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瀋陽:地勢超低的太清宮,為啥從來都不積水?

揭秘瀋陽:地勢超低的太清宮,為啥從來都不積水?

瀋陽廣宜街,交通崗西南,有一個道觀,雖然瀋陽城裡常年車水馬龍,但這個道觀卻一直輕煙裊裊,不流俗套。小旮長這麼大,經過這裡無數次了,道觀的東邊,那時候還修了一處瀋陽的城牆角樓,這也是瀋陽古城留下的,唯一能證明古城牆存在過的痕迹了。

小旮有時候下雨天打車過這個崗的時候,出租司機大哥總會叨咕一句:你看這太清宮這老祖宗修的怪哈,別管你瀋陽下多大雨,人家這旮就是不存水。今天小旮呢,就跟大家說說這神秘帶感的「太清宮」,還有它從不積水的秘密吧。

太清宮,東北道教第一聖地

瀋陽太清宮,位於瀋陽市瀋河區西順城街與廣宜街交匯處,是道教全真派在東北地區較大的一處宮觀,也是東北地區道教活動的中心,是遼寧主要名勝古迹之一。

太清宮,又名「太清叢林」。始建於康熙二年(1663年),為道士郭守真創建。最初,這個道家宮觀供奉道教老子、儒教孔子和佛教釋迦牟尼,故當時稱「三教堂」。那時建築頗為簡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擴建後,改名為「太清宮」。因道教認為世界有玉清、上清和太清三個發展階段,自從有了物質及人類後,就進入了太清階段,故而得名。1912年11月13日,中華道教總會關東分會在太清宮成立,從此,太清宮成為東北道教第一叢林(中心)。

太清宮原址為一水泡子。康熙二年春,瀋陽大旱,井多枯乾,颳風時,滿城黃土迷漫,盛京將軍烏庫禮慕名請來遼東鐵剎山道士郭守真來沈祈雨。郭守真來後不久,瀋陽普降甘霖,盛京官民因之不勝感激,為挽留郭道士在沈居住,烏庫禮將軍遂令將盛京(今瀋陽)西門外水泡子填平,建道院一所,名曰「三教堂」。

三教堂當時只有「大殿三楹,乃玉皇閣、關帝廟、究堂、單房(住處)數處」,均為郭守真私產。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九月十七日,郭守真羽化(逝世)於三教堂,翌年於後院建塔奉安,稱巍嚴磚塔。1927年改建石塔。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三教堂因遭大水淹沒,殿宇多倒塌。常住道士趙一塵竭力募款逐一翻修,併購得空地,向西開渠瀉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增修外院群房和西院房屋,以及大殿前東西走廊,四周圍院牆,以為屏障。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方得竣工,建成祠宇八十八楹,規模始備,有住持方丈一、監院一、職事十六、道侶百餘,並改名為太清宮。嘉慶年間,曾將山門外圍牆打開,闢為東西直路,並添修造房九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臘月十五日深夜,太清宮失火,玉皇閣被焚,閣內保存的康熙二十年御賜明版木刻道教藏經76部,計5048卷,也全部焚毀。

葛月潭繼任監院後多方集資重修玉皇閣。葛月潭(1854—1934年),原名明新,字月潭,號寧靜子,又稱枕流道人、震庚道人,祖籍山東省邱縣。6歲時隨父移居瀋陽,由於不願同流世俗,遂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20歲時踏入玄門,葛月潭,隨時向那些翰林學士們請教,並拜著名畫家周棠(字少白)為師,攻習丹青,又自學書法。兼學詩、書、畫,號稱三絕。尤以畫花卉、怪石為長,又善詩、賦及行、隸書等,名重一時。詩文傳於後世者頗多,被譽為「關東三才子」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於1952年、1955年、1959年三次撥巨款大興土木,修繕太清宮。1979年,政府再撥巨款,將太清宮修茸一新,恢復其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的面貌。

太清宮佔地5000多平方米,各種殿堂房屋102間,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在太清宮一進院落內,南為靈官殿(原為山門),東側為方丈堂(其東現為山門),西側為雲水堂,正北為關帝殿,殿內木雕暖閣中塑有關羽像。在二進院落,東側為客堂、省心堂,西側有執事室、經堂、北面則為硬山灰瓦前後廊式的老君殿。老君殿闊3間,兩翹斗拱,殿內垂花式木閣中塑有老子坐像。太清宮內有碑13座,石塔一座,匾額很多。但是令人唏噓的是,在文革期間的1966年之後的幾年,這裡的很多古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道教,其實是在唐代傳入遼寧地區的,瀋陽是東北地區道教活動的中心。1352年一名為雲山的道人創建了瀋陽城隍廟後,道教開始發展,陸續出現了一些較有名氣的道教場所,如 明代的斗姆宮、清代的三教堂(太清宮)等。太清宮是我省兩處全國重點宮觀之一(另一處為千山無量觀)。

太清宮不積水,皆因「瀋陽七十二地煞」?

大家路過太清宮都會明顯感覺到,其實太清宮內的地面是比宮外街面低很多的,但是為什麼,無論瀋陽下多大雨,太清宮內都看不到一丁點兒的積水呢?據傳說,這都源於「瀋陽城內七十二坑」的緣故。

所謂的「瀋陽城內七十二坑」,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傳說,但是一直也沒有真正作為一個考古的東西發掘過。所謂的七十二坑,又稱七十二地煞,其實就是古代的所謂「地下排水設施」。但古盛京城的排水,並沒有現在的發達的地下管網,當然也沒有什麼水泥管和鋼管這樣的生產工藝,那,瀋陽城這麼幾百年的排水,又是怎樣進行的呢?

古代瀋陽,並沒有集中供水的設施,衙署和人家,多在院中設井取水,以便日用。至於排水,一般都是在馬路或胡同兩側各挖一道溝渠,彙集道路和兩側建築的排水。估計,這樣的排水溝在當時的瀋陽能有千條之多。

一些重要建築一般都設有統一的排水設施,如盛京皇宮內的排水就有明排和暗排兩種。台上五宮的雨水彙集到四周的更道,再通過專設的排水管排向四周的台下;台下部分由敷設地下的溝渠將雨水排往宮外的市政道路上。雖然目前瀋陽故宮的地面已經大大低於周圍的市政路面,但故宮內一直沒有積水現象發生。福陵和昭陵的排水亦有暗排和明排兩種,陵寢方城內由敷設地下的溝渠將水排出,再順山勢將水排往陵前的「沼」內。福陵天橋下的溝渠便起到彙集山上雨水,排至陵前渾河的作用。據考古專家推測,曾經在1963年發現的昭陵西側風水牆外的暗道和1997年大二環施工時昭陵東紅門外發現的暗道,都極有可能是昭陵的排水設施。

在清代記錄瀋陽生活的文化典藉《瀋陽百詠》中曾經有這樣的詩句來形容瀋陽的七十二坑:「潦水無勞閘放行,不愁春天漲連城。雨晴恰稱妾心意,七十二坑春水平。」這詩就生動地描述了清末瀋陽城排水設施,可見當時並沒有人工的排水工程,雨後潦水四溢,流向低洼的七十二坑內。七十二坑,民間開稱為七十二地煞,因恰符七十二地煞星之數。當時百姓的俗語中,充滿了對七十二坑的神秘感和嘖嘖稱奇的感嘆。

但是坊間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七十二地煞」和清代初期入關前努爾哈赤手下的鄧公池有關。據傳說,鄧大人奉命改造明代的瀋陽內城,改四門為九門八關,皇城內十字大街改井字大街,地面以下修建七十二地煞水通道。據傳說中講,七十二地煞具體位置分別為:瀋陽故宮、太清宮、清昭陵、內治門、懷遠門、撫近門、地載門、鎮邊門、天佑門、福勝門、德勝門、外攘門、小西門、豫親王府、天壇、地壇、風雨壇、望北樓、社稷壇、先農壇、日壇、月壇、魁星樓、八旗子弟學堂等等地段均設有地煞。有人稱在1969年——1970年期間,部分地煞變成防空洞,後期均被拆除,只保留瀋陽故宮、太清宮、清昭陵等四處。瀋陽北陵公園的清昭陵下水道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後期,為了保護文物內部被盜墓賊偷盜,所以將入口填埋很深,目前不知情的人很難找到。

去年的夏天,你還記得那個六月末的大雨嗎?接連不斷的。當時瀋陽最大的新聞好像就是,瀋陽故宮居然一點兒水也沒存住。其實當時的太清宮也是如此。

小旮無從考證七十二地煞是不是古代瀋陽人民的敬畏神明,還是傳說中的鄧公池的瀋陽古城規劃,但從1995年和2016年的兩場大雨來看,瀋陽古城中不積水確有其處。而且確實在那樣一些大雨的考驗下,並沒有使瀋陽故宮這樣的重點文物單位受到水患的影響。所以,瀋陽古城地下的古代排水設施,確實有其存在的一些痕迹可循。但這個城市內的更多如七十二地煞的考證,還需要由更多的考古工作者解除我們更多的疑惑、為我們給出更多的答案。

不知什麼時候起,小旮開始喜歡坐在西順城路上看夕陽,當你在瀋陽路上看著太陽慢慢從懷遠門的城樓上慢慢落去的時候,你可能會突然感覺到瀋陽古城的存在。雖然她只剩下了西北角樓,還有角樓外的這座仙煙直上的道觀。有時候你可能不禁會想問問她:你到底將那些多餘的雨水送去的哪裡?瀋陽的古城,究竟還藏著多少秘密?

也許,帶著這麼多難解的謎題,你才能更了解瀋陽這座城,才能真正了解瀋陽的風土、瀋陽人,當然,也包括,你自己!

記錄回憶,記錄一切,

就在這旮,讀懂瀋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旮是瀋陽 的精彩文章:

TAG:這旮是瀋陽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地宮飛雁真的存在嗎?
揭秘: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 地宮飛雁真的存在嗎?
清宮的最後一位太監揭秘:皇后娘娘沐浴從來不用手,讓人受不了
風水玄學揭秘:太歲頭上真不可動土嗎?
明明這麼累,卻越來越胖?揭秘到底因為啥!
冷宮陰氣太重?揭秘冷宮不開放的原因
揭秘!去台灣,最值得買的是什麼?
揭秘:老鼠蟑螂都吃的非洲人,為什麼不吃大象?原來是
揭秘:越南掀起的來華熱,你知道他們都是來做什麼的嗎?
獨家揭秘:皇太極駕崩後,6歲的順治什麼都沒做,竟然就登基了
大揭秘!香荷芋的產量降低,一定是地沒選好
揭秘:只因這兩個字,皇太極娶了自己的侄女,甚至愛她遠超孝庄!
揭秘:李蓮英是個太監,他是怎麼得到慈禧太后的寵幸的?看後滿面潮紅
揭秘娛樂圈突然暴瘦的明星,正確的減肥觀太重要!
明星冰箱食材大揭秘,黃磊、張傑差太多!沒想到最接地氣的是他
揭秘清朝的奇葩選秀制度,進宮後得寵的概率有多大?看完再也不想穿越了
宇宙揭秘:真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但真空里到底有什麼呢?
揭秘!眼鏡店看著冷清!到底是怎樣賺錢的!你驚訝嗎?
俞凌雄揭秘:成功的人都是靠別人,這招太牛了,怎麼靠?
揭秘:為何道士都是瘦子,和尚都是胖子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