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做科研就是舉著罐罐看來看去」,我可真要勸退了
科研工作者工作時都在想什麼?
Luyao Zou,光譜學 / 物理化學 / 文理疊加態 / 別再邀請我回答高中化學了
我來寫一個並不那麼戲劇化的正經回答。
「你哭著對我說,廣告里都是騙人的」,真正的科研活動當然不是舉著試管看來看去。不過,科學研究的領域廣闊無邊,每一個方向、每一個課題組的日常都可能千差萬別。這裡,我嘗試將這些具體的科研活動作一個抽象化、一般化的描述。
任何科學研究活動,都包含「發現問題——背景調查——設計方案——執行方案——分析結果——發布結果」的基本思維過程。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其實就是這個思維過程的具體化。然而對於處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科研工作者,其工作的重點可能有所不同。
在發現問題和背景調查階段,科研工作者需要尋找一個當前尚未被解決的問題。作為科研活動主力的研究生和博士後,可能自身不需要提出問題:問題直接由項目負責人(PI,俗稱老闆)分配。而當成長到更高級的階段,比如 PI 和部分優秀的博士後,則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新的研究問題。
「還沒有人做過」只是有價值的科學問題的必要條件。科研工作者提出的問題要滿足此條件,這就需要花費相當多的精力去做背景調研:通常這就是在各學術期刊上查閱已發表的文獻,包括閱讀各種綜述、雜誌論文、博士 / 碩士論文、學術會議報告等等……其次,還可以通過和同行的交流來獲取靈感。事實上,很多科研問題的最初靈感,都是科研工作者藉助學術會議和學術訪問的機會,相互交流而產生的。然而,僅僅「還沒有人做過」並不夠,科研工作者還需要思考這些問題是否有足夠的科學價值,是否能夠改變人們的認識,是否能夠推動學科的發展,簡言之,是否足夠「有趣」。這需要科研工作者有很高的學術眼光,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學科發展的動向,具有良好的「品味」——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多,但是「灌水」論文也越來越多的原因:很多人的研究品味其實不怎麼地。
確定了研究課題,了解了背景之後,就需要設計切實可行的方案來解決提出的課題。這個階段仍舊非常考驗腦力。科學工作者需要彙集自身所學的所有知識經驗,來設計切實可行的方案。對實驗科學來說,需要考慮使用何種儀器設備,觀測哪些變數,信號能夠有多強,如何處理和解讀這些信號;對理論科學來說,需要考慮使用何種模型,如何建模,如何計算;對於統計科學來說,需要考慮使用何種手段獲取樣本和數據,使用何種統計模型,如何設置對照,如何排除或修正干擾因素……這個列表可以無限制的羅列下去,但是核心思想都一樣,就是在實施方案之前,盡最大的可能去預測方案的成功幾率,簡言之,「靠不靠譜」。
之後就是實施方案。這是科學工作者將頭腦中的想法變成實際工作的階段。從想法到實物,考驗的是人的執行力。實驗科學家需要大量的動手工作(bench work):有機化學需要製備原料、開反應、分離提純產物等等;生命科學需要養細胞、做切片、解剖動物等等;物理科學需要擰螺絲、搭光路、編寫儀器控制代碼等等;理論科學需要編寫並調試各種程序代碼等等……這個列表也可以無限制的羅列下去。這些工作的主力軍通常是研究生、博士後、專職技術人員,以及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本科生。而大課題的項目負責人(PI)親手做實驗的時間則因人而異。有一些 PI 哪怕其它事務再繁忙,也會盡量抽時間親自在實驗室動手;而另一些 PI 則選擇遠離實驗室,專註於申請實驗經費和其他教學和行政事務。哪一種 PI 的工作方式更好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判斷。我本人傾向於仍舊投身實驗室一線的 PI,因為只有這樣 PI 才能真正了解實驗室真切的運行狀態,而且 PI 通過言傳身教,也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動手技術。
設計方案——實施方案是一個迭代過程。很少有人能夠第一遍實驗就大獲成功——科研從來不可能如此簡單。即使是再直白(straightforward)的實驗設計,實施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時候,科研工作者就需要從方案的實施結果中分析失敗原因,不斷改進設計。這個過程可能是耗時最長,也是最容易令人沮喪的過程:99% 的失敗才能換來 1% 的成功(百分比是比喻,沒有確切統計數據)。但是這也是訓練一個學生科學思維的最佳過程:如何發現問題、分析線索、找到解決方案,這既需要腦力,也需要動手能力。
最終實驗成功之後,科研工作者就需要解讀獲得的數據和結果。很多時候,實驗數據並不能顯然地推出結論。甚至,如果採用了錯誤的數據處理和解讀方式,可能獲得錯誤的結論。這一點在天文觀測和統計科學中最為明顯。不正確的校正和處理方法,會導致徹底誤讀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最近比較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 2014 年發布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B- 偏振模式。在普朗克望遠鏡的後續跟進研究中,科學家發現 2014 年的論文使用了不恰當的數據校正方式,把星際塵埃產生的信號錯當成了微波背景輻射。
圖:2014 年發現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B- 偏振模式,後來被確認為大部分來自星際塵埃。
一切都處理妥當之後,科學工作者需要將自己的研究發布給同行和公眾。這基本就是撰寫學術論文。但是也有一些情況,科學工作者會選擇首先在重大學術會議上率先發布結果(通常都是大新聞,為了搶時間)。這就涉及大量的學術寫作工作。
科學工作者的日常研究生活,通常就是進行上述幾項活動中的任意組合。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日常事務需要處理:比如處理各種電子郵件,購買儀器設備,報銷各種花費,參加委員會的日常管理會議,參加課題組和院系組織的日常交流會議,保持和同行的聯繫。高級別的研究人員還要擔任更多學術機構和學術共同體的事務,比如擔任各種機構的委員會成員,審閱同行的論文和研究基金、組織籌備學術會議、撰寫翻譯學術著作、向大眾普及研究工作等等。研究生可能要擔任助教任務,PI 可能要擔任教學任務——這些任務意味著科學工作者也要抽出大量的時間授課、演示實驗、批改作業、和低年級的學生互動交流。科學工作者也是凡人。科學工作者也有家庭、也有朋友,也需要承擔一個伴侶、一個家庭成員、一個朋友需要承擔的社會角色。洗衣做飯、柴米油鹽不能少,傾聽與陪伴也不能少。
可以看到,和大部分社會上的專職職業相比,科學研究特別需求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科學工作者,尤其是高級別的科學工作者,可以說,不僅要具有極高的專業學識和思維水平,而且還需要准專業的寫作能力、公眾演講能力、領導組織能力、財務和人員管理能力、教學能力。這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職業。
Boise State University 的 John Ziker 聯合了他的幾個同事發起了一個研究教授工作時間分配的項目,TAWKS。在這篇研究(How professors use their time: faculty time allocation)中,他調查了本校的 30 位教授,給出了他們按任務類型分類的工作時間統計數據。這個樣本當然遠遠不夠覆蓋所有的高級別研究者群體,但是仍然可以給出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教授每周通常工作時間都在 60 小時以上。而且,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通常只有三成。其他大量的時間都被用於教學、指導學生、以及各項行政事務。
圖:大學教授每天的工作任務時間分配。(我不明白 multiple 指代什麼意思)
圖:大學教授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分配
如何平衡工作、生活、家庭、興趣,是每一個科學工作者面臨的難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也許必須要從中做出艱難的取捨。另外,保持良好的時間管理和高效地工作方式,則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對於跨度非常長的研究項目,比如那些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農學研究、田野調查、跟蹤訪問,都要求良好的計劃和強大的執行力。
※中國造的「人造太陽」創下世界記錄,核聚變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覺得井鹽和海鹽不一樣咸-你可拉倒吧
※賈躍亭不再擔任樂視控股法定代表人,這意味著什麼?
※怎麼在一秒鐘變帥?-換掉你那不合適的眼鏡
※小事·媽媽,我是同性戀
TAG:知乎日報 |
※飛機剛啟動看到兩人舉著紅色飄帶,還以為是送行,看完這些飛機冷知識我笑了……
※主人看見貓咪「舉著胳膊」看著自己,像跳舞一般,仔細一看笑蒙了
※女子舉著圈圈讓胖貓跳過去,下一秒它真的沒讓我失望!
※女子舉著圈圈讓胖貓跳過去,下一秒它真的沒讓我失望
※內涵段子:我舉著五毛錢猶豫了半天,這給還是不給啊
※孫儷吐槽身邊工作人員,可網友看到舉著的被子他們,忍不住要笑了
※在日本看到舉著橙色旗子的人,不要問原因馬上跑,這是「恩人」
※父親賞識帥氣男神讓他住進我家,那天他卻舉著刀說:你們都得死
※貓舉著貓爪坐在窗帘旁,主人感覺不對勁,走近看清楚後,直接笑噴
※大媽舉著河豚拍照,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仔細一看後把河豚給扔了
※秋瓷炫舉著戒指,跪著問於曉光:「下輩子要不要也和我結婚?」
※寶寶以為阿拉尾巴掉了,一直給它舉著: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帶環也會懷孕?」這是可能的事情,別忘了那個舉著環出生的孩子
※遲早會有人舉著戒指對你笑,說著餘生請你多指教
※看見這二貨舉著幾串烤雞心!是什麼意思?
※寶寶睡覺時,為什麼喜歡舉著雙手?大概是這3點,家長不妨一看!
※托塔天王李靖為什麼一直舉著塔,不是為了耍帥,而是害怕一個人!
※第一次去日本旅行,如果看到有人舉著橙色旗幟,一定要跑!
※找婚鞋環節,伴郎看到伴娘舉著的牌子,嚇的趕緊往後退!
※在川藏線上開車,經常看到姑娘們舉著「求RB」這到底是啥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