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太醫的地位如何?他們的工資待遇好嗎?

古代太醫的地位如何?他們的工資待遇好嗎?

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有了病就要想辦法治療,醫生也就由此而誕生。皇帝也是人,當然也會生病,只是基於身份地位特殊,從古到今享受與普通平民百姓完全不一樣的醫療待遇。

太醫,即封建時代的宮廷醫生,也稱御醫。御醫、太醫均本為官名,太醫出現較早,秦設太醫令、丞,掌宮廷醫事,其下有侍醫,其餘宮廷醫生統稱太醫;御醫是醫官系統中的一個品級,最早見於《晉書》。後來二者都演變為宮廷醫生的代稱。御醫流派,即以歷代宮廷御醫為群體的中醫學流派。

中國帝制幾千年,太醫院制度更是伴隨帝制由來已久。雖然各個朝代名稱有所不同,但是實際工作性質卻是一樣的。

周朝時,當時已經有了供奉皇帝差遣的醫師,並且分上士和下士。專門掌管皇家醫院的事務。秦朝時開始設置太醫令。漢朝時,延續前朝設置,並且還細分出給百官治病,也就是「太常」的太醫令,給宮廷治病「少府」的太醫令。三國時代沿用舊制。

隋唐時,設置了太醫署,當時,主持這個部門的官員稱之為太醫署令。宋朝時,改成醫官院。金代則正式更名為太醫院。主管官員稱「提點」。元明清都沿用太醫院名稱,一直到清朝末年。

歷史上醫生品階最高者當推明代太醫院院使許紳,其被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官居一品。然而許紳的高官源於嘉靖二十一年發生的宮變,幾位宮女用繩子勒住嘉靖帝致其氣絕昏倒,此時許紳「急調峻葯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受到了嘉靖帝高規格的獎賞。而後其作為院使,卻因用藥而驚悸至死,可見御醫群體社會地位之低下。

歷史上醫生的悲劇幾乎都發生在御醫身上,因為社會地位的地下,御醫們的性命在他們服務的對象指掌之間,不說診治略有差池,就是應對稍有不慎都可能獲罪。如戰國時文摯以情志法(激怒)治齊閔王而被生烹,三國時華佗因見疑於曹操而喪命,前秦太醫令程延直言前秦主符生食棗過多致病而殺身。其餘,歷代帝後駕崩,除非遺詔中有不須加罪之語,否則無論御醫診治是否有過均被處置是一種慣例。

因為清朝距今時間更近,史料更加詳盡,通過這些,可以從清朝太醫院一窺古代太醫院的運作,以及它的種種不為人知的故事。

清朝,屬於外族入主中原,正統性一直被人數龐大的漢族所質疑。清朝初期,政局不穩,統治者為了更好維護穩定,只能依靠自己民族的官員。所以,太醫院中滿漢官員之間不平等很嚴重。不僅表現在品級差距,還表現在主管官員一直以滿人為主。康熙年間,全國政局已經逐漸穩定,康熙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政權的長治久安,提出「滿漢一體」的主張,將太醫院官員體制變成滿漢官員共同執掌。不過,乾隆年間,重新設置滿人為太醫院最高的長官。直到乾隆五十八年才撤銷,從此之後,太醫院各級官員統統變為漢人擔任。雖然偶爾也有滿人充任,那也沒有為了監督漢族官員而專設的作用了。

太醫院的「院長」主官稱為「院使」。他是太醫院中行政和業務的主管。同時又設置「副院長」兩名。稱為左、右院判。下面設置御醫,吏目十到十五人。再下,則又有低級辦事人員、書記員(稱為食糧醫生),藥劑師(切造醫生)等四十到六十多人。

太醫院的官員品級,歷朝都有差異。清朝時,「院長」級別的「院使」為正五品,「副院長」級別的左、右院判正六品,御醫為正八品,辦事人員一般為從九品。

清朝正五品俸祿為一年2400兩紋銀,有人算過,相當於現在46萬人民幣。這個收入應該不算低了。

清朝初年的太醫院沿用明朝時留下來的體制。有大小方脈、傷寒、婦人、針灸、正骨等等十一科。道光年間,有人提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便廢止了針灸科。現在看來,理由多少有些滑稽,常識判斷,皇帝健康應該遠勝於綱常禮法,難道覺得渾身針刺帶來的不莊重,有損皇帝威嚴更甚於治病救人?當然也有可能出於安全考慮,害怕包藏禍心的御醫暗中用針刺火灸暗害,也未可知。

太醫院各級官員,平時都要輪流值班,在宮裡的稱為「宮直」,在外廷的稱為「六直」。為了便於這些太醫院的「院長」、「副院長」、御醫們更好服務於皇帝,皇宮以及皇家林園都設有專門公所,以供醫生休息陪侍。從前圓明園,紫禁城都有這樣的公所。

太醫院醫生培訓和選拔一直以來就很嚴格。清代分內外兩種。稱為內教習和外教習。內教習是太醫院選派學問深厚,專業突出的醫生對太監中的學醫者進行培訓。而外教習則是選擇普通平民或者御醫子弟中的學醫者,進行選拔和培訓。外教習非常嚴格,必須經過重重考試,才能進入其中學習。另外,即使已經成為御醫,甚至升為院判、院使,除了皇帝特許,否則每六年都要經過一次大考。而這大考的目的就是依照成績,分別列出等級,最後決定去留。

太醫院中的官員升遷,一般是按照品級來進行的。例如,「院長」級別的院使出缺,那麼依照規定則由「副院長」級的左院判補上。左院判出缺,那麼就由同是「副院長」級的右院判替補。右院判出缺,由御醫升補。以此類推。

太醫院的醫生除了每天按部就班的伺候皇帝以及內廷,還有臨時和固定任務。有時候,還有奉旨臨時委派的任務。比如某個王爺,或者大臣、公主有病在身,則需要派人及時應診。而禮部、兵部會試和順天府鄉試,進場值班;刑部的監獄中的犯人治病,則屬於固定任務。這是絕不容許推脫的。

御醫作出診斷,就要下藥,而御藥房則成為太醫院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機構。它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內廷中採辦、儲存、配製各種藥膏。御藥房分東西兩處。西藥房由太醫院的院使、院判和御醫、吏目分班輪流值守。東藥房歸御醫、吏目以及醫士值守。

因為這些藥膏都要進入皇帝的口中,安全就顯得分外重要。凡是宮中傳喚太醫院中值班的醫生入宮看病,都由藥房太監帶領。診斷結束,必須與太監一同藥房合葯。並且將藥方和名字記錄封存。隨後還要開列出這個方子的藥性以及治療的方法,醫生、太監還要在年月日下署上名字,最後送到皇帝處批閱。最後登記入冊,由太監收好,已備查考。

煎製藥品,太醫院派員與太監要一起監視。煎制時,必須多煎一份,兩服合成一服。煎好後,分別倒入兩杯,一杯由主治醫生先嘗,再由院判、太監依次嘗過。另一杯才被允許皇帝服用。如果配製中,不依照原來的處方,或者沒有開列藥名、分量,甚而有錯漏的,一律按照「大不敬」論處。「大不敬」罪在古代「十條重罪」中的一條,是相當嚴重的指控,輕者梟首、棄市,重者腰斬、凌遲。所以,正是基於此,御藥房一向成為內廷禁地,防範極為嚴格,輕易不得私入。乾隆年間,調製藥物開始由太監負責,醫官才不再繼續製藥。

到了清朝後期,太醫院管理日漸鬆弛,光緒末年,朝廷成立「新醫學館」,太醫院退出歷史的舞台。不過,太醫院雖然消失,但是保障政治領袖的醫療體系卻依舊存在。不管東方或者西方,據說現在更加嚴密和繁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之家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古代青樓女子很難從良?這三點原因道破妓女的艱辛
北歐神話中的芬里爾狼,連諸神之王奧丁都無法戰勝它
招財貓之源於日本說:有公母之分,公貓舉右手母貓舉左手
女媧為了拯救人類變成人首蛇身?女媧的傳說是真的嗎?
還原《楚喬傳》背景及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

TAG:歷史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康熙皇帝得了瘧疾,太醫們真的治不好嗎?
古代太醫沒有治好皇室成員的病,會有什麼下場?說出來讓人膽寒!
林黛玉到底得了什麼病?太醫治不好,偏方也沒用,現代有得治嗎?
清代最後一位御醫是誰?清太醫院又是什麼樣的?
為何都說太醫難當?武帝弟弟重病,所有太醫卻只敢說他好好的
尤二姐失去孩子真相,太醫院的太醫真的不會診斷?鳳姐做了些啥?
紅樓夢裡,張太醫是庸醫嗎?他治好了秦可卿的病嗎?書中有答案
在清朝怎樣才能成為太醫?太醫有何職責?
皇帝守著一堆太醫,為何在生病的時候還要外請名醫?真相令人震驚
清朝的最後一任御醫是誰?太醫院是什麼樣的?
在清朝怎樣才能成為太醫,太醫有何職責?
溥儀的這個毛病,太醫們治不好只好請洋人,今天人們看了想笑!
古代太醫如何通過把脈,診斷出娘娘懷孕?為什麼現在醫生卻不行?
李文忠死後朱元璋為何處死所有太醫?真的是他毒死了親外甥嗎?
慈禧懷的孩子究竟是誰的?腹中胎兒如何處理?太醫的辦法堪稱一絕
古代冷知識:為何千古名醫都在民間,那太醫是什麼水平?
太醫也經常和妃子接觸,為啥皇帝不讓其凈身?皇帝不敢這樣做!
古代宮女和太監,在皇宮裡身份都比較低微,生病後太醫會給看嗎?
從同治、光緒之死看,做個太醫有多難?最考驗他們的竟然不是醫術
如何防止太醫和皇妃有關係?太醫:不防止我也不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