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家姓之孟姓大全,了解孟氏起源,尋根溯源!

百家姓之孟姓大全,了解孟氏起源,尋根溯源!

簡介

孟,本義指頭生子、長子,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73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406.1萬餘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7%左右。

孟姓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並且兩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漢代,孟姓已成為河南、河北及山東等省境一帶望族,並向西播遷於陝西咸陽,向南入遷浙江上虞、湖北鄂城、雲南曲靖。魏晉南北朝時,孟姓族人因避戰亂,大舉南遷,其中河南一帶的孟姓大多入遷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帶,山東一帶的孟姓多遷至今江蘇、浙江一帶。孟姓廣泛分布於我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布全國各地。

得姓始祖

慶父(?--公元前660年):姬姓,魯氏,名慶父,魯桓公(姬允)的庶長子,在周朝末年是孟姓的得姓始祖。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魯庄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願立庄公之子開,就是魯湣公。

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

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慶父死後,其子公孫敖在慶父幼弟季友的協助下,繼其父之位,得以保此姬姓之嗣,為孟孫氏最終發展為魯國世卿打下了基礎。

孟氏起源

一、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號KCN-2704-141-03),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經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周時期,已經明確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因此,當繼承人已經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為「孟」,常有長孟、次孟……,指的就是類如大舅子、二舅子之類的稱謂,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在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之後,這種嫡庶稱謂不但沒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會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於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國億萬民眾之中,且不容忽視。

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等等,早就在中華人文歷史上成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遠早於姬姓孟氏之源,其來源繁複深遠,絕無一論。

二、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

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

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慶父共仲雖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系慶父後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為得姓始祖。

四、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滅里吉歹部,後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穆氏、秦氏等。

.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亦稱莫勒圖特氏,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jig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蒙古族岳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五、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黑龍江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秦氏、穆氏等。

.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為Menggosi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滿族蒙古爾濟氏,滿語為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吉林西部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蒙氏等。

.滿族孟克伊哷氏,滿語為Mengkyire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等。

.滿族墨克勒氏,滿語為Mokel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松花江、黑龍江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曹氏、莫氏等。

六、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亦稱莫拉呼爾氏,瑪哈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kur Hala,漢義「分支」。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七、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為Mordin 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莫氏、蒼氏等。

八、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零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5%左右。

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唐朝以後,由於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頻繁更迭,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孟姓在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國形成了冀魯、川鄂兩塊孟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58.7%。其次分布於浙江、陝西二省。以前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32%。宋元明600餘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安徽、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佔孟姓總人口的21%。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冀京津、黑吉遼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北部,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皖東北、湖北北部、陝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17.6%,居住了大約26.5%的孟姓人群。

孟氏圖騰

郡望堂號

1、郡望

洛 陽:漢魏時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隋唐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平陸縣: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黃河北岸。

平昌郡:治所在今安丘縣治。三國魏置,後廢,晉復置,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西南,後魏移治昌安,北齊省。

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

武康縣: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安平縣:治所在今山東省益都西北。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相當於今天的湖北省安陸、鍾祥、潛江、鈣陽等以東,以及河南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這支孟氏,是三國時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2、堂號

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此外,孟的主要堂號還有:「平陸堂」、「亞聖堂」等。

孟氏名人

戰國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本名孟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母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後,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遊學,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後,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採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

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可見,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動兼并戰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孟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為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鍵,得天下者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是他基於「民為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並告誡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並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於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性,均「可以為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為,由於後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穫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

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階級與時代的局限性,然而積極方面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就成為後來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人格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正義而鬥爭。他還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觀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對於我們新文化的建設者是有積極意義的。

戰國時還有墨家巨子孟勝,以及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孟齎。西漢有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 孟喜。東漢是有對丈夫"舉案齊眉"的孟光。

三國

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

蜀國有孟達(?-228),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子度[注]。扶風(治今陝西興平東南)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奇襲荊州之戰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

魏國孟建 字公威,汝南郡人

唐代

著名詩人孟浩然、孟雲卿、孟郊,其詩歌膾炙人口。還有水利學家孟簡。

南宋

名將孟珙。

元初名臣—孟祺 參與編輯《農桑輯要》 時與閻復、李謙, 徐琰,稱「東平四傑」

襄陽紅巾軍將領孟海馬。

明代初期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孝理村(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大孟家村)人。

元朝時在山東樞密院任職。朱元璋起兵,他叛元歸降,跟隨朱家父兄南征北戰,屢建功勛,是明朝開國的功臣。

明末清初

戲曲作家孟稱舜。

近現

孟昭英

(1906.12.24-1995.2.25),電子學、物理學家。河北樂亭人。1928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33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研究生,1936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燕京大學副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任由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臨時大學教授。1943年第二次赴美,任CIT(加州理工學院)課座教授。1952年清華大學成立新的無線電系,任系主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1年捐資在清華設 「清貧學生獎學金」。著有《陰極電子學》等著作,及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

孟森

(1869—1937)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擅治明清史。字蒓孫,號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稱為孟心史先生。江蘇武進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於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後併入武進縣)。十四歲就學於當地名師周載帆,以應科舉之試。時孟森於制藝(八股文)外,開始著意於學術、政治、經濟諸方面的發展。嗣後又赴日本留學,進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學術文化和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影響,並於其後撰寫翻譯了一些有關法學及經濟學的著作。中年時,孟森作幕廣西龍江兵備道,又為著名實業家張謇親近幕友。他留心於地方政治經濟現狀,曾參與了清末立憲運動。

孟目的

(1897—1983) 藥學家。直隸(今河北)保定人。1918年畢業於協醫學院預科。1925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藥學院。是英國皇家藥科學會第一個中國會員。1925年回國。曾任協和醫學院藥科副主任,經濟委員會衛生實驗處藥物化學系主任,中國藥學會理事、理事長。1936年創辦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並任教授、校長。建國後,歷任中國藥典編纂委員會委員兼總幹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區品檢驗所所長、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所長。為《中華藥典》第一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編纂負責人之一。

孟繼懋

(1897—1980) 骨科學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國傑出骨科先驅。他長期從事骨科臨床、教學及研究工作,為創建中國專業齊全國際知名的創傷骨科中心作出了貢獻。他首創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孟氏截骨術和孟氏肩關節融合術。

孟泰

(1898—1967) 鞍鋼老英雄,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河北省豐潤縣人,於1898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做出了重大貢獻,8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當選為中國工會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

孟憲承

(1899.9.21—1967.7.19) 著名中國現代教育家。江蘇省武進縣人。孟憲承早年畢業於上海的南洋公學中院和聖約翰大學。1918年留學美國,入華盛頓大學專攻教育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後又赴英國,在倫敦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孟憲承回國後以畢生精力從事教育工作,獻身教育事業,曾先後在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北京的清華大學、南京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杭州的浙江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湖南國立師範學院等校任教,並一度擔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秘書長、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孟憲承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華東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局長、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他連續當選為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並曾擔任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孟憲民

(1900.2.2—1969.2.18) 地質學、礦業學家。江蘇武進人。字應鰲。192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4年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立礦業學院。192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地質部礦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畢業從事礦床地質研究,特別對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礦床的礦物組成以及成礦理論有深入研究,擅長有關的礦物微量化學分析鑒定,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三、四十年代對雲南箇舊錫礦的開發和東川銅礦的地質研究,頗多建樹。晚年倡導沿一定層位找礦的思維,即近代成礦理論中的層控礦問題,影響所及,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效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孟少農

(1915—1988) 汽車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畢生致力於汽車工業建設事業,是新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的主要奠基人。成功地領導了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陝西汽車製造廠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幾代產品的研製和開發。為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孟建柱

漢族,1947年7月生,江蘇吳縣人,1968年8月參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公安部部長、黨委書記,總警監,兼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家譜網 的精彩文章:

百家姓之呂姓,呂氏起源,尋根溯源!
百家姓之程姓,程氏起源,尋根溯源!
百家姓之蘇姓,了解蘇氏起源,尋根溯源!
百家姓之杜姓,了解杜氏起源,尋根溯源!
百家姓之于姓大全,了解于氏起源,尋根溯源!

TAG:愛家譜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你了解你的姓氏么?知道因何而來么?百家姓之姓氏起源
百家姓之呂姓,呂姓起源的秘密
《百家姓》之朱姓起源,知識點來了!
玉皇大帝也姓張,張氏起源大起底,看看你家祖先是什麼宗?
你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嗎?趕緊到中國姓氏大辭典里,尋找祖先吧
【姓氏】張姓起源
百家姓:趙姓起源的傳奇故事,趙姓為何排第一?趙家人快看看
從姓氏看你的家族起源,追朔到源頭都很厲害!
中華姓氏起源一覽表:你的家族姓氏起源於哪裡?到底是誰的子孫?
《百家姓》之許姓起源——九百萬人口的大姓!
【姓氏】呂姓起源
【姓氏】蔡姓起源
《百家姓》之「尤姓」起源——南方姓氏
姓氏尋宗「姓氏起源大揭秘」
百家姓:姓氏解讀,關乎每個人的姓氏起源!持續更新5
百家姓:姓氏解讀,關乎每個人的姓氏起源!持續更新7
百家姓:姓氏解讀,關乎每個人的姓氏起源!持續更新3
中華姓氏起源:這個姓氏原是皇族大姓,如今姓氏族人不到一百
《百家姓》的起源
一起來為你的姓氏打call!孫姓,起源春秋,以先祖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