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首次全景揭秘研製背後的故事

首次全景揭秘研製背後的故事

2017年7月6日,這一天是運20服役一周年的日子。當初風光無限的將你列入中國空軍軍機隊列的情形,還歷歷在目。換裝即是換羽,換羽方能高飛。航空工業為運20插上騰飛的翅膀,這份驕傲、自豪永懷於心。轉眼已是一載,還記得當初我們為你奮鬥的日子... ...

出 征

研製大運是國家意志,再苦再難,我們也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成功!

——大運項目行政總指揮 耿汝光

雨夜赴京

2007年夏天,「新飛豹」總設計師唐長紅帶領試飛團隊來到新疆,進行一次重點科目的試飛。

7月末的一天上午,他接到來自北京的電話,要求他和幾位院領導即刻趕赴北京,參加翌日召開的大型運輸機研製動員部署會。唐長紅他們馬不停蹄地趕到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坐上了飛往北京的航班。

「各位旅客,北京地區有強降雨,首都機場無法降落,周邊機場也無法降落,本次航班將備降在瀋陽桃仙機場。給您帶來的不便……」

好吧,瀋陽就瀋陽,落了地整輛車連夜赴京,只要別誤開會就行。飛機抵達瀋陽已是傍晚時分。唐長紅他們草草扒拉了幾口飯,坐上汽車向北京進發。

車子一出瀋陽狂風暴雨就迎面而至。道道閃電在漆黑的夜空中划過,聲聲炸雷震耳欲聾,狂風咆哮著捲起一股股雨水砸向車頂、車門,車燈照出去是一片白慘慘的反光,刮雨器的轉速已經開到最大,瘋狂地擺來擺去……這是一次雨中行軍,車外電閃雷鳴、狂風驟雨,車內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經過一夜雨中行軍,他們終於趕到北京。但還是晚了,他們到達會場的時候,會議已經開始一會兒了。

看到這一行人疲憊地走進會場,坐在主席台中央的軍委首長,示意會議先停一下。對唐長紅他們說:「你們辛苦了。」「剛才宣布了任命,唐長紅你被任命為大運的總設計師。」

將軍面向大家說:「這是我任內爭取的最後一個大項目,它像一塊石頭一直壓在我心頭,現在好了,終於立項了。我不一定能看到它裝備部隊,但是,在座的各位一定能看到它飛起來、裝備部隊。」

老首長的一席話,是一位老軍人的肺腑之言,同時也反映了全軍將士的心聲。這一天,全軍將士盼了幾十年,航空人也盼了幾十年。

一顆種子,播在了心田

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春天,春草吐綠,乍暖還寒。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震動航空界的事件:運10首飛。9月26日,運10在上海大場機場進行了首次試飛,飛行高度1350米,速度310~330千米/小時,繞場兩周後著陸。

「校園裡大路兩旁,有一排年輕的白楊,早晨你披著彩霞,傍晚你吻著夕陽……」唐長紅當時是西北工業大學的學生,運10首飛的消息讓他和同學們無比振奮。

干中國的大飛機!一個夢想就這樣種在了唐長紅的心田。

誰都知道,運10後來下馬了。為什麼會這樣——飛機上天、型號下馬?一個國家要搞大飛機,必須同時滿足國家戰略、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三大條件,實事求是地講,上世紀80年代搞大飛機,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工業基礎還不足以支撐其實際使用和後續發展。運10註定是一次悲壯的探索。

接下來,航空工業經歷了一段令人窒息的蕭條期,軍品訂貨銳減,許多單位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不少人選擇了離開。唐長紅沒有選擇離開,他選擇了「充電」——到北航讀研究生。他心中的那顆種子等待著發芽。

20XX年X月,20多位院士向中央上書,希望國家研製大型飛機,發展大飛機產業。報刊雜誌紛紛發表文章,呼喚中國的大飛機。門戶網站開設了「大飛機論壇」,人氣指數頗高。大飛機,被寄託了強烈而複雜的民族感情。研製大飛機,是民心所向。

種子發芽需要一個休眠期,唐長紅心中的那顆種子居然等待了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也是一代人的時間。女碩士高玉偉生於1983年,相當於唐長紅的晚輩,她對大飛機沒有特別複雜的情愫,但卻一見鍾情。

2007年夏天,她從西工大畢業,和男朋友一起來到閻良一飛院。初到一飛院,高玉偉逢人便說:「我們就是奔著大飛機來的。」「我從小就想干大事,干那些全國人民都看得見的事兒。」「閻良小嗎?我不嫌它小,小地方能幹大事。」

是的,閻良不大,但確實是一個干大事的地方。

閻良是一座航空城,被譽為「中國的西雅圖」。區內有飛行試驗研究院、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公司、飛機強度研究所等大型航空企事業單位。中國的多種軍民用飛機都是從這裡飛上藍天的。毫不誇張地說,閻良是中國航空氣息最濃烈的地方,閻良的幾大家都以軍號作為作息號令,嘹亮的軍號聲時刻提醒外來的人們——「你到了一個非常之地」。

在大運的故事中,閻良的這航空幾大家都是角兒。

壓力山大

2007年,一個網路新詞——「壓力山大」迅速流行開來。此時大運線上的人們切實體會到了這個新詞,壓力山大!

「指揮官」們身上的擔子太重了,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們倍感壓力山大。

「我們將要研製的飛機,要從數十噸一下子跨越到200噸級,技術難度不是增加了幾倍,而是增加了一個數量級。」

「航空界有規矩,新機新成品的比例不能超過30%,而大運的新成品超過了90%,這些新品除了原理有所繼承外,幾乎沒有什麼繼承性,技術風險怎麼控制?」

「我們統計了,大運需要的新材料都是國內空白啊。」

「研製周期太緊了,美國C-17從方案確定到首飛用了14年,俄羅斯的伊爾-76用了大約11年,歐洲的A400M至今8年過去了還沒飛起來,我們要用5年多的時間實現首飛,如何保證『後牆不倒』?這才是最關鍵的。」

...... ......

在大運人面前,橫亘著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能力。飛機重量跨越到200噸級,需要研發能力提升一個層次,如何提升?必須攻克「六大大關鍵技術」、「兩大難點項目」、400多道技術難關。

第二座大山——時間。研製周期僅為國外同類飛機的一半,各項工作節點精確到天,每個節點都是「腳打屁股」,任何一個重大節點保不住都可能導致「後牆崩塌」。

第三座大山——壁壘。在大飛機領域,美國、歐盟甚至俄國早就給中國人織好了一張大網,處處封鎖,無論是關鍵技術,還是原材料、製成品,一概對我們說「No」。中國人要想登上頂峰,必須從山腳下一步步爬起。

「研製大運是國家意志,再苦再難,我們也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成功!」耿汝光一臉嚴肅地看著大家,「大運項目不僅是對航空工業的一次『大考』,也是對整個國家工業能力、創新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沒有退路,拼了!」

大軍團體系

就這樣,面對崔嵬嶙峋的三座大山,航空人開始了一次偉大的出征。迎接他們的是一次「大軍團作戰」,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大軍團體系。

行政總指揮系統:負責項目的組織指揮,計劃協調,人員、經費、物資保障等工作。

總設計師系統:由各級設計師組成的跨建制、跨部門的技術指揮系統。總設計師單位由一飛院擔綱,唐長紅任總設計師。

總製造師系統:鑒於大運製造、裝配工程量巨大,諸多事項需要總裝廠協調,大運項目特別設立了總製造師系統,總製造師單位由西飛擔綱,西飛總工程師何勝強任總製造師。

總質量師系統:這是一個跨部門、跨建制的型號質量保證機構,一飛院副院長羅延生任總質量師。

研製現場指揮部:相當於「前敵指揮部」,負責研製現場的組織領導工作,按照研製節點,先後分別由總設計師單位(一飛院院長方玉峰、李守澤先後擔任)、總製造師單位(西飛總經理唐軍、何勝強先後擔任)。

「大運辦」:解放軍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空軍、中航工業集團、一飛院、西飛均設 「大運辦」,各級大運辦「一竿子插到底」,保證政令和信息的暢通。

大運項目工程浩大,過去的「一所一廠」(一個設計所和一個總裝廠)模式已不適用,故採取「一院六廠」模式。「一院六廠」 是大運項目研製的基幹力量。

除了「一院六廠」, 還有更多、更多的研究所、製造廠、公司、大學,為大運提供機載設備、製成品、原材料、元器件以及技術支持。

大運的大軍團體系呈「金字塔」分布。在這個「金字塔」上,第一層次是「一院六廠」相當於總承包商;第二層次,也就是分系統/部件轉包商,計有200家左右;第三層次,即零部件/原材料供應商,數量極為龐大,居然達到上千家。

都說大運哪兒都大,飛機體量大,工程規模大,覆蓋範圍大,技術難度大,技術跨度大……就連開會的規模也特別大,別人二十個人的會,大運得上百人,吃飯的時候,盛米飯的盆子也比別人大幾號。

這上千家單位、幾十萬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交響樂團,都要跟著「兩總」系統的指揮棒演奏各自的樂段,蔚為壯觀!

只能靠自己

就在大運隊伍出征的同時,中國另一支隊伍也進行了一次遠征。

2007年8月,上海合作組織「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演習,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進入實兵合練階段,中國出動了1600名士兵和8架「飛豹」戰機參加軍演,同時還出動了幾架伊爾-76運輸機保障部隊機動。演習取得圓滿成功,我軍的表現可圈可點。但也暴露出了一個重大缺陷——我軍遠程投送能力太弱!1600人、8架戰機,僅相當於一個團的兵力!

而當時美國、俄羅斯的空中戰略投送能力又怎樣呢?美軍擁有戰略運輸機499架,每天8000萬噸公里的運輸能力,俄軍戰略運輸機369架,他們都能夠在一個波次內將幾個重裝旅投送到5000千米之外。

古人說「兵貴神速」,許多軍事家都將速度看作決定戰爭成敗的第一要素。當今時代,大型運輸機是保證軍隊遠程機動、快速機動的根本所在。而我軍由於缺乏大型運輸機,遠程機動能力受到極大限制。

在信息時代,空中預警機、空中加油機、大型電子戰飛機被稱作「軍事力量的倍增器」,屬於「關鍵的少數」,這些關鍵裝備都是由大型運輸機改裝而來的。日本有100架P-3C大型反潛巡邏機,而我們只能停留在個位數上……

捉襟見肘,大飛機受制於人,無疑於給自己套上了一個戰略枷鎖。

「大運」這塊短板,讓我們在「大軍」建設上處在了非常被動的境地!為了加快項目進度,工程伊始決策者們確實想到過「走捷徑」,也就是對烏合作。

前蘇聯的大飛機研製水平曾經執業界之牛耳,它有許多著名大飛機設計局,圖波列夫、安東諾夫、伊留申等等,後來蘇聯解體了,安東諾夫設計局歸烏克蘭所有,其他的被俄羅斯繼承。安東諾夫設計局大名鼎鼎,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就是出自他們之手,蘇聯解體後,安-70大型運輸機依然在他們手中發展。

為尋求合作,耿汝光率領一個代表團訪問了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當對方了解到我們的項目發展目標後,感到整個項目無疑是天方夜譚。

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對方以「沒我你就幹不成」的態度,提出了一攬子苛刻條件,耿汝光他們斷然拒絕了。「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干中國的大飛機,只能靠我們自己。

從我們邁出研製大飛機的第一步,

就註定了我們,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即使再難,再累,

我們都應打響出征的第一槍!

GIF/23K

與時間賽跑

航空工業加速研製運20就是一個拼搏的過程,與時間賽跑,與困難抗爭,同夢想奮鬥,因為拼搏,書寫我們的凌雲壯志。

當玩兒了命也完不成任務時,只有創新!

——大運型號副總設計師 馮軍

集群衝鋒

中國航空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型號工程開始了。這是註定一場艱苦的攻堅戰,更是一場意志與挫折、智慧與困難的搏殺。

行政總指揮系統發出號令:全線實行611工作制——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時。

從那一刻起,各個研製現場每晚都燈火通明,一直亮到凌晨;從那一刻起,年輕的父母再也沒有時間輔導孩子作業,深夜,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清晨,他們伴著雄雞的晨啼起床,踏著晨露又進入陣地;從那一刻起,家裡的老人擔當起了料理家務、買菜做飯、送孫兒們上學的任務……新婚的高玉偉回到家與丈夫的問候也變成了一種程式:「節點保住了?」「保住了,你們呢?」「也保住了!」

傳統的飛機研製是按照設計、試驗、生產、改進的串列流程進行的,這種模式猶如一條索鏈,按時間順序相銜接,這叫「按部就班」。按部就班無法滿足大運的研製要求,必須採取「並行工程」。並行工程就是重新規劃工作流程,讓研保條件建設、設計、試驗、生產、機載成品研製等工作同時展開,並在事先設置好的工程節點上匯合。

搞並行工程,最關鍵的是區分產品(設計)的技術成熟度,根據技術成熟度決定何時啟動何種工作。當成熟度達到3級時,工廠工藝員參與聯合協調定義;達到4級時,凍結工藝裝備方案,啟動材料採購和工藝設計;達到5級時,工裝設備投產;達到6級時,發放生產數模,毛料投產;達到7級時,全面啟動零件生產。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場面:在剛剛建成的廠房、試驗室里,建築工人在抹牆,裝配工在安裝設備,設計師在剛調試好的設備上做試驗,工廠開始製作工裝設備,採購員採購原材料……

大運之戰是一次大軍團作戰,參研單位分布於全國各地,如何實現空間資源的優化?昔日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從「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開始的,「兩總」系統緊緊圍繞著「統一」兩字做文章,統一工作模式、統一工作標準、統一工作規範,實現了設計與製造系統的統一,製造師系統「六廠」之間的統一,主研單位與配套單位的統一,從而使幾十萬大運人擰成了一股繩。

611工作制、並行工程、異地協同,使大運項目從一開始發起的就是全線集群衝鋒,是在廣闊時空範圍的「非線式」作戰,不分前方與後方,每個大運人都是衝鋒陷陣的戰士。

管型號必須管思想

在大飛機領域我們是後來者,波音、空客是我們追趕的目標。與波音空客相比我們的優勢在哪裡?技術上沒優勢,能力上沒優勢,在經驗上更近乎空白,我們唯一的優勢是政治優勢。什麼政治優勢?就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規律、也是經驗,這條規律和經驗對於央企和國家重大專項來說,不啻於箴言。道理很簡單,因為「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想提升行為能力必須提高思想水平,所以 ,管型號必須管思想。

大運人意識到「黨建、思想文化是重要的生產力」,因此,在構建型號工程體系的同時,同步構建起了型號黨建思政工作體系,型號發展到什麼階段,黨建思政工作就推進到什麼階段,實現黨建思政工作與型號研製任務的深度融合。

發揮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強化理想信念,提高職工的責任感、使命感,把握輿論導向,做深入細緻思想政治工作——這是大的原則;發揮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綜合效用,實現黨委工作360度覆蓋,與業務板塊360度對接,對員工提供360度關懷——這是具體要求。

思想是無形的,而思想的力量卻是無敵的。此時的研製一線處處可見這樣的場景:

在一飛院倚天大道兩旁、在西飛廠區,矗立起了一塊塊宣傳板,上面寫著優秀共產黨員、黨員突擊隊的先進事迹,張貼他們的照片,讓大家行有方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院報、廠報儼然成了一張張戰報,文采飛揚,戰鼓鏗鏘。

在如火如荼的研製現場,在急難險重的任務面前,在艱苦攻關的關鍵時刻,總能看到共產黨員的身影,他們在用行動告訴周圍的人:「我是黨員,向我看齊」,「我是黨員,跟我上!」

在設計室、在車間、在工段、在試驗場,微型黨課深入人心,大家分析問題,交流思想,開拓視野,彼此激勵。

當職工遭遇家庭困難的時候,黨組織又伸出溫暖的手,上到家裡老人生病住院、買房租房,下到孩子上學入托,黨組織總是盡其所能幫你解決困難……

大敵當前,決戰時刻,各級黨組織對全線共產黨員提出「四高」新要求——改革意識高於群眾,創新能力高於群眾,技術水平高於群眾,工作業績高於群眾。

具有某種思維定勢的讀者也許會對此做法不屑一顧:「切,不就是『洗腦』嗎?」您錯了!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任何一件史詩般的壯舉都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君不見,大運線上哪位先進模範不是共產黨員?哪項急難險重任務不是由黨員突擊隊完成的?

黨的旗幟高高飄揚,把大運人的夢想帶到了萬里碧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當玩兒了命也完不成任務時,只有創新!」這是副總師馮軍在一次會議上說過的一句話,頗有哲理。

設計師出身的唐長紅,首先想到的是通過設計手段創新,來縮短研製周期。

飛機設計是一種關聯度極高的科技活動,每一個設計要素更改,都需要所有專業做出響應,因此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局」、反覆修改迭代的過程。一飛院在搞「飛豹」的時候,儘管其數字化設計水平已居國內翹楚,但要完成一次全機強度校核,還是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如何研製進度?唐長紅經過幾天考慮,他下定了決心:要搞關聯設計!

第二天,關聯設計攻關團隊成立了,來自總體所、結構所、標準所、信息系統所的技術骨幹坐到一起準備大幹一場。但大家很快發現,從哪兒開始呀?我們只知道一些概念,對骨架模型、技術細節一概不知,要在短時間內構建全新的設計體系,簡直是老虎吃天。

「就從機頭試試吧」,有人提議,「先拿它摸索一下關聯設計要素,再慢慢地形成體系」,眾人覺得是個好主意。

可兩個月過去了,結果卻讓人失望:沒有辦法讓更多的專業參與協同設計,更改迭代速度也快不了多少。

這是怎麼回事?唐長紅把馮、劉二人找來,說:「咱們使的勁兒好像落到棉花上了。我看還是換個思路,看看有沒別的突破口。」

馮軍:「機頭結構不規則,不利於技術總結和提煉,用機翼驗證怎麼樣?」

劉看旺:「我覺得失敗原因還有一個,我們過多地專註於工具,輕視了對體系的研究。」

就這樣,第二輪攻關開始了。經過幾個月沒白沒黑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

2008年春節剛過,唐長紅來到攻關組。設計員從容啟動程序,用工具改變了機翼的氣動外形,只見屏幕上的機翼結構「刷」的一下就都變成了紅色,接著,機翼結構的零件逐個改變形狀。好!更改信息實現了100%的傳遞,關聯設計攻關獲得初步成功。

唐長紅鼓起掌來,說:「祝賀你們,你們幹了一件大事。我還有個要求,儘快把機載系統也納進來,這樣就形成涵蓋總體、氣動、結構、機載系統的整機關聯設計體系了。」

在線關聯設計技術有多神奇?完成一次全機強度校核,由過去的幾個月壓縮到了幾天!

唐長紅後來感慨地說:「關聯設計至少給型號研製搶回了八個月的時間。」

八個月啊!除了大幅度提高研製效率外,也使一飛院成為全球第二家掌握在線關聯設計技術的單位。

綿陽曆險

2008年春天,四川綿陽。風洞試驗進入了關鍵時刻,聯合試驗團隊夜以繼日地趕工期、做試驗。

5月12日,他們像往常一樣進入風洞試驗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試驗進按計劃的「車次」進行著,大家有的在分析數據,有的在拍攝試驗視頻,有的在換裝試件……突然,一種懾人心魄的聲響直刺人的耳膜,緊接著地動山搖,整個人就像站在風浪中的小舢板上,怎麼也站不住,只見試驗室的天花板像下冰雹一樣紛紛墜落,接下來是停電、機器停轉,眼前一片黑暗,只有應急通道里的應急燈發出昏暗的光亮……

「不好,地震了!快跑——」

萬幸,人都跑出來了,沒有傷亡。

「哎呀!數據還在裡面,還有試驗錄像!」不知是誰大聲喊道。

大家這才回過神來。「要衝回去,一定要把數據搶出來!」幾個人一邊喊著一邊向試驗室沖。

「你們瘋了!太危險!」在場的武警官兵把他們死死抱住。這些參試者完全忘記了危險,他們苦苦哀求:「那些數據太珍貴了,那可是國家重大專項啊!」「幾年的心血呀!同志,這些數據要是毀了,型號就沒法往前走啦!」

在場的武警軍官被他們無畏的氣概打動了,冷靜地說:「再等一下,再等一下,穩定了之後我一定派人把東西給你們搶出來。」

在餘震間隙,軍官派了幾名戰士陪著參試人員把數據搶了出來。數據和錄像完好無損,他們放心了。

接下來,在地震的恢復期里,在停電停水的艱苦環境中,他們頑強地完成了各項試驗任務,保住一個關鍵節點。

破解「大麻煩」

大運之大,給設計師們帶來了一系列「大麻煩」。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彗星」式客機因方形舷窗出現疲勞裂紋,連續發生3起空中解體事故,震驚了世界。一個小小的舷窗竟能釀成機毀人亡的大禍,從一定意義上說,飛機的結構強度是關係安全的頭等大事。

大運的「大麻煩」很多,機翼主承力盒段、複合材料大型結構件、後機身大開口、多輪多支柱起落架,如此等等。破解這些「大麻煩」,讓大運人費盡了「洪荒之力」。

還是跟著我的鏡頭看看他們攻關的場面吧:

——幾張行軍床,滿是煙蒂的煙灰缸,幾個喝完了的咖啡瓶,十來個蓬頭垢面的「80後」,個個眼睛裡都布滿血絲,說話都是沙啞的……他們是後艙門鎖機構的設計團隊,由於試驗中發生了鎖機構卡滯故障,他們在尋找原因,這是第20天。

——靜謐的設計室里,大家都在電腦前聚精會神地構建數模,一位將軍來設計室視察,看到設計員高曉亮稚氣未脫的樣子,頓生愛憐之情,關切地問他:「每天這樣畫圖,你煩不煩?」「忙!沒時間煩。」高曉亮回答。

——技術研討會已經開了近3個小時,副主任任海斌面色蒼白,黃豆大的汗珠不斷從額頭上滴落下來。「老任,別再堅持了,休息一下吧。」「沒事,我還能堅持。」老任十天前突患急性膽囊炎做了膽囊切除手術,醫生要求住院一個月,可一周之後,老任愣是掛著存留膽汁的袋子回到了研製現場,他心裡急啊。

——多輪多支柱起落架是400多道技術難關之一,我國從未搞過,且工況十分複雜,七七八八加起來有幾十種,總師系統心中沒底,決定同時搞AB兩個方案進行競爭設計。這下好了,兩支隊伍標著膀子干,設計現場變成了競技場。

——這12本厚厚的書,名為《大型飛機強度設計手冊》,是設計團隊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編寫出來的,讓中國的大飛機結構設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填補了國家空白。這12本書里凝結著設計師們多少心血和智慧呀。

這是在攻關,更是在搏命。在這種搏命狀態中,「大麻煩」被一個個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節點保住了。

今天,向他們致敬!

艱難攻關的時刻,

他們與時間賽跑,

排除萬難,搏命相守,

為打響大運之戰而奮鬥!

GIF/109K

它,就在那裡

大運,就在那裡,經過航空工業的研發、雕琢、完善,讓它成為了我們想要的樣子,以前,總覺得夢想遙不可及,現在,看到它才明白,曾經放棄的理由有千千萬,但繼續堅持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因為它在我們的心裡!

我願意用愛情的勇氣去克服攻關的艱辛,我願意用火熱的激情去編織藍天的夢想。

——一飛院結構所設計員 李芳芳

一道死命令

大運研製全面鋪開,「兩總」系統向全線發出一道命令:不再發二維圖紙,型號全線轉到數字化三維設計製造上來,誰不達標誰出局。

耿汝光一再強調,這是死命令,沒有絲毫迴旋餘地。

這道命令在一些數字化基礎薄弱的單位引起不小震動,「這是要砸飯碗啊!」

如此強硬地推動數字化,理由很簡單——保「後牆不倒」。因為,數字化只有系統化推進、規模化應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推行全面數字化,遇到的困難和阻力可不小。

有的參研單位數字化基礎幾乎為零,要人沒人,要設備沒設備,甚至連概念都沒有。有人表示懷疑:「數字化有這麼大的威力嗎?」,「如此強硬推進,作秀的成分大於實際功效」。個別單位將發過來三維數模悄悄地轉換成二維圖紙,再拿到生產線上加工。

「兩總」系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先在數字化基礎好的成飛、沈飛進行試點,首先在機頭和尾翼兩大結構部件上取得突破,然後推而廣之。

成飛、沈飛不愧為航空製造的國家隊,很快拿出了按照全三維設計、生產規範加工出來的樣件。「兩總」系統召集參研單位開了一次現場交流會,成飛和沈飛的代表拿著樣件現身說法。他們說,全三維設計製造技術效果非常好,工作量降低了40%、效率提高30%,加工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

在事實面前,曾經懷疑的信服了,成飛、沈飛的代表也成為大家追捧的「明星」。

在全三維數字化問題上,型號全線形成了共識。「數模」代替了「圖紙」,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技術術語。

事實上,大運的數字化研製體系有三大支柱:在線關聯設計技術、基於MBD的全三維設計製造技術、數字化異地協同研製平台。這三大支柱猶如三角形的三條邊,決定了一個平面——大運工程的數字化水平。

在線關聯設計技術前面講過。

基於MBD的全三維設計製造技術指的是,用三維數字模型來完整表達產品的定義信息,包括設計信息、工藝信息、檢驗信息、製造信息,並且作為產品研製過程中的唯一依據。這項技術2003年才有技術標準,2005年美國人率先在波音-787項目中使用。我國航空企業儘管一直在大力推進數字化,但在2007年前後都還達不到全三維的水平。這項技術很厲害,它真正實現了設計、製造「一條龍」。

大運工程「一院六廠」的模式,成百上千個協作單位分布在全國各地,因此,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一個異地協同研製平台,使分布在異構時空上的各種資源得到實時協調和交互,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在當時,航空工業一廠一所的協同機制並不少見,但覆蓋面如此寬廣的協同平台,在業內乃至國內尚屬首次。建設這個平台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很多、很多,最終他們建了起來。

讓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兩化融合」,是信息時代的必由之路,大運項目就是沿著這條路走過來的。

大運的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技術創新,在型號研製中居功至偉:使設計周期縮短了40%,生產準備周期縮短了75%,製造周期縮短了30%,不僅保證了型號研製的節點,而且使我國的數字化設計製造技術趕超了世界先進水平。

大運變法

大運攻堅戰進入第二年,許多矛盾浮出了水面。有些矛盾本來就有,只是在特定背景下被放大了,有些矛盾本來不存在,但是,新形勢產生了新矛盾。舊矛盾、新矛盾彼此交織在一起,就像叢叢荊棘,成為項目推進的羈絆。

一飛院的領導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們想到了改革。「改革不是閑下來才做的事情,任何改革都是被逼出來的。通過改革,解決日益突出的矛盾,營造心齊氣順的環境。」時任副院長李守澤如是說。

2008年8月,一飛院召開了一次幹部大會,時任院長方玉峰代表院黨委,提出了一攬子改革方案。這次改革是在大運背景下進行的,可稱之為「大運變法」。

「大運變法」著力解決這樣幾個問題:工作效率問題,創新機制問題,個人發展問題和薪酬分配問題。

「大運變法」是一次全面的、深化的改革,緊緊圍繞著創新能力建設,以人為本,多措並舉,主動作為,實施系統化的體制機制創新。主要內容包括:

1. 進行組織和流程優化,提高組織協同能力。

2. 實施知識管理工程,提升知識集成能力。

3. 打造協同設計平台,整合創新資源,提高集成創新能力。

4. 建立多通道成才機制,給所有的人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5. 進行薪酬體系配套改革,體現按勞分配原則。

其中,「多通道成才機制」是「大運變法」的核心內容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官本位」,給每個人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多通道成才機制」設置了五個崗位序列:領導序列(L)、技術序列(T)、管理序列(M)、技能序列(W)、行政序列(A),每個序列中又分成若干等級,比如T0、T1、T2……讓每一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工作能力,沿著不同成才通道向上發展;在各個通道之間還設立了相互轉換機制,員工們可以自主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與「多通道成才機制」配套的是薪酬體系改革,總的原則是「打破論資排輩和唯學歷論,強調崗位職責能力,實現人崗適配,以崗定薪,同崗同薪」。

多通道成才機制,由L、T、M、W、A五條線組成。這五條線猶如音樂上的五線譜,每個人都能在上面譜寫華彩的人生樂章。這五條線也像一條高速公路,沿著它,每個人都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管理學大師湯姆·彼得斯說:「管理的本質就是激勵員工」。「大運變法」奧妙就在於採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去激勵員工。「大運變法」是符合人類激勵理論的變法。

「大運變法」效果之好,出人意料。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激發出了火焰一般的創造力。

錙銖必較

經過一年的超常努力,初步設計方案終於成形,總師唐長紅拿著初步方案卻皺起了眉頭:超重!

他把副總師們召集起來:「今天把大家召集起來,就一個話題——減重!說說你們各自口袋裡還藏著多少私貨,都拿出來擺到桌面上。超重就是失敗!超重就是不精益求精!超重就是在應付工作!」

副總師們看到唐長紅大發雷霆,面面相覷,他們當然知道超重意味著什麼,航空界有句行話——「為減輕每一克重量而奮鬥」。「減重」是航空器研製中永恆的話題。蘇聯在搞蘇-27的時候,發動機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超重,採取了很多辦法都沒成功,後來出台了「每減重1千克就獎勵5個月工資」的政策,才減輕了70千克,這件事在航空界廣為流傳。

各專業的設計重量超重也事出有因,200噸級的飛機誰也沒幹過,系統這麼複雜,又基本上全是新品,設計師們壓力都很大,所以取的保險係數比較大,保險係數一大,重量自然就超了。還有,減重是一項異常複雜的工作,有時為了減1千克重量,要動用十幾個數模、花費大半個月的時間。當然也不排除「小私心」的存在,希望別人多減些重量,自己這邊壓力小一些。

唐長紅的態度很堅決,「必須確保工程發圖重量與性能重量『零對零』,務必嚴格執行重量一票否決的規定」。他親自製定重量規劃和控制策略,反覆跟各專業副總師研究甚至爭論,不達目標,決不罷休。

唐長紅啟發大家:「搞設計就像寫文章,一揮而就,肯定有不少錯別字,還有語句不通順的地方,你拿著文章再看幾遍,就能找出好多錯別字,我們把方案從頭到尾再捋一遍,多餘的重量不就能找出一些嗎?」

唐長紅的堅持,也是為了少留遺憾。他常說「飛機設計是一項追求完美的工作,但所有追求完美的工作都免不了留下遺憾,關鍵是怎麼通過我們的努力把遺憾降低到最小。」

錙銖必較,常形容一個人的小氣。總師系統確實在重量方面表現得很「小氣」,但在有的方面卻很通融,當遇到了可改可不改的問題時,總師系統總是大方地給時間、給經費、給人,一定要改。

就這樣,取捨有道,寬嚴結合,方案設計重量與性能重量實現了「零對零」。

一個大膽的動議

近段時間以來,由於工程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唐長紅在向上級彙報工作時,分明感受到一種不太放心的眼神,好像在問: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能夠按時完成任務嗎?

幾番聯想,他覺得事態有些嚴重。怎麼辦?他想到了物理樣機。如果有一架物理樣機擺在那裡就好了,一可增強研製者的感性認識,二可提振型號全線的信心。

在一次會議上,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沒想到,大家的響應非常熱烈,許多人早已萌生了類似想法。

「新技術、新工藝用了這麼多,確實需要一個實體樣機進行工藝性驗證。」

「現在好多試驗設備都不到位,搞出一個物理樣機來,可以充當試驗平台嘛。」

「還有大部件的協調問題,在樣機上完成協調,容易直觀地發現問題。」

「電腦屏幕太小,我們的飛機又這麼大,電腦上只能看局部,很難看清全貌……」

就這樣,總師系統內部形成了共識:在確保重大節點不變的前提下,再增加一個多功能物理樣機的研製環節。

所謂物理樣機,是根據設計方案製作出一個與真實飛機完全相同的大模型,讓人直觀了解未來飛機的樣子。在數字化技術沒有廣泛應用之前,物理樣機是飛機研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設計方案通過評審後,先搞一個物理樣機,然後再轉入工程研製階段。

自上世紀90年代,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虛擬樣機的概念誕生了,虛擬樣機也被稱為數字樣機或電子樣機,是使用數字化手段在計算機上建立一個與物理樣機功能相當的數字化模型,這個模型具有和真飛機一樣的真實度。我國首架虛擬樣機就是由一飛院建立的。

鑒於我國數字化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一飛院也搞過虛擬樣機,主要還是為了搶速度,「兩總」系統在工程規劃中,沒有安排物理樣機環節。

如今,又要搞物理樣機,這是對工程規劃的重大變更。

搞物理樣機的想法流傳開來,聞者大多搖頭。這豈不是走「回頭路」?搞物理樣機需要花很大力氣,本來研製周期就緊張,有這個必要麼?眾說紛紜,主管部門也難以表態。

矛盾集中到了耿汝光那裡。

耿汝光通過深入調查,覺得搞物理樣機實有必要,貌似耽誤了一些時間,但可以大大降低風險,正如某老電影中的一句台詞:「今天的後退是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進」。

耿汝光拍板了:上!搞物理樣機。

耿汝光、唐長紅利用一切機會,一次次向主管部門陳述,終於贏得了理解與支持。

20XX年XX月,物理樣機研製方案通過了評審。

在304廠房

20XX年XX月XX日,物理樣機的第一個大部件——機頭組件,由成飛公司運抵一飛院。成飛車隊浩浩蕩蕩,碩大的機頭組件被苫布蓋著,依然很顯眼,引得不少人側目。

在此後一個多月時間裡,後機身組件,平尾、垂尾組件,起落架整流包,翼身整流罩,尾椎,中前機身,中後機身,機翼等大部件陸續運抵一飛院。

為了國家使命,全線都在賽跑!

按照計劃,物理樣機將於年底之前在304廠房完成全機集成。

物理樣機的集成進行得緊張而艱苦。304廠房剛剛封頂,牆體還沒有處理完畢,建築工人還在腳手架上忙上忙下,一個個大部件就被推了進來,各單位上百人集中到了這個龐大的廠房裡,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天氣一天天變冷,304廠房的暖氣還沒通,為了工作方便,廠房兩側的大門始終敞開著,外面颳風裡面也颳風,外面多冷裡面也多冷,下雪了雪花紛紛揚揚地飄進廠房裡……院報記者龍青在一篇通訊中寫到:「寒冬已至,304廠房裡的一個個大部件透著冰涼,但置身其中,你卻會感到一種溫暖,那是從大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追趕節點的熱情。」

12月25日晚,大運的物理樣機終於集成完畢,304廠房的燈光全部開啟,如同白晝。

物理樣機威風凜凜地矗立在那裡,讓型號全線看到了希望。在輝煌燈光照耀下,大運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它太大了!人站在它下面顯得那樣渺小。

它太壯觀了!設計師們儘管無數次在心中描摹過大運的雄姿,一旦它真的矗立在人們面前,還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征服過世界上所有的高山,當別人問他為什麼要不停地登山時,他給出了一個經典答案,他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現在,大運就在那裡!

曾經它在我們心裡,

那是理想、那是夢想,

而今它真的矗立在了那裡,

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作 者:崔斌峰

排 版:惠 佩

監製:王蘭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轉載

廣告

通體錯金,鑲嵌珍珠貝母的比利時勃朗寧M1900手槍;在影視劇中出盡風頭的「駁殼槍」德國毛瑟M1932衝鋒手槍; 007隨身攜帶的柯爾特M1908袖珍手槍;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槍械陳列室,收藏有一批歷經滄桑的珍品槍械,其中大部是空軍各級首長和軍官使用過的私人佩槍,平時外人難得一見。不過現在機會來啦!《航空知識》2017年增刊《人民空軍槍械遺珍》將它們全部呈現在讀者眼前,您可以盡情飽覽這些歷史上的傳奇槍械。

《人民空軍槍械遺珍》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也是全書的核心部分,是空軍首長曾用槍械。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常年身處戰鬥第一線的我軍首長及其家屬曾使用過各式槍械,有的是繳獲的戰利品,有的是部隊配發武器。他們與這些貼身武器常年相伴,每每擦拭、把玩,異常珍惜。這些槍械中有些還是非常罕見,在世界範圍內都難尋蹤跡的珍稀品種。每一支槍,都和它的使用者有過一段動人的戰鬥故事,《航空知識》竭盡所能把它們發掘出來,與您一起回憶革命者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二部分是我軍曾列裝的國產槍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始建立自己的國防兵器工業體系。我軍槍械得以從雜式到制式、從仿製到自主研發,逐步實現了國產制式化,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至今已研製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具有中國特色的5.8 毫米槍族等。空軍槍械隨著我軍槍械發展而逐步更新換代,步入到一個新階段。

第三部分是我軍曾列裝的外國雜式槍械。建國初期,空軍使用槍械主要是戰爭年代從敵人手中繳獲或抗美援朝戰爭中向蘇聯購買的,種類繁多複雜,堪稱「萬國牌」。槍械口徑繁雜,樣式各異,彈藥保障工作非常困難,但正是憑藉這些舊雜式槍械,官兵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戰績。

這些珍貴的槍械文物是首次公開出版,預計7月初上市,為各位軍迷朋友和槍械愛好者獻上一場饕餮大餐!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空知識 的精彩文章:

鯤鵬展翅,志在藍天
這些手槍,守望著人民空軍前輩的燃情歲月
世界上第一架波音747-400後來去了哪裡?
F-18擊落蘇-22!殲-31與F-35爭市場?

TAG:航空知識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C羅背後的故事!
揭秘拍賣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揭秘歷史老照片背後的隱藏的故事!
揭秘藝體考生背後的故事(上)
楊紫揭秘女星照片背後的心酸故事故事
透過一碗茶去揭秘它背後的故事
揭秘《紅海行動》背後驚人的故事!
揭秘AC米蘭實驗室背後的故事
揭秘泰劇背後的大生意
卡莎故事大揭秘 虛空背景全面更新
揭秘14張歷史老照片背後的隱藏的故事!
《逆流而上》分享會周六舉行 東莞本土導演將為你揭秘拍攝過程中的背後故事
揭秘眾說紛紜的陳真最後結局
春秋楚國白公勝反叛戰敗後無故消失,揭秘這千古謎團背後的故事
深度揭秘網紅狗出逃背後的故事
綺美繪卷 現世降臨《陰陽師》幕後故事終極揭秘
楊紫曬照揭秘女星撩人的美照是怎麼拍的,背後的故事有點辛酸
日本人向我軍下跪?揭秘其背後的原因
揭秘「UFO目擊事件」背後的真相!
揭秘!旅行青蛙背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