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伯端《悟真篇》的爭議

張伯端《悟真篇》的爭議

張伯端所創作道家養生功法《悟真篇》,總結北宋之前的道家內丹思想,為丹道集大成之作;

後信奉佛法的雍正將其所撰的《悟真篇》後篇改編編入《御選語錄》中。自北宋以來,《悟真篇》歷受學者推重。但佛者、近佛者,多加曲解,甚至臆改本文,以致各本真偽並存,文字頗多出入

此書序各本均有同異。宋夏宗禹《講義》本,翁象川淵明無名子《註解》本,清朱元育《闡幽》本,明陸西星《外史》本,均未收此序清董元真《正義》本有刪節,自注云 「稍節從陶氏本」;《十書》、《註疏》、《三注》、《直指》、等則收全部序文但亦互有出入。清末劉師培《讀道藏記》曰:「張氏自序舊本,僅七律十六、五 言一、絕句六十四,詞十二,別無他篇附入,與夏宗禹《講義》本相同。」書中八十一首詩詞,象九九之數,則為純道教理論。但注家對此序眾論紛歧,疑是參半。即以十種版本而論,有五種無此序包括《道樞》,有一種有大刪節。《直指》《三注》《註疏》內容相同,均載參考《傳燈錄》及 「擊竹而悟」之事,《十書》則未錄此段。此種不同之處,蓋因注者觀點不同,近佛者錄佛經近道近儒者刪禪語(如董德寧底本等);純道者則不錄調和者錄象徵性數句(如十書,似皆以己意增減,皆非原有之句。)至於全刪此序,則實際對其真偽懷疑如翁葆光、陳致虛、陸西星等,因序文內容和《參同契》、《悟真篇》等純道家義理與道家文化本位立場相違,所以不加採錄朱元育為龍門正宗,對其真偽也似加懷疑,所以《道藏輯要》亦無此序。

大部分教內人士與學者認為此書序與部分為偽或在宋金元道教虛弱時與其他道教資料一同被修改竄入,如古靈寶經本有極為鮮明的「文化本位立場」。然這些典型材料的絕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論戰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統治者燒毀《道藏》即已被刪改殆盡致使早期靈寶派這一立場和思想長期隱晦不彰,直到敦煌道藏被發現才得已重現。但如果把《悟真篇》改的面目全非譬如修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後世重修道藏的時候一定會發現修改。故把部分換詞,如道、仙被換成佛;真人被換成如來;道性被換成佛性、禪性;丹被換成禪等等流傳於世。

《嘉泰普燈錄》中「呂洞賓參黃龍」「張伯瑞參佛經」故事的編撰具有相當的技術含量:此故事雖寓有「佛高於道」之意,但對此故事情節的虛構卻並非完全空穴來風,而是在專門研究了道教內丹學的基礎上精心編撰而成因此對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內的讀者均具有較大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為真,呂洞賓參黃龍、張伯瑞參佛經竟被流傳了下來以至「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被視作呂洞賓名言而在道教界廣為傳播,如《道緣匯錄》、《呂祖全書》、《西遊真詮》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載有此事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與雜詞則被載入《道藏》。可見其故事的影響力廣泛受到當時宗教界的承認,很多道教徒都信以為真,不知察覺而潛移默化的維護傳播此說;元代廢道,道經損失嚴重 ,粗略統計,共闕794種2500卷,相當於半部明《正統道藏》被燒毀。明代重修《道藏》時,向各地區徵集經書 ,編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誤以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載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張紫陽八脈經》、(《長生要義》已佚)

其中《青華秘文》是後來的乩筆,與《悟真篇》作用不同,不能算為其本人著作。

其中,於北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全書宗承傳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並描繪內丹修鍊的全過程及闡發丹經要點、修鍊內丹的方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道臧精華錄》謂:「是書辭旨暢達,義理淵深,乃修丹之金科,為養生之玉律」。

該書是最重要的煉丹理論及實踐著作著作之一。與之前的道教經典《周易參同契》齊名,同被尊為道教的「丹經之祖」。全書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絕句五首,以及歌頌詩曲雜言三十多首。有前、後二序。歷代都有大量的註疏本,仁智自見。(後世佛教徒謗呂祖參黃龍、張祖參佛書,請點擊呂祖參黃龍可見。)

在修行上,張紫陽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團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

張伯端在世時並沒有親自創建學派或教派(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宗實際建立者),但在其身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派。

按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輾轉授受至白玉蟾,漸壯大為以《悟真篇》為理論經典的重要內丹流派。稱為「金丹南宗」,由於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與全真道並列金丹南北宗(後合而為一)。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也被尊為「南宗五祖」。

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張「一己清修」。另據《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還有自稱出於張伯端之傳的一派,主張「男女雙修」,該派始於兩宋間的劉永年,劉曾於紹興壬申(公元1152年)刊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其序言中自謂於紹興戊午遇至人親授口訣,而未言所遇者姓字。劉永年傳象川無名子翁葆光及寺簿盧公, 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門人某跋《金液還丹印證圖》,稱劉永年於紹興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紹興戊午(公元1138年)張伯端已卒五十多年,當為依附之說。《混元列仙圖》亦未列雙修一系。

---摘錄自網路【互動百科】有刪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本位文化學習研討 的精彩文章:

TAG:本位文化學習研討 |

您可能感興趣

張伯端和他的《悟真篇》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九-張伯端羽化登仙,雍正帝敕封真人
浙江臨海發現明朝「紫陽真人張伯端化身處」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