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延續至今無人能抵!看一高人如何解讀太極拳論精華篇!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延續至今無人能抵!看一高人如何解讀太極拳論精華篇!

理論不過就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並非是什麼不可撼動的神殿。對於初學者來說,自身的感覺不足以指引自己前行,因此,借鑒前人的經驗就成為了非常好的選擇。理解對了就對自己有幫助,理解錯了就會害了自己。理論是一個引路的燈塔,現如今的問題就是「老燈塔很模糊」。你說他指的路錯,但有走到正確位置的人;你說他指的路對,死在半路上的數都數不過來。

一百多年來,在太極拳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誰是太極拳的發明者、開創者,也即誰是正宗?另一個是太極拳之名起於何時?在這麼多年的爭論中,無論哪家哪派,何氏太極拳,都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崇敬有加,沒有發現有人提出異議。

自從武禹襄發現並將其公佈於世以來,各家都把其作為太極拳的核心理論,予以闡釋本氏太極拳之正確。也有一些觀點提出說:王宗岳太極拳論也只是一家之論,還要講陳長興、陳鑫等的論點…… 。

縱觀眾多武術理論家,對太極拳論的理論,只是闡釋其理論,無不是將「太極拳」和「論」分開來說,沒有人將「太極」和「拳論」分開來講的。實際上也可以從另一方面去看。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應該是以「太極」之理來論「拳」,並不是創造了太極拳的理論。太極拳是後人利用了其拳論的名稱,把自己的拳稱為「太極拳」,當時可能並無「太極拳」這一名稱。所謂「太極十三勢」實際上講的是「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絕也。之後即將所謂「八卦」,「五行」合為「十三勢」也。

王宗岳是否在研究長拳中,通過學習前人的理論,用「太極」之理闡釋拳理。寫出了這麼一篇論文,也未可知,比如「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說明前人的拳論已有「四兩撥千斤」之句。他以此來證明拳的勝負不是由力的大小來決定的,是技術的高低。「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說明當時就有老者練的拳雖慢,但能抵住許多練快拳的人。以此來證明練快拳的技術不過關,在技術高的老者面前也出醜,人多不頂用。但是練此拳不用力是不行的。「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些論點都突出了一個勝負在於技術高低,功力大小,不在快慢有力無力。並把陰和陽作為論點的中心。「陰陽相濟,方為懂勁」。而什麼是陰陽沒有再仔細的論述。但開頭便說明了,陰和陽是太極所生。而「太極」之理又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本土哲學之理。他是從哲學上去解釋這種拳的拳理。用「太極」之理去闡述「功法」、「拳法」決非王宗岳一人。但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確延續至今無人能抵。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五大流派:楊式和吳式,武式和孫式,陳式和後來出現的趙堡鎮和式,是繼承關係比較明顯外。(趙堡鎮和式不承認與陳式有繼承關係。但從其拳架上,有雷同的很多,至於誰在先誰在後不得而知)。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都有其獨立的特點。

按傳統的說法,楊露禪從學於陳長興,是楊露禪到北京教拳把此拳公諸於世。才有了後來的五大流派太極拳。又有說法是武禹裹發現了「太極拳論」才把此拳說成了「太極拳」。武禹裹開始從學於楊露禪。至到楊露禪到北京教拳,還說此拳是綿拳,沒有太極拳之說。還有說,陳式太極拳,實際上是「陳家紅炮錘」,根本不讓外傳。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其另有師傅學習的「太極拳」,只是把太極拳法傳給了楊露禪。楊式之後吳式和武式等都把「太極拳」始於張三丰做為遺訓。而陳家又說楊露禪始學於陳長興。是陳家人創造了「太極拳」。傳給了楊露禪。武式太極拳是在陳式小架的基礎上改造的拳種等至今爭論不休。但無論怎樣爭論,都把自己的拳往「太極」上靠是不爭的事實。近些年來又有了「宗岳門」王氏太極拳以及武當太極拳流派,並且稱為正宗太極,自古而來。所以可以這樣說,凡是以「太極」之理,指導並貫穿於拳中的拳都可叫「太極拳」。也可以這樣說:按照王宗岳的論點,真正遵循「太極」之理,練拳到神明階段是無敵於天下的。所以,太極拳是無敵的,只要是有敵的那你練的就不是「太極拳」。或者是沒有入「太極拳」之門。過去歷史上各路太極名人,都被後人稱無敵手。但沒有人去考證相互之間有無同年代的名人,在一起有無比試誰是第一的記載。只能說真正成為高人了,就不再追求「無敵於天下」之名了。所以,高人是潛藏的,他與現代奧運精神不是同一種精神。

另外,講「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的不只是「太極拳」一種拳,現在其它有的拳種不打「太極拳」的旗號,也在講「四兩撥千斤」,是否在用「太極」之理對其拳進行改造,還是歷史同源於「太極拳」的另一分枝未曾可知。但從歷史上的許多名人來看,真正稱上「無敵」的大都是身兼多種拳術為一身,而最後又歸為「太極」是為何?是不是太極拳是老人拳;青年時代是打拚年代,學了其他快拳,功夫不到家,在和太極高手比試中敗下來,最終又拜太極拳師為師,進入「太極」門。再者,除了「太極拳」用「太極」之名稱做拳種外,其它均都是比較形象的拳。比如:猴拳、龍拳、鶴拳、蛇拳等。又比如:岳家拳、戚家拳、楊家拳、木蘭拳等。再比如:軍隊上的擒敵拳等。只有「太極拳」用古代人闡述世界本源的哲學名詞——「太極」來命名。「太極」是道家對宇宙本源的哲學論述,認為萬物歸太極,是太極孕育生養了天地,生養了世間萬物。他是大道,至簡至易,又無所不包。所以用他來命名一個拳種,也就必須具有這特性。即這種拳是至簡至易的,但又無所不包的。王宗岳用「太極」之理來闡述拳。主要是說這種拳要體現陰陽,因為天地代表了陰陽,人身是一小天地,也要體現陰陽,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動就得分出陰陽,一靜就要歸於太極。但陰陽又是無所不包的,所有事物都具有陰陽之特性,陰陽又包含在萬事萬物中。所以這種拳是大道的修鍊。是終歸太極的修鍊。任何其它拳種都不可比擬,而這種拳能夠完成或替代任何拳所要達到的鍛煉目的。並且用這一理論能夠改造和完善任何拳種,而其他拳種則不能改造太極拳,所以他是無敵的,有敵的只是所謂練拳的人。

王宗岳是用「太極」之理來論拳。說按照「太極」之理來練,就能達到「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之效果。這種拳最科學,最省力,技術最全面,又是最簡單的拳。並不是先有了「太極拳」之後才有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而是王宗岳有了這麼一篇「拳論」,才逐步產生出了「太極拳」這一拳種。這一推論是否正確也未曾可知,由待大家評說吧!

王宗岳其人是誰?生於何處?有無其人?我們且不做探究。正像《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其人是誰?生於何處等沒有定論一樣。這都留給歷史學家去探究。但這並不影響「太極拳論」及《道德經》的博大精深,值得我們予以學習和研究。

「太極」一詞源於道家(有說源於易經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但也有人說,周易原本沒有「易有太極」之說,原文是「易有大恆,是生兩儀。」易有太極是後人對周易的更改),其理論根據是老子的《道德經》。因為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開創之篇。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思想理論體系的核心。它涵義博大精深。無論從歷史角度,社會的角度,武學角度,文學角度,美學角度都可去認識、理解和探索。

從而找到理論根據。因為其思想體系是開創了中國哲學體系及辯證法。用「太極」之理來論「拳」,也必然依據「道」之理。所以,王宗岳開篇便提出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論點。

何為無極?它是「道德經」首先提出來的概念。歷代名家都對無極進行過闡釋。我認為在這裡應為無極是一個沒有缺口,無間斷的循環。內涵是無之極。其象為「O」,其德為大無外,小無內,無形無象,無音無味,無陰無陽,謂之無。

何為太極?從無極引伸過來,太極是這一循環出現間斷後的現象。其象為「一」,其德為大到極點,呈陽性;小到極點呈陰性。太極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一旦完成這個過程就呈出了「二」,呈現出陰陽兩性,或陰或陽。所以太極為陰陽之母。其根據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裡「道」為無極,一為太極,二為陰陽、三為和。或叫第三者;或叫陰陽合抱的統一體。在這裡王宗岳提出了「太極拳」理的特徵。即陰陽觀。說你在練拳過程中要呈現出「太極」的特徵,即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之則分出陰陽,每一處的動有每一處的陰陽,陽呈實性,陰呈虛性、無論是意動還是形動,都需分出虛實、陰陽。陰陽相合就是靜,其靜為真靜,此是第一要求。第二方面指出了這個動和靜,分和合,是一個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無動無所謂靜,無靜無謂動。無分無所謂合。而且動靜相生,體現的動極而靜,靜極而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要純任自然,不能有任何主觀摻入。

這樣,王宗岳從大道理入手,去闡述,去展開。先從宏觀再到微觀。首先指明了「拳道合一」是太極拳修鍊之本。也指明「太極」之理。歸根於「無極」歸根於「道」。所以其上層功夫是「無形無象」,即《道德經》中所說的「大方無隅,大象無形」。是拳道修鍊的最高境界。是太極拳之體。

接下來,王宗岳按照「太極」之理,提出了一個「拳術」的標準,也就是太極拳的用。即:「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過就是過頭了。及是跟不上。沒有過頭的時候,不能跟不上。既不過頭又不能跟不上,如何做到呢?就是隨曲就伸。只有隨曲才能無過,只有就伸才能跟上。在後來的太極拳術發展中,由此引伸出了「不頂不丟,不偏不抗」的推手原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這兩句是接手原則。提出了「剛柔、順背、走黏」三對矛盾。其代表了攻守雙方。剛代表進攻的一方,柔則代表防守的一方。假如我做作為防守的一方。我要通過「走」這一形式把來力化掉,這樣才能無過。我順人背謂之黏,通過「走」實現了我得勁了,對方不得勁的情況,這就叫作黏」。「走」和「黏」是拳術的接手功夫。聯繫上句,隨曲就伸。在後來的發展中,人們提出了「粘、連、黏、隨」的推手方法,而這四個字也成為內家拳術中通用的手法。

下面「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急應、緩隨體現了「拳術」的特殊要求。它的理論根據則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故幾於道。」在人們能看到的事物中,最屬水的特性是急應緩隨。外表處柔而內涵強大,水的特性是「趨高而避下,隨意而成形」。自己的形完全是隨著外力,隨著對方而變化。就是這樣,外柔的水性。確能滴水穿石,涓流成河,落差成瀑,匯聚成海,無所不能,體現的是柔弱勝剛強。「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任何拳術有萬千種變化,我只急能應,緩能隨,就可無往而不勝。因而太極拳論的闡述的理是《道德經》中所闡述的特殊的理,即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王宗岳在研究前人的基礎上,指出了如何才能實現「柔勝剛,弱勝強」的方法。即太極拳術的標準和方法。

「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在這裡王宗岳提出了「太極拳」修鍊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學著(招)階段。什麼是著(招),就是學接手功夫,也可叫「粘著」、「 黏著」。雖然太極拳不是靠招勝人,是靠勢勝人。但學招又是入門的必由之路,這是辯證的統一。

大凡無論什麼拳術,都是從學招入門的。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招法,而太極拳的招法就是「走」、「粘」著(招)法,用時就是「急應、緩隨」。但這個「走」、「粘」招法中確可分出上百種接手走化的具體動作和運動路線。通過這些著法的熟練掌握,使身體能在僵硬狀態下逐步鬆開,去僵求柔,來適應著法的需要,就是能夠逐步由做不到位到做到位。

這個過程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王宗岳在這裡用了一個「漸悟」的詞,和「漸悟」對應的就是「頓悟」,為什麼不能「頓悟」懂勁?像「佛」家修鍊就有「頓悟」之說,就是在練功時突然有一天在練功中「茅塞頓開」,所謂「開了天目」上了一個大的台階。而太極拳為什麼不行呢?因為太極拳的懂勁是在和對手的對抗中逐漸上身的,他是不可能在不懂招法的情況下突然能做到「懂勁」了。開始是師傅言傳身教,告訴你身法如何達到要求,如何用「心」學拳練拳。

每一個動作如何動,為什麼這樣動,並且親自示範領著你走,在推手中給你喂勁。這個過程,也是檢驗學員「悟」性的時候。有的學員(徒弟)領悟的快,適應的快就叫做「悟」性好。他能辯證地吸收,能夠對每一項要求融會貫通。對在「拳」中某一勢的一個動作指出了毛病,他能夠自己聯繫到其它勢中的動作中所有的毛病,能自己改正過來。每改一個毛病,能「悟」出一個道理,並能 「體」悟出不同於以往的感覺。這就是一個小的「頓悟」。而正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的「頓悟」連結起來成為「漸悟」過程,形成由招熟到懂勁的過程;由不懂接手不會接手光挨打,到少挨打,逐漸到不挨打的懂勁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恆」心是堅持不下來的。

常言「萬事開頭難」。其實難就難在現實與想像不能統一的時候,你能不能變通過來。既使一些有文化的人,看了很多理論書籍,在進入的時候自己想的與現實學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出現迷茫。不知道現時學的是為以後打基礎的。往往一些為提高素質的修鍊方法,與技擊表面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而只有等到身上懂勁後,才能體會出來。就像一些速算能力很強的人,他也是從1、2、3、4的單數開始學起一樣。沒有基礎或基礎打不好,既使蓋起一座樓房,也是危房,隨時會傾倒,不能光看它表面雄偉壯觀。這些道理能夠與現實變通過來,就不感覺難了,或者感覺難但不會退縮了。

到了懂勁階段,再往上升,就像上台階一樣,無論是身體自我感覺還是在和別人交手中,對方的感覺。勁路的轉換上升,是像螺旋階梯一樣,每上一個台階都會明白出一個很深的道理,並能指導你往更高的台階和更深的道理去探索,也可以說能達到「自學」階段了。在和師傅的交手中,雖然你的功夫沒有師傅的功夫深,但師傅能領著你的勁往前走了。就像攀登高峰,不遠萬里來到了主峰腳下,剩下的就是如何攀上去。到這時你回過頭來,往回看看開始學習的過程,就會感覺,沒有以前的基礎,上山是不會這麼順利的。就像從平原到深山的路途遙遠,你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不是坐飛機或汽車來的。這個走路的過程,會對你上山有很大的幫助,都是上山,你會覺得上一個台階很輕鬆。而坐飛機去的上一個台階都會感到氣短。就是在上山過程中,也是一個神位,一個神位,穿過去拜的,正因為你覺得輕鬆,才會比坐飛機汽車去的人上的更高。才不會覺得難,才會更有希望到達頂峰,達到神明階段。

為何用「階及」呢?因為懂勁後身上的提升是整體的,不像懂勁前,它是由零星的、鬆散的逐步匯聚,使你到達懂勁階段的。懂勁後每一次的「轉換」或叫「換勁」都是整體性的一次提高。像上一個台階似的,整體提升了一個高度。有人把「太極拳」分成三層九段,有的分為五個層次或七個層次。這些都可以說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個人見解,能見到多少,定的東西就不會超過其所「見」所「悟」的高度。他們所指的「神明」並非是一個高度,而王宗岳所指的「神明」是用「太極」之理來闡發的「神明」。並不是一般地「能將人發於丈外」,或叫「沾手而應」等。是比這樣的層次高的多的層次。是達到「無」的狀態下的功夫。最淺顯的說法叫做「無招勝有招」,而且還只是一個小的方面的說法。真正「神明」階段,便是「大方無隅,大象無形」的高度。

然而要達到這樣的高度。非用力日久,不能貫通。「太極」十年不出門,並非只是一句口頭禪,而是實實在在的形容。凡想在短期內能達到「峰頂」的人都是妄想。凡承諾「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能讓你功成者,都是騙人的,若你想用很短的時間學會一樣功夫,那你就不要來入「太極」之門,其它所謂功夫門派五花八門有的是,但都不是真的「太極」功夫。等你進入「太極」之門,真正達到接近「神明」的階段的時候,你將會笑看人生和「悲」心長存,有的甚至會把一生學到的「功夫」扔掉,而從「頭」開始。會感到一生說過許多話,講的理都是錯的。但他對平常人或剛踏入「太極」之門的人又都是對的。你再講話和闡發任何「悟」理就是人們理解不了的「理」了。所以你也就不再開口去講了。故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許多人說楊露禪把「拳」打慢是為了適應當時「八旗子弟」和年齡大的需要,就連一些名人也這樣認為。這是只看到現象,沒有看到本質。就像大象走路,看起來很慢,不像螞蟻的腿靈活一樣,可大象的一步要讓螞蟻狂奔多少步啊?楊露禪是把「拳」打大後,才出現的情景,「旗人」跟著去學又是另一會事兒了。你看見的快是小河的溪流,巡徊于山川,石縫之間,等它匯成大江大河了,就只能看見其緩慢的流淌了。再到大海後,雄偉的海浪只能在有岸的地方才能看到它的相貌,大海之內就什麼也看不到了。王宗岳在提出「拳術」標準後,緊接著提出了如何才能達到這個標準。下面一段從具體的手法、身法、勁路的走向等方面去闡述太極拳是如何能成為無敵拳的。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這是告訴你如何接手。第一要神虛領,手頂勁。就是首先神要領起來,要全神貫注。眼為神之苗,兩眼要密切注視對方的微小舉動,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主要是從神上說的。用自己的神罩住對方,並能觀察到對手內心的活動。通過其眼神和身體的微小動作,就能判斷出其力點所指和勁路方向。同時有的放矢。假如眼神觀察出現失誤,通過手的接觸來摸清對方之勁,所以手還要接住對方之勁,做到不頂不丟,就是捧著點兒。這樣能夠直接驗證眼神觀察的正確與否,並通過手的接觸從觸覺上來判斷對方勁力走向。以便做出正確的反應。第二要氣沉丹田。採用腹式呼吸,這樣才能做到動中求靜,臨陣不亂。俗話講「沉住氣」。再者只有氣沉丹田,才能做到上虛下實,穩固下盤。這裡的氣非中醫所指之氣。拳術中的氣是和勁力聯繫在一起的,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氣沉丹田並不是指呼吸之氣能夠沉到丹田之處。呼吸之氣只能在肺部,用腹式呼吸只能延長呼吸時間,壓迫膈肌下移,從感覺上好像在丹田處,實際這樣的氣在任何地方都沉不住,他是遍布全身的,沉在那裡都是憋氣。而氣沉丹田之氣,專指「能量源」,是催勁的介質和先導。同時丹田之說有多種說法:有上中下丹田之說,位置有頭、胸、小腹之對應說,也有胸、小腹、湧泉之說,你究竟把氣沉到哪裡?大部分人認為是臍下1--3寸部位,任脈與帶脈的交叉點。其實氣沉丹田在打坐中必然要沉到小腹部位的丹田處,但在站立的情況下重心要達到腳底腳跟部位,有的門派要求沉到湧泉穴。這裡關鍵是如何能使身體站得更穩,在自己受力時把對方的來力吸引到腳下,通過傳導使勁到地下,又通過地的反彈作用,把勁反彈上來,使勁作用於發力點上去。這一過程怎樣才能最快,最有效、最省力等。氣沉丹田之目的主要在這裡。第三要不偏不倚。多數人都認為王宗岳要求立身要中正,不歪不傾斜,不偏離中心。但這只是其一。另外最重要的是應敵時一定要正面對敵。只有做到正面對敵,才能做到我順人背,並且以我之不偏對其偏,以我不倚對其倚。對於自身講,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旋轉自如,不易傾倒。第四是忽隱忽現,講了接手的技術,在對方來勁時要隱藏自己的勁,順其而接。若對方不給勁,要用虛招給對方一點力,試探對方的勁,虛中有實,若對方無準備的情況下就虛變實了,將其發出。若對方有備可起到吸引對方勁的作用----「調虎離山」、「引蛇出洞」把對方的勁調出來,從而達到「引勁落空」的效果,以便予以還擊。為何用忽隱忽現不用時隱時現呢?因為其是一瞬間之變化。往往隱現

變化多次都是一瞬間之事。並且隱和現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相對於對方來勁我即隱藏但並非不用勁,而是順著其勁力方向而走,使對方感覺不到勁,待對方感覺到勁時為時已晚,已達到我順人背了。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這幾句話則深刻體現了「粘、連、黏、隨」的打手法或叫推手法。「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有多種解釋。我認為在這裡王宗岳重點強調了平衡之法,引化之法。從平衡之法講,重心在左側,左肩、左手必須要虛,而右手則是實的。反之,重心在右側,右腿是實的,右側肩、右手必須要虛,而左手則是實的。它是對稱的平衡。進一步強調了上虛下實。在拳術中講打人要打其實腳,只有打其實腳才能使其拔根。反過來講,我左腳實了,對方的力過來上邊確是虛的,就能旋轉,就能引化來力。當左腳為實時,左手的勁一定要傳遞到右手上去。這樣就能達到旋轉自如引化之目的。下面「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低,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則突出了拳術通過鍛煉後的身法和引化特點,人往高處走,我引的他更高;人往低處走,我則引的其更低;人往遠處走,我則引的其更長。三個更字實際是破壞對方重心之意。但是不能退,退之則愈促,就是越退越被動。要以退為進,退中有進。假退真進。總之拳術的初級功夫到懂勁階段,應當做到以上這些。到達中級功夫就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高度的靈性,由松沉上升到輕靈,進而透空。皮膚的靈敏度達到蠅蟲不能落的程度,高度的知覺和快速反應能力,在與對手接觸中連一羽都加不進去。我想這時才會真正步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的最高境界。但我輩所追求的太極拳應該是:「上德若谷」。「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郝月如太極拳十三種身法要領
李經梧老師所藏《太極拳秘宗》!融吳式、陳式、楊式、孫式等 四家太極功夫於一體,臻於化境
侯天才老師講解趙堡太極拳「金剛三大對」
李雅軒太極大師心得體會42條,適合太極拳初學和進階研讀!
很多初學太極拳者比較困惑的問題:獨立拳式動作如何站穩?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練太極拳不知道太極拳論等於外行…王宗岳《太極拳論》臆解分享!
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的太極拳論
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註解,一層拳一層理,看明白了就可以提高!
王宗岳《太極拳論》詳解之九
太極拳論:「運用在心,此是真訣」
關於導引與太極拳論說
李雅軒宗師拳論系列之隨筆——在太極拳功夫修鍊方面若要尋求夠味,均勻有沉著的心勁和雄偉的氣勢很重要!
古拳論—蔣發《太極拳功》
李雅軒宗師拳論系列之隨筆——太極拳之虛無氣勢,其妙無窮
李雅軒宗師拳論系列之隨筆——?太極拳練神練意,絕非練堅硬肌肉功
《太極拳論》歸源直解節錄
古典拳論看不懂?我來幫您詳解析(二)
古典拳論看不懂?我來幫您詳解析(一)
容齋茶話 王宗岳《太極拳論》 名家闡釋
李雅軒太極拳論系列隨筆——練功夫,發勁
楊澄甫宗師詳註《王宗岳太極拳論》
內勁怎麼練?王宗岳《太極拳論》集解11
大字拳論緒論
李雅軒宗師拳論系列之隨筆——說打鬥
李雅軒宗師拳論系列之隨筆——說練推手的階段及找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