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內經》中所說的「生病起於過用」?
「生病起於過用」的理論源於《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這種「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在《內經》的病因理論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成為中醫病因學的基本觀點和突出特點之一。
文中兩則病案記錄的都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辨證用藥準確但療效不顯著。仔細分析得出,兩個病人得病均有明顯的病因,均為「生病起於過用」,故後續針對病因治療,癥狀很快減輕。
河南中醫藥大學張磊教授,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醫數載,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善於發掘病因,思慮周全,用藥精鍊。張磊教授在診治中常以「生病起於過用」諄諄告誡病人,讓其引以為戒,吾等侍診者亦很受啟發。現從張磊教授的兩則病案說起,教大家如何理解「生病起於過用」。
病案分析
病案1 吉某,女,19歲,高中學生,河南人,2015年12月28日以失眠3年,加重半年為主訴初診。3年來,因學習壓力大,睡眠極差,每天中午出現心慌,雙手顫抖,晚上頭暈脹痛,入睡難,煩躁,傷心欲哭,善太息,不知飢。曾服中藥治療效果差。月經正常,大便少,舌尖紅,苔白稍厚,脈細。
病案2 盧某,男,52歲,山西人,2015年11月13日以胃脘灼熱難忍,脹悶不適5年余為主訴初診。述胃脘灼熱,泛酸,喜食冷物,脹悶,偶爾隱痛不適,噯氣明顯。曾常年口服治胃酸葯,服後減輕,停葯反覆。也曾服中藥治療,癥狀不減輕。胃鏡檢查顯示:慢性紅斑性胃炎。二便調,舌質紅,苔厚膩,脈沉。
這兩則病案記錄的都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為什麼中西藥治療後,療效不顯著呢?仔細分析,病案1中的吉某是一名高中生,學習壓力大,屬於勞神過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脾在志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慮勞神過度,則耗傷心血,損傷脾氣,可以出現心神失養的心悸、心慌、健忘、失眠、多夢及脾不健運的納呆,腹脹,便溏等癥狀。病案2中的盧某,常年胃脘燒灼感,屢治不效,張磊教授查看他曾服過的葯並無不妥之處,於是細究生活飲食習慣,原來他素喜食醋,每日三餐必飲,每次飲100~150ml左右,長期嗜好酸味,久之損傷內臟,發生病變。以上兩個病人,針對病因治療,癥狀很快減輕。
從五方面闡釋過用致病
導致疾病的原因多種多樣:六淫、七情、飲食、勞倦、外傷等,正常情況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過用則陰陽失衡,疾病乃生。所謂「過用」,指超越常度,過度地使用。「生病起於過用」的理論源於《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這種「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在《內經》的病因理論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成為中醫病因學的基本觀點和突出特點之一。而且對後世醫學家及其醫學理論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對「過用致病」大致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來談:
飲食不節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飲食一定要有節制,飲食的大飢大飽,或過寒過熱,或偏嗜,皆為「過用」現象,食物靠脾胃消化,飲食不節,暴飲暴食主要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現脘腹脹滿、厭食、噯腐吞酸、痢疾、痔瘡等,或聚濕生痰化熱,變生他病。《素問·痹論》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經常飲食過量,不僅可以導致消化不良,而且還可影響氣血流通,筋脈瘀滯,出現痢疾或痔瘡。《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過食肥甘厚味,易於化生內熱引起癰疽瘡毒等病症。「高粱之變,足生大丁」。現在經濟發達,物質豐富,飲食不節也是現代多種疾病如肥胖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痛風病、腫瘤等疾病的病因或誘因之一。
飲食偏嗜
飲食不應有所偏嗜,才能使人體獲得各種所需營養。若飲食偏寒,如過食冷飲瓜果可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濕內生,發生腹痛、腹瀉等症;偏嗜辛溫燥熱,則使腸胃積熱,出現便秘、腹脹滿等症。飲食五味偏嗜也會導致疾病發生。如上述病案2中的盧某,嗜酸如命,導致常年胃脘灼熱難忍。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該臟機能偏盛,發生病變。《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指出五味過偏,會傷及多個臟腑,產生多種疾病,長此下去,影響身體健康。《素問·五藏生成篇》又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苦;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現在人應酬多,過食肥甘厚味及海鮮,飲酒等,飲酒過多可導致急慢性酒精中毒和依賴,並可產生抑鬱、急躁等繼發症。因此飲食過用是許多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內經》中關於飲食過用的發病觀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七情太過
所謂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應。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使人生病,只有在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耐受限度,才會使人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發生。《內經》對七情太過致病的情況有很多論述。《素問·舉痛論》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靈樞·口問》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素問·血氣形志》曰:「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從上述條文中不難看出,所謂七情致病,多由七情「太過」所造成。大怒大喜之後突發中風現在很常見,在張磊教授的病案中,因情志致病的例子比比皆是。
勞逸過度
勞逸過度通常包括過度勞累和過度安逸兩方面。①體力、腦力過度。適當的勞動鍛煉能使氣血流暢,體格強壯。但是勞累過度又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很大影響。隨著現代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過勞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如現在社會壓力大,腦力勞動強度過大,出現許多英年早逝現象,又由於機械化普及人們體力勞動較輕,但由於人們注重健康,體育運動過度,也導致了許多因勞致虛疾病。《內經》有論述,「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久行傷筋,久立傷骨」。②過逸。人體每天需要適當的活動,氣血才能暢通,《靈樞·癰疽》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過度安逸,可致氣血不暢,筋骨不利,肌肉無力,神情木然,反應遲鈍。如睡卧太久,會覺頭部困重,昏昏如醉;久卧病榻,會使肌肉痿弱,肢體不用。《素問·宣明五氣》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便是過逸致病的典型例子。
藥物過用
葯以養生,亦以傷生,服食者最易慎之。葯有寒熱溫涼、四氣五味、劑量大小、有毒無毒等,用之得當,能起沉痾;用之不當,反成病因。現代人不管自己適不適合,平時多喜服用熱補藥,如桂園膏、參膠類等,不知過量服用必液耗水竭,反而致病。《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葉天士《景岳全書發揮》云:「沈某年二十,父母愛之,服全鹿丸冬令至春初,忽患渾身作痛,漸消瘦不食,不數日熱極而死」,此病案乃述過用熱葯之害。《冷廬醫話》記載:「黃某,六月畏寒,身穿重棉皮袍,頭戴黑羊皮帽,吃飯以火爐置床前,飯起鍋熱極,人不能入口者,彼猶嫌冷」,細究乃父母誤信「天麥二冬膏,後生常服最妙」,令其早晚服用,服之三年,遂令寒性入臟,此過用涼葯之害也。《內經》提出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決定藥量。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能毒者以厚葯,不能毒者以薄葯。」並且制定了大小劑型。《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告誡人們不能濫用、過用藥物,過用則致偏勝。《內經》這種葯有偏勝、不宜過用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故用藥應中病即止,而不必盡劑,否則矯枉過正,易致偏頗。現在腫瘤患者劇增,化療後出現各種反應,張磊教授常告誡要適可而止,不可過度。因此在用藥時應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思想。
「生病起於過用」作為中醫病因學的基本觀點,不僅對歷代醫家的病因觀及臨床實踐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而且對現代醫學模式的病因學研究,尤其是對慢性病病因學研究仍有借鑒之處,也可以為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及預防提供很有價值的幫助,值得深入探討。
※經典-中醫人該用一生堅守
※中醫經典《內經》中的外治12法
※王有奎從醫四十多年,總結出一套治療哮喘的珍貴經驗
※丁甘仁對近代中醫藥的影響
※淺析中藥奔豚湯中葛根的用藥思路
TAG:神黃中醫智庫 |
※如何理解《圓覺經》中所說的「垢盡對除」的「對」字?
※你如何理解《道德經》?
※如何理解《易經》中的泰和否
※如何理解《周易》中的謙卦?
※如何理解《易經》的占卦(上):古人如何用《易經》解惑?
※八字中五行生剋是如何作用的,又該如何理解呢?
※如何理解捨得和放下?
※《百法略說》:如何理解佛法中的「生」
※醫生說的那些病,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七)
※如何理解聖經中「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何為中二病?你可否真的理解?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佛法接龍:您所理解的正念是什麼?如何將之用於當下?
※如何理解易經中的「象」
※如何正確理解恆順眾生?
※《百法略說》:如何理解「不放逸」?
※如何正確理解「恆順眾生」?
※《百法略說》:如何理解「念」?
※中醫的前世今生,究竟怎樣才能理解真相?《一》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