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貫通《金剛經》和《莊子》要旨,白居易僅憑這一首詩

貫通《金剛經》和《莊子》要旨,白居易僅憑這一首詩

作者:大陰陽論

專註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讀過的上乘詩作很多,讀過的絕妙禪詩也不少,可最念念不忘的還是白居易的一首不怎麼知名的七律。在這樣的詩面前,王維「詩佛」的名號,著實要分一半給白樂天才是。白居易好禪,號香山居士,通過這首詩,我們才真正知道了他的水準和境界。

這便是他的《讀禪經》詩: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不過一首詩,僅僅56字,卻完全抵達了禪宗妙義的圓融通透之境。講哲理的詩作不少,可講得這麼靈動美妙的卻真的不多。禪宗被稱為佛門道家,白居易此詩則完美印證了《金剛經》與《莊子》的核心主旨與根本真意。

全詩四句,道出的也正是那條修證之路,其中是修行的四道關口,直向圓滿。

心智:打破即是打通

須知諸相皆非相,

若住無餘卻有餘。

這一句所說,正是《金剛經》的核心主旨,告訴了我們一個關於心智的巨大真相。

這個主旨,便是「破相」。「金剛」之名,本為「能破」;開篇所講,「不住於相」。

經中精華語句,多半圍繞「相」而展開。其中最為透徹的一句,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最為嚴重的一句,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相無相,正道邪路。

熟悉《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說法的方式有一個明顯特點:一立一破、邊立邊破。自己說了什麼,立即再否定掉。諸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說……,即非……,是名……」。

這是一種偉大的開示,原因直指經中的八個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哪怕佛親口所說,亦是相,也要舍。一切破去,一點不留,才是究竟。

假盡破去,真方自顯,禪宗所謂「自然現前」。很多人卻以為只有牢牢抓住才有依靠,這是人心最深秘的一個局,眾生皆是入局者。

不止如此。白居易說「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即使說著諸相,這諸相之念也是相;即使無餘涅槃是至深悟境,但若存求得此境界的執念,恰成有餘。正如心中老想著解脫,這一念最是困縛;心中老想著自在,這一念最不自在。

我們的心量打不開,皆因是非得失種種之念的堵塞和板結,遮擋了眼界,框死了格局,於是心智不開。遮擋我們最大的,框死我們最深的,則正是這樣的「前提念」——你能覺察到的當前一念背後,那個不自知的、之所由來的隱念。

唐代趙州禪師講,「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正是將目光投向了這隱念。禪師們的當頭棒喝,也正是叫人從這隱念中出來。

如此,才能逼近《金剛經》中那句話: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心性:出來便是如來

言下忘言一時了,

夢中說夢兩重虛。

這一句所說,正是《莊子》的主旨,告訴的我們是關於逍遙的最終奧秘。

這一奧秘,便是「忘」。《大宗師》中庄子借顏回之口自述修行心法:「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言下忘言」與「夢中說夢」,兩個典故全部出自《莊子》。《外物》篇所謂「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重在了悟其意,言語盡可忘去。《齊物論》篇所謂「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你做夢的時候是不知道在做夢的,這夢可能還是夢中的另一場夢,不到覺醒永不曉明。那麼,你怎麼知道此生不是這樣一場重重的夢境呢?

兩個典故,一個談意,一個說味,明了真意,方知真味,便是其中意味。合之,無非就是告訴我們兩個字——出來。這出來,莊子稱之為「外」,《大宗師》說修道的七個步驟,前三步就是外物、外天下、外生;佛家稱之為「出離」,密宗大師宗喀巴說:「於諸輪迴諸盛事,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一切的迷皆因在裡面,一切的悟皆在能出來。

出來的真義,便是忘的真諦。從哪裡出?鏡花水月的生。到何處去?物我兩忘的境。前者就是《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後者就是《齊物論》最後「莊周夢蝶」的「物化」。化入的,便是大通道境。

出的遠了,也就忘了,如入深山而忘塵世,入經年後記憶皆模糊。

莊子《知北游》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們都是天地的過客,卻錯以為自己是主人。《紅樓夢》「好了歌解注」云:「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沒有什麼比世間的熱鬧更虛妄,卻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忘不掉,皆因出不來;出不來,註定徒辛勞。

徒辛勞的反面,就是逍遙遊。莊子《列禦寇》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

嗜欲深者,天機淺。

致行:儘力還要隨緣

空花豈得兼求果,

陽焰如何更覓魚。

這一句,將《金剛經》與《莊子》的真意合璧,開心智、定心性之後,告訴了我們如何去行。

「空花」,鏡花水月,一場空空,盛放不盡禪意。「魚」背上則是莊子的性靈,《大宗師》里念著的,是「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明明一朵空花,卻希冀結出果實;日照浮塵如霧,卻妄想從中捉魚。這就是「空花求果,陽焰覓魚」所指向的荒唐,註定徒勞無功,只能一場虛妄。

而我們每個人卻都在做這樣的事。我們所追逐的種種,恰是朵朵空花;我們所渴望的一切,都是陽焰之魚。那些人都是來來去去,那些事都在不斷消失。

人一切的追求,所要的都是滿足。我們認為的方式,是抵達想到的,得到想要的。當我們得到了,卻發現兩者並不等同,卻沒有懷疑是方向錯了,而以為是得到的不夠好、不夠多。於是繼續絕塵而去,走上那條千百年來枯骨鋪成的不歸路。

心的滿足需要在心中覓,而非外物,這便是我們心智運行中那個大盲點。這場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便是所謂的輪迴。

只從心上覓是可能的嗎?日本古代的夢窗禪師說:「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宋代無門和尚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讓蘇東坡大為傾倒的才女宇文柔奴,對自己歷盡的坎坷艱難、顛沛流離,感想不過八個字:「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心安就是故鄉,無事歲月清涼。世事紛飛不盡,幾多衰草枯楊。

世事如此,行,到底要如何行?說到底也不過就是「儘力而為、不作強求」八個字。這就是佛家的「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就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人之道,為而不爭」。

儘力,就能安身。隨緣,才能安心。連接兩點的,是知足。只求需要,莫困想要。

圓滿:貫通還要如如

攝動是禪禪是動,

不禪不動即如如。

這一句是最後的總結,總結的是那個至大至深的「禪」機與「道」理,那個佛道合一的無上之境。

這個境界,便是「如如自然」。「如如」是佛語,《金剛經》所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自然」是道語,《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如即自然,自然即如如。

最妙的是「攝動」二字。心念在不斷地動,容易起躁,於是有人要壓制要抑止;世間在不斷地變,容易生亂,於是有人要阻止要控制。其實全錯了,全是違道。人心在疏而不是壓,人事在導而不是管。

萬物變化是常,心念的不斷生起也是常,強壓不但做不到,還容易壓出壓抑積聚的病來。合乎大道的做法,正是「攝」。

如何攝?《六祖壇經》一語道破——「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同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不住」,就是那把關鍵的鑰匙。何為不住?便是念頭生起,能夠覺察而心中瞭然,而不加干涉。能覺察,便不由其造作;不干涉,則自生自滅;這樣心念就能流動起來,如萬物生滅盛衰的自然變化,而合於天道。白居易所謂「攝動是禪」而「禪是動」,此為真意。

這便是最高的攝動之訣。無法之法,方為大法;不馭之馭,方為大馭。所以《六祖壇經》又說:「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不禪不動」又指的什麼?是禪與動的貫通一如,也是從禪與動的分別中出來,一個在道,一個在境。明「攝動是禪」的至理,得「不禪不動」的真意,便是那「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如如自然之境。如如自然,天人皆閑。

全詩至此,終於圓滿。

結語

白居易是個很有味道的人,我最念念不忘的一首詩是他的,最念念不忘的一個公案還是他的。

白居易見一代高僧鳥窠禪師,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有些失望,說三歲小孩也知道,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樂天大悟。

這個逆轉,驚心動魄。

我們每個人最缺的其實不是明白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將所明白的道理,踏踏實實做到,踏踏實實落到實處。所以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六祖大師言「迷人口說,智者心行」,王陽明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大道至簡。

修為在於工夫,工夫在於做。要說道理,這或許才是最高深的那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資訊 的精彩文章:

幼兒園區域布置—娃娃家
6款好吃的經典家常菜,經久不衰的美味!
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能看得懂
洛陽靈山蓮花水城第四屆蓮花文化節正式開幕
農村常吃的一種植物,治療痔瘡特效!還可以斷根!

TAG:掌上資訊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當代頂尖草書鑒賞,融會貫通,自成一體,堪稱一絕
這幾樣貫通了,《易經》就很容易理解
細思極恐!《湮滅》《三體》和《降臨》在設定上存再的貫通之處
古代人發明天書《易經》,當今社會為什麼沒有人能夠貫通?
懂得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星座
如此簡單的「開合勁」:在一開一合之中,自然貫通丹道周天
懂得舉一反三 融會貫通的星座
滿紙殺氣、貫通古今,這7首詩令人膽顫!
這本書是將歷史、語文、地理知識融會貫通的訣竅
如何研讀《資本論》?從這兩點入手,方能豁然貫通
《張遷碑》學習要領,一學慣用筆之道,二日課習字,三要融會貫通
康里巎巎《漁父辭》,行氣貫通,勁秀峻逸
悼念貝聿銘:中西、古今在他身上交融貫通
敘大鐵路正式全線貫通 未來將連通遵義貫通蓉遵貨運通道
古典與摩登的融會貫通
此人是三國時期唯一貫通三國歷史的人
張新民:王陽明致良知本體與方法的一致與貫通
郟縣四村寨驚現古地道 村寨的地道貫通猶如迷宮一般
桑 兵:治史不宜歸納,而要貫通
即將貫通的韓森路 龍湖香醍璟宸在側悅望一城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