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鋒、側鋒、偏鋒談線條
毛筆在紙上運行時大致有以上這三種狀況、不同的書體,對運筆的要求也不相同。
篆書純用中鋒;
隸書、楷書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
行書、草書以中鋒、側鋒為主,偏鋒偶爾為之。
由於筆毫是柔軟的,因此有時落筆處於偏鋒狀態,要在運行過程中將筆毫逐漸理順調節成中鋒。線條形狀、線質首先與用筆方式有關。中鋒用筆時寫出的筆畫兩個邊緣受力相等,線條圓渾而飽滿。
相反,偏鋒寫出的線條,一個邊緣受力,另一個邊緣純為副毫擦出,挺直的一邊與癱瘓柔弱的另一邊,兩個邊緣受力無法構成力量的均衡,筆畫晃得扁平、單薄。當然,這兩種方法寫出來的筆畫外觀形狀也是不同的。
(1)中鋒運筆的關鍵在於會使用中鋒,會調節筆鋒,令其保持中鋒運筆。
中鋒運筆是毛筆書寫時的主要運行方式。毛筆在紙上運行時,筆腹處於運行的前方,筆鋒緊隨其後,筆鋒始終重複在筆腹所形成的墨跡之上,為中鋒運筆。中鋒運筆時,筆鋒到筆腹的方向,與毛筆的運行方向一致,且執筆應當盡量使筆桿垂直於書寫面。。
中鋒有兩個好處:
一是筆鋒走在筆畫的中間,墨水通過筆心流注到紙面,會自然地向線條的兩邊滲開,中間墨色略濃於兩邊,出現如錐畫沙的立體感。
二是筆鋒走在筆畫中間,能夠在點畫的起訖之處,上下左右,八面出鋒,帶出細挺圓勁的牽絲,錢條圓渾而有質感。
用中鋒運筆寫出來的筆畫由於書寫力度、速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質感。大致分為兩類:
(1-1)筆畫邊線光潔平整,如刀切的一樣,古稱「古釵腳」;用來形容中鋒轉折的筆畫,雖彎曲盤繞,而其筆致依然圓潤飽滿。
書寫速度略快,用力平均,顯示出剛健挺拔、富有朝氣的美。
(1-2)筆畫邊緣毛澀不平,如萬年相藤,古稱「屋漏痕」,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象徵筆畫其形凝重自然。或稱 「金石氣」。
書寫速度略慢,比較用力,手指略有震顫,顯示出遒勁涵蘊而又老成的美。
初學者應該先練習前一種乾淨利索的線條,待熟練了再追求「屋漏痕」。實際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決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顫抖或扭動去達成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來形容筆畫線條。所謂「力透紙背」,是指書寫時筆力雄厚,墨能透過紙背。中鋒運筆,因筆鋒常在點畫中間行迸,筆畫的中央線著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濃重的墨線痕迹如黍米,稱為聚墨痕。
老師檢驗學生毛筆字寫得是否認真,往往將元書紙反過來看筆畫中間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筆畫的兩頭與中間一樣黑,說明這個學生寫字認真,不馬虎。如果發現筆畫的頭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說明這個學生寫字草率,一帶而過。
「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寫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寫新的祝詞,叫木匠將字削掉,結果削去三分才不見墨跡。說明王羲之筆力渾厚,墨能進入到木板三分那麼深。「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講中鋒運筆的力量和墨色實而不虛浮。 筆鋒在筆畫的中心線上運行,被稱為中鋒運筆(見圖2— 3)。
中鋒運筆這是歷代書家所提倡的一種主要運筆方法。
其實質是筆鋒的指向同筆畫運筆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平角,當筆鋒在筆畫中心線上運行時,副毫也分隨筆鋒兩側作同步運行。但由於筆鋒含墨量大,運行時滲墨暢快,所以書寫出來的筆畫,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濃,愈至兩邊墨色則漸淡。這樣就顯出渾圓有力的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古人常說的「錐畫沙」、「屋漏痕」的筆法,便是中鋒運筆的視覺效果。
(2)
側鋒運筆是介於中鋒運筆,和偏鋒運筆之間的一種運筆方法。也就是說從上往下投視,筆毫方向(中心線),與運行方向(筆畫中心線)呈45度左右的夾角時,這種運筆方式叫側鋒運筆。
三指握筆的方法,使筆與紙呈四十五度斜角,這樣就使筆鋒的側面與紙張接觸,自然所畫線條在於左向筆畫無力,也就是側鋒運筆,所以左撇的字像鼠尾。
側鋒運筆所書寫的筆畫線條的質感,也處於中鋒運筆與偏鋒運筆之間。筆毫方向與運行方向的夾角小於45度時,筆畫的質感接近中鋒效果;筆毫的方向,與運行方向的夾角大於45度時,筆畫的質感接近偏鋒效果。
具體地說,側鋒行筆的方法是指在運筆的過程中,筆鋒在一定程度上偏離筆畫中心線。筆鋒的指向常與運筆方向呈135°夾角。
側鋒行筆比中鋒行筆自由,特別是表現在筆畫的轉折處,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頓、挫的細微動作,書寫速度較快。而且書寫的筆畫常顯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對於中鋒和側鋒這兩種運筆方法,歷代書家大都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以側鋒運筆為輔。因為多用中鋒,可以正筋骨、豐血肉,間用側鋒,可以增強筆意,外拓神采,加快書寫速度。
側鋒多用來取勢,勢成則轉換為中鋒。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這種筆法最初在隸書向楷書演變時形成。它使方筆字體中增添瀟洒妍美的神情。
(3)偏鋒運筆與中鋒運筆不同。偏鋒運筆筆鋒不在筆畫的中間,而在其某一邊行走;即筆鋒處於筆畫的一側,筆腹處於筆畫的另一側,筆鋒與筆腹在並列行走。
偏鋒運筆的筆鋒一側的筆畫光潔平齊,筆腹一側枯澀不平。這種一邊光一邊毛的筆畫,因其不夠完美,教歷來被書家視為病筆。因 偏鋒行筆,筆豪躺紙,如同鐵鍬平地,難以入紙,也就不會產生力度。
至於說書法家在寫行、草書時,由於書寫速度的加快,抑或為了加強作品的節奏感而出現的枯濕濃淡,甚至偶而的偏鋒,該當別論。
用筆要領歸結為兩個字:用鋒。所謂能用筆,就是能「用鋒」,體力轉化為筆力,即轉化為用鋒之力。
那麼如何用鋒呢?
一、要先學會中鋒用筆。
書法要求線條要紮實,要「力透紙背」 也就是要有根,這和打太極拳一樣,講究腳下要有根。線條入紙,力在線中,給人的感覺是扎紮實實、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線條如水上浮萍,軟而無力,漂浮無根,糾其原因主要是:一、筆力不夠;二、速度不夠。
怎樣才能達到筆夠力透紙背呢?必須做到中鋒行筆,筆豪向下,如同鐵鍬挖地,只有這樣,線條才能入紙,才會產生力度。
從線條的內部結構說,線條的力度來源於起筆。起筆要有爆發力,爆發力的強弱,決定著線條質量的好壞,表現了功夫的深淺。因此,要認真體會起筆的方法,注重線條力度的訓練,學會在瞬間把全身之力通過筆毫表現在線條中。
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發力。爆發力的產生,在於腕、肩等關節的協調運動,肌肉收縮,把力量瞬間凝聚在筆毫上,著力點高度集中,像閃電一樣迅速地畫出線條。就像短跑運動員瞬間把力量聚集在腳掌上一樣,法令槍響,就如 「開閘泄洪」 突然爆發,一瀉千里之氣勢。
長筆畫的爆發力,是在紙上進行運動,筆不離紙,力不離紙,如:橫和豎等。
短筆畫的爆發力,是從紙面到空中的運動,如在彈簧上彈跳,騰然而起,線條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顧盼的點等。
二、要控制提按用筆。
提按之法能表現出書寫者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說對用筆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筆與按筆,是使筆鋒作上下動作的兩種相對的筆法。
提,是將筆鋒上提,為的是讓筆鋒斂合,使彎曲的筆鋒盡量恢復圓錐狀,筆尖與紙面的接觸面很小,猶如芭蕾舞女腳尖點地,步態輕盈。提也要力到筆鋒,不可如強弩之末。
按,是將筆鋒下按,筆毫鋪開,筆尖與紙面的接觸面很大。最能體現用筆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線條粗鈍,形成墨豬。有人下筆就用筆肚,按筆有餘,提筆不足,書寫起來僵、結、板,這是對提按筆法缺少體會與實踐的結果。
提筆、按筆是垂直動作,這種動作是與筆畫書寫的水平動作同步進行的。
在運筆時,由提向按的過渡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過渡就有一定的難度。
在寫捺腳、懸針豎、撇等筆畫的露鋒收筆時,沒有掌握這連續反彈轉換技巧。技巧要領是先象魚擺尾一樣,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擺起筆鋒,再用較前稍輕的筆觸向前行筆,如此交替進行,筆畫必越來越細。若直接收鋒,很容易寫出散鋒,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要時刻進行調鋒。
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
怎樣進行調鋒呢?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握筆鋒的提按使轉;另一方面,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我們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但有人寫字不知用偏鋒,往往寫一筆或一字便在硯邊調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縱快速反應而調鋒。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
又如國畫的十八描法,這是以以線條描法的形狀命名,如鐵線描、琴弦描、高古遊絲描,以中鋒行筆,要求力度均勻,筆劃粗細一致,其效果圓潤飽滿。至於在行行筆過程過程中筆鋒不但有上下起伏及左右搖動的變化,而且行筆節奏也不同,從而形成多變化的線條。如:蘭葉描、柳葉描、行雲流水描、戰筆描等。
書法藝術的筆法,有一從簡到繁的過程。任何一根線,它都由起筆、行筆和收筆這三個部分組成,正確掌握和運用這三個動作是線條成敗的關鍵。
若就線條的筆法運動形式而言,平動、提按、絞轉這三種運動形式。
(1)平動包括紙平面上互相垂直方向的運動,運動空間比較單一、簡單,即是屬於一維空間的運動。
(2)提按相當於垂直紙平面方向的運動,還有在紙平面的平動運行,是把運動空間擴展到二維空間的運動。
(3)絞轉可以看作主要是繞紙平面的旋轉運動,還有平動和旋轉運動,又把運動空間開展至三維空間的運動。
筆畫上強調「線」,在筆法上強調平動和絞轉。因筆法側重平動,故線條平實內在。
讓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視覺衝擊力,線條時粗時細,在強化提按頓挫,實現外在線條豐富變化。提按頓挫加強,實際上都是對「平動」的削弱。
平動和絞轉最早源自於篆書的筆法。由於書畫同源,國畫的線條描法源至篆書。
用「玉箸縱橫」來比喻篆書的各種筆法,就是由象筷子一樣的線條組合而成的。篆書橫筆決不是隨便地一下,應在堅持中鋒運筆的前提下,要理好起筆,行筆,收筆。篆書除了橫豎之外,還有許多不同方向,長短的弧線。
圓弧的筆基本原理,和橫豎畫是基本相同,只是起筆,行筆,收筆要隨弧勢的變化而變化,基本弧線的變化,可以理解為左右半圓線。弧線在運過程,要隨弧線的運行略有捻筆,以保持筆鋒的中鋒狀態。篆書在直線和弧線的基礎上,可以引伸為各種直線與弧線組合變化的線條。
利用提、按、頓、挫等用筆手法以及行筆或暢或澀的時間把握,使線條產生彈性,使力量得以強化。也要注意線條的相互關係:粗線條所佔的地位較為重要,是整個字的主筆,力量也較為集中,用墨較重;而細線條處於輔助地位,用墨也輕。
更要講究筆力。讓毛筆既要提得起,又能壓得下,使線條形成輕重對比。
從筆法上看,筆法豐富,方圓並用。即使同樣的方筆或圓筆,也有虛實不同,切入點不同等因素存在。一般地說,方筆多為露鋒,折鋒筆法,圓筆則是藏鋒,轉鋒的筆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轉而成圓」的說法。
線條形成的過程是起筆——行筆——收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關鍵。
(一)·起筆——起筆要頓
線條有沒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起筆,因此,一定要學會起筆,學會利用爆發力,從而寫出「力透紙背」的傑作。行筆前要先後退(逆鋒入筆)、停頓(為行筆做準備),然後行筆,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質量的線條。
起筆要頓就是要筆鋒始終在線條中間運行,這樣寫出的線條既圓潤又厚實,即前人所講如屋漏痕、錐畫沙的效果。中鋒用筆首先執筆要穩,行筆要靜(是指行筆要神情專註,凝神靜氣)。出現偏鋒及時調整,不然即使是中鋒,寫出的線條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鋒用筆在筆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鋒用筆熟練了,也可用側鋒、逆鋒等書寫,以求線條有所變化。
點:任何筆畫都由點起。筆桿垂直,要求下筆角度要斜(45°)(預設為這個角度,具體到不同風格楷體可作相應調整),由輕到重寫出前尖後圓的杏仁點。根據筆畫的粗細寫出點的長短,不可一味拉長以免給下一步帶來麻煩。
帶:是為了寫出起筆輪廓,也便於轉筆。
毛筆不要提起,把點的頭和尾蓋住(以看不見點的頭尾為準),側鋒帶筆形成平形四邊形塊面,寫出三條直邊兩個方角。
以橫為例,杏仁點寫完後,毛筆按筆畫運筆方向(橫向右、豎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側鋒帶筆形成平形四邊形塊面,這樣做既寫出了起筆的輪廓,又便於筆鋒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換向,保證下一步的中鋒運筆。
轉:是為了調整筆鋒指向以達到中鋒運筆要求。平形四邊形塊面形成後,筆鋒不須提起,接著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時針轉動筆桿,帶動筆鋒作逆時針調鋒,使原來的筆鋒指向由向左前變成向左,這時向右運筆才是橫的中鋒行筆。
注意:轉筆時毛筆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轉動筆桿帶動筆鋒在紙上轉動,像蹺蹺板一樣,讓接觸紙面的筆尖和筆跟部同時向筆畫中心移動,直到筆鋒狀態符合中鋒要求為止。
筆鋒:橫、提為逆時針轉動,豎、撇為順時針轉動,捺因為下筆方向同點一致,故不須轉動。
(二)·行筆——行筆要暢
(三)·收筆——收筆要留
書法筆畫線條要求收筆時要「回鋒」,也就是要
將筆鋒回過來藏到線條之中。在進行國畫線條練習時也要注意「藏鋒」,但沒有必要象書法那樣「回鋒」。「 留」就是將筆鋒留於線條之中,切不可將線條尾巴隨意地拖到線條的外面。在畫線條時只要將筆適時停住,不要下意識地拖帶即可。
起筆三步完成後,緊接著中鋒鋪毫行筆,在行筆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筆鋒指向與運筆方向正好相反,同時要求筆鋒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央,隨著手腕的運動,筆桿可以倒向筆鋒所指方向。
若運筆方向往筆畫兩邊倒,會造成拖鋒或偏鋒,即筆桿傾倒幅度越大,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越大,筆毫克服阻力前進,寫出的筆畫自然就有力度美。
收筆有兩種方法:
(3-1)藏鋒收筆:彈、挑、折、轉
第一步「彈」
中鋒行筆到末尾,收筆第一步是筆鋒反彈提起,因越是彈性小的筆或按筆幅度大的情況,越要反彈提起。橫筆、垂露豎或短豎,以及反捺的收筆,需要較輕的筆觸,才能圓滿完成收筆。所以反彈提起是圓滿收筆的關鍵一步。這裡用一個「彈」字概括反彈提起這一步。
第二步「挑」
概括的是筆鋒上挑(對橫而言)或筆鋒左挑(對豎而言),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稜角,以強調筆畫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時要用一分筆輕挑,不可用很重的筆觸。
第三步「折」
概括的是筆鋒在「挑」之後折筆(方向與起筆點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與下一步圓轉形成的圓弧收筆構成方圓對比。注意: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筆輕折。
第四步「轉」
概括的是圓轉回收,完成「折」後,手腕帶動毛筆,使筆鋒輕鬆一轉,從下方輕輕收回,整個筆畫到此圓滿結束。
垂露豎、短豎、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筆(見圖3 —4)。
(3-2)露鋒收筆:彈、傾、踢
露鋒收筆是要寫出筆鋒。
第一步「連續彈」
與藏鋒收筆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彈提起,不過這種反彈提起是反覆且連續進行,運筆一次比一次輕,直到寫出筆鋒為止。
第二步「傾」
伴隨著反覆多次反彈提起,為使筆毫能漸漸收攏,筆桿必須向筆鋒所指方向傾斜
第三步「踢」
最後一步筆尖快速從紙面踢出,形成筆鋒。
基本筆畫中如懸針豎、撇、捺、提及鉤的收筆全用此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筆鋒,起筆時轉筆就要到位,只有轉筆到位,才能在收鋒時將筆鋒寫到筆畫的中心線上,從而產生美的外觀(見圖3 —5)。
學書的過程,就是對筆法把握、熟練的過程,只有把這一關過了,才能達到運筆如指、遊刃有餘的境界。筆法的把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只要認真學習前人和當代書家好的用筆經驗,加上刻苦練習,一定能夠掌握筆法技巧。
(四)順鋒、逆鋒
在繪畫過程中,人們往往習慣於從左往右或從上往下地運筆,這種習慣的運筆叫「順筆」,而從右往左或從下往上的運筆就沒有「順筆」自然,它較彆扭,所 以稱為「逆鋒」。在練習勾線時,要「順鋒」「逆鋒」交替進行,千萬不要因「逆鋒」難就少練習。練習「逆鋒」不要為了勾勒的方便而改變畫面的方向,如果隨意 轉動畫面的話,就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了。
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
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
線條應是有墨有筆的。所以作書時無論蘸墨多少,筆鋒在紙上或平動、或提按、或絞轉,都應有一定的力度與角度,以使筆下的字中有筆,即點畫或具力量感、或具立體感、或具運動感、或具節奏感。
(一)珠圓玉潤線條,是利用毛筆的天然斂合力,使提按鋪毫產生的內凝力,讓墨在流注過程中,有個內堆的感覺,由於沒有絞裹,毛筆的摩擦力相對要小,靠毛筆與紙面逆順的角度來調節筆在紙上的摩擦力。若沒有絞裹,摩擦力是有限的,快的時候順,慢的時候逆。行筆時推著筆走,就是要讓線條既流暢又厚重。
(二)樸厚、向外具有張力的、厚重的線,是由毛筆的絞裹絞轉而產生的。在運動過程中,由於絞裹絞轉的參與,毛筆除了內凝力以外,還有一個螺旋的、外拓的張力,更有一個與之相反的力在起作用,這種自然的力,就是我們寫碑的線,是樸厚、雄強摩擦力的反映。所以,毛筆以這種運動產生的不同力感的線,直接關注並反映線質的狀態。
善用中鋒者,鋒開毫平,萬毫齊力,墨到之處,皆有筆在。且行筆實在,筆實墨即沉,墨不會溢出點畫之外(即使淡墨暈滲出點畫之外,但筆法仍清晰可見),即所謂筆能攝墨者。
有墨無筆 把握不住中鋒用筆,必然會出現墨之所到筆鋒未到,墨多旁溢,不能見「筆」了。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點擊展開全文
※新華社專訪:用美展來表現中國藝術家的世界情懷——中國美協副秘書長陶勤談中國當代美術「走出去」
※中國畫水平太差,不足和西方並列?
※藝術家有一種孤獨,向死而生
※煙雲深處——劉墨詩書畫展
TAG:月雅書畫 |
※一枝毛筆兩個鋒——尖鋒和側鋒
※王羲之偏鋒側鋒用筆的經典帖
※王羲之偏鋒側鋒用筆的經典帖(放大圖)
※王羲之用筆真如神——輕鬆玩轉中鋒、側鋒
※中鋒取勢,側鋒取妍,所謂「筆筆中鋒」是陷阱?
※寫什麼字分別用中鋒,側鋒,偏鋒的筆法
※書法風小知識:原來中鋒,側鋒,偏鋒筆法是這麼用的
※常說的中鋒與側鋒,孰輕孰重?
※跟王羲之學側鋒筆法!
※側鋒,先側筆——兼與馮亞君先生交流執筆法
※米芾大字行書的中側鋒技法視頻,實用!
※啥是中鋒?啥是側鋒?5分鐘講清了!
※鉛筆側鋒畫出的唯美女孩素描頭像簡述
※教你如何運用側鋒筆法!
※王羲之是怎樣做到中側鋒轉換自如的?
※先「正鋒」後「側鋒」,這樣寫字可以嗎?
※張瑞圖書法《前赤壁賦》側入正出,頓挫鏗鏘,將側鋒用到了極致!
※王羲之五世族孫王慈墨跡《柏酒帖》,多用側鋒,極為爽快
※《伯遠帖》學習要點透析,用筆側鋒取勢,結體開張欹側取勢,耐看
※這才是真正的書法脈象——側鋒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