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照金記憶百年古鎮 千年爐火

照金記憶百年古鎮 千年爐火

採訪手記之四十二——

百年古鎮千年爐火

作者:張軍朝

賈連坡歸來,記者的情緒久久不能恢復,休整幾日並整理完採訪資料後,6月7日,我們再次踏上征程。從銅川市老區過漆氺河上東南山樑行進約30公里,山巔間,星羅棋布著一座座制瓷窯場和一戶戶夾雜其中的人家,斜坡漫道、台階小巷,窯院古樹,裊裊炊煙……耀州窯的爐火在這裡已經延續了1400年,這座山間小鎮因「陶爐陳列」而得名陳爐,因瓷器而聲名遠播

陳爐鎮,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張軍朝攝)

記者出生在石柱原,小時候,站在文王山下那個小山村的塬畔,隔著山樑和溝壑,每天晚上都會望見遠方山巒上的點點燈火,我經常會好奇地問:「那是什麼?」奶奶說:「那是陳爐,燒碗的地方。」陳爐便在我的記憶中扎了根,童年的印象中,那是一個神秘遙遠的所在,是光與火的化身。每年秋收後,都會有人用架子車拉著大小不一各種式樣的磁瓮、碗碟,到村裡來換糧食,那時我又覺得,陳爐很親很近,我們要吃飯要喝水,一定不能離了陳爐。第一次去陳爐,是學校畢業後的一個秋天,走在那瓷片鋪就的小道上,激動地在一座又一座瓷罐壘就的窯院間上躥下跳,把那燃著熊熊火焰的土爐看了又看,蹲在拉坯的師傅和刻花的女工跟前足足看了一個下午,直到夕陽的餘暉將古鎮染成金色。離開的時候,特意到鎮上專營瓷器的商店了買了一對花瓶,花了1塊8毛錢,30年過去了,這對花瓶依然放在我的桌案上。

「重走紅軍路」讓記者有了一次深入探究陳爐古鎮的機會。《同官志》記載,陳爐鎮「在縣東南三十里,蓋以陶爐陳列而得名也。莫考所始,相傳黃堡鎮陶業廢后,居民移陶於此。村長五里有奇,居民沿崖以瓷磚甃洞而居,上下左右,層疊密如蜂房。建有四堡,在南曰南堡,北曰北堡,西曰西堡,又曰崔家堡,西堡之南曰永受堡,均以瓷磚砌就,各約數十畝,除南堡外,各有居民二三家至十餘家。四堡四方相向,各距三五里,中為陶民所居;有東西二街,東曰上街,西曰坡子;居民七百餘戶,為本縣之首鎮焉。陶瓷及煤業均盛」。

關於耀州窯在黃堡的十里窯廠為何一夜之間消失,一直是一大歷史迷案。同官縣誌記載,考古發現黃堡「道旁白骨如亂麻」。一種說法是「昔日焦贊行劫於此,殺人所積」;另一種說法是,金兵入關滅掉北宋時,十里窯廠遭遇空前浩劫,工匠被金兵擄走,窯工多被殺,窯廠被焚毀。不論哪種說法,都傾向於耀州窯毀於兵火。

戰亂中,耀州窯工匠的後人們逃到山上繼續以製作瓷器為生,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瓷鎮。千百年來,陳爐山爐火不熄,史載「陶場南北三里,東西延綿五里,爐火雜陳,徹夜明朗」,所謂「鬱郁千家煙火迷」,以「爐山不夜」的美譽列為「同官八景」之一,在這裡燒制的青花老碗、水瓮大缸、菜碟鹽罐走進了八百里秦川和黃土高原的家家戶戶。人人都會燒瓷器,家家戶戶有窯爐,陳爐人的血脈里,傳承著祖先技藝的因子。陳爐的山,到處留有歲月的遺痕,就像火紅的爐膛;陳爐的路,是碎瓷片鋪就的,牆壁是陶罐、磁瓮壘砌的,就連窯頂上的煙筒,都是瓷質的。

1936年12月25日,賀龍、關嚮應率紅二方面軍來到陳爐鎮,利用西安事變後國共初步達成協議的有利時機進行了短暫的整訓。紅軍部隊佔領軍台嶺,控制制高點,保障了進駐陳爐鎮的安全。紅二方面軍一方面組織工作隊大力宣傳抗日救亡、減租減息政策,以擴大共產黨抗日影響,一方面在部隊內部開展學軍事、學文化、學政治的教育活動。1937年3月8日,紅二方面軍在陳爐鎮上街梁氏家的「靜守堂」內,召開了紅二方面軍黨員代表大會,分析形勢,統一思想,有力地促進了全軍一致抗日和抗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在紅軍影響下,民眾踴躍參軍,陳爐鎮的陶瓷工人還成立了「工人抗日救國會」。同時還協助陝西省委北路巡視員,共同建立了中共同官縣工委和中共耀縣工委,在銅川形成了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革命高潮。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二方面軍在富平縣莊裡鎮奉命改編為中國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零師,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解放後,陳爐逐漸發展成為陝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制瓷窯場和瓷業生產基地,被稱作「東方古陶生產的活化石」、「東方陶瓷古鎮」。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陳爐陶瓷廠已擁有上千名工人,規模宏大、實力雄厚,企業還擁有近2000畝土地,陶瓷工人半工半農,一邊燒窯,一邊種地自給自足。1963年,陶瓷廠成立了一個專門種地的副業隊,將副業隊和部分工人家屬分出來,建立了一個以陶瓷工人為主體的新型農村—新興村。記者在新興村採訪時,支部書記雒新告訴我們,剛從陶瓷廠分出來時,有70戶人家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耕種著1020畝土地。從那時直到文革,工是工,農是農,不許搞副業做生意,一個勞動日才3毛錢,隊里只有5頭牛,兩孔破窯洞,家家戶戶糧食不夠吃。第一生產隊有18戶人,家家有人當過村幹部,最短的只當了18天,見事情難干就不幹了。1982年生產責任制後,這個著名的工人村煥發出嶄新的活力,工農業齊頭並進,1986年後辦起了好幾個企業,有煤礦、陶泥廠、熟料廠、工藝陶瓷廠等,村中男勞力基本上都在企業打工,做生意、跑運輸的人很多,1987年一年村裡就買回4輛汽車,有一戶連續三年向國家交糧超13000斤。

2016年9月3日下午,燥熱了一個夏季的關中大地迎來了久違的涼爽,三三兩兩的遊客在陳爐鎮的窯院、台階、坡坎上漫步。停車場有專人指揮,不收費,這讓每一個來的遊客頓覺親切。曲曲彎彎的山道乾淨整潔,小巷中有工人正在施工,砌路的材料依然是陳爐獨有陶磚瓷瓦。如今的陳爐,已是陝西省命名的文化藝術之鄉中唯一的陶瓷之鄉,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中外專家、學者、文化藝術界名流前來觀光、考察,成為名符其實的渭北陶瓷文化旅遊名鎮。

陳爐也是一個長壽之鄉,窯院中,不時會遇到年屆九旬的老人(張軍朝攝)

路邊就是居民窯頂的場院,時近傍晚,老人們開始走出窯洞,坐在場院邊聊家常。見記者拍照,每一個人都開心地笑著,那麼親切,那麼自然,一位大媽擺出誇張的造型,親切地拉住記者問長問短,讓吃讓喝。從進入古鎮到離開,兩個多小時里,記者沒有見到一個向遊客兜售旅遊紀念品的商販,沒有遇到一處收費的「景點」,沒有聽到一句喧囂吵鬧。從穿著和表情,你能分得出每一個地道的陳爐人。我沒有去打聽陳爐鎮近年來的旅遊收入,沒有去打擾新興村的寧靜,我想,還有什麼財富能換的來這純凈如水的民風?陳爐人的質樸、實在、和善,讓我的心裡突然就有了想在這裡常住的念頭。

墨出青松煙 筆出狡兔翰

舞文弄默(公眾號ID:wwnm322)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舞文弄默 的精彩文章:

長安畫派代表畫家王金嶺與青年畫家張修安探討書法和繪畫藝術之一
長安畫派代表畫家王金嶺與青年畫家張修安探討書法和繪畫藝術(二)
長安畫派代表畫家王金嶺與青年畫家張修安探討書法和繪畫藝術(一)
照金記憶焦坪鎮神兵天降

TAG:舞文弄默 |

您可能感興趣

千年此刻——春節中的年畫記憶
記憶:八九十年代的石家莊老照片
老照片:八十年代初的天津記憶
記憶:八九十年代的西寧老照片
千年此刻-春節中的年畫記憶
記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泰州老照片
鄉村記憶 趕年集
雪天——童年的記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江門的歷史記憶
記憶:八十年代的黑龍江伊春老照片
記憶:八九十年代的山西晉城老照片
記憶:90年代的台州老照片
記憶里的大年三十兒
歷史記憶:十年前的香港
記憶:八九十年代左右到江西萍鄉老照片
童年記憶里的年味兒
早年藍靛廠的記憶
記憶:三十年前左右的山東日照老照片
小時候玩過的青岡菩提,八九十年代的童年記憶
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童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