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5年前,解決湖南水患他提出了「最好方法」

85年前,解決湖南水患他提出了「最好方法」

查看大圖

1956年王恢先全家福。

王恢先墓碑曾被毀,後來重修,這是第一次重修後的墓碑。

口述人:王福河(王恢先兒子)、李海波(王恢先孫女)

1928年,在美讀碩士的王恢先。 王恢先留下的鋼筋混凝土壩和土法土壩的手繪差異圖。

如果不是這場超越歷史記錄的洪水,或許王恢先會被遺忘更久的時間。這個湖南沅江人,有無數個讓人崇拜的身份,抗戰時期黃河花園口決堤後,他是堵口指揮者;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荊江分洪工程,他是設計者;當年長江以南最大的水利工程——贛撫平原水利工程,他是總工程師。85年前,他就提出治理洞庭湖水患的「最好方法」——開挖「澧岳運河」,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

然而,1962年百年難遇特大洪水席捲江西,7月5日8時,擔任江西省防洪總指揮部副總指揮的他顧不得高血壓引起的頭痛,聽到贛江大堤決口後,召開4個小時緊急會議,在簽了所有跟堵決口有關的材料後,一起身,就「忽」地倒地,再沒能醒過來。

讓我們撣除歷史塵埃,記住這個名字——王恢先,中國現代水利觀念的奠基者之一。

撰文/本報記者伍婷婷 實習生劉璐妍

提出開挖「澧岳運河」解決洞庭水患

洞庭湖越來越小,對長江的調解作用越來越小。85年前,王恢先就關注到了這一問題。

塞口還是廢田,還江還是還湖,當時各界對洞庭湖水患治理爭論不休,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回國不久的王恢先站出來,他繞過爭執白熱化的觀點,提出「開挖一條澧岳運河」,他自信找到了治理洞庭湖水患的好方法。

事實上,王恢先是有底氣的。「見識過洞庭水患的人,不會懼怕天下任何水患。」他兒子王福河說,「父親從小經歷水患,他祖父王立芹即是潰堤後水浸多日致病,37歲過世。他十歲時,又經歷沅江普豐倒堤,全垸溺斃一千餘人,他的父親當時在一個叫『掛角』的小垸幸而存活。」從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畢業回國,王恢先在1931年至1933年期間擔任「湖南水道測量總隊長」,他用了兩年時間摸清湘四水及長江湖南段河道和洞庭湖湖底暗水道,在1932年7月,寫成《整理湖南水道商榷書》。

其實,關於洞庭湖水患的治理到底是塞口還是廢田的爭論由來已久,到1909年左右,爭議觀點已經開始對立化,再到民國時期,更為熾烈。1932年,國民政府召開廢田還湖會議不久,王恢先發表了《湖南水利問題之研究》。他在文章中寫道,湖南省的水患起因,不在湘、資、沅、澧四水,而在調弦口、藕池口、松滋口、虎渡口四口。另外,占水量的並非是圩堤而是淤泥,導致水患形成的並不是垸田而是沙泥,如果要將水患除去,就必須從這些淤積的泥沙著手。垸田的存廢,跟洪水的漲落雖有影響,但真正影響不大……他最後提出,廢田還湖、疏江浚湖、填塞四口、填塞九河、湘鄂交界處修築長堤均難施行,要讓湘鄂兼顧,江湖並治,就只有開河引水、築堤束流為最妥善之策。他覺得從澧縣澧安垸(松滋口下游)至岳陽黃公廟,地勢由高而低,也無山嶺阻隔,可以開挖運河。「父親當時堅信他已找到解決洞庭湖水患的最好辦法便是開挖『澧岳運河』。」王福河說,他父親甚至曾言:「非此別無他法。」

遺憾的是,王恢先認為的「最好方法」並沒有實現。抗戰結束後,王東原主湘,他本已決定修此運河,但最終未能實施。後程潛主湘,讓王恢先任湖南省建設廳長,王恢先再次提出建運河,程潛當時同意,可後來競選副總統,又因為軍方反對花錢治運河,「澧岳運河」開挖之事再度擱淺。

1947年,王恢先擔任長江水利工程總局洞庭湖工程處處長,擬先開發大通湖水利蓄洪工程。接手這項被稱之為「湖南水利開發之端」的工程後,他回到心心念念的洞庭湖水患治理上,以為可實現「澧岳運河」,到最後還是沒能實現。1952年,王恢先調任中南水利部總工兼規劃處處長時,還在堅持這事,但當時確定荊江分洪,運河由此作罷。

任河防處長,為黃河堵口疲於奔命

王恢先的登場總帶著革新的味道。

自1938年6月蔣介石政府人為製造花園口決堤後,人為決堤,層出不窮。1938年11月,王恢先擔任黃委會河防處長,時常為堵口疲於奔命。黃河老新堤壩均為沙質土,堵口建堤壩需用大量輔料,平時都難備齊,更何況抗戰時期。王恢先當時大膽提議,植樹造林來固堤。在交戰的炮火下植樹?同仁都面露難色,個個都在反駁他。可王恢先非常強硬,他認定炮火下植樹,更能表明戰勝日本的決心,要求全體同仁與工人一起開工植樹,且雜樹要多於柳樹。這時候,大家更不明白了,種柳樹是因為柳樹長得快,為什麼要夾雜著種植榆楊呢?這次,王恢先態度緩和下來,耐心解釋:「河南戰火荼毒之地,戰後重建需要大量木材,屆時這些樹也可以使用了。」從1940年開始,他帶領大家在黃河植樹固堤,種柳52萬株,雜樹79萬株。

他還未到達河南時,1938年金水河漲水,鄭州全城泡在水裡。那時,鄭州(新鄭)有一戰區的分部及豫東遊擊部隊總部要求地方務必半年內解決水患,河南還為此成立了「整理金水河水道委員會」。他們提出一個改道方案,但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水患問題。

剛到河南不久的王恢先參加了這次聯席會,對於有治水經驗的他來說,一聽方案就知道癥結所在。他指出,金水河流經鄭州,七拐八拐還經過鬧市區銘功路,方案里只加寬出口河道無濟於事,必須要在河流入城前開挖一條繞過鄭州的河道,讓原金水河成為一條小支流,才能杜絕水患。聽他這麼一說,眾人紛紛搖頭表示,在沒有多少撥款,工期這麼短的情況下去挖一條繞城河道,這簡直在開玩笑!情急之下,王恢先向沅江老家的老堤工們求援,「老家的黃正德、劉樹茲、曾國華等二十餘人得知消息,趕到河南,他們都是工頭出身,少的可以帶幾十人,多的可以帶上百人,見到他們後,我父親定心了。」

1939年1月,工程開工,來自家鄉的「工程隊」4個月就將工程做完,當年直接見效。「這是他來到河南後讓人刮目相看的一個工程」。王福河說,其族人王文輝從父輩那裡得知,這次緊急堵河口,也促進了鄭州戰事的勝利。從那之後,每當王恢先去工地上視察,當地老百姓見了都會跑去跟他說感謝,還經常有人留他吃飯。「這是他作為湖南人的氣質,他當時不蠻不霸,怎麼能在四個月內完成這麼龐大的工程呢?」

反對土法上馬,主張建鋼筋混凝土壩

對於專業觀點的執著,王恢先就像一條恆久的河,堅守著自己的河道。

如何築壩,到底用土法還是用鋼筋混凝土,大躍進時期產生了巨大的爭議。從小感受水患的慘烈,王恢先對1957年土法上馬修水利工程很是反感,在中央水利部任技術員的他又跟技術「杠」上了。「寧可少些,但要好些」,當時河南省水利廳申報「土法上馬」興建一大批小型水庫,他多次否定,甚至稱土法上馬的土壩,在非正常情況下,溢洪道可能對水庫水位失去控制,造成土壩倒塌,殃及下游,後果不堪設想。那時水利部部長助理也支持他的意見,可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人認為他是反對工程上馬,故意「危言聳聽」,沒人採納他的意見。那時,在技術委員中,他是美國留學生,賀豐庵是北洋大學畢業生,因為反對土法上馬被點名批為反蘇的「英美派」、「北洋派」。

「他反對河南土法上馬的土壩水庫,主張修建鋼筋混凝土壩。」王恢先女兒王曉平拿出父親當年留下來的鋼筋混凝土壩和土法土壩的手繪差異圖。在圖中,他寫道:土法上馬的土壩大體在庫容80%左右修溢洪道,因土壩無法從庫底放水,因而一旦上游來水大於水庫溢洪,則溢洪道打開後水庫水位仍將上升,一旦漫庫則沒辦法。而鋼筋混凝土壩,可提前將水庫的水放完,然後再蓄水,平時都可放水。河南大興土法上馬時,他認為河南產煤,又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還有鋼鐵廠,完全有條件修建鋼筋混凝土壩,只是第一期的投資稍大。

儘管王恢先反對,河南省那一大批土法上馬的水利工程還是開工了。建成後,出現了一次小洪峰,當時水庫平安無事。反對土法上馬的工程師們被再次嘲笑為「看不到群眾無窮無盡的創造力」。但到了1975年7月,連降暴雨,採取沙心泥面土法上馬的河南水庫土壩和河南一大批中小型水庫,相繼倒塌,造成的損失超出當年王恢先等工程師們的「保守估計」。

他總是有自己的想法,早在擔任荊江分洪工程的整體規劃設計時,水利部長李葆華審查圖紙,認為堤壩建築結構幾處特別設計費工費料,王恢先力爭,「農民離鄉土難,雖有政府安置,但因不舍豬雞牛而拒搬遷者大有人在,堤壩一定要做得結實。」李葆華尊重了他的意見。1954年該工程第一次付諸使用,李葆華問水患死亡人數,下面報無一人死亡。又問堤上人數,下面報每處堤壩上都有上千人。由此,他認為王恢先可用,便將其調至中央水利部任技術委員,誰知,他較真的勁兒比之前更足。

抗洪數十天倒在防洪總指揮部

王恢先的一生似乎都沒有繞水而過,他更像個獵人,總想將如猛獸般的水患治服。就連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跟洪水作鬥爭。

抗戰結束後,王恢先回到沅江張家塞鄉三姑托村(現改為益陽市)老家,他父親王蓉秋苦心經營三十載,已躍居沅江縣首富。這次跟他商量遺產處置問題,他直接說「子有出息無需遺產,子無出息遺產又有何用」,力主捐產興學。1946年,王蓉秋去世,王恢先兄弟將所有田產及房舍捐為興學資本,創立蓉秋小學。事情辦妥,他又投入到水利建設中去。

他對水利的執著還在兒子們的取名上,五個兒子分別叫福川、福江、福海、福洋、福河,他希望兒子們讓川、江、海、洋、河造福於人類。所以,即便過了耳順之年,他還想大幹一場。

1958年,王恢先被江西省農水口廳長李德友、水電廳廳長陳志誠力邀,擔任江西水電廳總工程師,負責江西贛撫平原水利工程建設。已經61歲的他,放棄北京的生活,答應去江西。同年9月,他將三個讀初中的兒子送到各自學校辦理搭膳手續,在北京留下一間住房,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便帶著兩個女兒(4歲、11歲)、妻子和岳母,奔赴江西。

被稱之為江西「都江堰」的贛撫平原水利工程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排澇、航運、發電、養殖和城市供水的大型綜合開發水利工程,亦是長江以南最大的引水灌區。對這個工程,王恢先非常認真。在他女兒王曉平記憶里,來到江西的父親像變了個人,忙得不可開交,他三天兩頭出差,去撫州,去宜春,去向塘,去上饒,去萬安等,都是去水利工地,回到家時,皮鞋上、褲腳上沾滿泥土。「星期天,再也沒講授過古文了,再也沒有帶我們去過任何公園了。」正因為這樣,1959年9月,王恢先應邀參觀建國十周年成就展和國慶觀禮,在成就展的水利部分,他穿著米色風衣站在長江邊上的全身大幅照片和治水業績被放得很大很大。

1960年,贛撫平原水利工程順利完成,還是當時全國投資少、效益高的典型工程。王恢先笑了,他覺得自己的遺憾又少一些,但這樣的平靜在1962年7月戛然而止。

1962年5月下旬,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王恢先擔任江西省防洪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偏偏這段時間,物質特別匱乏,他擔此重任,吃頓飽飯都難。「菜市場根本就見不到雞、鴨、魚、肉、蛋、豆腐的影子,母親為了能讓他保證營養,到處想辦法。」王曉平記得,那是個大雨滂沱的6月,水深近膝蓋,汽車開不了,父親沒時間回家吃飯,她穿著木拖鞋幫父親送飯。那時的王恢先已經64歲,患有高血壓,單位已經安排他去廬山避暑療養了,但他放心不下洪水。每當有人勸他,他便用「負責抗洪的總工程師在洪峰未退時去療養,豈不是戰將臨陣脫逃?」回應。再勸他時,他則答應等水位退下警戒線再啟程。可就在7月5日晚上8點,抗洪數十天了,贛江大堤突然決口,他忍著頭痛去防洪總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這會開了4小時,他強忍著難受在堵決口的有關材料上籤了字。剛散會,他起身,便倒了下去。腦溢血突發的他再也沒有醒來,之後葬在江西省贏上烈士陵園。

這個跟水有緣的人,像是經歷了人生的一個圈,沅江是起點,江西這裡畫上句點。

人物簡介

王恢先(1897—1962年)名宗澤,號桂生。沅江人。就讀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土木系,繼入美國康乃爾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任湖南水道測量隊總隊長、湖南大學副教授、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技正兼設計主任。抗日戰爭時,曾任軍委會長江阻塞委員會中將委員兼總工程師、黃河水利委員會技正、行政院水利委員會視察工程師兼組長、交通部公路總局簡任主任督察、長沙水利工程總局洞庭湖工程處處長。1948年,任湖南省建設廳廳長兼總工程師,參加長沙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省臨時政府建設廳廳長、農業廳廳長、中南水利部計劃處處長兼總工程師。1954年任武漢市防汛副總指揮,參與指揮建設荊江分洪工程。1958年調任江西省水電廳總工程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湖南 的精彩文章:

TAG:新湖南 |

您可能感興趣

她是中國「最美女毒販」,年僅20歲被槍決,死前提出一奇怪要求
2600年前,印度人提出了原子論,我們了解的歷史錯了?
15年中,她在死海里泡了好多東西,提出來就是藝術品
100年前孫中山提出4個目標,如今實現了3個,最後一個有點難!
60年前他就提出了雄安新區,至今有人還欠他一句道歉
九十年代最美的囚犯,年僅22歲被執行槍決,臨死前提出了一個要求
1975年葡萄牙主動提出提前歸還澳門,為什麼我國直接拒絕了?
兩千多年前他提出的理論,至今走在世人前面,西方人奉為真理
宋美齡活到106歲,去世前提出了2個要求,第二件讓人至今疑惑不解
20年前被拒絕 如今中國不計前嫌發邀請:美國卻提出過分要求
100年前孫中山提出四大設想,如今實現了三個,第四個也不遠了
100年前孫中山曾提出四大設想,如今實現了三個,第四個也不遠了
15歲為救落水男孩遇難,35年後此人被判死刑,死前提出一要求
15歲的她為救落水男孩遇難,35年後此人被判死刑,死前提出一要求
100年前孫中山提出四大預言,如今前3個已成真,最後一個即將實現
她美過范冰冰,年僅20就被執行槍決,臨死前提出特殊要求!
未來6年做什麼?普京提出了兩個小目標!
南懷瑾弟子:他50年前提出,該有一套創新發展模式,不跟西方走
19歲美少女嫁62歲老頭,去世前夕提出一個要求,不然拿不到遺產!
神秘部落5千年前,提出5個預言,至今為止前四個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