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薦讀】家族記憶

【薦讀】家族記憶

文 | 張曉斌

秦嶺北麓,石鏡峪口,和平梁下,有一小村,名五泉。村不大,風景卻別緻,人不多,民風特淳樸。

正是背靠青山,闊步平原,人傑地靈的格局。我們家族自曾祖輩從清朝起便生活於此。所居處,喚作張家場,因居戶皆姓張,鮮有他姓相雜其間而得名。

我的童年時代都是在那裡渡過的。 說到童年、家鄉、家族,就必然會想到父親!

父親兄弟姊妹四人,一哥一弟一妹。

從記事起,眼中的父親總是那麼英俊帥氣威嚴敦厚,即嚴厲又慈愛。

印象中父親無所不能,沒有能難得住他的因難。從小到大,從沒見父親訴過苦,說過難,低過頭!

他總給我們以愛以力量以勇氣!父親就是兒女的天,父親就是家族的柱!

如今自己即將奔五,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正中堅的時候。父親已年至耄耋,腰彎背駝,眼也花了,動作也遲緩了…

但依舊在為鄉鄰公益費心,在為兒孫後輩操勞!每次回老家,每次見到父親,心裡總有一絲心疼一絲難過一絲愧疚――心疼父親的蒼老!難過父親的病痛!愧疚自己的不孝!

聽奶奶講過,也聽大媽說過,上世紀五十年代,年僅十六歲的父親,初中畢業,即響應國家召喚,參加了軍工工作。

工作之初,父親獨自一人,用獨輪手推車推著一百多斤糧食去辦理糧戶關係,來回步行六十多里,還要穿過水流湍急的一條寬約五十米的大河。

那時的路都是土路,且河上無橋,水深過膝,真不知父親是怎麼做到的!

當年爺爺在村裡當了二十多年的老支書,是原周至縣人大代表,大伯是老一代大學生,工作在省城,大媽是村婦聯主任,二爸是教師,父親是老一代軍工人,也長年在外工作。

在那個靠掙工分分口糧的時代,大媽,母親,娘親三妯娌反而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力,在內家務勞作,在外出工幹活,從不落後,被村人笑稱「張門女將」,足見娘親三人吃苦耐勞的偉大!

而父輩三人也利用一切節假日,休息日和業餘時間趕回農村,為家族勞作分擔。

母親常講,農村三夏大忙龍口奪食的日子裡,父親為了能幫到家裡,就與人倒班、打連班,替別人上夜班,整晚沒睡,清晨下班連軸轉,騎行近三十多里地,從工廠趕回老家又是一整天的忙碌與辛勞……

我們家族未分開過前人最多時,是一個十八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住在六間土坯房中,其樂融融。

後因人多實在住不下了,才於上個世際1980年代一次性拆舊擴建起九間大瓦房後,分開單過的。

爺爺奶奶在世時,家風仁厚,家教很嚴!記憶里一家人總是和睦溫暖地生活在一起。我們兄弟姐妹八九個,就是在爺爺奶奶和父輩娘親的共同撫育下,快樂健康地長大的!

父親總教誨我們吃虧是福,要待人誠懇,要仁德公正,要感恩知報,要孝老愛幼,要少說多做…

而這一切,他都身體力行,在用行動教誨我們而不是語言,為家族為後輩樹立了榜樣!

身教勝於言傳,父親對於我們豈止是養育,更有栽培,教誨,樹人之大恩。

父親十六歲參加工作,兢兢業業,在單位獲獎多多讚譽無數,直至退休返回老家,仍熱心鄉鄰公益,雖然戶口不在農村,但村中大事及鄰里矛盾,公私大小都會請父親主公道拿主意分優劣。

因他剛正仁厚,德高望重,公心忘私,年近八旬,還推辭不掉被選為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卻代表村民,也算奇事!

父親性格剛毅,從不願給別人添麻煩!任何困難都自己扛著,自己努力,自己解決!就連生病了,在年近八旬的現在,也要自已去看醫生,而不願給我們兄妹多打招呼!

每次我們聞知,去陪送診治時,父親反過來總是更關心兒女的工作、孫輩的學習!常教誨我們干好自己的事!

現在兒女們都工作了,獨立了,生活條件好多了,但父母依然保持著簡單簡樸的生活習慣,也從不開口要什麼。

三春暉,寸草心!每當我們兒女為表孝心買些微不足道的東西,父親卻總是那句話:"我和你媽都好著呢,我們什麼都不缺。"

斗轉星移,幾十年過去了,許多兒時家族的記憶,像一顆顆珍貴的寶石,鑲嵌在心田……

那個年代,臘月底,除夕前,家家都忙碌著,歡喜著,而我們老張家的場院更是另一番景象:大伯在給村民們寫對聯,二爸在清掃房院,整理衛生,父親在為村裡的老人孩子理髮,對於年高不便的老人,父親還會親自洗頭……

爺爺奶奶會安排我們這些孫輩孩子,兩人一組抬著糧食去換豆腐、買東西(那時候的農村,許多東西是用糧食換的,如水果,農副產品等)或協助大人幹些力所能及的雜務。

而每到此時,娘親們也是最辛苦的,三妯娌從早到晚的在準備過年的菜食,最勞累最主要的項目當屬蒸過年包子了。

按慣例要先蒸一鍋甜糖的包子和帶紅棗泥的花饃,出鍋後由奶奶先擺上敬獻先祖和灶王爺,而後才是菜的、肉的的各蒸上若干鍋,有時得持續兩天!

而來去的鄉親,每人都會吃到我們家的過年包子。有些困難的鄉鄰(甚至是外村來的)照例會來討借,爺爺奶奶父輩們總是那麼樂善好施,寧可自家緊點,也會幫助鄉親,而舊賬未還的,家族從不催要,有難還會再幫……

先輩的仁德厚望有口皆碑,遠播方圓,也為我等後輩留下了無比豐厚的精神財富和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峰!

說起外出去換(買)東西,每次奶奶都會為我們準備好裝備――一小袋麥子,一個長方形竹簍,一條父輩們挑水用的扁擔,並一定會叮嚀大的照顧好小的,注意安全,早去早歸。

記得和我搭擋最多的是四弟,我們年齡最接近,六七八歲左右,因為人小力虧,常被派出,一起用扁擔抬著裝有糧食的竹簍去出外勤。

而作為哥哥走在後邊的自己,會經常把竹簍拉得靠自己更近些,以減輕四弟的負重。

上世際七十年代的鄉村小道上,便常會出現一高一矮,高後矮前的小哥倆的身影,抬著小竹簍,深入到瓜園,去換西瓜、香瓜,深入到鄰村去換豆腐,換醋、醬,深入幾個村子才有一個的果園,去換鮮桃、梅李,去換蘋果、梨、杏…

現在回想,在那個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鄰村竟然會有那麼大一片果樹園,真是難得!那裡有四五種北方水果,有高高的搭在空中的綠色的別緻的看園人的瞭望窩棚,在我們眼裡,那園那樹那果那窩棚,簡直就是書里所描寫的童話世界,是最美好最香甜最富有的地方…

我們小哥倆總是想往著這水果的樂園,而忘掉了肩上的沉重,當然因為頑皮和貪玩,小哥倆也有人仰馬翻的時候,水果們便被摔得鼻青臉腫,可大人布置的任務總會完成。

每次抬著水果歸來,我們都把自已想像成凱旋的小英雄!

說起四弟,便不能不提那件驚險刺激,引起鬨動的小搖車(童車)墜河事件。

在上世際六七十年代,搖車的確算是比較稀罕的奢侈品了,至少在我們那一帶的農村是很少見的!

小搖車還是爺爺當年上省城西安時,發現街上有兒童坐的那種小童車,回家後請來我們當地有名的王姓木匠師傅,來家整整三天,專門兒給我們這些孫輩孩子們精心製作的,長方形木質框架,有座位腳板靠背,有扶手平台,有雕刻的花紋,再配上父親專程買回的四個鐵質小輪,即精緻漂亮又安全實用,美得像一件藝術品!

除了大點的哥姐,自我及以後的6個兄弟姐妹,都曾坐著它,引來小夥伴們艷羨無數!因為小小的霸道和頑皮,我和四弟常佔領著小搖車,或自己坐著,四弟引一群小夥伴在後邊推,或四弟坐著,我在後邊推。

有時我坐在座位上摟抱著坐在平台上的四弟,一群小夥伴在後邊推著我們跑,插不上手的就追跑著起鬨,前呼後擁,笑聲嚷嚷,嬉戲打鬧如一陣風在小村裡刮來刮去,好不快活!

這景象也常引來大人們的駐足圍觀,而"慢點跑"的告誡聲,總被我們當成了耳旁風。

一次,四弟坐車,我順門前的河沿推著跑。小河寬約1.5米,水深及腰。四弟有些害怕,小夥伴們也屏住呼吸,而我告訴他(她)們:「我技術高!"正得意間,不想馬失前蹄,小搖車裝著四弟扣進了河裡……

在小夥伴們的一片驚呼聲中,在趕來的大人的幫助下,四弟被從河床的淤泥中拔了出來,白臉被污泥做了個青黑的面膜,只露倆小鼻孔在冒泡……

除了受到責罰,好長時間我被剝奪了駕駛小搖車推四弟玩的權利!直到現在,四弟還會戲謔笑稱,自己現在呼吸不暢,全是他三哥造成的……

唉,愧疚在心!怪車?怪河?怪路?怪小夥伴?全怪他三哥當時無駕照!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小搖車尚在,而我們這些當年的孫輩已邁入中年,爺爺奶奶也都離開了我們,父輩們已是兒孫滿堂,我們也有了孫輩。

至此,才真正地更深地懂得了父親的苦與累,愛與恩!歲月無情,生活不易,父親把日子的難辛和苦累都用心血和付出釀成了豪邁的酒,不管苦與甜,他都飲下。

為了父輩,為了子女,為了親人,他無怨無悔,只有奉獻,只有大愛,而自已卻毫無所求!

可喜的是家族又有了新的發展,由原來山村裡的三間土坯房,發展到六間、九間直到現在全建成了別墅式小樓一共五幢十六間,人丁五十多口,兒孫遍布西安南京瀋陽等地,而親情依舊,家風依舊!願家族興旺,願父輩安康,願後輩上進!

美麗的小村五泉,美麗的張家場,也必將煥發出更新更美的神采!

《作者簡介》

張曉斌:網名松雪,陝西西安戶縣人,現工作在戶縣。人生感悟「少年弟子江湖老,紅粉佳人兩鬢霜」,願做雪中松,更愛松上雪。珍惜、感恩、笑對、勿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精彩 的精彩文章:

攬月客唯美現代詩
【薦讀】西山日出
智誠先生: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
時光,我錯過了你
喝著您的乳汁長大 一一秋浦讚歌

TAG:時代精彩 |

您可能感興趣

誦讀《梁家河》:吃的記憶(附音頻)
哈佛記憶專家的記憶訣竅
記憶
小記——家風記憶
【薦文】記憶雨紛紛
記憶中山 專家採訪(八)吉琨璋
記憶│杜勇:河口記憶
《殺手古德》之 買鞋&記憶筆記本
民族記憶的瑰麗寶典:十編《全宋筆記》出齊
讀 典|玲 君《鈴之記憶》
獨家記憶。——陳泓辰
【陝北記憶】懶漢
記憶中山 專家採訪(九)段連勤
【記憶】深海豪情
記憶中山 專家採訪(七)田亞歧
記憶|家鄉的渡口
清風誦讀 童年的記憶
解讀《古墓麗影》——記憶中的柬埔寨
弄堂的獨家記憶
記憶中的家鄉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