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付費VS時間付費:誰更有可能重塑移動閱讀市場?
魯賓斯坦說,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這句話幾乎會讓我們面臨評價城市時無從下手的尷尬。雖然傳統書店仍然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徵,但它們在數字化時代的生存愈發艱難。隨著用戶時間被切割得碎片化甚至粉塵化,紙質書被大部分人拋棄,而移動閱讀又一步一步呈現出「朋友圈化」的癥候,淺層次、娛樂化成為當下知識獲取的標籤。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掮客們登場了,去年也被之為內容付費元年。分答、得到、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等都舉起了內容付費大旗。今年,一塊聽聽、豆瓣時間等也登場了,他們都希望搭上內容付費這趟變現快車。
實際上,現在以音頻為主流形式的內容獲取更像是「聽書」,而且是聽「二手書」,也就是花錢買如羅振宇那樣的掮客所提供的知識轉述服務。其實,內容付費更早是體現在我們花錢買書,然後是在移動閱讀應用上買電子書。
移動閱讀的發展歷史遠比「得到們」要悠久,掌閱iReader、QQ閱讀、書旗小說、咪咕閱讀、網易雲閱讀等是其中的代表。和知識付費里的二手信息相比,看書還是更能輔助每一個人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014年,亞馬遜在美國推出Kindle Unlimited服務,用戶可以付費包月或包年訂閱亞馬遜上開放出來的書籍,這項服務的中國版去年上線了。憑藉紅鑽黃鑽等成功經驗,QQ閱讀也推出了包月書庫。今年3月,網易出爐了網易蝸牛讀書,其抓住的是「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的切入口,變「購買內容」為「購買書籍的擁有時間」。
Kindle Unlimited、QQ閱讀的包月書庫、網易蝸牛讀書依然是賣書賣服務,但區別於前述內容付費,這三者主打的是周期性購買服務的模式。相比之下,網易蝸牛讀書首創的最小刻度的時間付費模式,以及「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比包月包年更為細分。以下主要以其為研究對象,探討時間付費解決的痛點,以及和內容付費相比,所擁有的優劣勢。
時間付費的本質
內容付費模式已經有太多討論,這裡暫且先著重聊一聊時間付費。
把時間當做朋友,這個概念最初是李笑來提出來的,經羅胖提煉作為跨年演講主題後得到廣泛傳播。羅胖在去年年末的演講里提到,時間才是真正的戰場,在服務、娛樂、旅遊等領域裡,空間不再起作用,時間變成了唯一剛性的資源。後來,羅胖在一期節目中又將這個看法簡化為一個新概念「國民總時間」。某種程度來說,互聯網行業的戰爭就是國民總時間的爭奪。
這讓我想起電影《時間規劃局》:未來人類可以隨心所欲操控時間,改寫年齡。人類社會拋棄了以往的貨幣,改用時間作為貨幣流通,擁有時間最長的人壽命最長。電影里有一個情節,窮人因為缺少時間,會在路上奔跑,而富人走得很慢。這是電影藝術和我們開的腦洞,但並不妨礙時間管理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命題。
回到前述所說的「時間付費」,從本質上看,這種運營模式其實回歸到了線下的圖書館運營機制。只是因為是移動閱讀的電子書,所以操作起來更加靈活。
類比圖書館,包月或者包年的時間付費很容易理解。做這塊賺到錢的是運營商,比如有移動閱讀基地優勢的咪咕閱讀,依靠閱讀包捆綁扣費營收,不過還主要靠的是網文,亞馬遜京東噹噹掌閱等做純出版物包月的產品,效果並不顯著。
因此網易想從閱讀市場實現對國民總時間的爭奪,除了以最小刻度的時間付費模式之外,必然要有更尖銳的策略,比如用「每天免費一小時」打開局面。
極光大數據iAPP平台2017年前兩個月的監測數據顯示,目前佔據市場份額最多的幾款主流移動閱讀平台,包括QQ閱讀和掌閱等,每天的平均使用時長都沒有超過1小時。在使用時長上佔據明顯優勢的QQ閱讀,每日的平均使用平均時長是51分鐘,隨後的掌閱是31分鐘。
所以,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每天一小時的閱讀時間綽綽有餘,花錢再去讀書有可能只佔到小部分。從商業化角度來說,網易蝸牛讀書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讓用戶願意在一小時外買單。不過,網易在內容產品的一貫邏輯都是先打磨內容和社區本身,有了人流量和粘性後才有更多的想像空間,這在網易雲音樂、網易雲課堂等,包括冷啟動的網易美學身上都能看出來。
產品邏輯和試錯成本
說了移動圖書館的運營本質後,下面以網易蝸牛讀書(以下簡稱「蝸牛」)為窗口,看一看這種時間付費模式的核心用戶是哪些人,能解決了他們什麼痛點。
我體驗了一下蝸牛的資源風格,無論是領讀人(後面再具體說一下這個欄目)推薦還是書目分類中,完全不會有「霸道總裁愛上我」以及玄幻、各種穿越、次元破壁等書籍出現。且不說扁平簡潔的產品設計,相比起諸多閱讀應用中泛濫的網路文學或者過氣雜誌,蝸牛在書的挑選方還是彰顯逼格的。
現階段看,書籍精選模式的蝸牛想要抓住的是讀書相對挑剔、較為追求思考深度的中產階層、高知群體,這部分人群有望成為付費的潛力基礎。而且,這和主打網路文學的網易雲閱讀可以左右互補。至於蝸牛後期,會不會為了用戶大規模下沉而兼顧「地氣」,目前來看還不得而知。
有產品研究者提出來,內容型產品多為前向消費品,很容易有花了錢看了封面簡介就買到了知識的錯覺,豆瓣上有個34萬人的「賣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小組,興緻勃勃表達了對閱讀的渴望,翻幾頁「看不下去,感覺不適合」成了常態。雖然不少移動閱讀應用都有試讀,但基本只局限於目錄、前言,用戶還看不到具體內容就結束了。
根據蝸牛讀書現在的價格體系,除去每天1小時的免費讀書時間外,一天1元就夠先體驗閱讀很多書,這讓用戶有了試錯的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去中心化的媒體結構一方面讓很多人能發聲,另一方面也讓信息和言論真假難辨。用戶開始表現出尋找和關注各領域KOL的羊群效應,頭部自媒體人的商業變現能力加強,以及網紅經濟的發達都映射了這一現象。網易蝸牛讀書的第一個板塊內容「領讀人」也符合這一方向。
贏者通吃,還是後來者居上
老生常談移動互聯網閱讀有10年光景了,市面上移動閱讀應用也很多,除了體量龐大的掌閱iReader、QQ閱讀、書旗小說等老字號,還有被小米收購的多看閱讀,背靠微信的微信讀書,還包括亞馬遜旗下的Kindle電子書等等。各家都在差異化自己的品牌定位,比如最全書庫、外文原版圖書、社交化閱讀等等,對網易蝸牛讀書來說,時間付費就是他們的差異化競爭力。
同為互聯網大廠孵化的產品,網易蝸牛讀書和微信讀書都算是另闢蹊徑,微信讀書圍繞好友關係來進行社交,而蝸牛圍繞領讀人進行社交;微信社交感強,蝸牛興趣感強;微信讀書以書的價格計費,而蝸牛則圍繞時間概念。
總結起來,和強社交換閱幣,一調整政策用戶就受影響的微信讀書相比,蝸牛的弱社會屬性社交,沒有功利性的傳播兌換捆綁,而是強化時間價值來培養習慣養成。
需要提出的是,內容行業無一例外都是最重版權的賽道。目前來看,相比排名前三位的同行來說,蝸牛閱讀書籍體量還不夠大。但回到蝸牛讀書的產品邏輯,和大而廣之的泛閱讀平台相比,蝸牛讀書還是做克制以及有門檻的優選。前期來看,蝸牛讀書更容易拿下類似側重人文社科精品書籍的合作方,比如上海譯文社。
另外,就像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數量上不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但前者還是通過歌單、故事化的評論和音樂社群文化殺出了一條血路。網易蝸牛讀書秉承雲音樂風格的興趣社交和跟帖風格,有非常大可能通過網易一貫擅長的產品打法後發制人。
目前移動閱讀應用中,書單是一個常見功能,微信讀書、多看閱讀都有相似功能,區別只在於頁面設計上。比如微信讀書的書單更加精簡,側重收藏,以一句話點評和星級評分修飾。
而網易蝸牛讀書書單頁面更像雜誌,內容較為豐富,包括封面、名稱、描述等,收錄的書籍還可添加結構化筆記和長篇介紹。通盤來看,除了收費模式和精品圖書策略,蝸牛讀書的機會還在於「領讀人」、書單分享和評論文化能否如網易雲音樂的產品細節一樣,產生四兩撥千斤之功效。
從整個市場大小來看,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移動閱讀市場在2015年末就已達到101億元,中商情報網曾根據近年來移動閱讀市場情況預測,2017年移動閱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0億元,活躍用戶將達到7.2億人。
而縱觀所有閱讀應用,主流盈利模式都是內容收費,不管是整書購買,還是按章節購買,實質都是購買單位IP,購買之後基本都不退不換。網易蝸牛讀書在時間付費上的實驗才只有4個月,要走的路還很長。不管結果是後來者居上,互分蛋糕,還是贏者通吃,類似「電子圖書館」的機制,以閱讀時長為付費維度,已經是這個行業的一個結構化補充。
站在整個移動閱讀市場格局上看,尤其在嚴肅閱讀領域,無論內容付費還是時間付費,如何有效激活大眾樂趣,讓讀書至少成為消遣的一種是二者不謀而合的方向。試想一下,有一天讀書也變成需要有反沉迷機制,這該是怎樣一種體驗?
※蔡司又和諾基亞在一起了,但諾基亞已經不是當年的諾基亞
※在百度自動駕駛刷屏時,特斯拉被高盛判定股價半年內將縮水一半
※樂視酷派:攜手向西
TAG:虎嗅 |
※免費閱讀VS付費閱讀:是水火不容還是殊途同歸?
※內容付費到底有哪些付費模式?
※越來越多的新番需要付費才能觀看,你會付費嗎?
※「內容付費」時代下,是什麼讓付費峰會收到追捧?
※知識付費時代,我們有必要付費嗎?
※內容付費尷尬了,開始送錢讓用戶來閱讀
※如果國漫需收費才能觀看,你願意付費嗎?
※餘生,你需要付費,請不要浪費
※如何把自己家的WiFi設置成別人付費才能使用?
※互聯網消費時代到來,免費變付費 你會買單嗎?
※知識付費內容要有「乾貨」
※去他的「免費」,歡迎進入付費時代
※消費不能盯著省,要學會為服務付費
※付費要錢,免費要命——米讀掀起一場移動閱讀廣告變現之爭
※內容付費,給錢就能獲取真知識?還是為了緩解焦慮
※為什麼日漫就可以付費觀看,而國漫付費卻不可以?
※觀影還要付費 付費會員:我的「待遇」沒那麼高
※如果付費能讓國漫好起來的話,你真的願意付費嗎?
※有聲時代,「聽書」會成為知識付費後新的內容消費潮流么?
※得到,知識付費能不能成先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