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方文山: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本來就是不願意當自己

專訪方文山: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本來就是不願意當自己

歌詞可以有如此美的文學意境:「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歌詞也可以有電影橋段般的畫面感:「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櫥窗前,凝視碑文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你那張我深愛的臉。」能寫出《青花瓷》《愛在西元前》這樣歌詞的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靈感?

前些天,《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一場活動上偶遇它們的作者方文山,他這次有點跨界——為「京東文學獎」當評委。前進帽、牛仔褲、花上衣,山羊鬍……撲面而來的台灣流行音樂風格和同台的大陸作家畫風明顯不同。不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遜在他身上同樣體現。「我不曉得誰給我加上『音樂詩人』或『文字大師』的頭銜,我就是文字工作者而已。我不認為自己有天分,是靠後天學習的累積。」方文山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

從宋詞中吸收養分

環球時報:你的歌詞有很強的畫面感和文學意境,據說你將歌詞當成電影腳本去營造。你如何在文字之內與文字之外獲取靈感與養分?

方文山:我很喜歡強調所謂的畫面感,因為畫面感會讓歌詞有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會讓人家進入故事裡面。不過,我並不是把每一首歌詞都當作電影腳本去經營,那樣也太累了,而且沒必要。像《青花瓷》這樣的歌,因為要呼應瓷器和器皿製造的過程,才會把它當成電影腳本經營,要去收集資料,消化資料。否則一般大多數狀態下,流行音樂的歌詞只是一種情緒而已,只是一種意境的營造,不需要收集資料。歌詞里有很強的畫面感跟文學意境,某一部分是來自於我早期的編劇訓練,因為之前我參加過一些編劇的課程,它強調人、時、物、景,這些東西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歌詞創作的一個技巧,或者是文字上的畫面感。

我的創作養分其實更多來自於閱讀,因為閱讀會讓你看到不同的世界。比較直接的養分其實是宋詞,因為宋詞裡面一些文字的畫面感很美,或者一些詩歌,也會變成創作的養分。

環球時報:有報道稱,你選擇「中國風」作為主打風格,是因為台灣樂壇缺少此元素。現在有很多人跟隨你,未來你還會繼續創作這一風格嗎?當今華語樂壇市場還缺什麼?

方文山:我不是選擇把所謂「中國風」歌曲當作主打類型,而是我認為華語歌詞創作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多元的題材,所以我才覺得,談情說愛也可以把時空架設在某一個朝代或者某一個時空背景。那個時空背景可以是田園風光、偏古代的風格,或者是偏宋詞的風格,慢慢就被歸為「中國風」。其實,「中國風」只佔我歌詞創作的1/5,我也寫一些都會風格、小清新風格、偏文青類的,或者比較天馬行空的,所以,「中國風」並不是我的主打風格,而是我創作的類型之一。我不並認為有人追隨我的「中國風」,因為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寫的一種類型,「中國風」歌詞並不是我們發明的,早在台灣的校園流行音樂時期就有這樣一種風格了。當然,我會繼續去創作這樣的風格。

至於當今的華語樂壇缺什麼,如果單單指歌詞的話,我覺得各種類型都有了,批判的、鄉愁的、愛情的、都會的、中國風的……從主題上看,主導歌都是愛情題材。因為沒有勇氣,因為商業機制的關係,不太會有歌手把關心環境、關懷社會的非愛情議題當主打,我覺得是缺少這種勇氣。

同樣看一部電影,

你把它當娛樂還是學習

環球時報:在《演好自己的偶像劇》一書中,你說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當自己,永遠羨慕別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悟?

方文山:當初我寫那本書是有點勵志性的,因為自己工作這麼多年,一定有一些觀察、心得、經驗可以提供給年輕朋友參考。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本來就是不願意當自己,因為你根本就覺得別人什麼都好:別人的顏值比較高,別人的身材比較好,別人的學歷漂亮,別人的出身背景比你有優勢……在你根本就不想當自己的狀況下,你怎麼會經營自己的人生?你怎麼會去認同自己的生活?在沒有自我認同感的狀況下,你怎麼會去想要達到什麼目標?你怎麼會覺得未來有希望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指紋、DNA一樣,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人生,你就是在演自己這出人生的偶像劇,每個人都是自己偶像劇裡面的主角。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不要去羨慕別人的故事,因為別人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什麼挫折、什麼困難、什麼不能讓外界知道的事,你永遠不知道。你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那一面。有句俗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才得出這個所謂的結論,希望激勵年輕朋友。

環球時報:你被稱為「音樂詩人」、「文字大師」,但你沒有上過大學,對文字的把握更多是天分嗎?真正的人才培養是否不需要傳統的教育方式?

方文山:我不曉得誰給我加上「音樂詩人」或「文字大師」的頭銜,我就是文字工作者而已。至於說對文字的把握,我不認為我有天分,是靠後天的學習。學習的累積會反映在你的創作上。

我確實沒有上大學,可這並不代表上大學不重要。因為上大學後,你可以認識同階層、同頻率的人,對以後你的人際關係是有意義的。學校的傳統教育是基礎,任何人都需要基礎,只是說如果你自己熱愛某一個領域,不管是設計、攝影,還是文字、音樂,你會自發地去吸收、主動去學習,那個熱度和強度是最強的,不是學校教育可以提供的。學校教育就像打地基,地基打得深,樓才蓋得高,所以學校的基礎教育是有意義的,可是自己的外牆蓋成什麼風格,就要看你後來喜歡哪個領域的創作,自己有沒有自行去吸收。學習不是只能在學校,在社會上也可以,你去看展覽、看電影、看小說,聽不同的音樂,這些都是學習,就在於你是把它當休閑還是學習。如果是休閑,可能只是享受。如果是學習,就會從裡面發掘出需要的養分。就好像同樣看一部電影,有些人只是當休閑娛樂,有些人就把它當作某種程度的影像功課,他會去看剪輯,看分鏡,看配樂,看演員的演技,這其實都是一種吸收,就在於你的心態。

台灣流行音樂的影響力會降,

這是一定的趨勢

環球時報:最近幾年,你開始嘗試拍電影,嘗試之後什麼感覺?拍電影比寫歌詞難在哪?未來會以電影為主,作詞為輔嗎?

方文山:首先強調,其實沒有什麼為主或為輔,就看工作安排,只是說跨領域創作吧。歌詞是跟音樂結合,電影是跟影像結合。這幾年我之所以跨領域,是因為歌詞的文字很短,就是配合一首歌的長度,四五分鐘其實說不了什麼完整的故事,它沒辦法有伏筆,沒辦法有人物關聯,也沒辦法有人物的性格,會覺得可惜。而影像創作會比較完整。拍電影跟寫歌詞差異性非常非常大,歌詞一個人就可以獨立完成了,一台電腦,一個晚上,一首歌就出來了。但是,你想要拍一部電影,那太難了,劇本的撰寫、演員的遴選、資金的籌備、後期的剪輯、調光、配樂……忙起來起碼要半年。而且拍電影會跟很多人互動,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不是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你必須依賴攝影師、導演、演員、編劇,甚至要找到對的製作人、場景、美術、燈光。可是寫歌詞、寫小說這種文字創作就單純多了,只有你跟文字對話而已。

環球時報:在你看來,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有什麼優勢?目前存在什麼問題?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方文山: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優勢在於獨特性吧。因為在台灣這塊土地,它的美學養分跟大陸可能會多少有點不一樣,就像香港一些比較港式風格的流行音樂,它多多少少會有市場的區隔,這種區隔是地域文化造成的。我常常舉個例子,如果有紀錄片要拍華語流行音樂史,如果少了台灣的流行音樂,這個紀錄片幾乎就不能拍了,因為台灣的華語流行音樂幾乎沒有中斷過,很完整,一直到現在還在大中華地區有一定影響力。不過,大陸的流行音樂發展非常快速,就現在而言,類型比台灣多元,有民族風的、大西北的、民歌、美聲、民謠、重金屬、搖滾樂等等。我覺得,因為大陸的人口基數很大,所以它的音樂類型和分眾市場比台灣豐富。相對來說,台灣的問題是太單一,很強勢的主流流行音樂目前在台灣還是居於市場的領導地位,這會削弱其他多元的音樂題材,會很可惜。

未來,我覺得內地的音樂市場會慢慢成熟,台灣的音樂產業優勢會慢慢衰減,它永遠會在,只是它的影響力會降低,這是一定的趨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 的精彩文章:

人民日報:@印度,界限就是底線!
就是這條走廊,讓印度成天生活在被中國鎖喉的瘋狂臆想中
李顯龍家族爭端或迎轉機 弟弟妹妹稱願意私下和解
沒想到,這個國家如此發達也害怕「美國文化入侵」

TAG:環球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專訪金庸:我在寫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
專訪《小歡喜》總製片人徐曉鷗:有悲才有喜,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專訪陳思誠:電影其實就是鏡子,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
「不變就不是潮流,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堅持所在」|李燦森專訪
專訪學而思:我們是這樣做大語文的
他出場就讓人笑,卻說自己不是喜劇演員丨專訪
王寶強最近專訪自述:不後悔做的每件事,最後慘的一定是惡人
「不變就不是潮流,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堅持所在」 | 李燦森專訪
專訪作家阿來:十年過去了,沒有一本寫汶川地震的書讓我感動
專訪吳楠:當導演一定要有自己的劇本
專訪王凱:好不好只能交給大家去評判,我只是干好我自己的事
專訪《歸去來》導演劉江:作為一個創作者,你要有一些責任,不能那麼任性
專訪歐文:在騎士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但德魯大叔想做自己
超氣人偶像焦邁奇:把自己當個人看,氣質就很乾凈!#著調專訪
專訪鄧倫:和熱巴拍戲每天都是甜甜的小可愛,就像戀愛了一樣
皮亞尼奇專訪:我不喜歡花哨的動作,更願做簡單的事情
張藝興專訪: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做藝人,給自己定的目標一直是天空
專訪王櫟鑫:我就羨慕小鮮肉比我掙得多,其他一點都不羨慕
專訪李睿珺:如果一個導演還需要別人鼓勵,那就不要做導演
趙麗穎接受專訪,在節目中爆料自己的一個業餘愛好,聽了讓人很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