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初學必看,練習楊氏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汪永泉大師分享的心得體會!

初學必看,練習楊氏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汪永泉大師分享的心得體會!

一、總則 楊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自然、柔和、優美,因而使人再運動中感到舒適。練拳時,要著意體現松、穩、慢、勻的運動特色,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內氣,達到松、散、通、空。

加入太極養生微信群方法

先關注太極養生堂,然後

回復:群或微信群

松,就是全身放鬆,從神態到動作都不能緊張,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復自然,而且始終如一。松的先決條件是心靜,就是要把心氣放鬆,同時全身的關節和肌肉都要隨之放鬆,一直松到足心的湧泉穴。內氣往下松沉時,必須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壓在下肢上,膝蓋和小腿不要過分著力,小腹須始終鬆軟地鼓著而不能緊張地綳挺。「氣沉丹田」是指內氣在意念的引導下連續不斷地徐徐向下、向丹田處沉降,而不能錯誤地理解成鼓盪氣息去衝壓丹田。松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要做到松而不懈。提起精神才能肢體靈活,做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當氣血周流全身時,便可體驗到通體舒服和泰然自若。

慢,就是運身緩慢。在練拳過程中,維持適當緩慢的速度,是為了便於以氣運身,使內氣能夠從容運行而暢通無阻。隨著動作的節奏,有規律的調節呼吸。同時,仔細的按照拳術原則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勢和動作,糾正偏差,體會收穫。如果動作過快,就很難達到這種目的。顯然,這並不是說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和意向,適當地控制練拳的速度。條件發生變化,就應當加以調整,這樣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緩慢的動作運行過程中仍能保持輕靈,才不至產生憋氣和獃滯等有礙健康的毛病。

勻,就是動態均勻。無論動作、姿勢、呼吸都要求均勻。在均勻的動態中體現松、穩、慢的特點。練拳一勢接一勢,要連綿不斷。所謂「運勁如抽絲」,既不能時快時慢。同樣,勻也不是被動的和絕對的。因為每一勢都要重起點經過運行到達終點,然後開始變換到新勢,在這裡體現著連續性和節奏性的結合。在這一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姿勢的勻稱,保持均勻而自然。這樣才能使人感到和諧,並表明練習者的功夫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

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可以加深內功的鍛煉,探索松、散、通、空的奧秘,這是練就太極拳功夫的必由之路。在運用內氣使全身放鬆時,可以想像內氣通過小腹丹田經兩腿內微前側下行,過內踝到達足心湧泉穴,再由外踝向兩腿外側上引至兩胯,並且以意導氣,向四周散出去,想像其形成一個直徑約一米左右的氣圈,胯在氣圈之中。「散」的過程可以比喻為石頭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紋逐漸散開。運用這種想像之功,可以把內氣散發出去。要做到散,就必須使內氣遍布全身,暢通無阻,毫不停滯。在練拳的經驗中,前人總結出「肘不張、肩不松、胸不開、氣不通」的格言,使我們了解到張肘、松肩、開胸這些動作、姿勢與內氣通暢的密切關係。但必須注意:松肩不是懈肩,張肘不是翹肘,開胸不是挺胸,做到了開胸張肘,才能產生氣通的效果。做到了通,才有可能達到「全體透空」的最高境界。因為內氣通暢以後,體內臟腑得到調節,可使氣血流通,不易受疾病的侵害,而且能夠沒有任何負擔地主動應付環境。所以,松、散、通、空無論對於養生或技擊都很重要。

二、身形 練太極拳時,對於身體主要部位的外形姿勢有一些基本要求:對頭部的要求,按老拳譜的提法是「虛靈頂勁」。對此有人做過通俗的解釋叫做「頂頭懸」,但由於這些概念不易理解,因此也就很難實行。實際上,這些說法無非是表明頭頂要正直,意念向上虛空,和全身一樣自然地保持中正安舒。這種姿勢和動作主要是體現提起精神,防止萎靡不振。這樣才能使大腦中樞神經指揮練拳的全部活動。頭部達到要求的具體表現是,下頦微收,頸項和衣領的後部微貼。但要避免因強行僵項而造成頭頸獃滯。要使頭部和頸部保持靈活舒暢。 胸和背是前後對應的部位。老拳譜上有「含胸拔背」之說,意思是說不要挺胸,使意氣內涵。但練不好往往會形成凹胸駝背。這種偏差極為常見,必須注意防止。 「含胸拔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把身形調直,因此,理應提為「開胸和闊背」,使胸背在意氣內涵的前提下開闊舒展。這樣練拳才能感到舒適,而不致因緊縮而感到揪心。在技擊中按照此要求去做才能支撐八面,自如地運用招術。

脊背至尾閭要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是體現「中正安舒」的重點,。脊椎關節放鬆以及尾閭向下垂懸的基本功練習,對於養生架子的運用、技擊架子的發勁都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肩肘為上臂的兩端,老拳譜上有「沉肩墜肘」之說。意思是說不要聳肩翹肘,那樣會影響意氣下沉。但是,練習時過於強調沉肩墜肘,會很容易失之於「塌肩夾肘」,動作反而更加僵滯。因此,應該注意「松肩張肘」,使肩肘在意氣下沉的基礎上,松張自如,並在意想中形成一個於兩肩相平的氣圈。這樣練拳才能感到圓活,不至於拘束而彆扭,在技擊中也才能夠靈敏多變,成為肘部配合手勢進行功防的後援。

腕手相連,老拳譜上以「坐腕」表示基本手勢。其實坐腕很容易形成手勢僵化,因此應注意「鼓腕」。鼓起腕子使手勢鬆軟平直,有助於內勁由中指根發出和便於變換手勢手法。靈活的手勢手法自然會使人感到舒服,氣血周流順暢,這樣即使在寒冷的天氣里,赤手練拳也會是溫暖的。相反,僵硬的手就容易因寒冷而受凍。手可變掌,也可變拳,還可變勾手,但都要避免僵硬。無論在什麼動作中用掌,都要保持鬆軟平直,手心中好象老是擎著一個圓活的小氣球。無論在什麼動作中用拳都不能死死握緊,手心應保留一定的鬆動餘地。在做「單鞭」勢的勾手時,手也不能過分彎曲,五指尖要自然下垂,讓內勁通過手背由中指根發出。兩手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硬推、硬碰、硬杵,使人有遭受猛烈地碰撞的疼痛之感。

腰胯相通,老拳譜有「松腰松胯」之說,腰是全身動作的中軸,胯隨腰轉。放鬆腰胯是使全身動作靈活的關鍵,要在腰的周圍形成一個氣圈。要特別注意把腰、胯和全身的活動有機地、協調地聯繫起來,發揮其養生和技擊的功能。在練習松腰松胯時,尤其要注意以中正安舒為標準。既要避免翹臀挺腰,也要防止彎腰駝背。

踝和足是人體的基底,支撐著全身的重量。老拳譜用「十趾抓地」表示雙足在練拳時的一種狀態。但是這僅僅是指發力的一瞬間而言的。平時練拳時,應該腳踏實地,以意使兩足的湧泉穴與地吻接,足跟與足掌要自然地與地面接觸。如果平時練拳柔手時,腳指用力抓地,會造成足、踝部的僵滯。雙足在運動中同樣需要松活。練拳時應意在足心,前進則足跟先落地,後退則足尖先落地,轉動則一般以足跟未軸。無論何種步法,均要使重心在「二點」與「四點」之間處於靈活狀態。

人體的上肢和下肢是對應的,老拳譜有「外三合」之說,「即手於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意思是說運動中的上肢和下肢,尤其是相互對應的關節要互相配合和呼應。根據實踐經驗,在肩圈、腰圈、胯圈之間要以腰圈為主,上下相隨,靈活運轉。「外三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外部活動的相互配合,而要不斷體會它是用意念來接通有關部位。想像把肩圈接於腰圈之上,將胯圈接於腰圈之下。在練拳時,用意念把肘和腰虛接起來,膝則隨腰圈轉動,形成肘於膝的相互照應和配合;用意念使肩沉在腰圈上,胯也是隨腰圈轉動,形成肩於胯的相互照應和配合。通過這些關節的活動把手足帶動起來,形成手於足的配合,這樣,從整體活動看來就是「外三合」。

最後分享一本關於汪永泉的著作,值得一下!

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大都是一些不肯落文字的心法體會,原來是要面傳心授的,作者慈悲,老版的我就買過好幾本送人,真練太極的不要錯過

汪授楊式太極拳語錄句句經典,拳照示範也很精彩。是學習楊式太極拳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手冊。極力推薦。

講解仔細,尤其是內氣運行,不愧為大師之作。實為太極拳愛好者的收藏與案邊之工具書。

練太極特別是汪永泉一脈的太極必須要研讀的有理論也有老六路的拳架可以收藏一本

好書就是好書,練太極拳的確實應該好好看看仔仔細細閱讀該書,有好處的

此書的內容寫的很詳細,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會打的人很少,有了此書學起來會容易一些,是本好書。尤其是想學楊氏太極老六路的值得買一本。

養生練法,比起到處練的太極操強大太多了,可惜知道的人還是少。

喜歡太極拳的都可以看看。很經典的一本書!!!!強力支持!!!

這本書寫的很好,裡面的內容寫的很詳細,對於我們初學太極拳的來說是必不可少,易懂好學。

寫的很深入,很實在,對練功的人有幫助,對專練架子的就幫不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浙江一座神秘太極村,據說是劉伯溫設計,千百年來怪事連連
太極拳,陰陽兩儀誰主沉浮?
每天堅持練太極1小時 你會得到什麼?
雷公太極:還沒接到春晚邀請,時刻準備與馬保國同台獻藝
太極拳到底有沒有秘籍傳下來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李苦禪大師:當才華還撐不起夢想,靜心學習、耐心沉澱
太極大師王戰軍盛讚太極拳:長期練太極體能不輸年輕人
太極雷公奉勸武術大師,要學會低調,千萬不要爭強好勝
書畫大師李苦禪:當才華還撐不起夢想,靜心學習、耐心沉澱
李敖大師,真的不蹦躂了
太極大師王戰軍呼籲太極拳需要實戰,直言:練太極可以防身
太極大師王戰軍直言練太極不能太急,堅信太極拳屬於武術
太極大師王戰軍直言太極拳是健身運動:練了一定不會後悔
你見過瘦的太極大師嗎?女主持問練太極能減肥嗎,胖大師:能
為什麼梵高、趙佶是大師,而乾隆不算
楊式太極拳大師田兆麟前輩談太極拳怎樣練—個中要點講透了
太極大師王戰軍否認練太極傷身,直言:這鍋我們不背
太極大師雷雷直言太極什麼都不練,網友:太極練嘴
星雲大師:心,才是更重要的眼睛
太極大師王戰軍大秀太極扶陽功,直言:練功能治療頭暈失眠
最厲害的算命最準的道教大師,是我的師父
再說沈鵬大師,他的病在於太過於認真了,作品不簡樸
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與黃胄的驢,看看國畫大師的拿手絕活!
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書法也是一流的棒,值得我們潛心研究學習
太極大師王戰軍直言練太極能出一身汗:每次練完心情很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