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應學會感恩:「中國駐印軍」血戰日寇,拯救了南亞
七七事變80周年,恐怕很多朋友都是在憤懣與氣惱中度過。就在前夜,美軍又找茬鬧事。1架B-1B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從關島起飛,在東海上空與日本自衛隊的2架F-15J戰機進行夜間演訓,隨後調頭飛往「南方池塘」,以顯示「飛躍自由」。「海外探客」認為,美國人可能根本不在乎什麼「盧溝橋事變」的意義,因為就在1937年,美國對日本出口了3741萬美元的廢鋼鐵,占日本廢鋼鐵進口的90%,是1931年的40倍。1937年美國對日投資額高達28967.5萬美元。美、英、法等西方列強的態度很明確:等中日兩敗俱傷之後再介入,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如果不是日本人在珍珠港插了牛仔屁股一刀,美國人還會繼續發戰爭財。
歷史情誼在現實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在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昔日與中國軍民並肩奮戰擊潰日寇的美軍,反而為日本鼓勁助威,又毫不掩飾遏制的意圖,實在是故意煞風景。回想當年,杜立特率領16架B-25B轟炸機空襲了東京,其中15架都就近飛到浙江和江西迫降。在明知日軍會瘋狂報復的情況下,百姓和游擊隊依然掩護和轉移了62名美軍飛行員。日軍在隨後的浙贛戰役中殺害了25萬軍民。
事實證明,中國對得起並肩奮戰的盟友,一些網民經常聒噪什麼「是美國拯救了神州」,問題是,如果當年的軍民沒有在劣勢下堅持抗戰,如果沒有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意志,誰幫都沒用。蘇聯人在七七事變爆發後,以市價的30%向中國提供軍火,不過這並非出於扶弱抑強的公德心,因為國際社會不講道德。蘇聯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中國拖住日寇,避免自己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如果七七事變後選擇屈膝會怎麼樣?蘇聯人的回答是:與日本共同瓜分中國,就像分割波蘭那樣,建立一個緩衝區。二戰的勝利,固然有外援的因素,但主要還是靠自己的血肉擋住了日寇的鐵蹄,1840年以來首次在抵抗外敵的戰爭中獲勝,最大的功勞屬於千千萬萬獻出生命的中國軍民。
中國牽制和殲滅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的兵力,是東方反法西斯戰場毋庸置疑的中流砥柱。毫不誇張地講,很多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國家都應該感謝中國,並感恩戴德。尤其是印度,如果不是遠征軍在緬甸浴血奮戰,現在印度人說的就是印地語與日語的雜交語言(必然難聽至極),風格就類似如今的印度英語。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文章,講得是印度人如今有一種很荒謬的看法:印度將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讓給了中國。主要依據就是美國為了拉攏尼赫魯,挖蘇聯的牆角,想用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誘惑印度,但印度大義凜然,識破了美國的陰謀,同時也幫了中國一把……歸根到底,就是中國應該對印度感恩。這種思維的流行,讓印度人比較理直氣壯,認為誰都欠他們的,因此也成了在邊界擴張的輿論基礎之一。
這種顛倒黑白的說法,出現在「神話之國」印度並不奇怪。問題是,東方古國出於種種原因,表現得過於謙虛,甚至連拯救印度這樣重要的史實都缺乏宣傳。
在「七七事變」之後,日本的閃電戰變成了持久戰,3個月亡人之國成為笑話。不過,隨著沿海重要港口和通道的淪陷,重慶已經成為一個內陸政權,而越南的淪陷也讓形勢更加嚴峻。
掌握東南亞和南亞的英國人也很不爭氣。1941年12月,英國新遠東艦隊「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戰列艦被日軍85架戰機擊沉。丘吉爾聞聽這個消息呆若木雞。大英帝國海軍從此失去了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勢力,納爾遜的榮耀與輝煌煙消雲散。此後不久,英軍又創造了一個恥辱記錄: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總共13萬軍隊向不到4萬人的日軍放下武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陷落。
為了徹底掐斷重慶與外界的聯繫和物資通道,日軍繼續進攻緬甸。自甲午之後,東方大國再次派出遠征軍出國作戰。此時中英已經簽署「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結成了事實上的軍事同盟。但在戰場上,英國人的戰力比100年前下降了太多,可優越感依然爆棚,是名副其實的豬隊友。1942年4月,在「仁安羌大捷」中,遠征軍打破日軍的包圍圈,拯救了9000多英軍和隨軍人員,這些人都成為日後防守印度的主力之一。這次勝利也被劫後餘生的英國人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
可在接下來的曼德勒會戰中,英軍不顧遠征軍正與日軍浴血拚殺,在沒有通知友軍的情況下搶先撤退,逃回印度,將側翼完全暴露給日軍,導致遠征軍精銳的200師陷於危局,曾在崑崙關重創日軍的名將戴安瀾在撤退途中殉國。
從戰後的復盤來看,狡詐的英國人其實壓根就沒打算保住緬甸,緬甸對中國的意義更加重要,而印度才是英國人的鑽石,因此英國人把遠征軍當成了替死鬼和冤大頭。而且,在第一次失敗的遠征之後,英國人和美國人將新38師調到了印度,畢竟,4萬英緬軍隊撤到印度的只有13000多人,此時英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遠征軍幫助保護印度。此後,除了新38師,第5軍新22師及其直屬部隊也調到了印度。著名的「駝峰航線」上,一度每天都有數百名士兵調到印度進行訓練和作戰。到了1944年,新30師、第14師與第50師也空運到了印度。在此期間,由於在緬甸與遠征軍作戰的傷亡也比較嚴重,加上遠征軍在印度的守衛比較嚴密,日本暫時放棄了進攻印度的想法。而根據日本與德國的計劃,兩國軍隊原本準備在中東會師。
1943年底,「中國駐印軍」從印度出發,開始反攻日軍,同時修築「中印公路」。1944年3月,恍然大悟的日軍從緬甸向印度科希馬和英帕爾發動進攻,4月,中國兩個師緊急空運到印度參與作戰。與此同時,第22師和新編第38師殲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主力。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芒友會師,打通中印公路。到1945年3月底,中英軍隊會師喬梅,反攻緬北的戰役勝利結束。
時間過去得太久,以至於連印度人都忘記了「中國駐印軍」曾經保護過印度乃至整個南亞。事實上,二戰剛剛結束,印度法官帕爾就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堅持「日本戰犯無罪」,甚至妄稱「東京審判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報復性制裁」,還故意在「戰犯」與「侵略」等概念上玩文字遊戲。為此,靖國神社樹立了一座「帕爾顯彰碑」,安倍在訪問印度時還專門看望帕爾的家人,人間最醜惡最無良的一幕就這樣上演。
正義並非總能得到彰顯,正義需要維護。當緬甸的遠征軍陵園已經蕩然無存,而日寇的墓地卻香煙繚繞時,這就是對人類公義的最大挑戰。幾乎每個參與侵略的日寇都能享受牌位的「血食」,而在保家衛國的戰鬥中英勇捐軀的民族英雄,很多都消失在一個含糊的數目中,理由無外乎「無法統計」、「過於久遠」等等。美國人無論相隔多少年都一再堅持尋找軍人的骸骨和遺物,這就是戰鬥精神的凝聚。「白眼狼」印度可以忘記歷史,可以不感恩,但最愛記載歷史的東方古國卻似乎丟了什麼寶貴的東西,這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別國不能以史為鑒,或許是因為自己都對那段光輝歲月產生了疏離。銘記歷史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演歷史。探客認為,如今是該讓印度領教「中國駐印軍」厲害的時候了。來自北方的戰士當年曾經保護過印度,其繼承者隨時都能再次出現在恆河平原。(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歡迎理性評論與科學指正。關注donatehour007,這裡有最另類最個性的國際新聞評論。
※邊界戰事一觸即發!這個小國卻向印度出售8000多枚導彈
※他糾集4個國家「圍堵中國」,意外敗在3個女人手裡
※開戰並非不可能!印度別欺人太甚!不撤軍的結果就是被全殲!
※特朗普嘴上說「不添麻煩」,卻帶領4個國家同時對華施壓
※談崩了!文在寅帶著鬱悶離開白宮,硬說「樹立了大國形象」
TAG:海外探客 |
※揭秘禹王山之戰:中國守軍和5萬日軍血戰,日寇寸步難行!
※閻錫山、宋哲元等華北實力派在抗戰初期:既防日寇,也防中央軍
※滇西抗戰:四萬中國遠征軍趕走日寇
※抗日戰場悲壯老照片:日寇圍捕中國軍艦,被俘的抗日戰士
※日寇睡夢中被砍,大刀保國英魂永駐
※日寇侵華,廣西大學學生「拿書本,拿鋤頭,拿槍炮「去救國
※南京紫金山穿日軍服裝的人多可恨?中國先烈在此打日寇近全軍覆沒
※武漢會戰中日海軍決戰長江,中國人用這個武器讓日寇防不勝防
※抗擊日寇,中國碉堡震撼敵心
※抗戰中他率中國唯一的裝甲軍團與日寇血戰,從上海打到緬甸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老照片:穿著草鞋奔赴千里抗擊日寇
※武漢會戰中的一組老照片,中國軍隊用水雷對付耀武揚威的日寇
※中國遠征軍本想在緬甸痛殲日寇,卻沒想到來的會是泰國「戰象團」
※東北軍中的抗日名將,為殺日寇加入八路軍,後屢立戰功
※中國遠征軍復仇日寇老照片,堆積如山的炮彈轟向日本人的陣地
※罕見老照片,武漢會戰最後時刻,抗日軍人與日寇玩地雷戰
※張學良大義滅親,揮淚斬表弟;東北軍誓滅日寇,決戰錦州城
※中美空軍聯手痛擊日寇,日軍高級參謀日記里也認慫!
※令日軍戰後集體鳴槍致敬的中國軍人,打到日寇懷疑人生,打出中國軍魂
※北洋水師被俘軍官答日軍審訊:將再與日寇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