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歸依三寶後之正行(2)
歸依三寶(10):
歸依三寶後之正行(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4、云何修行歸依之行?
第一種之四種正行:
三、如理作意
親近善士與聽聞正法的自的,在以所聞法義應自審諦如理思維。應修應斷的善惡法義,觀其是理非理,此即名為如理作意。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則不起顛倒邪見,而引起如理的正行。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二:「云何名為如理作意:謂從善士,聞正法已,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奇哉世尊,能說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說苦,實為真苦;佛所說集,實為真集;佛所說滅,實為真滅;佛所說道,實為真道。彼由如是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凈凈倒,於無我我倒。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或善清凈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理所引。與此相違,當知不名為如理所引。」《大智度論》卷第三一︰「世間有四顛倒:不凈中有凈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行者為破四顛倒故,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常、樂、凈、我是四種顛倒,身是不凈以為是凈,所受是苦認為是樂,心的念無常誤以為常,諸法無我執著有我。愚夫於所知事上不如實知所引起的增益倒執,故是非理作意。佛說有四念住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教徒聽聞正法,了知身器不凈,有漏皆苦,諸行無常,人法無我。「無常」,就觀察它是「無常」;「苦」,就觀察它是「苦」;「不凈」,就觀察它是「不凈」;「無我」,就觀察是「無我」,而不是增加「常、樂、我、凈」了,那就叫做「不增益非真實有」。於所知事不起四種非真實有的顛倒見,故是如理作意。
布施招感大福財,持戒生天,乃至修無漏行可證阿羅漢等,皆真實事,邪見的人,毀謗無有,這是損減真實有的非理作意。聽聞正法的人,於布施、持戒乃至修無漏行可證阿羅漢等有果報的真實事,如正法理思惟信受,不損減為無、是名如理作意。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
「法住智」,在凡夫的時候智慧,還是世間智,不是指聖人的智慧說的;還是在凡夫的時候,從佛法中的經、律、論得到的智慧,也就是佛、菩薩、阿羅漢,隨順我們的程度,隨順佛法的真理而施設出來的名言,由種種名句文所表達的佛法,按照這樣的名句文所詮的義,去正確的了知,叫「如實了知」。「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所知道的事情。「諸所知事」,就是一切的染緣起、一切清凈的緣起、及一切的事情。
「所知事」,《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所知事者,謂或不凈,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或善清凈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
「善清出世間智」,就是以「法住智」為基礎,進一步的去修行了,修行有成就了,這時候得到「善清凈出世間智」。初得聖道的時候,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是清凈的「出世間智」;若得阿羅漢果,就加個「善」,是「善清凈出世間智」。若是初得無生法忍,也叫做「清凈出世間智」;等到向上進步,乃至到第十地,那是「善清凈出世間智」,當然佛是最圓滿的。
一切戲論的,無常可破壞的,這都是「世間」。「出」,是超越的意思。成就了「出世間智」,超越世間名言戲論的智慧;能夠「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就是能夠證悟清凈法性的境界,達到這個程度,「如實覺知」。「法住智」的「如實了知」要依據名句文;「出世間智」的「如實覺知」得無分別智了,聖人的智慧了,能如實覺知諸法,這叫做「善清凈出世間智」。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問:應以幾智知緣起耶?答:二。謂以法住智,及真實智。云何以法住智?謂如佛施設開示,無倒而知。云何以真實智?謂如學見跡,觀甚深義。」
「所知諸法」,即所知諸法即心、心所法、色、不相應、無為等五法。
點擊展開全文
※南北朝佛寺建築布局初探之佛殿、堂廡、六齋的關係
※大乘佛教兩輪之一——瑜伽行派源流
※歸依三寶(9):歸依三寶後之正行(1)
※南北朝佛寺建築布局初探之講殿、房廡
※從中觀與唯識看大乘佛法的 實證之道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歸依三寶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虛雲老和尚:歸依三寶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虛雲老和尚:此是仙人歸依三寶,求入伽藍為護法的一例
※為什麼一定要歸依三寶?你還真得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