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雜談八旗與愛新覺羅(修改版)

雜談八旗與愛新覺羅(修改版)

編者註:趙允溪現在的《雜談八旗與愛新覺羅》於6月25日交付本平台發表。後作者又做了一些修改,現在將此文修改版發表,歡迎大家分享。




雜談八旗與愛新覺羅

我是滿族人,老姓愛新覺羅。有時與朋友聊天,當聽到我姓愛新覺羅時,很多人會說,你是皇族,是正黃旗吧。當我說,我家不是正黃旗,而是鑲紅旗時,朋友往往甚是懷疑,好像我這個愛新覺羅一定有問題。在他們看來,愛新覺羅是皇族,必然是正黃旗。往往我得花上很大一番口舌,才能解釋清楚。這些朋友的疑問首先反映出兩個錯誤認識,一個是在八旗中正黃旗是最尊貴的,另一個是八旗只有正黃旗才有姓愛新覺羅的,因為愛新覺羅是皇族。類似的疑問和錯誤還有很多,在這裡聊一下。

先說旗人與滿人,有人說旗人就是滿族的另一種稱呼,所以旗人就是滿人,這種說法對嗎?那我們得說說旗人的來歷。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及其長子褚英最初以黃白藍三種旗色為標誌,將自己的人組成三支軍事力量,三旗分別由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和褚英統領。三旗在早期的征戰和執政中取得了很好的經驗。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正式開創旗制,建制時設四旗:黃旗、白旗、藍旗、紅旗。1614年將四旗改為整黃、整白、整紅、整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八旗是當時的軍隊組織形式,實際上也是社會組織形式。因為當時不僅自己人全都隸屬八旗,歸順來的各部族的人也都要隸屬於八旗組織下管轄,所以八旗內之人都稱為旗民,或旗人,也稱為在旗的。旗人作為世襲職業軍人,其家屬也歸所在的旗管轄和贍養,旗下男人並非都是軍人,在編的軍人是有數的,或到戰時根據需要按戶徵兵,通常17至60歲男子均在徵兵之列,兄戰死弟繼,父戰死子繼。但不管是不是軍人,都是旗人。也就是說當時後金的所有軍民,都隸屬八旗,都是旗人。旗人中有歸順的女真各部族、漢人、蒙古人等等,來源於不同的部族甚至種族。直到1635年十月十三日,為了加強凝聚力和歸屬感,皇太極廢除了原來對於女真的諸多舊稱,將族名定為滿洲(1949新中國成立後簡稱滿族),這才有了滿人這個名稱,滿洲或滿人中其實包括了當時旗人中的各種不同部族甚至種族的人。既然我們同屬八旗,那麼以後我們都同屬滿洲,這是一種民族的融合。後來民國報戶口時,當局對於聲稱自己不是滿人的旗人不予認同,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滿族(當時仍稱滿洲或滿人)本身就不是一個種族或民族概念,而是種族或民族的融合體。所以,從名稱上講,旗人之名的出現要早於滿人,滿人中除了極少數外,應均為旗人,但旗人中,由於來源於不同的種族,在清室遜位後直至現代,那些原來不屬於女真部族的其他種族的旗人,比如來源於漢人和蒙古人的旗人,有認同自己是滿族的,也有不認同自己是滿族的(1949年後這些不認同自己滿族身份並且還記得自己身份的,大多回歸了自己原有的民族)。當然現代的情況就更複雜,隨著現代我國各種民族優待政策的出現,比如前些年有段時間在考學時出現的少數民族可以加分的政策,以及一個孩子,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個長輩中有一位是滿族,這孩子便可以填報滿族,這樣使得滿族人口有很大的增長,這些填寫滿族的人口中,有些按慣例不應屬於滿族,當然其祖上也並非是旗人。拋開這種情況和極少數特例,我們可以說,滿人應該都是旗人,但旗人並非都是滿人。

再說八旗與愛新覺羅的關係,自始至終八旗(這裡主要指滿八旗)旗主都姓愛新覺羅,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努爾哈赤生前的後期,八旗旗主大致是這樣的:

整黃旗和鑲黃旗,由努爾哈赤親領;

整白旗,皇太極任旗主;

鑲白旗,諸英之子杜度任旗主(原為褚英,褚英死後由其子杜度接任);

整紅旗,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任旗主;

鑲紅旗,代善長子岳托任旗主;

整藍旗,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任旗主;

鑲藍旗,舒爾哈齊之子阿敏任旗主(原為舒爾哈齊,舒爾哈齊被殺後由其子阿敏接任,舒爾哈齊為努爾哈赤之弟)。

努爾哈赤之後,各旗的旗主的歸屬有過多次變化,但各旗旗主都姓愛新覺羅,這一點始終沒有變。旗主是哪旗的,他的家人及後代子孫就隸屬哪旗,除非發生調動。因此姓愛新覺羅的人可以是八旗中任一旗旗中之人,並非一定是整黃旗。拿我家來說,杜度是我們的先祖,杜度是儲英之長子,努爾哈赤之長孫。杜度原是鑲白旗旗主,如果沒有變動,我家就應屬鑲白旗。但杜度後來從鑲白旗調入鑲紅旗,於是我家族從此就隸屬於鑲紅旗了。

所以,可以很肯定的說,並非姓愛新覺羅就一定要在正黃旗,姓愛新覺羅的可以在八旗中的任何一旗。

再說八旗中哪一旗最尊貴,答案是否定的,八旗中沒有哪一旗比別的旗更尊貴,八旗是平等的。八旗中有上三旗之說。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死後,順治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進行了調整。由皇帝親自統領的鑲黃、整黃、整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整紅、鑲紅、整藍、鑲藍、鑲白五旗,便為下五旗,此制一直未改。另外,八旗的排序是:鑲黃,整黃,整白,整紅,鑲白,鑲紅,整藍,鑲藍。頭旗是鑲黃旗,而不是整黃旗,這個順序,並不是隨意寫的,而是滿洲八旗的正規排列順序,當時的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整白,鑲白,整藍;右翼整黃,整紅,鑲紅,鑲藍。這在一些地方的八旗駐防圖上也非常清楚,滿蒙漢八旗在行軍、駐防時均有固定的方位,皆依「五行」說制定。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記載:「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師,或夜行黑色難辨,故以藍代之。」

排在八旗之首的是鑲黃旗,有人說是整黃旗(即正黃旗),那是不對的。鑲黃旗是八旗的頭旗,在清朝官方文件中八旗的順序排列是極嚴格的,這是不能錯的。上三旗是由當朝皇帝親統,因此沒有旗主,因為旗主一般不是親王就是郡王,所以才有上三旗無王一說。雖然八旗中頭旗是鑲黃旗,還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說,但實際上八旗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八旗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上三旗是由皇上親自統領,頭旗是隊列之首而已。當然八旗各旗的人員編製、裝備和戰鬥力還是有差異的,之所以形成差異,歷史因素可能是主要的。但無論從哪方面說,上三旗也並非一定優於下五旗。

順便糾正一個字的讀音和意義。整黃旗、整白旗、整紅旗、整藍旗這四旗中的頭一個字應該是整而不是正,後來整正不分,在正式行文中也寫作正,於是造成很多誤會。有人覺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這四旗中均有一個「正」字,於是理解為正副之正,就此總覺得「正」要在「鑲」之上。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這裡的「正」實在是「整」之誤,頂多算是通用或簡化借用而已,即使寫作「正」,在這裡一定要讀為第三聲zhěng,老旗人都這麼讀,一直沿用至今。這個字的意思很清楚,這四旗的旗子是用整張的單色布料綉上龍的圖案製成的,正好與鑲了邊的旗子的「鑲」字對應,因此,「整(正)」與「鑲」之間並無高下之分。

所以,那些說愛新覺羅一定要在正黃旗的朋友,現在應該明白自己是犯了什麼認識上的錯誤了。

再說皇族,現在有些朋友愛用這個詞,一說姓愛新覺羅,就說你是皇族啊!「皇族」實在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與之相近的包括「皇親」,大清玉牒即愛新覺羅宗族譜中記錄的皇上的族親(包括遠親),使用的辭彙是宗室和覺羅。從屬於同一祖宗,都姓愛新覺羅這一點來說,這可能是比較接近現在「皇族」或「皇親」這個概念的。

依據血緣關係的遠近,皇上的族親,即皇族或者說皇親,在宗人府的玉牒中分為宗室與覺羅兩大類。宗室是指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後世子孫,也就是努爾哈赤及其親兄弟們的後裔。覺羅,是指努爾哈赤曾祖福滿(興祖)的非宗室的後世子孫。宗室配黃帶子,覺羅配紅帶子,以顯示不同身分與地位。這樣,黃帶子與紅帶子又分別成了宗室與覺羅的代名稱。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愛新覺羅都是宗室,宗室之外,還有覺羅。除此之外,也還有既不是宗室,也不是覺羅的愛新覺羅,那是努爾哈赤的同族祖輩中福滿以外的各支及其後代子孫,這些沒有記錄在玉牒中的既不是宗室也不是覺羅的愛新覺羅,就不應歸為皇族了吧。鑒於覺羅在清朝的地位及所受待遇,還有的學者對覺羅是否應該算皇族,也表示有疑問,這就無法討論了,因為,皇族這個概念本身就沒有經過大清任何機構定義。有定義的是宗室和覺羅,這是記錄在玉牒里的。分成宗室、覺羅兩種,只是根據與皇上關係的遠近進行的一種劃分,這是對所謂皇族的第一層劃分。

宗室又依據與皇帝血緣關係的遠近,分為近支與遠支。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還有當朝皇帝兄弟之子女,此外均為遠支。這個說法比較含糊,這裡的皇帝指的是誰呢?好在清朝就只有十帝,這裡的皇帝指的應該是雍正,也就是說,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判斷遠近支,那就是康熙的後代子孫,皆屬近支,其餘的(包括康熙的兄弟及其後裔)宗室均屬遠支,或者說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的非康熙這支的後代子孫均為遠支宗室。

愛新覺羅家族原本並無按照輩分命名的習慣,康熙朝才開始採用漢人按輩份取名的方法。康熙二十年,康熙對其後代子孫的命名做出規定(注意,這些規定只適用於康熙家,即康熙的後裔),康熙子輩用「胤」字,如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字,曾孫輩用「永」字。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中的「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因其首字為「永」,遂取了其後的「綿亦載」,接續在「胤弘永」之後,成了六個字。道光時添了「溥」、「毓」、「恆」、「啟」,咸豐時添了「燾」、「闓」、「增」、「祺」。這14個字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寫在《玉牒》上,定為字輩序和字輩數。在1938年續修《愛新覺羅氏宗譜》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這樣愛新覺羅氏宗室輩份排字一共26字:

 胤(yìn)、弘(hóng)、永(yǒng)、綿(mián)、奕(yì)、載(zǎi)、溥(pǔ)、毓(yù)、恆(héng)、啟(qǐ)、燾(dào)、闓(kǎi)、增(zēng)、祺(qí)、敬(jìng)、志(zhì)、開(kāi)、瑞(ruì)、錫(xī)、英(yīng)、源(yuán)、盛(shèng)、正(zhèng)、兆(zhào)、懋(mào)、祥(xiáng)

還有人在胤字之前,補了6個字「覺、塔、努、皇、福、玄」,稱前六字,續修宗族譜時似未認可。

雍正登基後,因其名胤禛,為避諱,其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為了「允」字。乾隆帝弘曆即位後,不要求兄弟避諱。乾隆傳位予永琰時,為免永琰兄弟改名,反將永琰改名為顒琰。道光也沿用此例,繼位後自己改名為旻寧。

康熙帝規定了他的子孫的命名排輩字,也經宗人府認定,康熙這一支的後代子孫可以用康熙及其後的皇帝所規定的這些排輩字命名,這就事實上確定了,宗室中分成了可以使用排輩字命名的近支宗室和不可以使用排輩字命名的遠支宗室,這在宗人府及其劃定的玉牒中是極其清楚的,如果大清朝並非十帝而終,往後排,原有的近支也許會變為遠支,因為隨著時間的延續,原來近的必然會逐漸變為遠的,到那時宗人府自會有新的規矩,但現在,至少遠近支是十分清楚的,不必為此而犯難。這是對所謂皇族的第二層劃分。

只要是宗室,無論遠近,列入宗族譜中,都要依字排列。這是宗族譜的規矩。同一祖宗,各支後裔的輩分必須排列清楚,既然近支有排輩字,用來排輩十分清楚簡單,所以在宗族譜中,就一律採用排輩字來排輩分,無論遠近。這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如此,遠支宗親見面也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是啟字輩的,您是?」之類,也要論一論各自是什麼字的,屬於哪一輩的。所以,雖然是遠支,但在家譜中排位、論輩分,都要借用排輩字。

但名字中用排輩字,僅限於近支,遠支不能用。有人說近支必用,遠支不受此限,可用可不用,此說不對,應該是遠支不允許用。有些皇上對於當時有些遠支子弟起名時亂用欽定排輩字所做的斥責可以作證。我見過有的遠支家族有自己家族的排輩字,而不是用康熙家的排輩字。那些欽定排輩字本身就是康熙帝為其子孫預備的,是人家康熙家的,你又不是他們家的人,到你這輩早就出了五服了,為什麼要用人家的字呢。

因遠支排輩用字,而起名不用字,所以,有些遠支為子孫起名時有自己的排輩字,在沒有排輩字的遠支男丁的名字中,有如下一些現象,從中也能看到排輩字的影子:

1.名字中用與輩份排字諧音或讀音接近之字;

2.把輩份排字用在不該用字的位置上。這樣名字中既有了字,還不算用字。比如名字中第一字應該用字,但不用,而用在第二個字上。

比如我祖父是啟字輩的,他名耆生,耆啟同聲,我四爺名正啟,該用字的位置用了「正」字,而把「啟」字用在了後面。在我八個爺爺的名字中,不是不在位置上用啟,就是至少有一字與啟同聲。這些現象在遠支名字中很多,在宗族譜中似乎隨處可見。

以上說的是宗室中的近支和遠支,事情還沒有完結,近支宗室中也還有遠近,這個遠近也還是要論的。這在晚清,皇室男丁不旺,隨時要找皇位繼承人,這就顯得尤為重要,什麼人才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呢?於是在近支宗室中又劃分出一脈「近派宗支」。這事還得從康熙說起。康熙在世的時期,已經見到了親曾孫,所以他不僅為其子孫和曾孫留下了三個字,即胤(允)、弘、永,同時還規定了名字的後一字(名字一般用兩個漢字,第一個漢字用欽定排輩字,這裡說的是第二個字)的偏旁必須分別為礻、日、王字旁。即胤(允)字輩名字的第二字必須是礻字旁,弘字輩的第二個字必須是日字旁,永字輩的第二個字必須是王字旁。這就是所謂的欽定偏旁。後續的皇帝規定的欽定偏旁分別是:綿字輩用心字旁,奕字輩使用訁字旁,載字輩使用氵字旁,溥字輩使用亻字旁,毓字輩使用山字旁,恆字輩使用釒字旁等。實際上受遜位的影響,即使在近派宗支中,恆字輩使用釒字旁也並未排開。實際上在乾隆朝,就已經規定欽定偏旁只在當朝皇上的同祖父的一輩使用,這是很嚴格的,關於這一點,在乾隆及其後的皇帝的旨意中都多有所見。因此,能在命名時使用欽定偏旁和不能使用欽定偏旁,這就成了近支宗室的又一層劃分,即清皇族遠近的第三層劃分。能使用欽定偏旁的是所謂「近派宗支」,不能使用欽定偏旁的是一般近支宗室。關於欽定排輩字和欽定偏旁的制定,還有許多周折與細節,但結果即如上所述。到了晚清,奕字輩可以使用欽定偏旁的是嘉慶帝的直系孫輩,溥字輩可以使用欽定偏旁的僅為咸豐的直系孫輩,由於皇室子嗣不力,能使用欽定偏旁的已經不多了,換個角度說,近派宗支在特殊情況下是具有可以繼承皇位資格的。不過話說回來了,真的是近派宗支,起名也用不著自己動腦筋了,宗人府一般要請皇上賜名,當然也不會真的讓皇上動腦筋,不管怎麼說,欽定排輩字和欽定偏旁是絕對不會用錯的。

至此,皇族的遠近關係的幾個層次就清楚了,同為愛新覺羅,離皇上最遠的,連覺羅(即紅帶子)都不是,那就不算皇族了吧。再近一點的是覺羅,即紅帶子,勉強算準皇親。再近一步,就是宗室,算是正經八百的皇族,都是努爾哈赤及其兄弟的子孫嗎,但這裡在出生後起名的時候,有可以使用欽定排輩字的和不能使用欽定排輩字的,不能使用欽定排輩字的,就是宗室中的遠支了,遠支宗室的名字可以使用自己家的排輩字,或者就隨意起名字吧。排輩字是為皇上家預備的,您不是人家家裡人,當然不能使了。再近一層,如果您可以使用欽定排輩字,那您就是近支宗室了,那您一定是康熙帝的後代子孫。再往近里說,假如您的名字的第二個字可以使用欽定的偏旁,那您就是近派宗支,那是皇上最近的親戚了,即使還稱不上皇室,也差不多,不過大清國沒有皇室的定義,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的文書中列舉的優待條件里有皇室每年費用白銀400萬兩,提到了皇室,大概只是指皇上一家,並未包括皇上的所謂近派宗支。

近來,有些宗親在給後代起名,或者給自己改名的時候,常以愛新覺羅為姓,而且無論遠近支,常使用排輩字命名,當然現在已是新朝,依據當今憲法,用姓、起名是您自己的事,您絕對有這個自由和權力,確實可不受舊例約束,但您這麼命名,我猜是想依據祖制,在名字上體現自己是愛新覺羅的子孫,如果是這樣,那您還真得知道一下這裡的規矩,依規行事為好,也算是對祖制的尊重。

至於用愛新覺羅作姓,後面加一點,點後再用名,這樣的用法合不合適,這個問題很複雜,有的族人無奈而默認,有的族人拒絕這樣的方式,認為這樣的方式不符合愛新覺羅族人用姓的習慣,啟功先生就是如此。因為這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在這裡就不展開了,還是那句話,現在您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反正能報得上戶口,能上得了身份證就行。但是您要想較個真,講個理,那還真得研究研究。

再來說說皇族中的封爵,無論宗室和覺羅,都有封了爵位的和沒有封爵位的之分,這也歸宗人府掌管。在宗室中封有爵位的比例並不高,有人統計在6%左右,而在覺羅中就更少了,整個大清也就那麼幾個。

大清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列: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這裡只說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由宗人府認定掌管,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別。宗室爵位分為十幾等,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主要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奉恩將軍以下的宗室便是無爵位的閑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至一定的爵位後(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便不再降,以此爵位承襲。世襲爵位,一個爵位僅授予一位有資格承襲爵位的後裔,特殊情況下,有由其兄弟承襲的情況,但必須由宗人府認定。世襲罔替,即不降等以原爵位承襲,但數量極少,整個大清朝,前後只有十二家「鐵帽子王」,而且均為親王郡王級別,貝勒與貝子未見有獲封世襲罔替者,不過要說明的是,即使是鐵帽子王,如若獲罪,一樣降級或消爵,該治罪一樣治罪。

清朝對於諸代王子、及親王郡王貝勒等高爵位宗室後裔的封爵管理是十分嚴格的,康熙曾下令讓親王和郡王諸子的封爵都降一級,又規定,應封爵者,要經過滿語和騎射的考試才能封爵,優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級封爵,劣者,降兩級。雍正、乾隆朝,這種「考封」制度更加嚴格,更加完善。對於考試極劣者,降至無爵可降時,要予以停俸的懲罰。應降一級者停俸兩年,應降兩級者停俸三年,應降三級者停俸四年。

清朝的封爵制度,有效抑制了封爵宗室的增加,降低了王子及高爵位後裔的驕奢程度,也控制了封爵宗室對皇權的威脅,應該說清朝的封爵制度是有效的、成功的。

《愛新覺羅宗族譜》,即所謂《清玉牒》,最後一次修訂是在1935至1937年,當時溥儀在東北下「旨」修譜,由樸厚、鍾繼、溥瀛、斌碹、今松喬、慶厚負責,關內京津方面由載濤、載潤負責,這次修譜實際上是在原有歷次玉牒及各宗支的原修家譜的基礎上進一步匯總、補充而成的。今有學苑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的影印本出版。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也有收錄。

到底現在全國範圍的清皇族,即在世的宗室和覺羅及其後裔有多少人呢?這裡提一下有人按清《玉牒》的定義所粗略計算的人口。需要說明的是,現在沒有人做過類似的比較正規和嚴格的統計,要做比較嚴格正規的統計,難度是極大的,由於歷史原因,有些家族因為政治原因而隱瞞了其皇族的身份,後代並不知曉。也有的人本身並非清皇族,甚至不是滿族,在現代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編造家族歷史,假冒清朝皇族,這樣的人也為數不少。即使是真實的宗室或覺羅,由於年代久遠,缺乏有效證據,有的甚至說不清自己的家族屬於哪一支,什麼來歷。所以幾乎無法鑒別。

在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愛新覺羅家族的男性大約不到100人。到了皇太極時期,也就是150人左右。入關之後,皇族人口激增,康熙朝應有500人左右,雍正朝發展到約1000人,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皇族人口發展較快,應近5000人左右。而在1937年最後一次修譜時,在世的皇族男性約有20000人,在那之後,有人斷言清皇族人口約有十餘萬人,這可能是對族譜數據的誤讀,1937年修成的《愛新覺羅宗譜》里記載的男性,一共有14萬多。但是這14萬人是清朝300多年間的所有在譜的男丁數量,而不是1937年在世的數量。從乾隆即位到1937年,近200年時間裡皇族男丁數量增長了4倍,而從1937年到現在,不到100年的時間,按指數發展的規律,保守的按照2-3倍計算,應該有4-6萬人。由於各種原因,有證可依的皇族男性後裔的數量可能比上述估計要低,有人估計甚至可能低於20000人,加上女性後裔,或許不超過4萬人。

作者趙允溪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貝勒府 的精彩文章:

按照宋朝的法律,看岳大帥犯了多少次死罪?
大明人自己眼中的疆域
東北方言集錦「四」字頭

TAG:福貝勒府 |

您可能感興趣

興盛和泯滅:淺談維持清朝命運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
復原版雄赳赳的大清八旗軍隊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這樣由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人中豪傑
略談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八旗書錄》
川菜與滿蒙八旗
岫岩城八旗駐地初探之——鑲紅旗
駐紮在西藏的蒙古八旗軍
滿洲八旗與漢軍八旗民俗禮儀比較研究
【邊疆時空】麻秀榮 那曉波 | 清初八旗索倫編旗設佐考述
八旗文化與滿洲認同邊限:以八旗漢軍為中心
《南漢山城》中朝軍火器精良!八旗卻嗤之以鼻
清初八旗鑲藍旗旗主、二貝勒阿敏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清立國首靠漢軍八旗,順治到雍正漢八旗被委任總督情況簡表
清朝八旗軍編製,牛錄、甲喇、旗,各有多少人?
清朝為什麼要建立八旗漢軍?
俄羅色蒙古旗,清朝最特殊的一旗,脫離八旗,全部為回族三品大員
論清朝八旗等級森嚴:和珅都要給旗主磕頭?
現在新聞關注的霍爾果斯原來是大清八旗索倫營駐防地
烏拉地區的漢軍八旗
努爾哈赤設計的八旗極具國際視野,被百年後的俄羅斯國旗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