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考究竟傷害了誰?

高考究竟傷害了誰?

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如果在辯論賽上討論這個問題,反方一定會提醒我回去補看清華大學畢業生回家賣豬肉榮登頭條的新聞。懟的好!但是一個改善了大多數青年人知識結構和密度的制度真的沒有改善我們的未來嗎?

高考是一種分配製度

先要搞清楚高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高考並不等於高等教育,如果說高等教育不能改變命運,那可能是因為你上的大學質量太差,和高考沒有半毛錢關係。高考本質上是對現有的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進行配置的一種分配製度。就好比是我們現行的財富分配製度,為什麼要按勞分配為主按資分配為輔。公司賺了錢,這些錢怎麼分才能做到大傢伙心服口服呢?不患寡,而患不均;可事實證明絕對公平的分法不存在,因為大多數職工始終都會覺得老闆給的錢配不上自己的付出。所以現代公司制度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會或多或少體現在財富分配機制的進步上,就是說當利益的分配變得越公平、合理、科學,公司機構的運行效率就會越高,這時我們就可以說我們的協作機制進步了。

高考的功能也大體類似,現有的高校教育資源就這麼多,985、211數量非常有限,但是全國每年的高考考生有數百萬計,讓誰去上北大清華,又讓誰去上北大青鳥呢?如何避免資源錯配且做到公平競爭呢?於是就有了高考,同台競爭、統一標準,統一划線,做到了相對比較公平。分數高的先挑學校,分數次之的只能挑別人剩下的學校,於是就有了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不管你服不服,這就是遊戲規則,除非你不下場,否則必須願賭服輸。

任何事物,只要你願意找一定能找到一千零一個它的壞處,一個硬幣一定有兩個面,是制度總會有缺陷,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高考在一刀切的剛性之餘其實還保有很多彈性,以及次數不少的糾錯機會。

高考制度的自我糾錯機制

首先一個是高考不限次數,假如你第一次沒考好、到底是智商問題、努力問題、還是臨場發揮問題真不好說;但是沒關係,考試機會還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雲和俞敏洪都經歷了三次高考,前者用三年時間考上了杭州師大學英語,後者第三次高考刷分考上了北大學英語,前者現在是中國首富,後者是中國民營教育的扛把子。那些說考三次浪費青春的人可能確實節約了兩年時間,但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們用這兩年創造出什麼更大的價值。

再者,如果高考沒考上好學校,甚至沒考上本科,還有自考、專升本、考研等糾錯的機會。那些總是埋怨高考一考定終身、發揮失常毀一生的人,可能忘了這樣一句「心靈砒霜」:在漫漫人生路上,一個人一定不可能永遠發揮失常,除非那就是你的真實水平。

高考失利又怎樣?

先說學姐G,我們學校是北方某歷史悠久的非985本科院校,但還是神奇的實行分級教學和分級管理,就是同一專業的本科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專科是兩兩分開上課的,老師基本是同一批,但是上課時間地點是完全錯開的,連宿舍也是分開的,本科一批、二批住6層的宿舍,本科三批和專科單獨建了高層電梯宿舍。之前我一直誤以為,是因為他們交了更多學費,所以可以住高層,後來陪朋友去買房才知道,現在的樓盤行情是層數少的小洋樓比高層電梯房的房價要高出好幾個等級,我才恍然明白學校的良苦用心。

這當然不是重點,重點是通過高考+考研模式成功逆襲的學姐G變成了一碗活雞湯一直激勵著我。來自國際庄的她自帶北方人的豪爽又兼具淑女的婉約,參加大學生科協新人見面會的時候,她在講台上上滔滔不絕的給我們這些新人講她其實是一個內向的女孩!看她在上面講的一套一套的,我居然還信了。但正如她所說我們中誰也不知道她以前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只相信現在看到的和聽到的。後來科協定期頭腦風暴的時候,經常分到同一組,一起聊各種點子,發現學姐G,果然思路清奇,涉獵廣泛。直到有一次送她回宿舍才知道,她是專科生,現在想來可恥的是我當時居然替她感到遺憾和惋惜;她自己當然更加不滿意高考的結果,所以從踏進大學校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通過專升本和考研「兩部走」的戰略改變自己的處境。

目標明確的人,一般不會庸人自擾更不會糾結造作,而是會想方設法接通「開掛模式」。在風花雪月的大學,開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習自習再自習、自學自學再自學。她就是這樣做的,所以順利專升本、拿國家一等獎學金、升為校科協主席團成員之一……可是於此同時我也看到很多一本、二本的所謂「高考優勝者」卻從大一就開啟了「掛科模式」。相比之下,高考失利給人帶來的改變似乎更加刻骨銘心。

後面再見聽到她的消息,就變得有點傳奇,她研究生報考了夢寐以求的南京某醫學院,面試的時候以末位並列無端被刷,無處申訴的她只好每天到醫學院門口等導師,上下班守著,保持微笑打招呼,遞簡歷,禮貌客氣表明來意,關鍵時刻再真情飆淚……一個背井離鄉的求知若渴的大學女生就這樣天天站在學院門口等啊等,兩個禮拜後導師率先崩潰了、也可能是感動了,苦笑帶著她找到院長破例增加一個招生名額把她留下(這聽著多麼像唐駿當年講的段子,但它就真實的發生在我身邊)。我想如果她沒有嘗過高考失敗的痛苦,肯定不會對考研這一次機有如此的珍視,也不會有這麼強大的抗壓能力,更不會有這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如今,她已經是南京某三甲醫院心內科一名精幹的白衣天使。簽工作那天,她髮狀態說:原本只想到江南煙雨的六朝古都去看一眼世間繁華,卻意外愛上了這座城。不知為何,我突然就想起「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典故,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雲遊赤子,初出茅廬、兩手空空,要在南京立足談何容易,沒有強壯的「筋骨」是很難找到出路的。而高考就是給我們「練筋骨」的這樣一把梯子,上了第一個台階,才有後面第二個,第三個…這就是她感恩高考的原因,高考給了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凡夫俗子一個努力的資格、一個憑才華吃飯的通道。

高考通關大禮包

再來說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鄰居家的孩子Z。如果說考研是高考的2.0版本,考博是高考的3.0版本,考公務員是高考的4.0版本,那麼一口氣讀到博士,學位直接登頂的人就可以稱作是高考通關者。Z就是這樣的通關者,高考1.0上了一所一本重點大學,高考2.0錄取到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高考3.0進入宇宙中心五道口,過五關斬六將,持續到高考4.0考取國家公務員選調生,現在的Z已經是西南地區某州縣分管財政金融的副縣長。和我從小一起玩到大的一個農家小孩,往上查三代最多中農,絕對沒有任何政治資源,完全通過自己赤手空拳的努力,能在30歲打拚到副縣長這個崗位,這難道不是一個通關的超級大禮包和一場命運的盛宴嗎!

高考拯救了誰?

如果沒有高考,成績好、沒資源、沒背景的學霸將很難有出頭之日;成績差、沒資源、沒背景、但有潛力的學生也不會有逆襲的機會。最終受益的只能是不管成績好壞但是有資源或背景的學生,而按照比例,這部分人大概佔20%。所以反對高考之前,最好先洗把臉、看看自己是否屬於這20%。也正是因為這樣,高考前有些高中掛出那條魔幻現實主義的橫幅——沒有高考,你拼的過官/富二代嗎?才會引起如此廣泛的共鳴。事實上就算有高考我們也拼不過那些二代,但至少不會輸的太難看,至少有叫陣的資格;因為分數面前的人人平等,才真的是比較平等。

人們喜歡把階層之間的力量懸殊比喻為,雞蛋和石頭,如果非要選邊站,那麼高考制度無疑是站在雞蛋這邊的,至少目前還是這樣。

歷史視角下的高考

有人說高考不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嗎?錯了,古代通過科舉,金榜題名好歹直接就當官包分配了,而現在通過高考還只是遊戲的剛開始,也就是說高考還沒有當年的科舉好玩。唯一的相似點就是兩者都是人才選拔制度,選賢任能,按理說當然應該唯才是舉。

春秋以前,國家採取「世卿世祿」制度,幾乎是靠天選才,人事任免自然繼承迭代,這一時期只能拼投胎。到了漢朝,察舉制,即所謂「四科取士」注重德行的考察,有點像現在的推薦+面試,這時候主要拼人品和演技。後來出現徵辟制,就是現在聘任制的鼻祖,適用於上司任用下屬,就是今天的功能性事業型崗位,主要憑手藝吃飯。漢末出現九品中正制,表面上說好的要公平正義,可是實際上中正官都出身世家大族,當然做不到真正的中正,於是就出現了為期三百多年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暗黑時期,又退回到拼投胎的地步。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就直接是明目張胆的按照門第階層分配權利和資源,龍生龍、鳳生鳳,平民階層的子弟永遠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直到隋唐創科舉,國家才開始正式使用公開考試的方式甄選人才,量才而用。寒門出貴子也正是科舉制度之後出現的一大人文奇觀,底層民眾終於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

1977年恢復高考之所以成為歷史性時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條階層通道是面向所有人開放的。不論貧窮或是富有、不論健康還是疾病,只要肯努力,你來、或者不來這扇門都始終向你敞開,這是高考對這個社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些許腦洞

仔細觀察很容易就會發現,那些真正罵高考罵的咬牙切齒的,要麼是沒考上大學的,要不就是沒考上大學的考生家長。

有一次突發奇想,高考把大部分資質好的人選出來,給他們最好的陽光和土壤,讓他們走向更好的人生。而那些所謂的「差生」卻反而得不到更好的教育,可實際上差生才更需要被教育優化啊,他們才是弱勢群體,為什麼要無情的放棄他們呢?如果能給落榜生更好的教育,社會是不是會變的更好一點點?

很遺憾,經過科學嚴謹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反覆論證答案都是:不會。高考是一把篩子,一定是去粗取精,所以只能有高考,而不會有「低考」。鯉魚躍過龍門,關於命運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考其實更像是那扇龍門,有時候它會簡化到僅僅是一個儀式,但它依然是人生道路上最主流的分流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五言 的精彩文章:

夏:瓊脂與心太
你以為你吃的是壽司,其實是紫菜包飯
操控心靈的無形之手
都是你的城邦——一座專為讓女人懷孕的城邦 媽莫目

TAG:十五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