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航天科工:「軍民融合」結碩果

航天科工:「軍民融合」結碩果

我國商業發射最快記錄的快舟火箭、服務於82萬企業用戶的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雲平台INDICS、涉及上萬台計算機的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系統、海鷹無人機、給地下管線做「CT掃描」的探地雷達……這些高精尖的「中國智造」背後,都有著同一張閃亮名片:中國最大的導彈武器研製生產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2016年軍民融合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332億元,佔總營業收入的65%,軍民融合產業規模已經超過2012年集團公司的整體營業收入規模。近年來,航天科工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謀求轉型升級,主動承擔起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和我國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突擊隊重任,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之路逐漸清晰,並在不斷前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新平台:建設中國自主工業互聯網

「我國擁有相對較完善的製造業體系,業務齊備、產業鏈完整,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階段,必須抓住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窗口期』。」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說,建設可以滿足各類企業需求的中國人自己的工業雲平台,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期軍民深度融合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國製造業主權的需要。

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以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早在2009年,中國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雲製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航天雲網正式上線,在2017年6月舉辦的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航天科工正式全球發布工業雲平台INDICS。

作為我國唯一提供智能製造、協同製造、雲製造公共服務的雲平台INDICS,技術上與西門子公司的MindSphere雲平台、GE公司的Predix雲平台處於同一水平,並在平台功能和應用場景上更為豐富,推廣應用的速度與成效優勢明顯。

資料顯示,INDICS已在北京、廣東、浙江、江蘇、貴州、江西、湖北、四川等國內區域和德國、伊朗等國外地區落地,入駐企業超82萬家,其中境外企業3000多戶;業務運行過程嵌入雲平台企業1500餘家,設備接入雲平台6000餘台,這是全球已知嵌入企業數和接入設備數最多的雲平台。2016年,入駐INDICS企業總產出超過450億元,部分傳統產業用戶的應用項目節省研發成本30%以上,縮短研發周期60%以上,產品研製、生產、服務全壽命經營績效提升10%以上。

「航天科工以內部企業作為『試驗田』,著力打開集團內部軍工院所之間的數字圍牆,打通軍工內部資源與社會資源間的『最後一公里』隔離帶,推動科研生產能力由封閉固化自我配套轉向競爭性共享配置,顯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運用效率。」高紅衛表示,利用雲平台提供的協同設計、協同製造、協同試驗功能後,實現大幅度降低成本、壓縮時間、提高質量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何保障我國信息系統安全?基於國產處理器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能否滿足日常辦公的需要?從2008年的微軟「黑屏」事件到2013年的「稜鏡門」事件,我國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個人電腦中採用的處理器、操作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弊端受到舉國關注。

在航天科工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面前,這些問題得到了滿意的回答。據航天科工相關技術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個人電腦中採用的處理器、操作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構建起「銅牆鐵壁」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安全防護體系,是一項關乎國家信息安全「命脈」的「民族工程」。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隊」,中國航天科工自2014年起,依靠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率先開展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應用試點工程,首開全國大型企業集團級自主可控信息系統應用先河,目前已有上萬台自主可控計算機終端得到應用。

經過兩年多實踐,航天科工在自主可控關鍵技術攻關、試點工程應用、產業發展布局、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新型自主可控終端用戶體驗由「可用」達到「好用」水平;聯合開發的高性能數據一體機上線,郵件系統累計發送數萬份電子郵件;政府自主可控計算機採購項目不斷中標,知名度與日俱增;元心自主可控移動操作系統已經在移動政務、移動警務、移動巡檢等領域成功實現應用。

目前,中國航天科工成功實現了近20個自主可控信息系統的上線運行,並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關鍵軟硬體產品研發、遷移適配、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這是我國自主可控信息技術成果首次應用於國家大型軍工企業的成功實踐,表明我國在擺脫國外信息技術封鎖、實現信息系統大規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新產業:商業航天穩步起航

中國航天科工國內率先發布千億商業航天項目規劃,持續推動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五大商業航天工程實施。

快舟一號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從簽訂合同到發射僅歷時8個月,順利完成 「商業航天第一單」。

開拓者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航天科工已具備獨立自主研製各類典型空間飛行器及平台的能力。

面向商業航天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正式開建,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實施一周內連發4顆衛星,實踐衛星星座的快速構建。

……

近年來,航天科工在發力軍民融合的過程中,不忘發揮「老本行」優勢,在商業航天領域深耕細作,一連串的可喜成果讓社會各界感嘆。「當前全球航天技術必然要進入廣泛的商業化應用階段,商業航天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目前,我國發展商業航天大氣候已經基本形成。近年來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高紅衛對於商業航天的發展態勢作出明確判斷。

不同於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傳統航天產業發展,航天科工以商業化模式發展航天產業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的發展思路,著力以顛覆性和替代性技術來發展產業。

2016年初,航天科工在國內率先成立了首家商業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把快舟運載火箭與發射系統提升到商業級水平,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靈活、方便、快速、經濟的衛星發射服務。隨後,依託航天雲網平台設立「商業航天專區」,分批對外發布項目合作與配套協作指南,並按照互惠互利的商業規則選擇合作夥伴。同時,航天科工牽頭設立「航天湖北長江產業投資基金」,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集聚發展,建設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商業航天產業。

「未來,航天科工還將以行雲工程為依託,構建星載窄帶全球移動物聯網;以虹雲工程為依託,構建星載寬頻全球移動互聯網,形成空間、臨近空間、空中、地面四位一體的信息網路;以騰雲工程為依託,形成空天往返飛行能力;以商業模式創新為載體,通過商業化的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國際資源,持續引領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高紅衛透露。(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部網 的精彩文章:

可可西里成青藏高原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心碎發現!火星表面化合物有害 人類移民夢或破碎
「中國最美小鳥」藍喉蜂虎及壽帶鳥現身湖北
「在成長中成熟,在成熟中承擔」——中外電影人暢談上海國際電影節走過20屆歷程
「牡丹」在磨難中芬芳

TAG:西部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航天科技、軍民融合,助力智慧地產
美國航天工業軍民融合國家牽引機制研究
航天科工加速軍民融合創新發展
航天軍民融合 助力國家經濟建設
王鳳嶺:深化軍民融合 推進航天強國建設
助力航天夢 固安匯聚北斗、航天軍民融合產業大咖共謀大計
美軍如何牽引軍民科技融合
「軍民融合」,航空領域新思路!
拓展軍民科技融合新空間
航天科工:努力實現軍民融合產業高質量發展
美陸軍軍民融合式「探索新技術」競賽啟示
軍民融合助俄羅斯軍工雙軌發展
中航資本:乘軍民融合東風 金控航母啟航
軍民融合的人工智慧發展之路
軍民融合:襄陽經濟里的「橄欖色」
中國電科攜軍民融合網路信息體系亮相珠海航展
全國政協委員黃立:軍民融合的「鯰魚苗」
劉春生: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探討
劉倉理委員:軍民融合謀創新
亞丁灣護航,一次海洋領域的軍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