traction)」?怎樣衡量它?
怎樣設計實驗來實現突破性認知?
為什麼要從字典中移除「失敗」這個辭彙?
在「Scaling Lean」這本書中,Ash Maurya探討了企業家如何利用精益創業原則與利益相關者合作,為新產品或服務創造一種商業模式。本書基於作者的第一本著作「Running Lean」,探討了如何應用實驗,如何度量業務進展,以及如何擴張創業項目。
InfoQ讀者可以下載「Scaling Lean」試讀章節。
InfoQ採訪了Ash Maurya並探討了一些話題:創業項目正在增長時該衡量哪些指標?如何確定創業項目現有的商業模式值得沿用下去?怎樣設計和實施好的實驗?精益迭代和敏捷、Scrum迭代之間有何不同?InfoQ也請作者為意圖擴張創業項目的企業家提出了建議。
InfoQ: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Ash Maurya:多數新產品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企業家未能打造客戶所需的產品。挑戰在於,你不能簡單地從顧客口中問出他們的需求所在,而必須從顧客身上分析出來。
我的第一本書是「Running Lean」,談的就是這個問題。那本書提到怎樣去「走出辦公室」,並與客戶接觸。在制定方案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客戶面臨的問題所在。
然而,當企業家「回到辦公室」後,他們又會面臨另一個挑戰:怎樣將調查結果用利益相關者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並與他們交流?雖然認知和定性驗證是測試高風險假設的關鍵,但它們很難推斷出諸如利潤和回報率之類的財務指標。結果企業家不得不使用兩個進展故事:一個與內部核心團隊相關,基於認知構建速度指標;另一個與利益相關者相關,基於「任何可以傳達增長的指標」。
這使得進展故事一分為二,不是什麼好事情。彌合這種分歧是「Scaling Lean」這本書的目的。
InfoQ:本書面向哪些讀者?
Maurya:創業即對話。「Running Lean」面向的是「企業家與客戶」之間的對話,而「Scaling Lean」面向的是「企業家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對話。本書面向的是企業家與他們的利益相關者。
所謂企業家,就是在極端不確定的條件下,負責將全新的想法變為現實的人。企業家可以是創業項目的創始人,可以是公司的創新者,或者是產品經理。
利益相關者指的是量化管理創新項目的人。利益相關者可以是導師、投資人、領域專家,或者組織的領導。
InfoQ:精益創業告訴我們,開始新項目時要使用經驗證的學習作為衡量進展的方法。那麼當我們想要成長時該衡量什麼指標呢?
Maurya:經驗證的學習對驗證關鍵的假設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可以讓我們在產品上投入的熱情不至於失控。但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當進行這種學習的商業代價無法被忽略時,所謂「創業即實驗」的說法就不成立了。我們需要意識到理論家和企業家的目標並非一致。
追求原始知識是理論家的目標。在他們的世界裡,學習完全就是衡量進展的方式。但企業是目的驅動的。經驗學習是企業最終目標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最終目標是在耗盡資源之前,建立一個可持續且可擴展的商業模式。雖然經驗學習是這一進程的關鍵部分,但除非你能迅速將這種學習轉化為可衡量的商業成果,否則這種學習最後只能一事無成。
InfoQ:我們怎樣衡量受歡迎程度?怎樣分析數據?
Maurya:根據商業建模理論的思路,我將受歡迎程度定義為一個運行中的商業模式的產出。具體來說,受歡迎程度就是商業模式從顧客那裡獲取貨幣價值的比率。
將貨幣價值與營收區分開來是很重要的。貨幣價值是關鍵的可衡量客戶活動,是未來營收的前瞻指標。如果客戶的貨幣價值足夠高,營收自然也就不用擔心了。
InfoQ:怎樣判斷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值得我們沿用下去?
Maurya: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於在神奇的Excel表格里幾小時地敲鍵盤,就是為了描繪出一幅可信的宏偉藍圖。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所有這些數字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忽視最關鍵的那些假設。重要的不是報告的結論,而是輸入表格的那些內容。任何行業都是由少數幾個關鍵指標驅動的。
在「Scaling Lean」這本書中,我分享了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用費米估演算法估計各種商業模式的潛力。結果並不是精確的,但能得出大致的結論。這是為了自下而上地構建模型,而非相反。
用不著擺弄數以百計的數字,只要用三到五個輸入值,例如你的價格模型、計劃的客戶生命周期、獲得率和最小成功標準,很快就能估算出商業模式的產出。如果你連這種紙面計算都得不出結果,那麼要讓模型在真實世界中見效就會非常困難了。
書中第二章的節選部分有對應的例子。
InfoQ:在創業時,關於衡量與洞察創業的過程,你有什麼建議嗎?
Maurya:如同到未知地帶旅行一樣,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這就是目標,或者具體來說,是最小成功標準的意義所在。你的最小成功標準就是一個最小的成果(一般來說是一個年營收的數值),這個成果能讓你的項目在X年後取得成功,X小於等於3。
下一步是將最小成功標準轉化為一個「客戶數字」,這比營收要直觀得多。假設你的最小成功標準是三年內實現1000萬美元的年營收額,而每位客戶每月給你帶來200美元收入,那麼第三年時你就需要41667位活躍客戶。
多數商業項目並不會線性增長,一般是非線性的。快速增長的項目傾向於遵循每年10倍增長的定律。這個定律對小項目很有用,你可以在成長中不斷進步和完善。
使用10倍增長定律,你就能列出一個大致的路線圖,標出以下里程碑:
第一年:42位客戶
第二年:416位客戶
第三年:4167位客戶
雖說這些數字只是簡單估算的結果,但估算結果總比什麼都沒有強。這樣你就有了一個初始目標,得到更多數據後可以對其進行修正。
使用實驗和指標指引方向,你就能掌控全局、不斷修正方案,直到最後達成目標。
InfoQ:關於設計和進行良好的實驗,你有什麼看法?
Maurya:只要你啟用新的功能或開始一輪新的營銷計劃,你就是在進行一個實驗。不幸的是,多數實驗並不會帶來突破性的見解。因為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認知傾向所迷惑,比如說對結果進行合理化解釋以符合我們的直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在同名章節中概括了如下「實施高效實驗的7種習慣」:
首先明確你的預期成果
讓團隊參與到以上過程
強調估計,而非精確
衡量行動,而非空談
將預期轉化為可證偽的假設
將實驗用時間盒(time box)處理
總是使用對照組
InfoQ:怎樣從失敗的實驗中學習?
Maurya:看看這些發明和發現:青黴素、微波爐、X射線、火藥、塑料和硫化橡膠——你能從中找到什麼共通點呢?
對,它們都是意外的研究成果。但因為它們是偶然發生的,人們很容易把這些成果歸因為運氣。然而起到作用的並不只是運氣。所有這些成果都始於失敗的實驗。
這些案例中,發明者尋求的是特定的產出,最後卻得到不同的結果。但他們並沒有忽略掉這些「失敗」的實驗,而是做了一件與多數人不同的事情:他們想知道原因。
創新實驗也是一樣。取得突破與運氣沒多大關聯,更在於縝密的研究。曲棍球曲線之所以在開始很長的一段處於低位,並不是因為研究者懶惰、工作不努力,而是因為在找到實用的商業模式之前,你必須經歷許多失敗。
突破性的見解通常隱藏在失敗的實驗中。
大多數企業家卻逃避失敗。剛發現失敗的苗頭,他們就會急著設法糾正方案,而不是花費必要的時間深入挖掘並探究失敗的根源。在精益創業方法論中,「轉折(pivot)」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合理化這種糾正行為。
但是以下做法當然是對這個詞的誤用:
沒有落實到學習中的轉折點,只不過是誤人子弟的「看看哪裡卡住了」的策略。
突破的關鍵不是逃避失敗,而是像上文提到的那些發明家一樣,去深入探究並思考原因。「快速失敗(fail fast)」的模因通常被用來強化這種思維。但我發現失敗的禁忌太根深蒂固(哪裡都是如此,或許矽谷除外),以至於「快速失敗」的口號並不足以讓人們接受失敗是取得突破的先決條件的事實。我們必須徹底從字典中刪除「失敗」這個詞。
「並不存在所謂的失敗實驗,只有沒有產出預期成果的實驗。」 ——巴克敏斯特.富勒
InfoQ:精益迭代和敏捷迭代、Scrum迭代之間有何區別?
Maurya:精益迭代是一種時間盒式迭代,使用小型、快速、遞增的實驗來獲得、排名和測試重大想法。
雖然精益迭代受敏捷與Scrum實踐影響很深,但它們還是有一些不同。
目標不同。Scrum迭代的目標在於展示「構建速度」,而精益迭代的目標則是展示「受歡迎速度」。要構建成功的產品或功能,僅僅一個迭代或展示學習是不夠的。你需要構建、衡量、學習和展示產品或功能,看看它們如何影響受歡迎程度的一個或多個關鍵層級。
參與方不同。Scrum和敏捷一般只有開發者參與。相比之下,精益迭代需要整個團隊,包括內外部的利益相關者集體參與。
時間盒並不是開發或發布時間表的硬性約束。我仍然喜歡使用看板(或即時)技巧進行持續交付。精益迭代中的時間盒只用來促成一個決策,而不是用於驅動發布周期。根據情況,你仍可以選擇使用持續交付或更傳統的、基於計劃表的發布周期。
InfoQ:對想要擴張創業項目的企業家,你還有什麼最後的建議嗎?
Maurya:開始可重複的行動是擴張的先決條件。太多企業家掉進了過早擴張的陷阱,他們試圖加速所有的事項。但如果你要加速一切工作,結果只會更快地掉隊。
關鍵在於持續辨別拖累你商業模式的關鍵約束或瓶頸。辨別關鍵約束的方式是使用指標。當一項約束被突破時,你需要正確尋找下一個約束並著手解決。如此往複。
有些人會意識到這就是「約束理論」,出自Eliyahu Goldratt的著作「The Goal」。他的框架對我的書有著重大影響。我接受了他關於系統思維的關注步驟理論,並將它們應用到了商業建模流程上。
關於作者
Ash Maurya是單頁面商業建模工具精益畫布(Lean Canvas)的發明者,還撰寫了Running Lean一書。他經常在世界各地舉辦熱門研討會,並在多家創業加速器(包括TechStars、Accelerace和Slingshot)中擔任導師。他還在多所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哈佛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開設嘉賓講座。他在許多創業項目中擔任諮詢職位,為新興公司提供諮詢,並為一流的商業媒體和網站撰稿。他居住在德克薩斯的奧斯汀。
查看英文原文:Q&A with Ash Maurya on Scaling Lean
感謝薛命燈對本文的審校。
※組織為什麼沒能採用CI和CD
※APP UI界面中的版式設計理論
※【Diving into WWDC 2017】Labs 答疑紀實
※遊戲程序員成長編年史
※嫌家裝太爛、UI太LOW…夏焱和范凌說,你是沒找對設計師
TAG:推酷 |
※BMC Biomedical Engineering編輯Alan Lefor教授訪談實錄
※Virgil Abloh 接受 Naomi Campbell 專訪談及與 Kanye West 的「歷史性」擁抱
※黑膠唱盤:MoFi Electronics原廠國際業務Steve Shade訪談
※擁抱Flutter:關於Google Flutter Party的訪談
※訪談系列:男裝設計師Grace Wales Bonner
※耿耿於懷!Chris Pratt 在訪談中再一次為其 Star-Lord 角色作辯護
※拍賣訪談:Michele della Valle為蘇富比創作定製珠寶系列
※Jony Ive訪談:設計Apple Watch的幕後故事
※大師訪談之 Ramesh Agarwal 「天空的夢想」
※大叔帥炸!《Hisone與Masotan》音樂人訪談
※蘋果零售主管Angela Ahrendts接受採訪談「體驗式
※James McAvoy的訪談飆車日常!
※訪談系列:時尚策展人Judith Clark
※洋氣!《B:The Beginning》音樂製作者訪談
※《HR的未來思維》CEO訪談精彩回顧-光輝國際亞太區總裁 Michael Distefano
※Celemony Melodyne 設計者 PETER NEUB?CKER 大叔訪談
※Up close with 會員張磊 訪談時間
※獨家訪談 | Alberta Ferretti,優雅才是恆久的時尚真諦
※很多內幕!《Slow Start》製作人訪談
※超越真實:訪談《戰地V》高級總監Daniel Ber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