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專權就一定是反派?其實宦官沒你想的那麼壞
最近讀唐史,感覺中國歷史上最猛的太監專權,其實也就那麼回事而已。
以太監專權高潮起點,甘露之變為例:甘露之變前的代宗、德宗、敬宗這幾朝,宦官基本上是皇帝的走狗,很多以宦官名義做的壞事,很難說是皇帝的意圖還是宦官的意圖。
再說甘露之變,書上說神策軍在宮廷里大開殺戒,殺了有上千官員和金吾軍。但是仔細看看,卻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人名。而所有有名有姓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在事變之後被擒獲,然後拖到獨柳之下明正典刑。而且事變之後也沒有大規模調動官員來填補中央大量被殺文武百官的空缺。可見甘露之變後宦官集團並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在宮廷里搞大屠殺。當然參加事變,或者是平素就看不順眼的官員被殺的冤案是有很多,金吾軍官兵死傷很大應該是事實。
再有,甘露之變之後的幾個朝廷,如武宗、宣宗朝,我們從其具體行政行為,如平回鶻、劉稹來看,感覺其並未受宦官過多控制。
宦官大頭目仇士良退休時向其他宦官傳授經驗:不要讓天子閑著,應該常常以奢靡來掩住他的耳目,使他沉溺於宴樂中,沒工夫管別的事情,然後我輩才能得志。千萬不要讓他讀書,不讓他接近讀書人,否則,他就會知道前朝的興亡,內心有所憂懼,便要疏斥我輩了。
從這段話來看,很難說宦官對皇帝真的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殺皇帝的固然有,但是毫無反抗地就被文宗這種弱勢皇帝幹掉的王守澄這樣的宦官頭子同樣也有。
關於監軍宦官,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不好的例子,但是張弘靖逼反盧龍鎮,李錡、劉辟們造反,可見文官系統也不見得就那麼靠得住。
總之,宦官政治一般表現在他們控制的神策軍在皇位更迭時能發揮決定性作用(這也跟晚唐皇帝普遍早死有關)。
至於一般的貪污受賄,買官賣官,很難講比皇帝和朝官系統更壞。
「不朽如夢」回復:史書上從沒有說死幾千官員吧。一開始是兩省及金吾吏卒被殺六百多,後來是諸司吏卒及民酤販在中者死千餘人。
「安打」回復:就古代那個倫理殺皇帝就是妥妥造反。
「生嚼高麗棒」回復:宦官不會比文官更壞,但也不代表他們就有多好。
「黨人碑」回復:外戚、宦官、女官、內朝一撥撥兒提拔起來的兩制官或言之秘書,其實和外朝的正經官員沒有本質區別,本身亦無善惡,都是皇權的補充,關鍵是如何運用得當,否則都會吞噬皇權,更別說出於本能的互相撕咬了。
「思考得人」回復:甘露之變這前後 根本就是忠心為國的大宦官們被蛇咬了吧 ,於是後來的大宦官再也不敢忠心為國了。
「zhgame」回復:明史上說,太監專權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考其禍敗,其去漢、唐何遠哉。雖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然利一而害百也。
總結的非常到位了。
明朝的太監,起碼從明史上並沒有給他們做過多的抹黑,曹吉祥這樣的想造反的,還指望史書上說他好話?其他馮保等的評價也算公平,比如田義等,更是大加讚揚。一講起來明朝的太監,馬上想到那就是反派,那是沒怎麼讀過史的人才有的看法。
太監是作為皇權的附屬才產生的,這一點基本上沒錯。但問題是很多明粉把皇權上升為偉光正,那就有問題了。皇帝不會有錯,那麼他的家奴也不會錯,錯的都是文官(傳說中邪惡的文官集團……)如此把皇權和文官權力分割對立開來,算是哪門子的史觀?
太監的權力名義上都是來自皇帝,文官的權力名義上也都是來自皇帝,可以說太監和文官本來就是一路人。在明朝歷史上朝官和內廷本來就關係緊密,雙方實際上是相互認可的。史書上說有些太監不好,主要是說那些太監居然忘了自己是什麼身份,仗著皇帝的寵幸,把皇帝的權力拿來給自己用。而不是做好皇帝的內臣的本分。這樣批評有沒有道理?這和對朝廷大臣的奸佞評價基本上是一樣的。難道明史上對文官奸佞的批評少嗎?至於劉瑾魏忠賢之流,放在明朝宦官里也是異類,宦官群體本來就不認可他們,他們屬於只能蹦躂幾年的角色,取死是必然之路。
「laserdance74」回復:我認為把一個朝代的衰亡歸咎於宦官,起碼在唐代是說不過去的。
「剛果花園」回復:要看輿論的掌控權在誰手上,所以外戚、太監、宗室、皇帝大家輪流背鍋。
「yhaos」回復:宦官的權力來源是皇權這個沒錯,文官的權力來源只怕是統治階級而不是某個核心啊。
「剛果花園」回復:文官自己標榜共治而已,從理論上來說,哪個文官不需要皇帝委任?
「yhaos」回復:瞧你這話說的,理論上還人人都應該忠君報國呢。
「剛果花園」回復:所謂的文官集團本來就不是天生的,而是科舉的產物。在文官集團產生之前,皇帝是藉助貴族、世家的力量來實施統治。所以說文官集團的權利依然來源於皇權這有什麼問題?
「橙色指揮官」回復:但是從制度上來說,文官集團發展到後來好像更容易出現「結黨」這個現象。
「剛果花園」回復:是啊,文官集團並非天生的統治階級,他只是貴族、世家的替代品。從個體來說文官本身是及其脆弱的,他沒有封地、部曲作為依靠,只能依靠結黨來擴大其影響力以自保,所謂的師徒、傳承、同門、同科、同鄉都用來作為名目互相勾結。這個勾結或許不恰當,但卻沒有找到更恰當的詞了。
「不朽如夢」回復:甘露之變被殺的鄭注李訓等人其實當時人也不待見他們。文宗的想法只是讓他們翦除最跋扈的大宦官。沒想到他們完成這步後想要徹底專權。破壞了長期以來宦官與文官之間長時間形成的默契。
「bulubuluxiaomox」回復:那時候能當文化人的恰恰就是那些貴族世家吧。文官集團就是皇權從貴族世家大戶豪強中篩選出一些比較願意為皇權出力的一部分,用來作為朝廷中央的勢力來平衡皇親國戚、其他地方豪強、軍隊和宦官的。
換句話說,皇帝和讀書人是一種互相需要的交易關係。但既然是交易就必然會有人想賺更多。
「剛果花園」回復:東漢時的世家甚至把握了某些經文的解釋權,你能說他不是文化人?感覺你我對文官集團的定義完全不同錒。
文武正式分野應該是宋朝開始,而在此之前習文練武、文武雙全、出將入相一直是社會精英追求的目標。應該說在五代十國之前,皇帝統治依靠的是世家,而世家的本源是貴族,皇室和世家是股份制的關係,所以在歷史上發生的那些事情,完全可以解讀成大股東不斷重複董事會改選董事長,董事長不斷調整董事會變更大股東的故事。
一直到某一天,隋煬帝打算將股份制企業私有化,私有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散董事會,公司管理交給聘請的職業經理人,而科舉就是招聘工作。科舉選出來的官員依靠的皇帝的檢拔,而非世家貴族的支持,依靠的是被皇帝認可的才學能力而非所謂的高貴血統。這些官員和皇帝的關係變成老闆和高級打工仔的關係,真正意義上的文官集團才開始出現。
一個人或許會背叛自己的家族,但絕對不會背叛自己的階級這句話你應該仔細體會。從貴族世家大戶豪強中篩選出來的這一幫人首要利益始終是自己的家族利益,而非皇族利益,這也是早期的歷史材料攻擊、抹黑宗室外戚的原因。
「bulubuluxiaomox」回復:從貴族世家大戶豪強中篩選出來的這一幫人首要利益始終是自己的家族利益,而非皇族利益,這也是早期的歷史材料攻擊、抹黑宗室外戚的原因。
這也正是皇權額外製造文官集團作為制衡其他幾個集團的原因。
從世家豪強出來的人固然會維護自家利益,但如果皇權讓你遵從皇權的命令對付其他的世家從而給自己帶來好處呢?如果做了自己有好處皇權也得利,如果不做皇權立刻就可以以抗命為由對付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該選哪個不是顯而易見嗎。
實際上後來皇權鼓吹起來的儒教思想里,為了皇帝不顧家還是一種美德呢。這也正是皇帝希望天下人做的。
「剛果花園」回復:感覺你還是沒有理解我對文官集團的定義。你說的情況屬於世家集團的內鬥範疇,即在皇帝主持下調整大股東的行為。
文官集團我理解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通過科舉選出來的政客和管理人員,他們和世家貴族裡面出來的官員截然不同。
「bulubuluxiaomox」回復:以古代的情況,能成為讀書人,首先家庭條件就不會差,因而,即便有少量寒門學子,但文官的主力也依然應該是這些大戶世家。
「剛果花園」回復:隋唐雖開科舉招納寒門學子出身的官員,但是這些人絕大多數在官場中依然需要依附到世家門下,這種情況一直經過五代亂世摧毀世家為止。窮文富武,讀書需要的資源是遠遠小於練武的。此時的文人出身已經和傳統意義上的世家沒啥關係了,有錢或許地方上還有點名望,僅此而已。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松毛嶺之戰越南人被打得有多狠?主攻團死了一半,卻只找到80具屍體
※為什麼我們用銀元寶,一些外國則用銀幣?到底差哪呢?
※巨熊與獵犬:二十世紀70年代蘇聯扶持與援助阿富汗共和國秘聞
※丁丁歷險記版船舶演進圖說:1533年到17世紀早期
※最怕被別人說三道四,又熱衷於傳瞎話:當年中統有個「造謠科」
TAG:看北朝 |
※太監的形象都是什麼?專權亂政?細看之後發現,也不全是
※清朝太監為何始終沒能像明朝那樣專權?說:都因為這三個人
※霍光專權幾十年,為什麼一直沒有篡位?答案其實很簡單!
※清朝為何沒有產生權臣,又是如何避免官員專權的?
※清朝是怎樣避免宦官專權的?
※這個女人一沒能力,二沒品行,居然能夠專權且獨寵,原因何在?
※霍光專權幾十年,但是為什麼卻一直沒有篡位?
※作為明代宦官專權的巔峰,「鎮守太監」究竟有哪些表現?
※宦官專權為何屢禁不止?只因其權力是皇權的一部分
※封建社會出了很多大太監,那麼能不能避免宦官專權呢
※太監們想專權立了個「傻王」當皇帝,結果傻王讓他們大失所望
※鰲拜專權亂政被判立斬,他讓康熙看看他的身體,結果逆轉眾人不解
※晚清為什麼把江山丟了,是否是因為慈禧的獨斷專權?
※如果沒有魏忠賢專權,會加速明朝的滅亡,這種說法有依據嗎?
※為什麼有人說,唐朝是因「太監專權」亡國的?
※為何元朝沒太監專權?只因皇帝身邊有個人,勢力強大,太監沒機會
※諸葛誕叛亂是盡忠曹魏?其實他不反對司馬氏專權
※霍光專權幾十年一直沒有篡位,看完你別不相信
※慈禧遲遲不還政給同治,除了慈禧專權外,還有另外的原因
※唐朝這次堅決的滅宦行動因何失敗?若成功了能否消除宦官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