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演算法「綁架」,媒體拿什麼黏住用戶?
進入網路時代以來,對於內容和演算法(技術)哪個更重要,一直是眾說紛紜。最近,人民日報發文《新聞莫被演算法、流量和點擊率「綁架」》。個人感覺,這麼說有點「何不食肉糜」了。
傳統媒體普遍認為,內容為王,因為這是他們長久以來賴以生存的基礎。網路媒體普遍認為,渠道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迎合長尾效應下受眾多形態的分布特點,通過不同受眾內容的細分,達到最優的傳播效果。然而,由於傳播權的不斷下移,越來越多的人得以自主發聲,因此,有人認為:在技術主導的新平台形成階段,渠道為王;在平台建立之後內容為王。可以說是比較中和的一個說法了。
但是問題是,內容好壞並不是一部作品得以廣泛傳播的唯一要素。有時候,內容可以做到錦上添花,卻不能做到雪中送炭。當然,並不是說內容不重要,只是想說,為什麼有的作品內容質量優秀,卻票房慘淡;為什麼有的作品明明質量很差,在豆瓣評分及格線都算不上,卻票房爆炸。
雞湯盛行,乾貨難咽。
現如今,營銷已經變成一個套路了,問題是,套路和營銷策略的這麼多,火起來之後才會有人分析這個套路是什麼,未免有些牽強附會,而且作品的傳播過程擁有太多的偶然性。
因此,現在探討內容和渠道、演算法誰才為「王」有點過時了,刻意將某一點突出出來,要麼是「唯技術論」者,要麼成了「泥古不化」的老頑固。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內容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互聯網時代的某些影響,比如碎片化、情緒化、關聯度數據篩選等,以至於在呈現方式上,呈現了相應的特點。
一、為什麼我們更愛碎片化閱讀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什麼是碎片化。
我們做日常電腦維護的時候,經常需要做的是磁碟碎片的清理,這也是碎片化最早的出處。最初,這些文件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處理的,但是隨著電腦處理文件的數量的增加,有些文件就不能完全的按照相應順序進行存放,往往需要通過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文件碎塊,這些文件碎塊分散的排列在磁碟的空間之中了。如此下去,磁碟上就會產生許多碎片化的空間,從而導致了磁碟碎片的產生,電腦也會因此變卡。
在傳播學領域,碎片化是指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過程中,由於信息的井噴式爆發,信息傳播變得碎片化了,這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受到媒體多樣化的影響。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但這並沒有使得受眾更加「全知全能」,理性客觀,相反,由於沒有相關權威的信息以及媒介對信息傳遞的多樣性,受眾不再關注權威,不再關心信息是否真實,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人們也變得難以把握信息的重點。
也就是說,受眾在信息多樣性的背景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傳播介質、受眾,都已碎片化了。
這種碎片化,與「微時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三微(微博、微信、微視頻)」的出現,正是其表現,人們的觀念被分割成了碎片化的個體。人們變得更加傾向於閱讀碎片化的文字。碎片化促使長篇大論的時代悄然褪色,社會信息的碎片化特徵日益明顯。
但是問題是,互聯網時代,還是有很多特稿、長稿、標榜專業精神的內容,可以得到很好地傳播的。
可能性一:精英主義崛起,人們在被垃圾信息困擾良多之後,慢慢具備了甄別信息的能力;
可能性二:內容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互聯網時代的某些影響,比如碎片化、情緒化、關聯度數據篩選等,在潛移默化中,由於「數字原住民」開始掌握鍵盤,因此在文章中呈現了相應的特點。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可能性二。為了驗證這一點,曾經剖解過何瑫的那篇《帝吧風云:被互聯網培植的憤怒》。結果發現,文章呈現了如下的特點。
二、碎片化時代的文章內容敘事策略
(一)、短段落、多段落的敘事技巧
通過相關的段落數據統計,發現這篇文章多達165段。每一段最多為178個字,最少僅為6個字。這樣的好處,在於每一段都不太長,而且作者可能通過不斷製造興奮點,迎合「碎片化」時代閱讀習慣。
就像是非線性視頻剪輯一樣,不斷來回變化,雖然時空不同,但是敘述的主題是相同的。因此不會因為切換太快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反而會通過歷史與現實、正義與邪惡、變化與堅守之間強烈的二元對立的衝擊,給讀者以強烈的感官刺激。
(二)、音樂敘事帶來的」錯落美「,增強文章張力與節奏感;
傳統敘事中,中國文學的作品通常會採用預敘的敘事手法。不管是賈寶玉《紅樓夢》夢遊幻境,還是《水滸傳》開頭的天干地支說,都試圖用一種預言式的敘述方式,提前交代故事結局與人物命運。初讀讓人感到玄之又玄,再讀讓人拍案叫絕。
而在這篇特稿中,則沒有採用傳統的那種先敘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那樣的大背景,然後在大背景下闡述小人物故事的敘事結構,而是一開始,就從一場躍躍欲發的帝吧「聖戰」開始,先說小人物,然後不斷進行來來回回的時空穿插,有起,有高潮,有低緩,有結尾,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節奏感,增強了文章的張力。
(三)、大量事實補充,增強特稿文本真實性。
據何瑫稱,這篇文章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進行採訪,採訪了超過50人。而且,他並沒有採用生硬的誰說了什麼,怎麼說,而是從採訪人的角度,去闡述整個事情,對於特稿來說,允許加入作者個人一定的主觀傾向。文章中「巧妙隱藏作者觀點的敘事技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特稿文本的真實性,對於讀者來說,這些人就像是我們認識的某個人一樣,或者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三、反思
現在的新聞寫作,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大環境的影響。所以,當我們談論「內容與演算法孰美」的時候,不同人人有不同觀點,有「愛我者」,有「私我者」,有「欲有求於我者」。如何做到理智客觀進行取捨,成為了一個難題。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更多媒體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讓信息更好更快的傳播」,而非「如何讓信息正確的傳播」。而很多人把「更好更快」當成了「正確傳播」。
一篇文章,不夠標題黨,差評;每段段落太長,差評;沒有圖片和GIF,差評;語言不夠詼諧幽默,差評。無奈的是,我們知道有些東西是文化垃圾,有些手法是臟套路,但是卻只能趨之若鶩的模仿。因為,你必須保證你寫的東西首先得到傳播與關注,才能緊接著考慮「內容為王」以及所要承擔的倫理道德邏輯理智。問題是,有時候標榜理性客觀的媒體取向與社會大眾取向有時候是相悖的。
兩難取捨下,有些人選擇了為五斗米折腰,為六便士低頭。縱然月色如斯,又如何?
所以,個人感覺,這時候談「新聞莫被演算法、流量和點擊量『綁架』」有些太「何不食肉糜」了。刻意將這幾者剝離開,強調某一方面的純潔性,本身就代表著它現在並不「純潔」了。
如何解決?要是考研答題我能寫出來一大堆社會、媒體、個人應該怎麼做,但在就像前面所說的,一件宏觀層面問題解決,不是如公文般提出一些建議就可以了。能做到的,更多是反思。
2018備考 請添加主頁君個人微信:kaopress16
備考研友在等著你加入大家庭
※評論訓練營S5E01 讓座紛爭
※我們在談新聞理想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把年齡標籤紋在身上,把SK-II放在心裡
※嗆口傳播學日記
※關於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討論
TAG:考新聞 |
※手機不知道怎麼用?教你用自媒體輕鬆賺錢
※怎樣用好新媒體,讓官兵不再「清空手機」?
※自媒體新手入門攻略手冊!還不知道怎麼做自媒體的小夥伴,趕緊學起來!
※做自媒體怎麼獲得更多的推薦?很簡單,這麼做就可以了!
※怎麼做自媒體,你得明白怎麼選題!
※做不好餐飲,那是你還不會玩轉社交媒體營銷!
※你的自媒體怎麼寫才有人看?這麼寫才能玩賺自媒體!
※「假機上捐款」後,自媒體還該不該信?除了法律,還有什麼在約束自媒體?
※做媒體編輯有什麼好?為什麼不能像別人那樣生活?
※自媒體應該怎麼做才能賺到錢?快進來看乾貨 自媒體怎麼做?
※自媒體人不做廣告怎麼吃飯?
※自媒體運營一段時間,便不知道寫什麼?可能一開始你做就錯了
※自媒體人堅持這樣去做選題、寫標題,不怕沒有收益!
※怎麼使用社交媒體,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人!
※正規媒體也報道張靚穎牽手帥哥,這算不算明星隱私?
※為什麼你沒有通過自媒體寫作掙到錢?
※如果不能寫軟文,開通自媒體有何用?
※自媒體不推薦你的文章,那是因為你沒有做對這4個方面,不信你看!
※她向媒體坦白一切,不想再偷了
※較真:中國女孩沒那麼容易被美瞳毀掉,自媒體能不能別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