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探索域外漢籍研究新路徑

探索域外漢籍研究新路徑

7月1—2日,由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文學與東亞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舉辦的「第二屆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近百位學者圍繞域外漢籍版本、東亞漢籍交流、東亞文明交涉與文化互動,以及域外漢籍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等進行研討。

研究範圍擴大

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張伯偉表示,從學術史角度來看,域外漢籍不僅開拓了中國學術的新視野,而且代表了中國學術的「新材料」。域外漢籍在今日的價值和意義,已不只是中國典籍的域外延伸,也不限於「吾國之舊籍」的補充增益。它是漢文化之林的獨特品種,是作為中國文化對話者、批判者的「異域之眼」。

當前,對於域外漢籍的定義,國內外學界尚有不同的聲音。台北大學名譽教授王國良告訴記者,「域外漢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起初重點研究的是韓國人、日本人和越南人用漢字書寫的書籍,也就是狹義的域外漢籍。後來,隨著域外漢籍研究的發展,流傳與保存在海外的中國典籍、國外翻刻和抄寫的中國典籍等,也被中國學界納入域外漢籍的研究領域」。

張伯偉表示,域外漢籍是存在於中國之外或域外人士用漢文撰寫的各類典籍。它主要包括:歷史上域外人士用漢文書寫的典籍;中國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流失在域外的中國古籍。目前,這一定義被大多數學者接受。

「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漢籍,是因為歷史上有一個漢文化圈,這個文化圈以漢字為書寫文字。所以,域外漢籍的研究對提升漢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影響具有重要作用。」張伯偉表示,域外漢籍的研究能夠增進東亞國家之間的了解,促使它們尋找到共同的文化根基,利於東亞各國求同存異,營造安全、合作的國際環境。

從學術的角度而言,開展域外漢籍研究有利於提升東亞研究的學術話語權。「我國學界的研究方法多是從西方引進而來,然而,域外漢籍的研究則有利於學者總結東亞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張伯偉說。

發現新問題新方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交流日益頻繁,域外漢籍逐漸成為各國學者關注的熱點。但是由於早期條件有限,學者們常常要奔走於東亞各國圖書館,用最原始的方式,耗費很多人力、物力、財力,才能收集到第一手的域外漢籍資料。

近10年來,域外漢籍整理與研究事業蓬勃發展,現已成為學界日益重視的領域。關注域外漢籍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地域也越來越廣。南京大學2000年成立了最早的東亞漢籍研究機構——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此後,台灣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紛紛成立了域外漢籍研究機構,出版了大量域外漢籍的整理資料和研究專著,如《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域外漢籍研究叢書》等。

「在西方國家,域外漢籍研究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領域,相關研究者也不多。但這是個很有趣的領域,將吸引更多學者的目光。」加拿大約克大學講座教授傅佛果說。在東亞其他國家,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韓國古典翻譯研究院等,都有較為大型的域外漢籍資料庫。這使得學者可以很容易地獲得一些很好的域外漢籍資料。

「也正是由於資料的積累,使得當前域外漢籍研究從較注重新材料的整理,逐漸轉變為更注重對新問題的闡釋,以及對新理論、新方法的探索。」張伯偉表示,新材料必須和新問題、新方法結合在一起,才能夠達成學術重建或典範轉移的結果。

這些新問題、新方法也吸引著不同學科學者的關注。「域外漢籍研究是一個富有開拓性的領域,已經成為21世紀人文學術新的增長點。」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水上雅晴表示,在該領域研究中,經學、史學、文學、目錄學等傳統學術的學者構成了研究群體的基本部分,其他領域的學者也逐漸開始關注這方面研究。此外,最近一些日本學者開始利用微型觀測器詳細分析敦煌文獻的紙材,這說明域外漢籍的研究方法也逐漸擴展。

在整體視域下研究域外漢籍

「在域外漢籍的蓬勃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相關資料重複影印等。」張伯偉認為,即使是從未影印的材料,在影印時也應做好解題工作,盡量保證材料收集的全面性;而針對影印過的材料,應做一些更精細的加工,進一步提升材料整理的學術性。

張伯偉說,各種文學觀念、文體變遷、典範的形成與轉移、書籍的環流與閱讀等,往往會產生很多新問題,需要用新方法來處理。可以把東亞漢文學研究當成一個文學理論實驗室,重新思考東亞漢文學的位置和意義。

「一切文學史都是某種被歸納出來的結構,研究者和批評家有義務賦予這些概念、範疇某種關聯性,而單純的民族語言學歸類法不足以對它們加以論證。」張伯偉認為,域外漢籍研究不是國別研究,應當把其中的選題放在整個東亞漢文化圈的視域下進行整體研究。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具體的個案研究,進一步提煉域外文獻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對此,傅佛果表示,西方學者更注重微觀研究,但能將東亞整個領域聯結起來的大局觀同樣重要。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卞東波提出,在資料眾多的情況,除了注重資料的匯總與整合,還應以問題為中心。如此才能更好地獲取資料,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東亞各國傳播與交流中的流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近代中國口岸貿易研究的「空間」視角
王昌忠:百年中國「審美」概念的歷史沿革及其意義
李德鵬:從語言功能的角度進行語言分類
中華農業文明的融合與再生
內心的衝突和憂傷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探討我所中醫文化學科研究方向與研究路徑
【新書介紹】廣西北部灣地區出土漢代文物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邊疆時空】王新英 商顯英 | 吉林省近代鐵路站舍建築調查與研究 ——以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吉海鐵路為例
埋藏環境研究新進展
巴山重樓繁殖技術研究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南洋文庫」首套叢書《東南亞華僑口述歷史叢編》順利出版
煙台半島白癜風研究院開通北京專家楊海珍教授特需門診
浙江大學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轉型和理論創新
【新書介紹】絲綢之路棉紡織考古研究
走進「西南巨儒」的學術世界——訪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審張劍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南海群島旅遊開發研究
【邊疆時空】追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治史路徑——陳支平教授訪談
【學術快訊】上外中東研究所博士生譯著北大王逸舟作品《創造性介入:中國外交新取向》阿拉伯文版出版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山西平遙橫坡古村
從「海洋史觀」新角度認識南漢國 ——訪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慶新
【新書介紹】金銀器與草原絲綢之路研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熱液區阿爾文蝦的適應性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挪威冰川融化為考古研究添新證
京津冀鋼鐵污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