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個人講述自己的記憶,是最鮮活的歷史

每個人講述自己的記憶,是最鮮活的歷史

GIF/23K

書評君已推送2017年中書賞入圍書單《新京報書評周刊「2017年中好書」100本入圍書目》和終極書單《新京報書評周刊「2017年中好書」終極書單》兩份書目。

而在這段時間,我們將每天向你介紹3本入選終極書單的好書。

今天的主題為「大地隙語」。如何面對土地與居所,就如何面對人的存在方式。20世紀的中國,無論鄉野土地還是城市,都經歷了撕裂性的巨變。青年作家杜懷超用質樸的紀實文體寫下《大地冊頁》,記錄一位農民父親的生存檔案。定宜庄耗費20年訪談80餘位老北京人,在《北京口述歷史》系列中深情卻克制地記下老北京逝去的理想。奧地利學者、人大教授雷立柏在隨筆集《我的零都》中,寫下了自己在中國20多年的異國孤身生活的點滴,展現了一位世界公民的生活方式。

這三本,是今天要推薦的年中好書。書評君同時在每本評語之後各添列了兩本延伸閱讀書(皆為今年出版),或有相同的主題,或有相同的思考維度。

《我的靈都》

《我的靈都》

作者:(奧)雷立柏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5月

奧地利學者、人大教授雷立柏在中國20多年,他所選擇的異國孤身生活不太符合中國人對生活的主流理解,但雷立柏在他所投身的拉丁語教學、中西文化交流領域享受著自由與幸福。隨筆集《我的靈都》集結著這段跨文化生活的點滴,也展現了一位世界公民的生活方式。

跨文化的對話在書中隨時可見。比如「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裡面有豐富的拉丁語詞源:「精神性的建設」來自aedificatio mentis,「委員會」來自拉丁語的committo(「委託」)等,而大多數中國人覺得它們由來已久。雷立柏試圖在中國當代社會與拉丁語詞源之間、在拉丁語和漢語的修辭學之間架橋,要「過橋」的中國人勢必要承受和接納一些挑戰性甚至顛覆性的對話。雷立柏曾說,古典與傳統有可能被重新發掘,加之當今中國對重建精神價值的渴求與全球化的大背景,我們可以像彼得拉克那代人一樣從古典中尋找精神資源回應當代問題。

拉丁語傳入中國已有700多年,此前也有「雷老師」曾在中國建教堂、醫院和學校。可惜曾經的世界公民們在中國近代史的變遷中多被遺忘。在《我的靈都》中,雷立柏表達了一位久居中國的世界公民對北京的情感——尊敬,因為了解這樣的歷史,包括它的深沉與曲折,一個人才會產生髮自內心的尊敬,才會找到他的「靈都」。(孔雪)

延伸閱讀

《中國歲月》

作者:(英)瑪麗·蒂芬

版本: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2月

瑪麗·蒂芬母親的家族有三代女性曾僑居中國,她們與時任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書信、日記揭開了這位執掌大清帝國海關40年的外國官員複雜的情感世界,後人得以窺見清末在華外國人的社交網路和沿海通商口岸的風貌。

《東方之旅》

作者:柏安理

版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這是1579年到基督教被禁止的1724年間,耶穌會在華傳教活動的首部敘事史,回溯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最初踏上中國大地時,如何努力學習漢語和中國思想,並將羅馬天主教翻譯到中國文化框架中,從而催生中國基督教徒。

《大地冊頁:一個農民父親的生存檔案》

作者:杜懷超

版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7年4月

今年春,很多人被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一首寫無名母親的詩《母親的專列》打動過。在蒼茫的鄉土大地上,多少個母親、父親,無關各種名義,甚至連名字也被淹沒?杜懷超筆下的父親一輩子活在杜家樓。這是一個兩省三縣交界的村子,閉塞、偏僻,村名曾在上世紀中後葉隨著公社、生產隊等組織形式幾經更改,這片土地上勞作的人們則在新時代的激流里,經歷著情感、信仰,尤其是土地倫理與土地道德層面細微的裂變。杜懷超寫父親,一件件事日常、平淡,揉在一起看,卻都像刺兒菜長滿田地一般扎進他七十多年的生命里。一個地道中國農民的每一次異變都與大時代的波動緊密鑲嵌,時而偉岸,時而隱晦。「自己挖一口井,自己進去」,杜懷超以一個鄉村逃離者的身份,寫出對無數中國鄉村父親的告慰之作。

杜家樓離我們很遠,但這份農民父親生存檔案中那些日常、質樸甚至原始得血腥的中國農村生存畫面,逼人走向最形而上的問題——人為什麼活著?人該怎樣活著?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我們,翻開它,看一眼被這個時代撕開卻又被掩蓋了的傷口,也能從鄉土中最粗糙、原始的生活圖景中檢視人性中的幽暗,校正人生的位置,珍惜當下的生活。  (孔雪)

延伸閱讀

《大地上的親人》

作者:黃燈

版本:理想國·台海出版 2017年3月

黃燈和杜懷超有相似的靠知識逃離鄉村的生命軌跡。2016年春節,《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經新媒體演變成一個公共傳播事件,作者黃燈關於幾代國人城鄉遷徙的寫作已持續十多年,因戳中轉型期社會痛點而格外刺眼。

《往事入畫》

作者:張才柱

版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張才柱生於1946年,常年在重慶北碚鄉下務農,被查出患有淋巴癌6年後,他決定創作「回憶畫」。150餘幅畫作記錄了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重慶鄉下的生活與生產景象,留下一份罕見的中國農民自主繪下的日常生活史。

《北京口述歷史》系列

作者:定宜庄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7年2月

「我在我住的小區出門散步,已經聽不見北京話了。」學者定宜庄說。從1999年第一本旗人婦女口述歷史專著《最後的記憶》到如今的「北京口述歷史」叢書,定宜庄從史學出發的口述史研究始終落腳於北京城和人。

因二戰而起的口述史在其發源地西方發展為一種公共運動,在台灣學界也有深入發展,但在大陸,作為群眾運動的口述史很難成為澎湃的主流;另一方面,口述史在史學界仍受冷遇。定宜庄對此直言隱憂:國內長期一元化的聲音,容易讓人對事物存在舊有的固化理解,而且好的口述訪問者需要有一定的學理「門檻」。從一開始做口述史,定宜庄就基於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關於空間、族群的理論,以及對「發展」的反思去選取樣本。她尋找的北京城往事的講述者,既有東城的愛新覺羅後人,也有城牆根下的窮人,涵蓋了滿族、回族、蒙古族,也能為研究移民和土著的區別、族群認同提供依據。此外,她在文獻上下足了鉤沉索隱的工夫,通過附上以資考證的資料、補充大量注釋,儘可能讓口述背後的故事得以呈現。

在大多數人眼中,北京是一個狂奔向前的都市,但定宜庄用了一個讓人意外的詞「沉沒」來形容它。這一套深描北京城與人的只光片影,是在城市「沉沒」之前,一個城中人無奈而痛心的一種懷念。(孔雪)

延伸閱讀

《牛津口述史手冊》

作者:(美)唐納德·里奇

譯者:宋平明、左玉河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上世紀40年代,口述歷史學在美國發展為一種公共運動。唐納德·里奇曾在《大家來做口述史》中所倡導,人人都有權利也應該做口述史,這本《牛津口述史手冊》則詳盡介紹了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論。

《撂地兒》

作者:方繼孝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1月

與定宜庄「北京口述歷史」中《生在城南》的關注群體相呼應,《撂地兒》寫了40位曾在天橋撂地演出過的藝人,結合其從藝經歷梳理了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曲種的流派演變與發展過程,呈現了民間的曲藝世界。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編輯:徐學勤;小鹽。歡迎轉發分享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水滸傳》、《聊齋》還原經典之所以經典理由
丹麥人說,記住這個單詞,做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與精神病人短兵相接
《威尼斯商人》:「最深刻最有意義的喜劇」
今天阿巴斯離世一年,但他的詩還彷彿有櫻桃的滋味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個女孩最喜歡的歌背後,都有一個沒講述的故事
百年前的老照片,用鮮活的瞬間為您講述最真實的的歷史。
我講述一個朋友聽來的故事,人的命真的天註定嗎?
網友講述自己經歷的一些靈異故事,每人一個故事!
兩個村裡的朋友講述的故事,人可以成為這樣的嗎?
一個朋友講述的故事,很多人說他是可以通靈的?
一位來自我們那裡的同學講述的故事,晚自習你一個人嗎?
聽一個朋友講述自己夏天的故事,請尊重逝去的人
有一個什麼樣的愛人最重要?他們用十七年的愛情給你講述
一個朋友講述的兩個自己的故事,菜刀的作用你知道嗎?
網友講述自己聽人說的5個靈異故事,你認為是真的嗎?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失去自我的「豪門夢」
講述我朋友的老闆的一件靈異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收買嗎?
最近聽我媽講述了一個靈異故事,說是他小時候的事!
真實的靈異故事,我的一些網友親自講述,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這是朋友的親戚講述的故事,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
一個南方的朋友講述的兩個靈異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我身邊兩個要好的人講述的靈異故事,眼見為實!
一個朋友和我講述他的兩個故事,你能做到這樣的動作嗎?
這是我一個朋友講述的兩個故事,你是九十年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