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喚醒中俄兩國人民記憶的蘇聯民歌

喚醒中俄兩國人民記憶的蘇聯民歌

喚醒中俄兩國人民記憶的蘇聯民歌

大家還記得,2015年5月電視播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參加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紅場閱兵式,綵排時用俄語高唱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的情景吧。

中國軍人在紅場放歌《喀秋莎》,撥動了俄羅斯人的心弦。因為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而是有獨特由來的歌,在衛國戰爭期間成為蘇聯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象徵。正由於這首歌具有超出音樂以外的意義,因此獲得了崇高的社會地位。

《喀秋莎》的詞作者蘇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生於斯摩棱斯克州一個貧農家庭。他有13個兄弟姐妹,最後只成活了5個。他排行十二,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視。父親為養家,農閑時找到份郵差的工作,每星期去火車站取郵件就把他帶上。因而他接觸到各種報紙雜誌,學會了讀書寫字。上小學後,因交不起學費多次輟學。他自幼熱愛詩歌,崇拜普希金、萊蒙托夫和涅克拉索夫。14歲時他寫了一首詩,老師將稿投到莫斯科的《處女地報》。這大大鼓舞了他,決心要成為一個詩人。

十月革命後,伊薩科夫斯基當過小學教師、鄉蘇維埃政府秘書、報刊編輯,寫報道也寫詩。由於工作出色,1931年他調到莫斯科某雜誌社。後因視力越來越不好,只得離開編輯崗位,全身心投入詩歌創作,陸續出版了多部詩集。

伊薩科夫斯基一生創作了近250首詩歌。他的作品流暢抒情,雅俗共賞,尤其適合譜曲傳唱。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抒情詩被作曲家譜成歌曲,風行全國。最流行的有《送別》《有誰知道他》《喀秋莎》《燈光》等,而其中《喀秋莎》又最具傳奇色彩。

1938年春,伊薩科夫斯基寫下《喀秋莎》的前八行。與他長期合作的作曲家查哈羅夫問他有沒有新作,他便拿出未完成的八行詩,但對方並沒看上。不久,伊薩科夫斯基結識了作曲家勃蘭切爾,對方邀請詩人為他的爵士樂隊11月的演出季寫一首詩。伊薩科夫斯基想起那八行詩,當場寫下交給了勃蘭切爾。詩歌所表現的詩情、純真和音韻美一下子打動了勃蘭切爾,歌曲很快就譜好了。樂隊指揮也十分喜歡這首歌,催他去要其餘幾段歌詞。而此時詩人已到雅爾塔度夏,勃蘭切爾便專程去雅爾塔。在作曲家的鼓勵下,伊薩科夫斯基完成了《喀秋莎》全詩。

《喀秋莎》曲調流暢,感情質樸,表達一位少女對遠在守衛邊疆的戀人的一片痴情。歌曲首次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演員不得不唱了三遍。於是這首歌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蘇聯,德軍逼近莫斯科。7月中旬,莫斯科新編的紅軍近衛軍第三師倉促開赴前線。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工業學校的一群女學生唱起:「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漂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天……」近衛軍第三師的全體官兵向姑娘們行了個莊嚴的軍禮,他們含著激動的淚水伴著歌聲走上前線。幾天後,在一次極為慘烈的戰役中,這個師的官兵幾乎全部陣亡。但他們畢竟給德國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狠狠迎頭一棒,為紅軍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最後防線贏得了寶貴時間。

從此《喀秋莎》在蘇聯被唱響,是前方戰士最喜愛的歌。這支飽含著少女純情的歌曲使戰士們的心靈得到慰藉,對未來充滿憧憬。它讓美妙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將姑娘的情愛與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繫在一起。

一次戰役間隙,四周非常寂靜,蘇軍戰士突然聽到從對面敵人戰壕里傳來一遍又一遍的《喀秋莎》歌聲。戰士們憤怒了:「怎能讓齷齪的法西斯玷污我們的喀秋莎?」於是他們出其不意地沖入敵人的戰壕,奪回那張唱片。

「喀秋莎」本是極其常見的俄羅斯女性的名字,後來戰士們把自己心愛的火箭炮也親昵地稱為「喀秋莎」。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喀秋莎》在前線戰士的心中燃起了勝利的希望。

1943年,伊薩科夫斯基憑著自己的詩作和歌曲獲得斯大林獎。他將5萬盧布獎金全部捐給故鄉福斯霍達村,用於建設文化之家,裡面包括小劇場、圖書館等,以豐富鄉親們的文化生活。1985年,福斯霍達村民為緬懷已故詩人伊薩科夫斯基,自籌資金在文化之家內開設了《喀秋莎》博物館,現為伊薩科夫斯基紀念館。村裡還建有一座象徵性的喀秋莎紀念碑。

上世紀50年代《喀秋莎》傳入我國,深受中國民眾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這首詩的譯者先後有黃葯眠、藍曼,歌曲《喀秋莎》的譯配是趙沨。1956年上海《廣播歌選》編輯呂寒柏在趙沨的基礎上作了補譯和修改,現在傳唱的正是這個版本,也是公認譯得最好的版本。

1949年,伊薩科夫斯基與作曲家杜那耶夫斯基聯袂為音樂喜劇片《庫班的哥薩克》創作了4首電影插曲:《紅莓花兒開》《你從前是這樣》《豐收之歌》《歌唱幸福》。翌年電影一上映,歌曲馬上就流傳開來,唱遍了全蘇聯。

《庫班的哥薩克》的腳本出自大名鼎鼎的劇作家波戈廷之手。波戈廷因寫「列寧三部曲」──《帶槍的人》《克里姆林宮的鐘聲》《悲壯的頌歌》而紅極一時。影片描寫庫班草原上兩個集體農莊進行勞動競賽,男女主人公是這兩個農莊的主席,既是競爭對手,又相互愛慕。大家把荒涼的庫班草原變成富饒的良田,歌頌了集體農莊莊員們的幸福生活。

我國東北電影製片廠於1950年譯制《庫班的哥薩克》時,將片名改為《幸福的生活》。4首插曲的歌詞由該廠翻譯孟廣均譯成中文,中文歌譜很快就發表在《廣播歌選》上。電影放映後,立即風靡全國,大家爭相觀看。我國同胞正是通過這部影片了解當時蘇聯人民的幸福生活。

那一首首美妙絕倫的插曲,更讓中國觀眾如醉如痴。《紅莓花兒開》以明快、活潑的節奏,跳躍、流暢的旋律,表達了少女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但她又羞於開口,將那複雜心情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產生無盡遐想。這支歌馬上受到廣大中國民眾的追捧。《你從前是這樣》委婉,深情,十分動人,思想內涵已達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上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文壇「解凍」,重新審視文學藝術作品。電影《庫班的哥薩克》被否定,它與另一部影片《金星英雄》同時成為「粉飾生活」「無衝突論」的典型。但《庫班的哥薩克》的插曲卻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它們早已脫離影片本身而獨立存在,成為俄羅斯著名歌曲。

4首插曲均由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杜那耶夫斯基譜曲。提起杜那耶夫斯基,中國年長的讀者一定不陌生。那首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的《祖國進行曲》(電影《大馬戲團》插曲)就是他譜寫的。這支歌音調激昂,節奏鏗鏘,幾乎成了蘇聯的第二國歌。

現今,在我國許多音樂會上,《喀秋莎》《紅莓花兒開》等動人歌曲一再被演繹,承載著幾代人美好的青春記憶。一個甲子過去了,這些老歌依舊魅力無窮,相信它們在世界音樂史上能佔有一席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鼎生 的精彩文章:

拿什麼感謝你,我的婆婆,又救了寶寶一次
李小璐這回尷尬了,深V裙扣子突然炸開,網友:好好穿衣就沒事了
吳京的這句話,竟把成龍大哥惹怒了

TAG:五鼎生 |

您可能感興趣

西府老街——陝西關中的民國記憶
吾國吾民不能忘 八國聯軍侵華時的那段歷史記憶
韓國人看中國記憶中的零食!
民國版「舌尖上的中國」:梁實秋的美食記憶
《我和我的祖國》定檔國慶七大導演暢敘新中國記憶
夏日全民旅行記:沿著記憶里的中國 讓心靈回家
俄羅斯美麗新娘登上百年巡洋艦,該艦也是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定檔國慶 七大導演暢敘新中國記憶
記憶里的中國酒
一代中國人的記憶
曲靖民國時期的愛情記憶
記憶中的蘇聯軍人,阿富汗,風情蘇聯女兵
記憶中的中國都城·首都北京城
國家記憶:中國國家博物館
絕版記憶:西藏少數民族早期民風民俗生活影像
上海邨,江漢路旁的民國記憶
山西洪洞大槐樹與移民傳說:一場民眾記憶的大遷徙
德國隊輸韓國一役,德國創造了三大恥辱紀錄;韓國世界盃留下三記憶
傳統民俗喚醒兒時記憶 邛崍冉義鎮「二月二」龍舞花海
敘利亞外交官刷屏全世界,深深戳中了中國人記憶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