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高祖長陵——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二)

漢高祖長陵——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二)

二、混混兒坐了龍椅也是皇帝

之所以為漢高祖劉邦叫屈,是因為劉邦從一介布衣最後成為九五至尊的皇帝,實在是很不容易。還有一個原因是,按照大多數人的看法,劉邦是一個流氓無賴不假,但卻是一個很可愛的流氓無賴。之所以可愛,是因為他很坦誠地承認自己是一個流氓無賴,一個混混兒。

無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及《漢書》等史書和資料,關於劉邦起事之前的種種行狀,記載的都不多。我們今天看到的關於他發跡之前的種種「事迹」,要麼是通過史書中的隻言片語推測出來,要麼是野史或是文學作品中誇張或杜撰出來,如睢景臣的《高祖還鄉》之類,儘管這些誇張或杜撰的內容有些過於誇張,但卻絕非荒誕不經,在史書上肯定有些蛛絲馬跡。另外,按照中國「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文化傳統,劉邦雖然是貴為九五至尊的皇帝,屬於地地道道的「尊者」,卻仍然有那麼多的文人極盡諷刺之能事,可見他大抵實在不能算是一個「賢者」。

我們不妨看看漢高祖劉邦「流氓」行為的具體表現。

劉邦,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也就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的三十五年,死於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豐邑(今江蘇沛縣)中陽里人,字季,有的說小名劉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三;秦時曾做過泗水亭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因為被項羽立為漢王,所以在後來楚漢相爭時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後建國時,國號定為「漢」,起初定都洛陽,後來遷都長安。

劉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歡讀書,也不喜歡下地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過日子,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後來,經「考試」(也可能是通過交際巴結),劉邦做了泗水亭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劉邦為人很寬厚,時間長了,就和縣裡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正好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過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劉邦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脫口而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秦始皇在登上皇位統一中國的過程中,不斷地要和他身邊的近臣甚至自己的母親進行殊死的鬥爭,但出身草根的劉邦不同,他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己身邊的人,劉邦需要做的,就是和他自己作鬥爭,或者說,是和他身上的那些流氓習氣與無賴作風作鬥爭。

《史記·高祖本紀》的開頭部分,通過劉邦第一次見自己未來的老丈人,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出這位未來的皇帝是一個活脫脫的流氓二流子: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在劉邦東征西戰打江山時,有一次「西過高陽。酈食其為監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乃求見說沛公。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食其說沛公襲陳留,得秦積粟。乃以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陳留兵,與偕攻開封,開封未拔。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南攻滎陽,屠之。

最能表現劉邦流氓本色的則是下面的這件事情,這件事和他的那位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父親有關:

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一直無法理解劉邦當眾說這些話的目的和用意,因為,這樣的問話,他那個一直和牲口、莊稼打交道性格憨厚的農民父親是無法回答的,所以,他這樣做,似乎只會令他那個老實巴交的老父親當眾難堪。下面這兩件事則顯得劉邦更可惡、更無賴些: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有人認為,為了奪取天下,將自己的老父親和妻子兒女的死活根本不放在心上,這正表現了劉邦的「雄才大略」!人家把自己的父親「烹」了,他甚至要「分一杯羹」;為了逃命,他將自己的一雙兒女推下車。如果這兩件事表現了劉邦的「雄才大略」的話,基本上就與屁話無異了。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為了奪取江山,為了戰勝自己,劉邦很會偽裝,很會「包裝」自己。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現象,即那些草根皇帝在登上龍位之後,總是要證明自己不是凡人而是龍種。但自己的父母明明只是普通人而非龍鳳怎麼辦?不要緊,只要證明自己不是人生父母養的就行。秦始皇的父親雖不能確定是異人還是呂不韋,但父母是確鑿的凡夫俗胎這一點倒是毫無疑義,這也不要緊,父母是凡人,往上推只要不是凡人就行,所以,我們看到的秦始皇的祖上原來是一隻玄鳥所生的蛋孵出來的。就連後來那個做過和尚、要了半輩子飯差點餓死在異鄉的朱元璋也要為自己的出生編出一段傳奇,所以,那個叫花子的媽在生下朱重八的那天晚上,家徒四壁的屋子居然都是閃閃的紅光的「異象」。

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在這一問題上,自然也不能免俗,而且他做得更絕,為了渲染自己的非同凡響,不惜讓史官說自己是「野種」,不惜給自己的父親戴綠帽子;更絕的是,還要讓自己的父親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老婆和別人亂搞: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劉邦還要繼續裝神弄鬼,以示自己非凡夫俗胎:

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卧,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卧。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你看,劉邦是多麼善於利用輿論工具包裝自己,為自己登上皇位來造勢。

其實,劉邦最初的起兵,完全是一次偶然事件,但也許就是這一次的「偶然」,使他發現了自己作為領袖的潛能。同時,作為流氓無賴的劉邦平生第一次有這麼多的人俯首帖耳無條件地願意為他效命,他自然很感激,「眾星捧月」也使他感到了一種難得的陶醉,甚至還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然而,時間一長,他的隨和、平易就使得他的威嚴漸漸消失了。如何才能保持那種眾人信奉、崇拜的局面並長期將他們控制在自己手中呢?於是,他或者是他的親信、部下和朋友就開始有意無意地製造出一些神秘的氣氛四處散播。

劉邦玩的這些小伎倆,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綻,但在那樣一個時代,劉邦胡編亂造的這些東西還真能糊弄人。更重要的是,圍繞著劉邦也罷劉季也罷劉三也罷的這些神奇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前來依附劉邦的人確實越來越多,慢慢地還真的成了幾分「氣候」。這樣的聲勢造得越大,投奔的人就越多。但是,有關神秘、神奇、神異之類的玩意兒只可迷惑一時,時間一長,人們就能窺出其中的奧秘,戳穿那層一錢不值的外衣。然而,隨著劉邦勢力的不斷增長,投靠他的人越來越多,就連項羽手下的不少名將、謀士都紛紛倒戈前來投靠,我們不得不承認劉邦確有一套團結部眾、籠絡人心的高強本領。這種本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早年的「流氓生涯」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如胸襟開闊、容納百川、大度洒脫、為人義氣、不計前嫌等。只要把放刁撒潑耍賴的流氓行為甩掉,加上眾人的起鬨,他自己有意識地將過去的一些不良習氣改正,其「正面效應」就會相當凸顯,劉邦的形象也就得到了拔高與升華。而且,這種拔高並不是像秦始皇那樣建立在冷峻、威嚴、殘酷基礎之上的至高無上,也不是像項羽那樣的刻意表現自己的貴族血統與英雄氣概,劉邦形象的拔高,是在親切隨和、平易近人的基礎上的升華。秦始皇的拔高是遠離眾人,將自己變成一座孤傲而冷寂的山峰,頗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意味;項羽的拔高是有意識地拉開他與部眾之間的距離,結果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而劉邦的拔高是眾人可以接受並參與其中的「親和」,這原本也是他多年混跡於社會下層的「強項」,因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是一種常人無法企及、無法達到的看似平凡的「偉大」。我們古人對劉邦身上這種「萬能膠」般的親和力無法解釋,就常常以一個「氣」字概而言之,「氣」即所謂的「霸者之氣」、「帝王之氣」。

劉邦的這種「氣」一旦形成並日漸凝聚,投奔者愈多,名氣也就越來越大。沛縣的父老鄉親舉事起義,殺死縣令打開城門,將劉邦所聚部眾迎進城內,共推他做縣令。劉邦說自己才薄德淺,不肯接受,而蕭何、曹參等人都是文吏,皆瞻前顧後,擔心事情不成禍連家族,就一個勁兒地將此位置要讓與劉邦。劉邦堅辭不受,於是,眾人也不好強求,便立他為「沛公」。也就是說,劉邦還只是沛縣的首領而非惹人耳目的沛縣縣令。其實,這一點才真正體現了劉邦的「雄才大略」。一時間,沛公的部眾很快就發展到了二、三千人,並向四周出擊,打了好幾場勝仗,佔據了鄰縣的一些地盤,收編了幾千名秦軍。不久,又得到楚軍大將項梁五千軍士的幫助,兵力一下子擴張到萬餘人,並與項羽在雍丘城下配合作戰,大破秦軍。

劉邦雖然流氓,但他流氓過後,畢竟寬大為懷地處理了前秦遺產,和項羽的全盤否定一比較,就使項羽在民眾心中的印象與地位大大地打了一個折扣。

在項羽看來,秦王朝像一股雲煙轉瞬間飄散在歷史深處,自己再也不用擔心它死灰復燃了。仇已報,氣已消,接著面臨的就是建立一個新型的政體與政府。既然是全盤否定,項羽就不把秦始皇的中央集權製作為帝國的新政體模式加以考慮,而是意圖恢復大一統以前的七雄並峙狀態,企圖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正是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項羽對滅秦的有功之臣們大加封賞,他總共封了十八個王位,每個人一塊地盤,建立一個小國,然後再由這些小國組成龐大的聯合體。而項羽自己,就是這個聯合體的盟主,於是他自封為「西楚霸王」,也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他以自己的故鄉彭城作為新型政府的中心與首都向全國諸侯發號施令。

公元前206年陰曆二月,項羽將這一措施正式付諸實施。

客觀地說,項羽構想的新型政體頗有一點現代意義上的「聯邦制」國家的味道。但是,項羽可能忘記了,周朝正是因其「聯邦制」而走上了窮途末路,這種制度顯然不適合於中國當時的現實與土壤。秦始皇所建立的高度中央專制集權統治雖然走了一條極端的路子,但卻有著中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包孕其中。秦始皇將專制、集權的模式一旦奠立確定,要想再回到西周的分封時代已大不可能了。也就是說,項羽想要建立的政體並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也有悖於當時的時代潮流。

在分封中,「先入咸陽」的劉邦雖然也撈了個「王」,但項羽並沒有打算把他留在關中為王。這次,項羽耍了一點小小的聰明,將他派到關中南面、封閉偏遠的巴蜀之地,封他做了個漢王。

劉邦對項羽的負約自然心存怨言,但是,能夠弄個「王」噹噹,對於一個曾經做過「亭長」的人來說也是蠻不錯的,起碼劉邦在表面上是如此表現的。在即位南下時,他命人燒毀棧道,既防諸侯偷襲,也是一種劃地為王心滿意足的表現,當然也不乏故意麻痹項羽以示他無意東進的謀略在內。

劉邦一到漢中,那些跟隨他的士兵全都得了「思鄉病」,並一個勁兒地替劉邦鳴冤叫屈,不是說好了誰先進入關中誰就當關中王么,卻把咱們一個個給派遣到這麼一個閉塞的鬼地方來了。大伙兒一鼓噪,劉邦的心也就動了。既然當了王,就不能只想著自己一人,也得替大家分憂解愁才是。於是,劉邦心思一動,就有了謀反西楚霸王之意,並開始了積極而又隱秘的準備工作。

這時候,劉邦已經不再是那個鄉間的流氓混混了,他已經有了雄霸天下的雄才大略。

就是在秦末農民起義群雄並起的血雨腥風中,劉邦完成了從一個鄉間混混到大漢天子的蛻變。

劉邦蛻變的重要標誌就是清醒。

幾年之後,劉邦得到天下之後,在「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一日,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也是他能夠成功的最關鍵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的雄才大略不僅僅表現在其知人善任上,更表現在他深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上。所以,統一中國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在文化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在政治上,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同時廢除了秦朝的嚴刑峻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等刑罰,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他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國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徵收)、興律(主要規定徵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等),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同時,劉邦重用了秦待詔博士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著作,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經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釋放奴婢,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兵皆罷歸家」、「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複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動,迅速恢復社會經濟。同時,他鼓勵人民生育,增加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勢力。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十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的這些政策,使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在文化事業方面,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採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40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也一直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令後世眾多的文人所懷念、所歌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方你怎麼看 的精彩文章:

TAG:袁方你怎麼看 |

您可能感興趣

四首經典《踏莎行》古詞: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夢似曇花猶恨短,相思怎奈已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