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今日探討 | 誰觸動了漢服的敏感神經

今日探討 | 誰觸動了漢服的敏感神經




編輯:Angelia/來源:穿針引線論壇(elena1981)分享




穿上漢服心情舒暢。如果讓你穿著類似古人衣著的衣服走上街頭,你願意嗎?最近以來,在人們的關注和議論中,越來越多穿著這樣衣服的人走進了大眾視野。街頭議論紛紛、網上褒貶莫衷一是,著名學者和平常百姓也因這一「穿衣」問題開始了口水戰,有著「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內涵的漢服,似乎正在以勁猛的勢頭撥動著眼下舉國熱議傳統文化的敏感神經———


———漢服熱現象透析







  1網路聯繫小雁塔聚會

  漢服愛好者呼喚市民關注傳統文化

  7月30日,農曆「七夕」前一天,一群「奇裝異服」的人出現在了小雁塔景區。

  這些人中,男士們身著麻質寬袖長袍,雖沒有摺扇在手、口誦詩文韻曲,但舉手投足也盡顯儒雅氣質;女士們則要麼是桃紅柳綠古代大家閨秀打扮、要麼是高貴的紫色貴族常服穿著。楊柳依依,他們所到之處,裙裾飄飛,引得遊客議論紛紛:「是拍電視的?」「是韓國人?」

  其實,這是一些「漢服」愛好者,他們通過網路聯繫在小雁塔進行聚會,以宣傳推廣「漢服」的形式,喚醒市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寄託對古城西安重新演繹大唐氣象的期望。

  10個身著漢服的人中,儘管有人戴眼鏡,有人拎現代時尚手袋,還有人不時拿出手機打個電話,但都絲毫沒有影響服飾本身帶給穿著者的驚喜和傳遞給路人的愉悅感。網友何畔草穿著別人當場借給她的漢服,難掩興奮之情。她告訴記者:「早就覺得漢服推廣很有意義,可惜我沒有漢服,幸好有網友多帶了一套借給我,過些天我一定去做一身。」而這些網友在景區的出現,也很快成了園中一景,吸引了不少遊客和他們合影。交大留學生中心的一位呂姓老師由始至終跟著這些網友,她說以後要專門請他們給留學生們展示這些「漢服」,讓留學生更多了解西安和整個中國的歷史文化。




  活動發起人網友胡宗寶告訴記者,由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喜愛,今年3月,他在網上建立了一個叫做「三秦漢文化交流群」的空間,和眾多網上共同愛好者一起交流經驗並積極推廣他們身上所穿的被叫做「漢服」的服裝。很快,國內其他很多地方,甚至是澳洲、新加坡的朋友都參與了進來。7月23日,他和其他7個人第一次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徜徉在大雁塔廣場的仿古建築間,讓古城市民大飽了老祖先華美衣衫的眼福。而這次小雁塔的聚會則是第二次,這次活動主要是想把大家召集起來討論如何把網上鬆散聯絡變成實實在在的組織,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漢服。網友們還擬定成立一個陝西漢服協會,先吸收本地一些漢服愛好者,以彰顯陝西本土的風格,讓大家穿著漢服度過春節、婚禮這種隆重的日子。

  「我們現在還在排演一個叫《寒窯》的漢服劇,中秋節的時候,我們還要搞祭月活動。」在胡宗寶眼中漢服推廣是可以讓他去奮鬥的文化產業。






 

 2一石激浪全國勁涌漢服潮

  據了解,2003年11月21日,鄭州網友壯志凌雲(網名),作為當代中國第一人穿上漢服上街;2004年11月12日,天津網友天涯在小樓(網名)身穿漢服祭祀孔子,漢服由此引起人們的關注;今年2月,八名大學生在合肥身穿漢服祭祀包公,不久,杭州、武漢、上海、北京等城市在春節期間紛紛掀起了穿漢服的熱潮。5月28日下午,「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上,一些青年人穿著以交領右衽、寬袖博帶為主要特點的漢服,引來一片關注;同日,北京紫竹院湖邊水榭旁,20餘名大學生面朝南方,臨水吟詩弔祭屈原,進行了一場「穿漢服、過端午」的活動。與此同時,一套被讚賞者稱為「融合漢服洒脫飄逸特色」的「中國式學位服」也被設計出來,更有人倡議以此取代傳統的西式學位服……

  而眼前剛過去的七夕,全國各地湧現了眾多身著漢服見證愛情的年輕男女,在以這種方式寄託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的同時,穿著漢服似乎也在隱約間成為了一種時尚。

  在西安,孫黎和她的「漢服迷」們也以同樣方式寄託這一願望。

胡宗寶提及穿著漢服的意義,眉眼中就會顯出激動之情。他說,漢服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符號,穿漢服絕不是復古,它是為復興民族傳統的服飾,他非常希望能通過這種活動重建民族自尊、復興華夏文化。

  或許是因了20年潛心研究帶來的沉靜,孫黎用很平和的語氣說:「我們必須先弄清『漢服』的概念。它絕不是某個民族為了表現自己有多強的載體,而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象徵。」作為西安本地的一名文物工作者,她對西安推廣漢服的必要性尤其作了強調。她認為,西安作為盛世古都應該力推唐代盛裝,以唐代的禮服和華服作為傳統節日的專門衣著,一方面可以此作為西安特徵,使本來就刻有盛唐歷史烙印的城市在重新演繹這段歷史時更加名副其實,另一方面,作為直觀感性的印象,有衣物傳達出的訊息能更好增強西安人和陝西人的文化認同。

  採訪中,不管是胡宗寶等粉絲級「漢服迷」,還是孫黎這樣有深厚歷史及服飾知識底蘊的專業人士,他們都有一個願望,即能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和結婚等重大場合穿著漢服,並逐漸以漢服作為正式場合的禮服。而承擔這樣職責的漢服也最好具有能展現大國氣象和盛世繁華的特徵。







  3「公」「婆」各說 意見紛紜甚囂塵上

  這種行為引起人們駐足觀望的同時,也帶來了思考與爭議,更多的人在思索:漢服到底能否承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網友主動向遊客宣講漢服,但有遊客對漢服的推廣提出異議,有人認為不實用,有人說是不合潮流。網友城之霜向記者表示,通過網路了解,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喜愛漢服。今天他的一個朋友就穿漢服去參加著別人的婚禮。網名為「文君相如」的女士則說,她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穿漢服,她這次來參加活動的路上都始終穿著漢服。

  而關於漢服的爭論從網友在網上開始「復興漢服計劃」時,就從未停息過。不少人對於「復興漢服」懷有疑問和異議,這裡面還有不少的專家學者。有人說「穿漢服是復古」;有人表示「漢服還沒有發展出適合現代禮儀的品種」;有人嚴厲地批評「穿漢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有人溫和地指出「漢服不能代表中國文化,旗袍、馬褂、中山裝才代表中國」。而支持漢服者也就「漢服到底是日常穿,還是節日穿,應該盛裝貴族化,還是平民化」爭論不休。

  最早在網上開展「推廣漢服計劃」的漢網新聞發言人李敏輝認為:「復興和復古的區別在於,復興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而復古只有承前和繼往,並沒有傳承的概念,我們要做的是把消失了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撿起來,並且把它發揚下去,找回漢民族的主體性。漢服不是復封建制度的古,也不是社會時尚復古風潮。它是為今天現代中國漢族群眾而復興的民族服飾,它將擁有和我國其他55個少數民族服飾相同的地位。漢服並非作為日常服裝,而是在不同禮儀、文化、節日場合穿著。」李敏輝覺得服裝是一種很直觀的東西,貼近每個人的生活,以漢服為切入點最能聚攏人氣,而服裝又是最能體現民族精神和文化歷史價值的,是最容易被網友接受的。

  記者在網上查詢到有關「漢服」的字樣有45000多條,在新浪網開展的支持漢服的調查中,80%以上的網友認同漢服。在許多網站上都開設漢服專區。甚至有設計師根據網友的建議向北京奧組委提交了「在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中國運動員身著漢服入場」的預案。

  漢服推廣不僅僅是一種服飾的流行,漢服推廣的大熱,有其深遠的社會意義和文化背景,漢服推廣者像胡宗寶一樣認為,漢服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符號,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活動重建民族自尊、復興華夏文化。







4孫黎沉醉漢服不覺醒

  黛眉,朱唇,髮髻,盛唐霓衫……在製作和評判中國古代歷朝服飾與化妝風格時,人過中年的孫黎顯得異常敏銳。這種敏銳像足了時下年輕時尚的女子挑選心儀愛物的那種驚喜和犀利,嘴角帶著不易覺察的高興,眼睛裡卻是容不得半點瑕疵的苛刻。

  孫黎是一名文物工作者,20年來,她始終痴迷於歷代服飾的研究、設計和製作。7月30日古城「漢服迷」們的聚會,她是組織者之一。

  她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和姥姥學做衣服,長大後學習民俗學,再從事文物和博物館的工作,「喜歡研究、設計和製作古代歷朝服飾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從1985年開始,孫黎有意識地根據史料文字記載和圖畫、雕塑來進行繪圖,也是從那時起,她大膽決定,要把古代的衣服「基本按照原貌」做出來。絹布甲、舞服、供養人盛裝、至善宮女裝……目前,僅能叫出名字的,孫黎已經完整做出的400多套古代服裝中,有70多套是唐代服裝,同時,她還根據史料記載做了30多個古代人物頭部模型,從髮型、頭飾到眉毛、嘴唇等細微的化妝,她都要求製作儘力遵從原貌。

  採訪中,一直給人謙和、溫文爾雅之感的孫黎告訴記者,她很自信自己是全國惟一一個同時進行古代服飾研究、設計和製作三個工作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她要求自己每件衣物每個飾品,甚至是衣服上每個細小的花紋,都必須有據可查。「我不是設計師,我不能將我的意思強加給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漢服。」她說。

  孫黎也坦言,做漢服遠比穿漢服來得艱難。比如自己最近完工的叫做「絹布甲」的唐代武士服,製作時主要參考昭陵出土的武士俑,根據陶俑展現的直觀元素,從布料到花紋、飾品進行畫圖還原,最後她才從西安大街小巷的布料店、飾品店千淘萬漉出合適的布料和其他東西。她說,古代的布料製作精良,現在的當然不能比擬,她只是傾盡所能,找到最能反映其直觀感的現在能獲得的替代品。所以,經過很多選擇和比較後,她選用了一種普通的綢緞,然後根據陶俑上的花紋,自己手工刺繡出象徵祥瑞的寶相花和卷草等圖飾。整件衣服的完工耗時兩個多月,花了四五百塊錢。

  然而,像絹布甲這樣的漢服還不算孫黎耗時耗力最大的作品。像唐仕女服有的僅裙子就需用布12幅,若按現在尺度算至少也得十四五米,光是把這塊大布做成能穿的裙子就得費很大勁,更何況還要按照原貌進行花紋、腰帶、飾物等的大概相貌還原。







  5「吳帶當風」填充現代貧乏精神文化

  對於現在湧現的漢服熱,我省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趙建文有很多話說。

  趙會長說,隨著朝代更迭和時間推移,我們群體性丟失了自己民族服飾記憶,同時也丟失了蘊含其中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做人處世的態度與看法,以至於學音樂的很多不知道角徵宮商、也不能歌善舞,不僅沒有了對儀式的敬重,更丟失了對雅俗的權衡。在現在人們衣食無憂和生活工作壓力劇增的時代,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需要提高,以「吳帶當風」為特徵的漢服正好為人們的這種精神需求提供了平台。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提倡漢服,正是這種趨勢的反映。

  他還特彆強調說,從章子怡穿旗袍走上國際影壇到APEC會議上各國首腦穿中國式禮服,我們在慶幸華夏民族重新進入世界視野的同時,也應該反思真正體現和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和理想的載體還有多少。現在,傳統節日正在被人們重視,恢復和注重傳統禮儀也被關注,中國人如饑似渴地想要在文化倫理、價值觀和審美觀等方面規避將要面臨的文化斷代危險。近一年來湧現的「漢服熱」就是這種思想的最直觀表現。

  「衣服是載體,老百姓在衣食住行中以口傳身教的方式傳承民族思想和生活方式;衣服也是文化認同的符號,我們現在迫切需要華夏民族的認同和歸屬。」趙會長說。







  6什麼是漢服?

  記者在借鑒專家看法和各方意見後,綜合如下:「漢服」不是單指漢朝一個朝代的服飾,漢朝服飾時期只是漢服歷史的一個階段,漢服具體應該是指「漢民族的民族服飾」。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其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洒脫飄逸之感,故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服飾。





今日探討 | 做設計師,你換了多少份工作了?



今日探討 | 做設計師,你換了多少份工作了?



今日探討 | 該如何在服裝領域中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穿針引線服裝設計 的精彩文章:

時裝手繪 | 秀場後台模特 / 手繪頭像
時裝秀場 | Christian Dior 2017
時裝手繪 | MISSA Young 2017新款設計稿款式
今日探討 | 做設計師,你換了多少份工作了?
時裝秀場 | FALL 2017 COUTURE Chanel

TAG:穿針引線服裝設計 |

您可能感興趣

漢服中的山正,法律上怎麼看?答案讓漢服圈的人不能接受
接觸漢服前VS接觸漢服後,看到無處安放的氣質,怕是穿越而來?
穿著日常的漢服就不能拍美美的漢服照嗎?
他發出了自己在漢服圈的經歷,網友:漢服這樣都能復興就奇怪了
「仙氣逼人」漢服買家秀,看到藍忘機同款,網友:是心動的感覺!
關於傳統服飾漢服的一些知識,看完感覺漢服超美的
復古文化來襲感受漢服攝影的魅力,越來越流行的品質生活新感受
中國的漢服和日本的和服到底有哪些淵源?
抖音「漢服女神」火了,當她做這個動作的時候,網友:好美呀
徐嬌一直致力漢服的宣傳,可卻不受圈中人的待見,其實原因很明了
自己選的漢服VS情敵選的漢服,眼光差距挺大,網友:輸得徹底了
漢服婚禮,才是真正的情調
異國人穿漢服什麼感覺?俄羅斯VS印度,看到她:這個女人是我的
學竇靖童機場穿漢服,時髦氣質還文藝,網友:這才是明星的感覺
「中國華服日」引關注,漢服和華服之間到底能不能畫等號?
最火「漢服」時尚,漢服的美,是你想像不到的,穿上仙氣逼人
本以為周潔瓊穿漢服夠驚艷了,看到程瀟穿漢服,我徹底懵了!
漢服,驚艷了你的夏天
復古飄逸的漢服文化流行,是時候認識一下真正的漢服了
漢服並非漢朝人的服裝,起源遠早於漢朝,你知道能追溯到何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