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據

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據

GIF/2.0M

教育有很多種形式。針對全體國民的教育,是最基礎的一種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在理論上,不是所有人最終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不是每個人必須接受的。但是,基礎教育不同,基礎教育是國家基本國策,國家有義務向全體國民提供基礎教育,所有國民也有義務接受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義務教育,更是必要教育——這既是全體國民必須要接受的一種教育,更涉及對教育核心價值的一種選擇:在寶貴的全民義務教育階段,什麼教育,才是必要的?

珠璣妙語

學堂學的,是知識和技能,但知識和技能並不能構成人的精神世界裡最終極的那部分。

教育,不僅僅在教授知識,更需要給人們建立一個精神的世界與一個信仰的世界。

知識,讓我們認知;而價值,需要信,需要認同。因此,基本價值問題不能討論,基本價值問題只能讓人認同。

人有人的底線,底線不能討論。基本價值觀就是做人的底線,良知就是做人的底線。底線只需要認同。

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規矩,同時溫良恭儉讓。

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為了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嗎?教育,不就是讓人建立一個更好的自己嗎?一個孩子降臨到你家,就是要讓他的人生變得更美好。教育就是讓人生變得更美好。

《論語》關乎理想、關乎價值判斷,不理解這一點,永遠不會明白文化是什麼。

讀《論語》,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系統,更重要的是價值系統,學會做價值判斷,提升價值判斷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醜,一生進退有依據。

素質,是價值判斷力。是非,是一個人智慧的本質。懂得判斷是非,能夠做價值的選擇,才是素質。

文明,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

重要不等於必要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去各種特長班,周末都排滿了,認為這很重要。比如去學體操,女孩子學學形體,難道不重要嗎?重要。比如學樂器,孩子懂點樂器不重要嗎?也重要。又學書法,書法是人的臉面難道不重要?那也重要。但是,依此邏輯,重要的東西太多了,還有更多更重要的怎麼辦?教育的籃子只有這麼大,能把所有的菜都撿到一個籃子里嗎?撿到籃子里的也未必是菜。所以,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必須從重要裡面選必要的。基礎教育,應該是必要的教育; 高等教育才是重要的教育,教授專業,教授謀生技能。

那麼,針對全體國民的基礎教育,必要的教育是什麼呢?

為什麼我會想到這個問題?自上世紀初以來,廢除讀經,廢除科舉,向西方學習西式教育制度,但是,有沒有人發現,我們其實疏忽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就是——當中國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時,我們有沒有意識到,西方教育基礎跟我們的不一樣?

最早引進西方現代教育理念的那些非常令人敬仰的教育先輩們,當時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差異的存在,他們忘記了,西方的孩子除了在學堂接受科學與人文教育之外,還有一個受教育的場所,那就是教堂。教堂是西方人的無處不在的受教育場所,始終在給人精神與道德上的雙重支撐。

現在中國孩子的成長教育,只有一個學堂。學堂學的,是知識和技能,但知識和技能並不能構成人的精神世界裡最終極的那部分。換句話說,我認為,僅僅依賴知識和技能的傳輸,不足以構成全體國民的道德基礎。儘早開始經典教育,或許能彌補這一缺失。

GIF/800K

古代和西方的教育優勢

那麼,有人問:中國古代,為什麼就不存在這樣的缺失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靠私塾。只要孩子進入私塾接受基本教育,他一定會讀經,讀「四書五經」。經典的作用,相當於西方教堂與《聖經》的作用,而又有西方不具備的好處。好處在於,因為不是宗教,傳統文化的積累在世俗教育中沒有障礙,不會涉及信仰歧視與衝突。所以,中國古代教育,既教授知識,同時又為人們構築一個精神世界,建立一個文化信仰。所以,古代中國人在私塾讀《論語》等「四書五經」,接受儒家經典教育,是古代中國國家意識形態,也是全體國民的公共道德信仰基石所在。

西方的教育制度,有非常了不起的兩點優勢:

第一,知識系統更全面。不僅教授傳統文化知識,還增加了自然科學知識。這一點對於人類的發展非常重要。在上個世紀,面對西方列強競爭,我們反思自己民族文化的時候,就發現中國的自然科學是遠遠落後於人的;

第二,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教學。這種西方教育形式,可以使教學效率最大化。中國古代私塾,表面看好像也是班級教育,一個先生帶著七八個、十七八個小孩讀書,但實際上,它仍然是一對一的教學方法。私塾學生年齡大小不一,進私塾時間有前有後,學習進度也不一樣。一個小孩可能去年來的,他拿本書,比如《孟子》,跑到先生那裡背一段,背完了先生幫斷句,布置下一段背誦。古文沒有標點符號,需要由先生幫助斷句,斷句完不講解,學生下去背。然後,又一個小孩上來,他可能剛入私塾,剛開始讀《論語》,先生也是先給他斷句,學生下去背。然後,第三個小孩再上來……這種教育優勢在於可以像孔子講的那樣針對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但缺點在於沒有效率。要讓全體國民都接受教育,私塾教學模式是有問題的。今天教室標準化,學生人數少的三四十人,重點學校坐一百多人的都有。為什麼?追求效率最大化。這就是學習西方教育的優勢。

中國古代教育也曾經不止一個「學堂」。中國古代教育是三堂:學堂,祠堂和中堂。每個村落都有私塾學堂,每個家族都有祠堂,每個家庭都有中堂。學堂里有聖賢,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掛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所以,古代傳統教育下,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出現一些信仰危機、道德危機等問題。

教育不僅要教授知識

教育,不僅僅在教授知識,更需要給人們建立一個精神的世界與一個信仰的世界。

什麼叫信仰?可以把兩個字分開理解,一個是信,一個是仰。

信是什麼?相信一個不確定的東西,或者說非常確定地相信一個還沒有被確定的東西,這便是信。未確定的為什麼要信?因為已確定的事實是知識,不需要再去信。一加一就等於二,信不信它都等於二。知識,信或不信,它都在那兒,跟你無關。信者,一定不是已確定的事實,而是不確定才需要去信。人生需要人們故意地去信一些東西。有這樣的信,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依據。

譬如,人為什麼要做好人?人們能找到一個知識即事實上的答案,一個科學答案嗎?你說好人有好報,但我也可以舉例說好人沒好報;你說惡人有惡報,但我也可以舉例說好人不長命,惡人活千年。要不要做好人,無關事實,有關信仰。

知識,讓我們認知;而價值,需要信,需要認同。因此,基本價值問題不能討論,基本價值問題只能讓人認同。價值多元時代,有多元價值觀,允許自由討論,但是,不能混淆概念。譬如是否選擇結婚,是否做丁克族,當然可以自由討論多元選擇,但人們常誤把這些也當作價值問題。這不是價值問題,而是具體的人不同的人生選擇問題。做一個好人這樣的基本價值觀,是不能討論,不能多元選擇的。人有人的底線,底線不能討論。基本價值觀就是做人的底線,良知就是做人的底線。底線只需要認同。

GIF/355K

為什麼要讀《論語》

總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兩千年以前的東西了。這麼問的,實際他已經預設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讀《論語》有用嗎?考試有用嗎?找工作有用嗎?對比一個信仰基督教的人,他為什麼不會問為什麼要讀《聖經》這樣的問題?首先,他讀《聖經》不會想到有用的問題。其次,他即使想到《聖經》的功能, 也會明白《聖經》在幫助他建立一個信仰體系,給他一個人生依據。但是在中國,為什麼要讀《論語》,仍然會被作為一個問題,不斷被提出來,把不是問題的問題變成了問題。既然一定要回答,那我就來試著回答。

《論語》作為基礎教育教材的價值,在於有三個體系。

第一,《論語》是知識體系。《論語》包含豐富的、密集的、精練的、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舉例說,一本《論語》五百多則,一萬六千字,有一百多個成語,成語是最原始的出處,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語字典里的教條。《論語》里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這種知識體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讀《論語》一年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試證明。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山上走,走得有點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輕鬆,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結果不一樣,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

現在的孩子,甚至讀到博士、博士後了,工作了,還是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正確認識自己;二,正確認識他人和環境;三,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規矩,同時溫良恭儉讓。

《論語》的第二個體系,是有一套價值體系。《論語》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社會是理想的社會?什麼樣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麼樣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來,一句話:什麼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個體系,教會孩子做價值的判斷,比第一個知識體系更重要。

《論語》,是一部關於理想的書,是一部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的書。前面談到,信是對不確定的東西信,基本的價值觀不需要驗證,需要認同。那麼,什麼叫仰?是相信一個比你高的東西,相信一個引你向上提升的東西。它不叫信服,它叫信仰,要往上看。所以,信,就是相信一個不確定的東西;但是這個不確定的東西,必須是讓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麼不確定的東西都能信。讓人墮落的東西不能信。信一個不確定的但引領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

人類是高貴的,但一定要記住一點:人類的高貴,並不是體現在所有的個體身上,人性的偉大和光榮也不是體現在所有的個體的人性上;人性的偉大和光榮,人類的高貴,往往體現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偉人身上,他們代表著人性的光輝,人類的高貴,而我們絕大多數的人,要仰望這樣的光輝,這就叫仰,信仰!

GIF/184K

《論語》,就是給我們提供一個信仰。人活在現實世界裡,但是現實的世界只是「實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應然的」世界。人類世界和動物世界不一樣,動物總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人類會改變環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人類嚮往的更美好的世界,便是應然的世界。人類失去了對應然世界的嚮往,人類將會怎樣?我們不僅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生活在想像世界中。構成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此刻的世界,而是想像的世界,一個比今天的世界更美好的世界。

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為了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嗎?教育,不就是讓人建立一個更好的自己嗎?一個孩子降臨到你家,就是要讓他的人生變得更美好。教育就是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沒有對這個應然世界的想像,搞什麼教育呢?

讀《聖經》,在於獲得人生依據,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人。正如《論語》也在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也是給我們一生的依據。《論語》關乎理想、關乎價值判斷,不理解這一點,永遠不會明白文化是什麼。

《論語》能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依據呢?《論語》記載,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可以嗎?孔子先反問那人:何以報德?然後,孔子給出了如何對待「怨」的答案: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話很簡單,但是裡面包含了他對種種價值之間的不斷評估以及最終的價值判斷。先看「以德報怨」,可以嗎?具體到某一個人,就是我傷害你了, 你不計較,你「以德報怨」,作為個體的人,這樣選擇沒有問題。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一個人的問題,他要回答所有人在所有時間裡能不能這樣做的問題。孔子考慮的,是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的道德體系標準能不能夠「以德報怨」。

放在這個角度來看,馬上有問題了。如果一個國家的道德體系的標準是「以德報怨」或者提倡、鼓勵「以德報怨」,那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所以,孔子要反問:何以報德?一個人做了壞事,還要對他好,那一個人做了好事,怎麼對待他呢?一個人做了好事,對他當然要「以德報德」,那麼,對一個人做了壞事也「以德報怨」,最後合併同類項便是,不管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有好報。如此,既不能制止人做壞事,也不能鼓勵人做好事。對壞人好,意味著對好人的不公平。所以,看上去「以德報怨」是道德很高,是絕對的好標準,但到最後,不但沒有促進社會道德的進步,反而會促退社會道德。

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跟道德是兩碼事。所謂理性,是從個人利益最大化來自我考慮問題。道德不是要去改變人的理性,而是去引導人的理性,讓做好事的人感覺有好報,讓做壞事的人感覺有壓力,引導其理性選擇做好事而不做壞事。這不是在改變人性,而是在順應人性。所以從建立道德體系的角度說,不能「以德報怨」。

那能不能「以怨報怨」呢?不能。「冤冤相報何時了」?最嚴重的是,「以怨報怨」會導致好人墮落得跟壞人一樣。當一個社會提倡「以怨報怨」,實際上就在放任全社會的墮落,甚至鼓勵全社會的墮落。所以,在如何對待「怨」的問題上,不能「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以德報怨」,所以,孔子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對做好事的,以德報德,給予鼓勵,讓更多人做好事;對做壞事的,既然不「以怨報怨」,也不「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直是什麼?是公正。對做壞事的人,該受什麼懲罰,就給予什麼懲罰,不特別寬恕他,也不刻意報復他,報之以公正的審判。

看,這麼簡短一段對話里,就包含著孔子對三種價值判斷的考量。一部《論語》五百多則,幾乎全是這樣的價值選擇題。讀《論語》,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系統,更重要的是價值系統,學會做價值判斷,提升價值判斷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醜,一生進退有依據。

今天講素質教育,搞素質教育,為什麼那麼多年搞得不理想?因為把增長知識誤解為提高素質了,把技能教育誤解為素質教育了。會彈鋼琴,會寫書法, 會跳舞表演,是素質高嗎?不是。把孩子累死了,素質也提不高。因為素質不是技能,不是知識性的考分,不是卷子上的標準答案。素質,是價值判斷力。孟子講是非之心,智也。是非,是一個人智慧的本質。懂得判斷是非,能夠做價值的選擇,才是素質。素質,就是孟子講的「四心」: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一個人,有同情心;一個人,知道羞恥,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個人,知道辭讓,人間總有爭奪,有爭奪總要有辭讓,這才叫文明;一個人,能懂是非,能判斷是非,這四心,合起來就是四個字:仁義禮智,這才是素質。

這四個字,我們的教育都在強調,都在提倡,但是效果一般。為什麼?因為沒有落實在基礎教育的教材上,不會幫助被教育者形成知識體系、價值體系,不會建立人生的信仰與精神依據。文化落到實處,就是文化經典;文化經典落到實處,就是進入基礎教育教材。

一部《論語》,還有第三個體系,文化體系。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既然讀《聖經》也可以成為好人,為什麼一定要讀《論語》?我當時有點生氣。我說,讀《論語》讀《聖經》都可以讓人成為一個好人,區別在於,學《論語》認同的是中國文化。一個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讓這個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然後才有民族的凝聚力。教育不是還有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培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培養民族的凝聚力嗎?為什麼今天孩子那麼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讓孩子們從小就從文化經典里獲得文化認同感?

雲南建水有一個孔廟。我在那裡講過一句話:在這樣的邊疆地區,一座孔廟抵得十萬大軍。那裡離越南很近,離北京很遠,為什麼那裡歷史上認同北京不認同越南?因為文化的認同感。中國為什麼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沒有中斷過歷史的民族?因為有文化認同感。歷史是否中斷,看文化的認同有沒有中斷。國家幅員如此遼闊,人口如此眾多,地理環境、物產資源差距極大,為什麼能夠保持長久的統一?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中國幾千年維護國家統一的最偉大、最恆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軍隊,而是那些在鄉村拿著一本線裝《論語》,帶領學生們朗讀「子曰學而時習之」的私塾老秀才。當雲南的孩子打開《論語》朗讀「子曰學而時習之」的時候,北京、四川、青海的孩子同樣在讀,最後,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孔子;他們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的依據。《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經典中的「源代碼」。

形成國人特有的精神氣質

中國人有中國人生活的美。從基礎教育開始,教包括《論語》在內的傳統文化經典,然後再把中國傳統的琴棋書畫教給孩子,那麼無論在精神層面上還是在形而下的生活層次上,就會形成屬於中國人真正的精神和氣質。文明,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

來源:卜子夏書院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莊子:無需觀望別人,自己就是風景
懷一顆儒者心,染一身道者氣,悟一番禪者趣
一撇一捺皆智慧,看懂「人」,才會做人
8個有趣哲理故事,邀朋友一起領悟吧!最後一個太經典了!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教育孩子,總是忍不住和老人發生衝突怎麼辦?
教育,就是找到孩子的「生命方式」
不妨給孩子一些無用的教育
這3大生肖生的孩子,生兒子有官運,生女兒有財運
用這樣的教育來教育孩子,不但苦了家長,還害了孩子
陪孩子讀這些繪本,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留美北大生的親情討伐,錯誤的家庭教育,正在一步步毀掉孩子!
媽媽是這三個生肖,生的孩子出息不會小,兒子有財,女兒有福
孩子教育的缺失,才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我們從哪裡來?這樣跟孩子進行早期性教育(一)
讓你的孩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請一定要讓孩子養成
美麗女醫生剛生完孩子,同一天就緊急為另一位孕婦進行生產手術!
在孩子的性教育上,你有這些誤區嗎?
培養孩子氣質的同時,教他成為一個戰士,不懦弱是有教養的前提!
他是主席的妻子,一生只有一個孩子,後來去蘇聯養傷
孩子的禮貌教育現在知道還不晚,春節是培養孩子的一個好機會
沒有教養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也一樣沒有教養
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有了這些繪本,讓你不尷尬!
在孩子的教育上,怎麼做一個有遠見的媽媽?
等老娘生完孩子,就要這麼做!