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藝家的木頭
6月20日舉家開始了歐洲之行,第一站落腳義大利,一場沒有計劃,沒有攻略的旅行最終主旋律變成了「文藝復興」和「宗教藝術」,看了3天博物館和教堂之後,兒子認識了耶穌、聖母瑪麗亞、聖保羅、聖馬可,知道了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糾結于海神波塞冬為什麼總搶別人家的女人,美杜莎是誰殺死的,地獄裡的怪獸為什麼要吃人……大量繪畫與雕塑給孩子視覺上的衝擊和對大人知識儲備的嘲笑,是幾百、上千年的藝術所謂的熏陶,當已然想不起高考文綜卷子里那道關於巴洛克、洛可可、羅馬建築形式的多選題怎麼答的時候,混在穿梭於現實的歷史的人流中時,真切湧上心頭的卻是那句大俗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真俗,但這回走心了。
羅馬和佛羅倫薩幾乎沒有當代建築和高樓大廈,站在聖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穹頂上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當下的生活和幾百年前的街道、建築交織在一起,人的歸屬感會更強吧,因為更懂來處。城市的建設者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一直墨守著,讓這個107米高的穹頂永遠作為最高點。
聖母百花大教堂作為佛羅倫薩的象徵,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中心,歷史與文化意義可以參見百度百科。作為一個到哪兒都留心木頭的人,還是說點木頭的事兒。
這座教堂的風格叫做「佛羅倫薩哥特式」,其圓頂又借鑒了拜占庭的風格,是一種融合形式的嘗試,也是突破宗教束縛的象徵。哥特式簡述風格誕生於12世紀的法國,以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為典型特徵,而這裡不是典型的哥特風格,原因跟咱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樣,當時要建設有義大利特殊的哥特式,對於教堂正面的設計,很多設計師給出了方案,上圖是一部分木製模型,用我們乙方的語言來說,就是給「金主爸爸」出個DEMO。
那些精湛的模型和真正的教堂,在當時就是用這些工具完成的,除了左下角的歐式開槽鋸,其他的跟咱老祖宗用的都差不多。
這張圖拍自一家傳統玩具店,主營長鼻子比諾曹(以前歐洲孩子的玩具還真有些驚悚)滿強的工具表明傳承,和幾百年前差距確實不大。
這是穹頂的設計模型,關於穹頂的掌故,在博物館裡有視頻講解,偉大的設計師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 Fillippo)為了說服委員會,用雞蛋講解了這種新結構的穩定性,因為使用了異教的設計,為了防止迫害,他沒有使用一張草稿,全部設計都保存在腦子裡。
其他設計師關於教堂正面的手稿
聖母百花大教堂用了174年建成,這個世上或許也只有信仰的力量能夠打破朝代、政治的更迭,從一而終。
引用一個文藝小青年兒的話,佛羅倫薩這才叫大文藝,不是一般文藝駕馭得了的。
TAG:山姆叔叔的木工小屋 |
※岳西一位民間文藝家與石頭的故事
※文明的演藝家、低調的慈善家—古天樂
※清新壁畫,打造你的文藝家
※南山理工文藝家的房子長啥樣?
※抗戰中的民間文藝家
※日本紙藝家森田千晶的手工和紙
※江蘇五位女性文藝工作者談文藝家與時代的關係
※楊光祖:文藝家要涵養書卷氣
※陶藝家市川孝:自然清新的陶瓷作品
※烏克蘭紙藝家紙雕作品
※面朝大海,世外陶園——日本陶藝家小坂明先生的詩意生活
※「但少唐生三千卷書」——文藝家要涵養書卷氣
※台灣陶藝家一隻茶碗融兩岸
※襄陽有一處被明朝園藝家葉成譽為「私家園林鼻祖」的地方—習家池
※《我家那小子》各家裝修內景曝光!武藝家最整潔,錢楓家最邋遢
※順道得來的繪畫技能,木藝家的一場意外
※宋小寶冰箱里最貴的食材是小鮑魚,對比張歆藝家差距好大!
※業餘園藝家的小花園,小院子才是養花的好地方
※樂在其中的紫砂陶藝家——陳洪平
※會跳舞的碗:台灣陶藝家製造出比蛋殼更薄的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