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的五臟和五味詳解

中醫的五臟和五味詳解

五臟主治

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人體是由心、肝、肺、脾、腎五大功能系統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氣血陰陽,是提供這五大功能系統正常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所以對於五髒的治療,一是必須理解五髒的常態和病變;二是必須理解氣血陰陽,以及天之五氣、地之五味、情之五志和五臟之間的相關聯繫。

對於上述的相關問題,《內經》「宣明五氣篇」已經講得很明了,再經過《難經》的補充使之完整化,後來歷代名醫都有所發揮。現代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更是把這些基礎上的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再通過白話文的講解,形成一本相對獨立的教材。

治病要用到中藥,學中藥必要理解地之五味和五髒的關係,《內經》「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另外,《內經》針對五臟為病的用藥治療法則也進行了講解。後來張元素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五臟補瀉主治例」把上述的治療法則進行了具體化,張元素的學生李東垣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些補充,使之完善。這些治療法則,可以說是五臟論治的總綱,如果這個基礎法則不掌握,還是機械的去套學什麼葯治什麼病,學中醫一輩子,也是一個庸醫。

五臟所欲

欲是想要、需要、希望的意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肝主疏泄,辛葯主行、主發散,所以肝以發散為補。肝為風臟,所以風葯是辛味,也就是說一切風葯都可以疏肝,因為肝主升發,風葯有升發之性,所以可以疏肝,比如麻黃、生薑、柴胡、蘇葉等都可以疏肝散邪。肝主疏泄,調節一身之氣機,所以理氣葯是辛味能散能行。肝藏血,所以活血葯也是辛味,也能散能行;酸葯主收斂,所以對於肝來說,酸反而是泄。但從臨床上來說,肝陰血是肝疏泄的物質基礎,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肝是不能進行有效的疏泄的,所以真正要養肝,還是在於收斂肝的陰血,而不是辛葯的發散。臨床上很多醫生治病片面的疏肝,疏肝葯都有耗傷肝陰血的副作用,肝的陰血耗傷嚴重,反而起疏病越重的。所以《神農本草經疏》提出了治肝在於斂養,這種理解是正確的。

心欲耍,耍,應理解為軟的意思,也就是說心氣急、心悸嚴重,要用用咸寒一類的葯來鎮心,比如生牡蠣等葯。因為心火要下潛於腎,才能達到心腎相交,腎陽才能足,腎陽足了,才能讓津液氣化上承於心,心才能得養,所以說咸補心。心主血脈,血脈要通暢,得有陰營的一方面,也要有氣陽的一方面。但補陰血之葯,大多對血脈的暢行不利,而補藥多甘,所以會說甘是泄心。但心的陰血不足了,還得以甘葯來補養,比如《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就是重用甘葯來補心之陰血。甘入脾,血之生成,脾的運化(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至關重要,所以也要用到甘葯,為什麼對於心體受損的心臟病,治療得以「四君子湯」為核心來治療,也就是為了促進脾腎的消化吸收功能,心體才能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補養。

脾欲緩,緩是舒緩舒服的意思。脾虛則運化無力而使中焦痞滿,脾虛不能散精,昇陽不能達於四肢,所以肢體困重無力,人就不舒緩,治脾虛之葯必是甘葯,所以說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臨床上常見醫生治療消化不良的,都是用一些消導葯(比如山楂、神曲等助消化葯),要知道用助消化葯來促進消化,這是治療食積的實證而已,是中醫治療八法中的消法,對正氣都是有損的。這種以消導葯為主來治療痞證,對於一時的食積可以,但對於脾虛不運化的情況,只會更加耗傷人的元氣,讓人越治越損。所以對脾實的情況,還加了「以苦瀉之」,臨床上用於消化不良的食積上來看,主要是大黃、厚朴等葯來苦泄。另外脾主運化一身之水濕,氣虛則無力運化水濕,內濕重,也要以苦藥來燥濕,所以先賢會說白朮是健脾聖葯,白朮主要作用無非也是取其苦燥去脾濕而已。把脾濕泄了,脾也就健運了。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肺主一身之氣,對水液的代謝可以起到調節的作用,所以說肺是水之上源。從肺對水液的代謝上來看,主要是肺的宣肅功能正常達到這作用。肺氣宣發,則一身的亂孔張開,汗液外排,通過排汗的方式去除體內多餘的體液。比如人受寒後,毛孔閉了汗(熱)不能出來,內體寒濕重,就會出現《傷寒論》中的麻黃湯症,所以治療上用麻黃和桂枝的辛來宣發肺氣,這辛的瀉,主要是針對肺宣的一方面而定,也就是說辛味的風葯可以促進肺的宣。用風葯治療感冒,無非也就是通過辛散的風葯促進肺氣的宣發,毛孔開瀉了,汗外出而去病邪。如果說汗出太過,主要也是因為肺的宣發太過的原因,針對這種汗出太過的夏天,所以孫思邈創了「生脈飲」(人蔘、麥冬、五味子組成),用人蔘的甘補氣固肺,五味子的酸收斂肺氣。中醫治療肺病的宣肅,也就是通過藥味的酸收和辛散來進行,肺氣宣不足則加用辛葯,肺氣宣太過,則用酸葯來收。酸以收斂,所以說補肺,辛以宣散,所以說瀉肺。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對於以苦藥補腎,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對堅的意思也總是以某葯來論堅,而沒有從醫理上來說明,特別是朱丹溪說到到黃柏堅腎後,後世的醫家就是一直覺得黃柏是一個堅腎葯,但黃柏是怎樣達到堅腎的目的,大多無言。我們從腎的生理上來說,腎主水,是一身水濕氣化的根本,濕重則腎中的元陽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治療水濕得用苦藥來燥濕,濕去而腎的功能得正常的發揮,所以說苦補腎、堅腎。朱丹溪用黃柏來堅腎是針對腎有濕熱的情況,用黃柏來燥濕去熱而已。我們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腎著湯」(炙甘草、炮乾薑、茯苓、白朮組成)和「澤瀉湯」(澤瀉、白朮組成)兩方來看,就是兩個治療濕阻的處方。腎著湯是一個溫中化濕的藥方,主要是針對陽虛濕阻的病情而定,澤瀉湯是一個針對濕熱的情況而定。這兩個方都是用到了白朮來苦燥去濕而讓腎安,所以臨床上不是說黃柏是堅腎的特定葯,丹溪只是吃透了《金匱要略》和《內經》的精神,根據臨床的需要而選擇黃柏來去腎中濕熱因為丹溪的名氣太大了,世人不善於學習,所以盲目的根風,才會弄出一個黃柏是堅腎的特定葯來。說到以咸瀉腎,主要是針對腎中內存元陽而說。人一身的陽氣得潛於腎才能用,不能潛則陽氣上擾而見虛陽上亢的病情出來,咸葯入腎,用來鎮潛腎中元陽,所以這裡的咸指的是咸寒之意。虛陽上浮,用生牡蠣等咸寒的葯來鎮潛浮陽,虛陽得潛,所以說成是瀉了。

五臟所苦

苦,是苦困之意。也可理解為疾病、痛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泄之。

肝苦急,急為急躁之意,比如人的情緒急躁(肝主疏泄,人的情緒是由肝來調節的),可吃甘寒的食物,比如梨子、百合等,可讓人的情緒和緩下來。肝主疏泄,另外還有調節一身氣機的作用,脾的運化,就是必要有肝的正常疏泄才能行,如果說肝氣急,脾為之運化太過(比如很多糖尿病就是因為肝的疏泄太過造成),脾為之受損,所以要吃甘葯來補脾。脾是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健運了,氣血才能足,血足肝才能得養,所以要吃甘葯來舒緩肝氣。

脾主運化一身之水濕,濕重則困脾,去濕則吃苦藥來燥濕,所以健脾時必要用到蒼朮、白朮,就是取其苦燥去濕而使脾得健運。

心苦緩,這緩應理解為渙散之意。喜為心之志,過喜則心氣渙散。心氣渙散則心的陰血隨之而耗損。酸味主收斂,所以對於心氣渙散的病人得吃酸味以收斂心陰。比如失眠的病人,就是心氣渙散太過。《金匱要略》的「酸棗仁湯」(酸棗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組成)熬制而成,就是用酸棗仁的酸來收斂心陰,再加用清熱行血葯,達到養血安神和清熱除煩等之功效。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陰為一身之元陰,耗傷腎陰,無非以肝鬱化火為最,辛能行能散,所以散解鬱結的肝氣,必用辛葯。肝鬱得解,則不再耗傷腎陰,所以反說是潤腎之燥。這種用辛葯來潤腎燥的原理,和「承氣湯」的急下存陰一樣的,是去病之源,達到治療的目的。並不是說辛葯能潤養腎,如果真的腎陰虧虛,還得大補腎陰,見肝鬱再在養陰的基礎上來疏肝。比如《續名醫類案》的「一貫煎」:北沙參、麥冬、地黃、杞子四葯來大養腎陰以治本,川楝、當歸辛散解郁來治標。高鼓峰則以六味地黃湯加柴胡為治,稱為「水中疏木」,也是取柴胡的辛散解郁,讓六味地黃湯能更好的達到補腎養陰的效果。

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泄之。肺病最常見的就是哮喘和咳嗽,都是氣機不能肅降為見症。苦藥能燥,但苦寒的則能瀉,所以治療肺氣上逆的咳嗽、哮喘,都是以葶藶子、苦杏仁等葯來降氣泄肺之實邪。

五臟所損

這是《難經》補充《內經》的內容。《難經》第十四難說「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虛則補之」是歷代醫家論治虛損病必宗之法,但補不是機械的針對某葯入某臟機械的選擇幾味葯來拼湊治療,而是必要根據五臟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以及本髒的物質和功兩方面的關係進行有機的分析,再來取捨用藥。

比如肝損,治療的大法是「損其肝者,緩其中」。肝主疏泄,體陰而陽用,性喜條達,苦急而喜舒緩。根據《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和散之」,養肝得以甘寒陰柔的葯來舒緩肝急為治本之道,但片面的柔養,肝氣則為之不疏,所以有必要進行疏肝,讓肝的物質和功能兩方面都正常,肝才能為用。比如冶肝陰不足的一貫煎,就以沙參、生地黃、麥冬、枸杞子等甘寒滋養葯來柔養肝而緩急.少佐川楝子和當歸之辛散,讓肝的疏泄生理機能正常發揮。

比如腎損,治療是「損其腎者,益其精」。腎主封藏,內寓元陰元陽,其生理機能的運動趨勢有兩方面,一是向上蒸騰氣化,以溫煦濡養諸臟;二是向下滲利,但向個得有腎陰的物質基礎以供腎陽的氣化,水濕的下滲又得有腎陽的溫煦才能氣化開,體現出了陰陽互根的主要性。所以治腎損,除滋補腎中精氣外,同時也要恢復腎的蒸騰氣化滲利的生理功能。如治《金匱要略》中的「崔氏腎氣丸」,地黃、山萸肉、山藥以固腎,促進腎的封藏之力,以補腎之損;加用茯苓、澤瀉以促下滲之力;附子、肉桂溫腎陽,以助腎蒸騰氣化,讓津液上承以養它臟和滲下;腎虛則行血不暢,行血不暢則易化熱而產生伏熱,所以用丹皮涼血行血去伏熱。恢復腎的基本生理功能,這才是真正的治損。

五味入五臟,五臟要平衡身體才能健康,五味有偏則增氣太過也一樣會生病,所以平時飲食上五味要平衡。對於五味致病方面,《內經》講到「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另外,《內經》還講「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葯」。從文中的「調」字可以看出,對於身體大虛之人,和以甘葯緩補。甘葯能補,所以對虛者要用甘葯,更有另一層意思是健運脾胃。因為甘入脾,用甘葯是可以理解為調理脾胃的。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一切治療,必要先查胃氣,這是五臟治療的關鍵,也是一切病治療的關鍵。一個中醫生,如果連脾胃病都不會治,必是庸醫。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薈道 的精彩文章:

劉希彥·中醫無絕症
李可:西方百年難破十大醫學難題,但中醫可以
倪海廈:每天都有一大堆藥罐子病人來找我,罵醒你是為了救你
中醫30種治病的「要葯」
盧崇漢:早衰緣於陽氣損耗

TAG:華夏薈道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學講「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
中醫五行與五臟,五色,五竅,五味,五志的關係
五行、五臟、五腑、五官、五華、五味、五色、五情、五液和身體的調養全在這兒!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關係
黃帝內經第十講:五行,五臟,五脈,五色,五味的關係
今天教大家一個繞口令:中醫的五臟六腑不是西醫的五臟六腑
醫藥典故三:五味子養五臟、止咳效果顯著
中醫:聽「五聲」辨「五臟」
中醫:《黃帝內經》五臟六腑
最簡單的一句長壽口訣:中醫有五行、食物有五色、用來養五臟!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五行相生補五臟之「五味子」
中醫基礎內容:五臟與五液的關係(必備)
三焦與五臟五行
「五行五臟五色」的韓國拌飯
肺及五臟之官的趣味性(1)
中醫談五臟之疾
中醫眼裡的最美「指甲」!五臟六腑的健康都寫在指尖上
摩訶止觀|五臟四大,六神病相(一百九十九)
五色與五臟,五情與五髒的關係,五臟順應五季這樣調理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之五臟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