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地開闢貴本根——《太平經》的太和觀(二)

天地開闢貴本根——《太平經》的太和觀(二)

「元氣」是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在春秋以前,「氣」這個哲學概念就已經產生。西周末年,伯陽父曾以「天地之氣」的「過其序」來解釋地震、川絕等自然現象和「民之亂」等政治現象,並據此推斷西周將亡。《左傳》、《國語》常用天氣、地氣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氣論,使之成為一個普遍使用的哲學範疇。例如《管子》的「精氣」論、《孟子》的「浩然之氣」、《莊子》的「養氣」等。「氣」、「元氣」之類的概念既具有物質性,又具有精神性,是物質與精神的混沌或統一。漢代以來,流行使用「氣」、「元氣」等論證天地萬物的化生、陰陽四時的變化、社會秩序的屬性、國家政治的興衰等。《淮南子·天文訓》用「元氣」解釋宇宙的生成和人與物的差別。《春秋繁露·王道》認為「王正則元氣和項」。《白虎通·天地》用「元氣」論「天地」、「庶物」、「五行」、「情性」、「神明」、「道德」、「文章」的遞生。這些思想都對《太平經》有一定的影響,《太平經》用「元氣」這個範疇側重論證萬物的起源。

《太平經》認為,萬物皆由「元氣」「守道」而構成,元氣是宇宙萬物的初始之源。《太平經》說:

天地開闢貴本根,乃氣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煩,舉事不得,災並來也。此非人過也,失根基也。離本求末,禍不治,故當深思之。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修一卻邪法》)

道無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無柱而立,萬物無動類而生,遂及其後世相傳,言有類也。(《安樂王者法》)

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太平經合校》卷七三至八五)

夫氣者,所以通天地萬物之命也。(卷八十六)

「氣之元」即「元氣」,是「氣」的初始,天地的本根,萬物因之而生。「元氣」凝結為天,分化出地。天地生人,天地人「三統」共同生養萬物。這一點類似於河上公的「和、清、濁三氣」之說,大概都是受到《易傳》的影響。天地萬物皆由「元氣」生化組成,「元氣」充滿於整個宇宙,規定萬物,萬物又統一於其中。

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元氣」不僅是構成萬物的質料,而且將自身的屬性賦予萬物。宇宙萬物雖各自不同,但它們都有陽施陰化的本能與定律,「自有自然元氣陰陽」。《太平經》說:

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合并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氣。斷絕此三氣,一氣絕不達,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王治太平。(《和三氣興帝王法》)

「太陰」、「太陽」、「中和」是「元氣」的三種分化形態。由於「元氣」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所以宇宙間的事物都有同樣的分化形態,諸如天地人、日月星、父母子、君臣民等都是陽陰中和的關係。這樣一來,「元氣」也就成為一切法則和現象的本源依據,當然也包括人類的社會法則和精神現象。在政治上,「元氣治」是最高的政治境界,「元氣」是各種社會政治法則的根源。《太平經》認為,「元氣無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氣」。天地萬物,王者、百官、庶民都必須遵循「元氣」所註定的法則。因此,《太平經》中的「氣」被賦予政治社會屬性,成為論證各種社會法則和政治法則的根本依據。

在《太平經》的元氣論結構中,「道」是其理論的出發點。《太平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或本體,具有客觀性。宇宙間的萬物生成和變化發展都是由於「道」的作用,緣「道」而生,因「道」而變。《太平經》說:

道乃主生,道絕萬物不生。萬物不生則無世類,無可相傳,萬物不相生相傳則敗矣。(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守一明法》)

在《太平經》看來,「道」是萬物的本原,不僅是萬物生成之根,也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失去「道」就無法實現生命現象的傳承。因此,「道」超然於一般事物之上,具有特殊意義,不能用普通的名字來命名。「道」的存在價值和根本作用在於「生」與「化」,即生化萬物,所謂「道無不導,道無不生」,「道無所不能化」。萬物的生成和生命的繁衍都是「道」作用的結果,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由「道」而生,沒有「道」就沒有萬物,更沒有萬物的發展和延續。「道」融攝萬物,包容宇宙,冥冥之中,唯此為大。

《太平經》這是承襲了《老子》的道本源論。《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萬物化生的終極原因。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描述了萬物生成的過程,其中「道」是最根本的,是生命之根,是萬物的源頭。《太平經》與《老子》一致,認為「元氣」生於「道」,宇宙萬物都是由「元氣」「守道」而生成的。「元氣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元氣」是生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但「元氣」不能單獨發生作用,必須與「道」相結合,只有兩者相互作用才能生化萬物。《太平經》說:

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守一明法》)

顯然,《太平經》把「道」看成是萬物生成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因。

為了使「道」與「元氣」結合得更加緊密、協調,《太平經》還引入了「一」這個範疇。關於「一」與「道」的關係,《老子》認為是「道生一」,即「道」是起點,「道」先於「一」,「一」出於「道」。《太平經》與《老子》的觀點完全一致,它認為「一」既與「道」有關,也與「氣」有關,是連接兩者的主要環節。比如它說「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又說:

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氣所起也。(《五事解承負法》)

《太平經》把「一」看作是宇宙生成過程中量的原初形態,它說:

夫一者,乃數之始起。故天地末分之時,積氣都為一。(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一者,其元氣純純之時也。(《國不可勝數訣》)

天數起於一,十而終也,是天道自然之性也。(《分解本末法》)

從「一」至「十」都是量的變化過程。可見,「一」一方面具有量的起始含義,另一方面也具有宇宙本體的含義。但這種含義是依賴於「道」和「元氣」的,是「道」和「元氣」的最佳存在狀態和統一方式。離開「道」和「元氣」,「一」就不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既是「元氣」,也是「道」,三者之間相互作用,不可分離。這便是《太平經》宇宙生成論的核心。

《太平經》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普遍法則,是宇宙運行的總規律。在它看來,「道」是一種模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似物非物,但又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太平經》說:

夫道若風,默居其傍,用之則有,不用則亡。(卷五十二)

道者,乃天地所常行,萬物所受命而生也。(《太平經合校》附錄)

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得其所矣。(《安樂王者法》)

顯而易見,「道」是萬物必須遵守的法則,是萬物運動的普遍規律。「元氣守道,乃行其氣」,可以說「元氣」秉承了道的德性,成為道的「天使」。正因如此,「元氣治」取得了最高的合理性,成為社會政治法則和道德倫理的根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和道壇 的精彩文章:

《河上公章句》的「太和」「精氣」之說
《莊子》之和——天和
何謂道、德、欲——《老子傳奇》剪輯小視頻

TAG:太和道壇 |

您可能感興趣

林鐘讀史記第六回:大禹從九座大山中開闢道路
宋太祖:開闢大宋江山的斧頭幫主
《西遊記》天地開闢形成的五大寶貝,孕育孫悟空的仙石只是其一
上古四大神祖,陰陽循環,鴻蒙開闢!
比歐洲開闢新航路早一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開闢新航路
《西遊記》天地開闢形成的五大寶貝,孫悟空只是其一
梁山好漢五大刀:流星碎岩、玄鐵霸王、青龍開山,有一把開闢梁山
洪秀全、馮雲山組織群眾,開闢新天地!
威震江南的「吳老虎」司令員!開闢了抗日戰爭的游擊根據地!
《泰坦時代》開闢新天地 眾神的隕落表示著新星升起
【青雲往事】周靈王太子晉在這裡開闢道場,比南昌建城還早了近三百年
取熔經意,自鑄偉辭:楚辭開闢了《詩經》之後文學中的新天地
於歷史縫隙中開闢藝術的天地
元尊:蒼玄聖印三道聖紋中,天誅聖紋最為霸道,周元開闢混沌神府
花園陽台:開闢完美空間
昨日瑞超全紅,開闢挪超新領地!
開闢中瑞合作新天地
「習主席中東非洲行」漫評二:開闢中阿關係新境界
《魔獸》:每滴血都渴望開闢新的征途
《殭屍》之後,這位香港最有才的富二代又將開闢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