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見微知著:一位優秀科學計量學家採用的研究方法之分類編碼分析

見微知著:一位優秀科學計量學家採用的研究方法之分類編碼分析

見微知著:一位優秀科學計量學家採用的研究方法之分類編碼分析

(發表於《情報學報》2017年第5期)

(本文中的兩個圖,點擊以上鏈接可看到)

趙勇1,2高思嘉2武夷山3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2.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北京100193;3.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研究方法是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系統的、有效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誌之一。圖書情報學一直重視研究方法的豐富與創新。本文對科學計量學家萊茲多夫教授發表的231篇學術論文中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進行了分類編碼分析。研究結果將有助於了解本學科研究方法應用的主題場景、類型及趨勢。最後討論了萊茲多夫教授的研究方法應用經驗所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LoetLeydesdorff;研究方法;內容分析;其他學科方法

Anatomy of Research Methods Used by a Famous Scientometricaian Based on Coding Frameworks

Zhao Yong1,2, Gao Sijia2, Wu Yishan3

(1.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100037;

2 .Library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100193;

3.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Beijing100038)

AbstractResearch meth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it』s also a symbol of maturity for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o have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has been emphasized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231 scholarly journal literatures authored by LoetLeydesdorff based on coding frameworks. The findings can be u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areas, types, and trend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LIS. Finally, we discuss the inspiration of LoetLeydesdorff』s experience in research method application.

KeywordsLoetLeydesdorff; Research Methods; Content Analysis; Other Disciplinary Methods

1引言

研究方法是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系統的、有效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誌之一。與其他學科領域一樣,圖書情報學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研究方法的豐富與創新。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對於圖書情報學的方法研究一直是本領域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一些學者對圖書情報學領域的學術期刊[1-3]、學位論文[4,5]、教學課程[6,7]的內容進行了調研分析,揭示了本學科研究和教學中涉及的研究方法的類別、使用情況及發展趨勢。也有學者關注了某一具體方法在圖書情報學研究中的應用,如矩陣思考法[8]、民族志方法[9]、人類學方法[10]等,或分析了某一具體主題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行為[11]、信息服務[12]等。近些年來,圖書情報學領域的學者特別關注了混合方法研究[13-15],以及多學科融合對本學科研究方法的影響[16]。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研究方法對於圖書情報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已有研究將目光聚焦於本學科應用的研究方法時,卻大多忽視了專家學者在研究方法中的作用,而他們才是科學研究的主體,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創造者和踐行者。因此,具體分析本領域高水平專家學者在研究方法應用上的規律性特徵,將對圖書情報學的研究者和從業者更具啟示性作用,同時也可以為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方法課程改革和研究生學術規範培養提供參考。

荷蘭學者路特·萊茲多夫(LoetLeydesdorff)是世界著名的圖書情報學家、科學計量學家和社會學家,2010年受聘為阿姆斯特丹大學傳播研究學院教授。他曾於2003年獲得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最高獎項——普賴斯獎,2014和2015年連續兩年被湯森路透評選為社會科學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1948年萊茲多夫出生於印度尼西亞,1965年進入阿姆斯特丹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習,分別於1969年和1973年獲得化學學士和生物化學碩士學位。求學期間,萊茲多夫開始關注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並於1972-1973年間兼任了阿姆斯特丹大學哲學系助教,碩士畢業後他成為烏特勒支大學科學與社會系助理教授。1977年萊茲多夫獲得哲學碩士學位,之後擔任阿姆斯特丹大學科學技術動力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僱員與技術創新政策間的關係,1984年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研究中,萊茲多夫發現在「末端群體」的僱員及其單位中並未觀察到由科學知識引導的發展,這引起他對「如何測度科學發展帶來的影響」問題的關注,也使其開始步入科學計量學領域。信息計量學家羅納德?魯索(Ronald Rousseau)認為萊茲多夫的重要學術貢獻在於:一是將熵的概念作為科學計量學演算的基礎,其代表作是《科學計量學的挑戰》;二是對技術和經濟背景下自組織現象的研究,其代表作是《演化經濟學與混沌理論:技術研究的新方向》和《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大學—產業界—政府關係的三重螺旋》[17]。

萊茲多夫本人一直專註研究方法問題,因此,用他的論文作為方法學研究的剖析樣本,具有典型意義。本文以萊茲多夫教授截至2015年發表的學術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擬採用內容分析、描述統計和時序分析三種方法,對論文中應用的研究方法進行調研,旨在揭示論文中研究方法的層次與類型、時間分布特徵,以及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題之間的關聯關係,進而討論萊茲多夫教授在研究方法應用上所帶來的啟示。

2相關研究綜述

學科自我剖析是促進圖書情報學教學與科研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Bernhard曾對圖書情報學方法研究的早期文獻進行了梳理,列舉了本學科最重要的13種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理論研究法、文獻計量法、調查法、運籌學/系統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德爾菲研究法、信息系統闡述法[18]。J?rvelin和Vakkari則認為早期相關研究中缺少對研究方法的區分和定義,提出從研究類型、研究策略、數據收集方法和分析類型四個方面對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分類[19]。其中,研究類型可以看作是研究的方法論路徑,具體包括實證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系統構建等。每種類型的研究通常會涉及一個或多個研究策略,如實證研究下歸納了文獻計量法等12個研究策略。同時,J?rvelin和Vakkari對實證研究又劃分了數據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兩個子類。

許多國外學者沿用了J?rvelin和Vakkari提出的研究方法的分類體系,如Kumpulainen對1975年刊登在30種圖書情報學期刊上的632篇文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應用實證研究法的文獻佔比接近51%,其中歷史研究法和問卷、訪談調查法是最為常用的數據收集方法[20]。Hider和Pymm認為一篇研究論文會涉及了多個研究策略和方法,因此將J?rvelin和Vakkari的研究方法分類體系中增設了綜合研究策略一項,並在分析類型中補充了定性與定量混合方法。同時,Hider和Pymm對20種圖書情報學期刊2005年刊載文章所應用的實證研究方法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調查法仍是本學科中佔主導地位的實證研究方法,而實驗法的應用次數有明顯增加[21]。Tuomaala等的研究同樣證實了Hider和Pymm的結論,即在調研的圖書情報學期刊論文中,實證研究論文佔有較大的比例。通過比較1965、1985和2005年發表的論文,作者還發現實證研究在本學科領域一直保持著增長態勢,調查法是最為重要的實證研究方法,此外,1985年以後評價法和實驗法的應用增長較快,而曾經常用的概念研究和系統闡述/構建策略呈下降趨勢[2]。

國內圖書情報學界對本學科研究方法的應用情況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王芳等學者提出基於情報學的跨學科特徵、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通用規則、計算機信息技術方法的比重、我國情報學的研究習慣、研究方法在文獻中的分布差異五個方面的考慮,對我國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分類。同時,通過對1999-2008年間《情報學報》刊載的1174篇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一般理論研究在近年迅速下降,計算機信息技術相關方法是採用最多的方法[22]。張力等學者則從研究方法類型、資料收集方法和具體分析方法三個方面對圖書情報學研究方法進行分類編碼,並明確了每種研究方法的具體含義。基於研究方法的分類編碼,對比了圖書情報學的10種外文期刊和3種中文期刊於2001-2010間刊載的論文,研究發現國內研究以定性為主,尤其是非實證研究的論文比率高出國外近20倍;國外的資料收集方法更具多樣性,多用定量的、歸納的、實證的研究方法[23]。

上述研究為本文確定研究方法的分類標準提供了諸多參考。鑒於實證研究論文在本學科領域所佔比例較大,本文在調研過程中將對該類型論文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分類編碼和內容標註。同時,考慮到圖書情報學的多學科交叉特徵[24-25],在考察具體研究策略和方法時,將重點關注實證研究中借用的其他學科方法。

3研究設計

3.1數據採集與全文獲取

本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和SSCI中,以Leydesdorff L為檢索詞進行作者欄位檢索,時間窗為1960-2015,文獻類型為Article,語種類型為English,共檢索到學術期刊論文231篇。隨後在本單位購買的文獻資料庫中下載論文全文,累計獲取187篇。其餘41篇論文通過萊茲多夫教授在個人網站和科研社交網站ResearchGate上的學術成果分享獲得全文,3篇發表年份較早的論文全文則藉助本單點陣圖書館的文獻傳遞服務獲取。

3.2分類與編碼

構建分類體系是內容分析方法實施的關鍵步驟,也是本研究的一個主要難點。根據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作者分別構建了面向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的兩種分類模式。

研究主題分類用於描述文章研究的主題內容和核心問題,可以與文章採用的研究方法進行關聯分析,進而為了解萊茲多夫教授的研究方法應用情景提供線索。部分學者在分析圖書情報學的研究主題分布時構建了多種主題分類模式[2,26-27],但已有主題分類多是面向整個學科領域,其分類的粒度較粗,並缺乏一定的時效性,並不適用於本文對個體學者研究主題的類別劃分。本文在參考相關研究[28]的基礎上,構建了初始研究主題分類表,並在內容標註過程中不斷反饋和完善,形成了最終的研究主題分類表(Research Topic,編碼T類),見表1。

表1論文的研究主題分類

代碼

主題類目

主題說明

T1

科研合作

包括國家間、機構間或學者間的科研合作研究

T2

評價研究

包括國家、期刊、機構、學科或領域的科研評價研究

T3

知識圖譜

包括科學地圖、以及主題、期刊、作者、機構、專利等的可視化研究

T4

引文研究

包括引用理論、引用分析、引用指標、引用評價、引文影響等研究

T5

跨學科研究

包括跨學科程度的測量、跨學科研究影響力的評價等研究

T6

三螺旋研究

包括對知識經濟背景下產學研關係、三螺旋系統的相關研究

T7

自組織研究

包括對社會系統、自組織現象、信息交流等的相關研究

T8

科技動態研究

包括定量測度科技創新發展,描述國家、機構或領域科技狀況的相關研究

T9

其他

不適于歸納為上述類目的文

研究方法分類用於描述文章所採用的研究策略或方法。總體來講,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以劃為方法論、研究策略和具體方法三個層次[29]。方法論指的是研究應該如何進行下去的一系列理論與學說,而方法通常是指研究者獲得資料和分析資料時使用的程序、工具或技術[30]。在社會科學領域,不同理論學派主張的方法論存在差異,如實證主義方法論主要依賴於試驗設計等定量研究,解釋主義方法論主要依賴於人類學等定性研究。由於現實中研究問題呈現多面、多層次的複雜性,學者提出通過混合方法研究來提高結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將定性與定量方法進行結合,同時以「數據收集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為區分原則[31]。

通過對以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分類規則的梳理,結合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19,21-23],本文擬從三個層次來劃分文章的研究方法類別,見圖1。第一個層次是從方法論路徑角度,設置了研究總體類型(Type of Investigation),編碼I類,包括:實證研究與非實證研究。實證研究是建立在客觀材料和數據基礎上的研究,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旨在揭示客觀現象的內在構成因素和因素間的普遍聯繫,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23]。非實證研究主要包括:理論研究、方法研究、系統程序設計等。

第二個層次是實證研究策略(Empirical Research Strategy),包括兩個角度:一是從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角度,設置了定性/定量研究(Qualitative/Quantative Study),編碼Q類,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方法研究。定性研究多用於尚未開拓的研究領域,具有極強的主觀性,且在研究的初始階段並無具體的實施步驟;定量研究主要應用於相對比較成熟的研究領域,旨在進一步推進研究領域相關主題的深度與廣度,並具有極強的客觀性[32-33]。混合方法研究包括單純意義上的多方法研究(同時包含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和方法論融合層面的混合方法研究[34]。二是從研究方法的學科屬性角度,設置了學科方法(Disciplinary Method),編碼D類,包括:借用方法、專用方法和通用方法。借用方法是指圖書情報學借用了其他學科的專門研究方法,包括:借用其他學科的名詞、術語和概念等,借用相關學科的觀點、技術或公式、原理、模型,以及運用其他學科的思維方式[35]。專用方法是指圖書情報學的專門研究方法,包括文獻計量法、引文分析法等。通用方法是指多個學科領域經常使用的普適性方法,如邏輯方法、統計學方法、數學模型方法等。

第三個層次是具體方法,主要分為實證研究中的數據收集方法(Data Collection Method,編碼C類)和數據分析方法(Data Analysis Method,編碼A類)。這部分的編碼參考了文獻22和23的類目設計,本文主要是對二手數據、社會網路分析、統計學分析等常用方法的類目進行了詳細的分類編碼。

圖1 論文的研究方法分類

3.3內容標註與信度檢驗

編碼過程由兩名具有圖書情報學專業背景的編碼員獨立完成。首先,隨機抽取20篇論文,依據本文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分類體系對論文內容進行人工標註。在標註過程中,對論文中描述主題和方法的具體文字進行顏色標記,方便編碼員後期的交互檢驗。對於標註不一致的部分,編目員通過討論達成一致,並完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分類體系。隨後,編碼員按照統一分類編碼規則標註其餘211篇論文。標註結束後,利用Krippendorff alpha信度分析方法檢驗標註結果的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alpha係數為0.864。根據Krippendorff的信度檢驗標準[36],alpha>0.8表明一致性結果良好,因此本文的內容標註結果具有較好的可信度。最後,編碼員通過再次討論最終形成一致性的內容標註結果。

4結果分析

4.1研究主題的概況描述

1981-2015年間,萊茲多夫教授的231篇學術論文發表在49種期刊上。其中圖書情報學期刊有10種,累計發文158篇,佔68.4%。從研究主題分布來看(見圖2),萊茲多夫教授在引文研究和科技動態研究領域發表了相對較多的學術論文,其中引文研究領域的論文數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上世紀90年代至今,科技動態(Science and Technology Dynamics)一直是萊茲多夫教授研究的核心研究主題,早期的相關研究多是論證科學計量學方法在量化測度科技發展動態上的適用性,後期則主要是應用科學計量學方法來描述國家、機構等不同層面主體的科技發展狀況。

自組織研究主題的論文主要涉及萊茲多夫教授對社會系統中自組織現象的相關研究,他嘗試通過社會學理論思考、數學模型構建及計算機技術輔助來解釋和模擬信息社會系統的發展變化,這一研究主題從20世紀90年代一直貫穿至今。本世紀初,萊茲多夫教授正是在自組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理論模型,之後該領域的相關研究開始不斷深入和發展,三螺旋研究也逐步成為圖書情報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

此外,在學術生涯的早期,萊茲多夫教授對評價研究和知識圖譜有所關注,隨著相關技術和方法的發展,2005年起這兩個研究主題的相關論文數量明顯開始增多。同時,「大科學」時代的到來也使其將研究目光投向科研合作和跨學科研究這兩個研究主題,並且近年來科研合作主題的研究論文呈明顯增加趨勢。

圖2 論文研究主題的時序變化

4.2研究方法的層次與類型

對231篇論文的內容統計分析發現,萊茲多夫教授發表的實證研究論文(82.3%)要遠多於非實證研究論文(17.7%)。但是,單純的實證研究論文佔43.3%,而理論(或方法)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論文佔39.0%。可見,萊茲多夫教授具有很強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能力,除了非實證研究中理論或方法研究論文(14.7%)外,他發表的許多實證研究論文也都是以理論思辨或方法論證為導向的。此外,萊茲多夫教授還很擅長計算機編程技術,發表了一些程序開發設計方面(3.0%)的非實證研究論文。

如表2所示,定量方法是其實證研究論文中常用的研究策略。同時,也有一定比例的論文利用了混合方法策略,即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對實證研究進行交叉分析驗證或多視角的整合分析。然而,定性方法在其實證研究論文中應用較少。

表2 實證研究論文的研究策略(N=190篇)

類型

研究策略

佔比(%)

定性/定量研究(Q類)

定性研究

1.6

定量研究

75.3

混合方法研究

23.2

學科方法(D類)

借用方法

70.5

專用方法

88.9

通用方法

98.9

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也是萊茲多夫教授實證研究論文中較為常用的研究策略,這些方法主要借用自社會學、經濟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見表3),涉及了多個學科的經典學術概念、特有技術模型以及思維模式。借用方法的應用與萊茲多夫教授的多學科教育背景存在必然關係,其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各自的思想體系都不陌生,可以從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審視,借力多學科的方法優勢來解決研究問題。由表3可見,他借用的方法之多和汲取營養的學科之廣,在當代圖書情報學家中罕有其匹。

表3 實證研究論文中的借用方法(N=134篇)

來源學科

社會學

社會網路分析

61.9

生物學

細胞自動機

2.2

文化傳播模型

0.7

生物演化模型

自由態度訪談

預期系統模型

經濟學

路徑依賴模型

3.0

物理學

28.4

基尼係數

衝量演算法邏輯

「三位一體」模式

地圖學

谷歌地圖

8.2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分析

生態學

多樣性概念

5.2

國際貿易概念

分類學

概念群

1.5

創新網路空間演化

光譜學

譜系概念

二手數據是萊茲多夫教授在實證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數據收集方法(見表4)。具體來看,73.2%的實證研究論文應用了索引型數據(如SCI、SSCI),應用特種文獻數據(如專利、官方統計數據)的有17.4%,全文性數據有3.4%,其他二手數據(如其他學者研究中使用過的數據)有7.4%。另外,有14.2%的實證研究論文採用了兩種或以上的數據收集方法。

表4 實證研究論文中的數據收集方法(N=190篇)

數據收集方法(C類)

問卷

2.1

訪談

3.7

觀察

1.1

互聯網

4.2

模擬模擬

二手數據

92.6

統計分析和文獻計量是圖書情報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同樣在萊茲多夫教授的實證研究論文中也得到廣泛應用(見表5)。從具體方法類型上看,在統計分析中,統計描述(72.1%)、多元統計(32.1%)、相關分析(16.8%)應用居多,而假設檢驗(10.0%)、方差分析(7.4%)、回歸模型(3.7%)應用較少。在社會網路分析中,網路布局(35.3%)、網路節點重要度(14.7%)的應用要多於網路社團結構(10.5%)和網路基礎指標(6.3%)。而文獻計量方法中的引文分析(44.7%)和共現分析(22.1%)在其實證研究中應用較為常見。另外,萊茲多夫教授對數學模型方法較為了解,並且擅長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曾開發了多個科學計量分析工具,有11.6%的實證研究論文中採用了自編程序。相對而言,採用訪談法、案例分析、歷史分析、內容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的實證研究論文所佔比例較低。

表5 實證研究論文中的數據分析方法(N=190篇)

數據分析方法(A類)

總類佔比(%)

訪談法

案例分析

7.4

歷史分析

6.3

內容分析

數學模型

22.1

計算機信息技術

64.7

社會網路

44.7

統計分析

文獻計量*

其他方法

*將文獻計量法、專利計量法和科學計量法統一歸併至本類。

4.3研究方法的時序分布特徵

依據萊茲多夫教授的學術簡歷,按照1981-1999年(講師)、2000-2009年(副教授)、2010-2015年(教授)三個階段對其論文中研究方法的時序變化進行分析。表6顯示,從研究類型上看,實證研究論文呈現增長趨勢,但與此同時,萊茲多夫教授的理論思考和方法探索也從未停歇。在研究策略上,定量研究方法的應用長期保持增長,而混合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在逐年減少。專用方法和通用方法一直是實證研究中的高頻應用方法,但2000年起萊茲多夫教授藉助其他學科方法完成的實證研究論文開始增多。

表6 論文中研究類型和研究策略的時序變化(N=231篇)

研究類型/策略

1981-1999

(n=43篇)

2000-2009

(n=81篇)

2010-2015

(n=107篇)

研究總體類型(I類)

實證研究

69.8%

82.7%

86.9%

非實證研究

30.2%

17.3%

13.1%

實證研究策略

2.3%

2.5%

0.0%

32.6%

64.2%

72.0%

34.9%

16.0%

15.0%

27.9%

65.4%

51.2%

71.6%

83.2%

80.2%

在學術生涯的早期,受社會學博士階段的科研訓練影響,除二手數據外,問卷、訪談也是萊茲多夫教授的主要數據收集方法,但在步入科學計量學領域後,二手數據幾乎成為其實證研究中的唯一數據收集方法,傳統的定性資料收集方法則很少使用(見表7)。

表7 實證研究論文中數據收集方法的時序變化(N=190篇)

1981-1999(n=30篇)

2000-2009(n=67篇)

2010-2015(n=93篇)

10.0%

1.1%

23.3%

3.3%

1.5%

9.0%

2.2%

83.3%

91.0%

96.8%

3.0%

表8顯示,在數據分析方法上,訪談法、案例分析、內容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00年以後,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圖書情報學學科的整體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在其實證研究中的應用呈快速上升趨勢。同期,社會網路分析中的更多技術和方法被陸續移植到圖書情報學,採用該方法的論文呈增長態勢,並佔有較高的比例。而利用數學模型方法的論文比例有所下降。此外,應用統計分析和文獻計量的實證研究論文一直佔據最大的比重。從具體方法類型上看,近年來方差分析、假設檢驗和回歸模型的應用快速增長。

表8 實證研究論文中數據分析方法的時序變化(N=190篇)

7.5%

6.7%

4.3%

30.0%

22.4%

19.4%

26.7%

65.7%

76.3%

53.7%

51.6%

90.0%

89.6%

95.7%

63.3%

86.6%

0.0%%

4.4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題的關聯關係

從萊茲多夫教授應用研究方法的主題場景觀察,引文研究是其最早關注的圖書情報學研究主題。1986年,萊茲多夫在Scientometrics期刊上發表了「The Development of Frames of References」一文,提出利用期間引用關係來探究科技政策影響。在43篇引文研究論文中,理論(或方法)與實證綜合研究論文佔52.5%,而單純實證研究論文佔39.5%,理論或方法研究論文佔7.0%。可見,萊茲多夫教授在引文理論和方法研究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在研究策略上,定量方法(29篇)和混合方法(10篇)是其引文研究的兩個主要策略。在混合方法研究中,他通過專家訪談來確定引文分析對象。受學科背景影響,生物化學期刊常被作為引文研究案例。在借用方法上,他利用社會網路分析來呈現引用環境,移植物理學的衝量演算法邏輯提出綜合影響指標I3,引介譜系概念提出引文年代光譜法(RPYS)用於學科史學價值研究。

科技動態研究是萊茲多夫教授應用科學計量學方法的一個重要主題場景,早在上世紀90年代起,他創新性地藉助信息熵理論模型,將多變數分析與時序分析相結合來探究科學技術的動態發展。在42篇科技動態研究論文中,單純實證研究論文佔52.4%,理論(或方法)與實證綜合研究論文佔38.1%,理論或方法研究論文佔9.5%。可見,萊茲多夫教授在本領域更多以實證研究為主。在研究策略和方法上,定量研究佔有較大的比重(74.2%),同時,66.7%的科技動態研究論文借用了其他學科方法,主要是將科學計量學方法與生物學、經濟學的相關模型結合描述科技創新過程,並通過社會網路分析或地圖技術進行可視化呈現。

自組織研究集中體現了萊茲多夫教授紮實的社會學理論功底,在29篇自組織研究論文中,理論研究論文佔55.2%,其中德國當代社會學家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對其影響較深。在實證研究上,他嘗試從數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的視角,利用量化模型方法來模擬信息社會進程的複雜特徵。理論生物學的細胞自動機、數學生物學的預期系統模型、信息科學的信息熵常出現於其自組織研究中。

在自組織研究的基礎上,萊茲多夫與美國社會學家埃茨科威茲提出了三螺旋理論模型,用於描述知識經濟社會內部創新制度環境要素。在28篇三螺旋研究論文中,單純實證研究論文(35.7%)、綜合研究論文(32.1%)、理論或方法研究論文(25.0%)各類型論文比例相對均衡。在借用方法上,信息熵作為理論方法基礎被廣泛地應用於三螺旋研究中。同時,索引型數據、專利數據、官方統計數據是該領域研究中主要的數據來源。此外,萊茲多夫教授將區域經濟學的「三位一體」與信息理論視角相結合,拓展了三螺旋研究的應用範圍。

萊茲多夫教授在評價研究領域主要關注了國家科研實力和大學排名,26篇評價研究論文均為實證研究,並且統計方法應用佔據核心位置。除對評價指標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外,近年來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假設檢驗、回歸模型方法應用開始增多。此外,中間中心度等網路節點重要度指標也被引入到評價研究領域。

知識圖譜研究表現了萊茲多夫教授強大的計算機技術能力,22篇知識圖譜研究論文均採用了定量研究策略,76.9%的知識圖譜研究論文應用了計算機信息技術,其中40.9%的論文採用其自編程序完成。萊茲多夫教授在知識圖譜領域的重要貢獻:一是基於期刊引用數據,利用因子分析和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構建了科學層疊地圖;二是開拓空間科學計量學,將科學計量分析結果通過地圖圖譜進行可視化展示。

科研合作和跨學科研究是萊茲多夫教授近年來關注的實證研究主題。其中,共現分析和社會網路分析是13篇科研合作研究論文的方法基礎。萊茲多夫教授重點研究了國家、機構或作者層面的科研合作情況,通過網路節點重要度表現科研主體在合作網路中的作用,利用網路社團結構識別合作網路中的核心群體,並通過網路布局演算法可視化展現科研合作網路結構。在9篇跨學科研究論文中,萊茲多夫教授通過引文分析來探究學科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在跨學科性測度研究中借用了生態學的多樣性概念和經濟學的基尼係數原理。

5討論

在國際上,科學計量學是圖書情報學(LIS)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很多學者在對圖書情報學學科的自我剖析中將《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雜誌的刊載論文作為重要的分析對象[2]。科學計量學家萊茲多夫教授是學界最為高產的作者之一,他在研究方法及其應用方面的相關成果豐碩,特別是其利用定量方法開展科學研究的經驗尤為豐富。因此,選擇以萊茲多夫教授作為案例研究圖書情報學學科的方法應用更具啟示作用。

本文對萊茲多夫教授發表的231篇學術期刊論文進行了詳細的內容統計分析,研究發現,萊茲多夫教授具有生物化學、哲學、社會學、圖書情報學的多學科教育背景,經歷了規範的學術素養訓練,長期多角度、多學科地思考和研究關於科學計量學的理論問題,並不斷從事相關的實證研究以驗證其理論建構。在多個學科的長期浸淫積澱,再加上他的定量分析能力,使其可以跨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界限,從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審視科技發展進程中的基礎性問題。

在科研合作方面,萊茲多夫教授與來自26個國家的131名學者存在合著關係,通過對部分合著學者的履歷分析發現,這些學者多具有數學、社會學、經濟學、政策學等學科的研究背景,可以推測,積極尋求跨學科合作是萊茲多夫教授在方法借鑒方面縱橫捭闔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讓我們意識到,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該依據知識的內在結構和邏輯關係來優化學科組織結構,化「學科隔閡」為「跨學科協作」,從而突破單一學科知識的藩籬,凸顯學術網路資源的聚集效應。

再者,在多學科融合的大趨勢下,學科邊界、研究模式、學科體系正在發生著重大變革,這要求圖書情報學必須加強方法論研究的創造與創新,豐富和充實學科的研究方法以解決日趨複雜的現實問題。萊茲多夫教授在研究中借力多學科方法的實踐說明,研究人員應積極關注相鄰、相關學科領域中理論和方法的進展,適時合理地移植其他學科的先進適用方法,不斷創新圖書情報學的方法論體系。

此外,萊茲多夫教授的研究方法應用經驗還表明,研究人員應當根據研究目的、數據來源以及所掌握的技術來選擇具體的研究策略,並且熟知這種研究策略背後的方法論含義、優勢和局限性,這樣才能獲得可靠的、有效的研究結論。同時,圖書情報學領域的學者應重視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將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不斷夯實本學科的知識基礎,提升學科地位。

參考文獻

[1]Feehan PE,Gragg LW and Havener MW.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 analysis of the 1984 journal literature[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987(9): 173-185.

[2]TuomaalaO, JarvelinK and VakkariP. Evolu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65-2005: Content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s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65(7): 1446-1462.

[3]馮明東,李曉菲.我國情報學核心期刊載文的跨學科方法使用法調查分析[J].情報雜誌,2014(1): 58-61.

[4]BlakeVLP. Since Shaughnessy: Research metho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sertations, 1975-1989[J].Collection Management, 1994,19(1/2):1?42.

[5]楊志剛. 圖書館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調查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3): 82-88.

[6]MorrisA. Provis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eaching in UK LIS departments [J]. New Library World, 2006,107(3/4): 116?126.

[7]ParkS. The study of research methods in LIS education: Issues in Korean and U.S. universiti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4,26:501?510.

[8]王均林.矩陣思考法及其在圖書情報工作中的應用[J].圖書情報工作,2002(2): 56-59.

[9]盧振波,李曉東.民族志方法在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中的應用[J].情報資料工作,2014(3): 13-17.

[10]Alan R Sandstrom, Pamela EffreinSandstrom. The use and misuse of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J]. The Library Quarterly: Information, Community, Policy, 1995, 65, 161?199.

[11]Heidi Julien, Jen Pecoskie, Kathleen Reed. Trend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1999-2008: A content analysis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1, 33:19-24.

[12]Amy Van Scoy and Cady Fontana. How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s studied: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methods [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6, 38: 94-100.

[13]Fidel R. Are we there yet?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8, 30, 265-272.

[14]Ma L. Some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using mixed metho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63: 1859-1867.

[15]朱慶華,趙宇翔. 情報學中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論探索和應用[J].情報學報,2013,32(12): 1236-1247.

[16]李綱.情報學研究進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76-197.

[17]RousseauR. Loet Leydesdorff : Recipient of the 2003 Derek de Solla Price Award [J]. Scientometrics, 2004, 60(3): 275-277.

[18]Bernhard P. In search of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information science [J].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1993,18(3): 1-35.

[19]J?rvelinK and VakkariP.Content analysis of research articles in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Research, 1990, 12, 395–421.

[20]Kumpulainen 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 1975: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article [J]. Lib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1991, 41(4): 59-76.

[21]Hider P and Pymm B.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reported in high-profile LIS journal literature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8, 30:108-114.

[22]王芳,王向女.我國情報學研究方法的計量分析:以1999-2008年《情報學報》為例[J].情報學報,2010,29(4): 652-662.

[23]張力,唐健輝,劉永濤,等.中外圖書情報學研究方法量化比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3): 21-27.

[24]SaracevicT. Information scienc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 50(12): 1051–1063.

[25]LarivièreV, SugimotoCR, and CroninB. A bibliometric chronicling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first hundred years [J]. Journal of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63(5): 997–1016.

[26]Stansbury MC. Problem statement in seven LIS journal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ernon/Metoyer-Duran attributes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2(24): 157-168.

[27]J?rvelin K and Vakkari P. The evalu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65-1985: A content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1993, 29(1): 129-144.

[28]魏瑞斌.基於自引網路和內容分析的學者研究主題挖掘[J]. 情報學報,2015(6): 635-645.

[29]林聚任,劉玉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二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30]Schwandt T. The SAGE Dictionary of Qualitative Inquiry, 3rded.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2007.

[31]Bergman MM.Advances in Mixed Methods Research: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s Angeles, London, New Delhi, Singapore: Sage Publications, 2008.

[32]Gliner JA and Morgan GA.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setting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sign and analysis [M]. Mahwah, NJ: Erlbaum, 2006.

[33]Creswell JW.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13.

[34]Teddlie C and Tashakkori A. Major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use of mixed method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 In 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3:3-50.

[35]王富友.探究方法移植的底層[J].圖書館,2000(4): 9-11.

[36]KrippendorffK.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科協「高端科技創新智庫青年項目」(編號:DXB-ZKQN-2016-03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趙勇,男,1980年生,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情報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情報學理論與方法研究、科學計量與科技政策研究。高思嘉,女,1993年生,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學計量與人才評價研究。武夷山,男,1958年生,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科學計量學研究、科技政策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博文精選 的精彩文章:

這些年綜合起來只做了一件事
猜猜看,戴德昌的「數據」錯了幾個量級?
尋龍訣:我們與泥石流較勁的那些年
科學也難分第一第二
從實際工程的角度看電力系統潮流計算

TAG:科學網-博文精選 |

您可能感興趣

以程序與規則為題論科學方法
臨床病原菌分型及同源性分析方法學研究進展
自學優於正規學習,方法是大量閱讀
《交替口譯》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優化研究
植物的分類方法
建築行業研討沙龍項目管理:知識、方法論、工具 知名集團企業實踐案例分享
學習的方法論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進行科學方法教育,誘導學生逐步掌握物理研究的方法
研究儒家經典的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提出多向文本檢測方法:基於角定位與區域分割
唐人街神探:用數學方法確定罪犯位置
論八字特殊格局的分析方法
「計算機視覺必讀乾貨」圖像分類、檢測,語義分割等方法梳理
計算機行業研究方法
今日科技:科學家發現修復大腦新方法,分析人眼能評估心臟病風險
圖像分類、定位、檢測,語義分割和實例分割方法梳理
胡適:中國哲學裡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膚淺地區分紋身師專業與否的方法
原創論著:從一項科研思考中醫臨床研究方法
學易的方法與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